五年《民族常识》上册教案_民族常识四五年级教案

hacker|
108

文章目录:

幼儿园民族团结教案 m.wenku1.com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及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入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讲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教学方法

1.提问探究法。

2.材料归纳法。

3.小组活动法。

4.讲述法、讲解法。

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导学

1.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请同学们动手收集反映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特点、文化艺术的资料,我们在课堂上将要开展一个民族知识竞赛。

2.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作出了什么贡献?请同学们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3.我国在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你知道实施西部大开发包括哪些省、市、自治区吗?西部大开发有哪些重点的项目?工程进展如何?

4.孔繁森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请同学们收集整理他的先进事迹在课堂上讲一讲。

民族常识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 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

白 族

Bai ethnic minority group

史称“滇焚”、“叟”、“爨氐”、“白蛮”、“白人”、“民家”等。

纳西族称之为“那马”

僳僳族称之为“勒墨”

白族共有人口159.4万人(1990年),其中云南有134万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本族自称“焚子”、“焚儿子”、“白尼”、“白伙”,意为焚人或白人。

[编辑本段]民族概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font color=#c60a00 size=2]僰[/font]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民族常识第一课教案

第三课时 1、认真阅读资料卡中的内容,然后与同学说一说我国有多少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让他们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物。现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还设立了1173个民族乡。我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2、指名说一说:我国有多少个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3、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指名学生在黑板上连一连。 板书:内蒙古自治区 乌鲁木齐 广西壮族自治区 呼和浩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南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拉萨 西藏自治区 银川 4、指导学生找一找 教材第六页:下面的地图展示了部分民族在我国各地的分布情况,找一找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是哪些,在地图上分别标出五个自治区。 在教材上的地图上填完后,在教师出示的地图上让学生指着说一说。第四课时1、做一做 动手做一张自治区拼图,可以请其他同学评价和欣赏,还可以和同学比赛,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1)材料:透明薄纸、纸板、彩色笔、尺子、剪刀、铅笔 (2)步骤: 将透明薄纸覆在中国地图上,把地图上各地区的轮廓画下来; 然后将透明纸覆在纸板上,用铅笔在透明纸上沿着刚才画的轮廓,再次用力地刻画一遍,这样地图的痕迹就会留在纸板上了。 在纸板上画出中国地图上的五个自治区,还可以画出其他地区。然后给这些地区涂上不同的颜色,要记住,相邻的地区不可涂相同的颜色。用剪刀把不同的区域小心地剪下来,一个漂亮的拼图就做成了!2、课外拓展(1)小调查同学们,你的家乡居住着哪些民族?这些民族有哪些特色的生活习俗?向你周围的人(父母、邻居、居委等)了解一下,并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在资料卡上。(2)小制作请同学们找相关的资料,了解某民族的基本情况或习惯,并制作一张该民族的精美卡片。在同学之间交流并展览。第一课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掌握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并记住主要分布在哪些省自治区。2、让学生知道我国的5个自治区及首府所在地,能说出自治州、自治县(族)、民族乡的数目。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民族常识》的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56个民族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共有11.31亿人口,现在也称12亿。世界上大约有53亿人口,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他们占中华民族人口的大多数,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10.39亿人,占据了整个中华民族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共有9120多万人,仅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因为这55个民族的人口相对于汉民族来说数量很少,我国习惯上把他们统称为少数民族。1、认识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⑴请同学们看彩色图,我们来辨认一下55个少数民族。⑵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熟悉这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我们编了一首顺口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幻灯片。2、在各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生活在广西的壮族,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总人口有1555万人。(二)少数民族的居住分布状况少数民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却很辽阔。(三)国家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制政策。三、总结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友爱,保卫祖国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1—

第二课 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教学要求: 1、让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北方、西北及西南地区各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 2、了解各族人民为开发祖国边疆和共同抵御外来侵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思考:①我们中国共有多少个民族?②其中多少个少数民族? ③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祖国哪些地区?今天,我们学习《民族常识》的第二课——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二、讲授新课:(一)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二)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三)西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四)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三、总结课文,深化认识四、总结: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少一个也不行。希望同学们继承他们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盛。

我需要一个关于民族团结的多媒体教案谁能告诉我啊谢谢

人教版《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广西南宁市第四中学 黎毅

【 教材分析】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民族团结这一学习要点的内容标准是:“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根据课标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应该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作必要的铺垫,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及作用。

人教版教科书将民族团结列在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的第一课,用两目的内容呈现。第一目“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介绍了我国各民族关系的情况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第二目“各民族共同发展”,概述了我国解放后各民族团结一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本课的知识容量并不大,但课程内容涉及政策理论,较为枯躁,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而补充一些学生巳经掌握的民族知识和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课程资源十分必要。为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点,我设计了品味民族风情、探究民族政策、共谋民族发展、升华民族情感等四个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将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城市中的初二学生,他们在初一的中国古代史学习中巳接触了一些民族交往的历史,但长期生活在城市、且绝大部分为汉族的学生,他们对少数民族知识和理论性较强的民族政策是比较陌生的。经过再三研究课标与教材,分析学情与资源,我认为通过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和创设虚拟生活情境,可以达到变枯躁为有趣,变陌生为“亲如一家”的课堂氛围。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及共同发展的概况;②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材重组,从四个版块落实民族团结的重要性;②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对现实生活及乡土资源的虚拟情景再现,对学生强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和知识迁移的能力;③通过家乡历史图片和开放性设问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创新思维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民族知识小竞赛,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②通过对孔繁森同志支援边疆的感人事迹和在汶川、玉树地震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故事描述,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互帮互助的人生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贡献的人生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情景体验、设问激趣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歌曲,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着老师这身少数民族服装,你能猜出老师是哪个民族的吗?

生:壮族。

师:猜得真准!的确老师是壮族,老师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我的家乡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

【设计意图】教师身着本民族服装上课,体现了少数民族教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将学生一下子带进了一个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课堂情景中。

师:提到少数民族,同学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多少个少数民族呢?我们班有少数民族同学吗?

生:56个;55个;(班上的少数民族同学举手示意)。

师:还真不少!这说明了我们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师:对,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基本国情。(投影)我们一起欣赏这幅56个民族大家庭的合影照片,看着这合影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是一个国家,却有着56个民族,这么多的民族,这么多的兄弟姐妹怎样才能做到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第11课《民族团结》。

师:今天我们的学习将从4个环节阐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他们分别是①品味民族风情、②探究民族政策、③共谋民族发展和④升华民族情感。

【设计意图】根据再度开发的课程资源及初二学生心理特征重构了4个教学环节,呈现出体验→探究→发散→升华的循序渐进的思维特征,重新整合的课程更符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品味民族风情

师:第1环节品味民族风情,怎么品呢?我想在班上开展一个关于民族知识的小竞赛,看看我们的哪个同学对民族知识了解比较多,抢答比较快,大家稍作准备。开始!

【设计意图】民族知识小竞赛的设计顺应了初二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几道简短的关于民族交往历史和民族风情的抢答题巳为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作了辅垫。

(附民族知识小竞赛试题)

①西汉时期加强同西域各族友好往来的使者是谁?(张骞)

②唐朝促进了汉藏友好往来的女子是谁?(文成公主)

③我国古代有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政权,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什么王朝?(元朝、清朝;蒙古族、满族)

④这些是什么民族的什么节日? (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

⑤居住在台湾岛上的古老民族是什么族?(高山族)

⑥这是哪个民族的银饰?(苗族)

⑦说出该饰物的名称及其所属民族。(绣球、壮族)

师:通过这组民族知识的抢答,相信同学们巳经感受到了我国民族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也品味到了我国少数民族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些都为整个中华文明增添了一抹非常靓丽的色彩。

师:刚才哪位同学抢答最多?(为小竞赛的优胜者赠上壮族的吉祥物绣球,鼓励继续努力,营建出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

师:壮族除了抛绣球的风俗外,同学们还知道其它的风俗吗?

生:唱山歌。

师:对,壮族的刘三姐可谓家喻户晓,只可惜今天大家见不到她。但大家瞧我这身打扮,像不像与刘三姐对歌的阿牛哥?想不想听阿牛哥为大家唱山歌?

生:想!(鼓掌热烈)

师:(老师演唱本民族山歌)

(男)嘿……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嘿了了啰,今天与你来对歌,嘿了了啰,什么政策实在好?八桂壮乡也繁荣。(女)嘿……这个问题难不住,嘿了了啰,民族区域自治好,嘿了了啰,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平等共繁荣!嗬嘿!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轻松的谈话法,以唱山歌的形式切入对民族政策的探究,把品味民族风情这一环节推向了高潮,这一设计以能够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为前提,在课堂中充分张扬了少数民族教师的个性与特长,突显出个性化教学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学生们思考:为何少数民族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拥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师:山歌好听吗?要不要再来一首!如果喜欢的话,我可以邀请大家到我们壮乡的三月三歌墟,你想听多少山歌就有多少山歌。山歌唱出了壮乡人的心声,也唱出了壮乡人对党的民族政策的一片感恩之情。同学们知道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什么吗?

生:民族区域自治。

二、探究民族政策

师:对,下面进入第二环节:探究民族政策,请同学阅读课文第一目内容,思考: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示学生阅读的方法:在关键词句地方划线,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师:首先,我们探究第一问: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观察中国民族分布图,指导学生学会依据图例观图的学习方法,从中找出我国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生: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师:可是什么是大杂居、小聚居呢?

生:就是各民族分布比较广、比较杂。譬如汉族地区就住有少数民族人口,而少数民族地区也住有汉族人口,这就是大杂居。而小聚居则是少数民族集中在一处,譬如凉山就是彝族人口的聚集地。

师:那么我国各族人民在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地理环境中会形成怎样的关系呢?

生:自秦汉以来,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通俗的说就是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

师:讲得很好,所以我们党在制定民族政策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历史因素。同时我党还考虑到我国少数民族在解放前长期受民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为了让我们少数民族充分享受到当家作主的权力,于是就提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并得到了各民族人民的欢迎。

师:那么究竟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呢?我国现有多少个自治区?看哪位同学能从地图中准确地识别出来?

生:(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基本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提问学生识别五大自治区。)

师:这位同学说得十分准确!目前我国巳成立了五大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可你们知道范围这么广阔的民族自治区域与其他地区有什么不一样?为使我们同学进一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老师邀请同学们作一次四川民族风情游的体验。

【设计意图】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创设有意义的“现实情境”是学生有兴趣主动和历史对话的重要前提。教师采撷了几个四川民族地区在民族自治区域政策下的现实景情片断,针对景情设问,让学生在虚拟景情活动中体验探究和理解民族自治区域政策的内含,提高了学生通过具件事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巧妙设问,紧紧围绕民族政策的本义与细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可在初二学生好奇的心里掀起浓厚的探究兴趣。

自治州(县) 州(县)长

甘孜藏族自治州 李昌平(藏族)

凉山彝族自治州 张支铁(彝族)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吴泽刚(藏族)

马边彝族自治县 李夫铁(彝族)

峨边彝族自治县 立克幸福(彝族)

北川羌族自治县 经大忠(羌族)

师:这次旅行小明与他的爸爸也参加了,旅途中小明遇到不少困惑。一出发小明就提出“咦?为什么这些地方的州长、县长都是少数民族的呢?”

生1:如果州长、县长是本民族的话,他会比较了解自己民族的习俗和文化,方便于管理。

生2:国家的政策也是这样规定的:在民族自治区域内,最高的行政长官由本民族公民担任。

师: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师:旅行的第1站小明他们来到了凉山,参加那儿的火把节。面对着人山人海的火把节,小明提出一个疑问“哇!今天不是法定的节假日,他们为什么也放假?”你们知道吗?

生1:国家的政策也有这样的规定:民族自治地区对上级国家机关颁布的条例、发布的命令、制定的规定,凡有不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可以报请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像凉山彝族火把节放假就属这种情况。

师:讲得非常好!接着小明他们又来到了马边彝族自治县,小明发现那儿少数民族学生用的课本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他们接受的是“双语教学”模式,除了学汉语、还学彝语,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生1:是因为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所以要保护它的语言和文字。

生2:可能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偏远地区或深山里,他们不会讲汉语。

师:讲得很好!国家正是通过采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来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

师:除了刚才我们了解到的国家赋予少数民族的这些权力外,同学们在生活中还了解多少国家赋予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

生1:少数民族的考生在高考中可以加分;

生2: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民可以多生几个孩子;

生3:少数民族因为一些民族风俗而触犯法律的可以酌情减轻处罚。

师:是的,国家在教育、生育、刑法等诸多方面考虑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因素和实际情况,从而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

师:于是小明感叹道“哇!民族区域自治太好了!想怎样就怎样!”可小明的爸爸却反驳了小明的想法:“你这个想法可不对!”你知道这又是为什么?

生1:其实国家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政权,只是国家给予它的政策比较宽松,但并不是不管它,归根结底它还是国家的一部分。

生2:民族自治地方也不能拥有自己的军队。

师:如果“想怎样就怎样”,将产生什么结果呢?

生1:导致民族矛盾和民族的分裂。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其实我国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维护民族的团结,能够让56个民族亲如一家。那么通过这趟旅行,你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什么认识?

生1:我觉得这个政策很好!它是在维护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的保护。

生2:它有利于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很大的进步。

生3:这种政策譬如双语教学模式,有助于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

师:都讲得很好!我们再归纳其优越性。

生:(朗读)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①维护了祖国统一、有利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②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师:正由于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因此它巳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师:除了用一个好的制度来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外,我国还采用了其它什么途径来推进民族团结呢?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三环节:共谋民族发展

三、共谋民族发展

师:(出示历史图片)这是我的家乡(恭城瑶族自治县)解放初期的影像,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时候我的家乡无论在生产、生活,还是交通、教育等各方面均十分落后,作为家乡人看到这番情景心情十分沉重,所以现在我希望同学们为我的家乡出谋划策,议一议: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你有什么好点子?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家乡的少数民族历史老照片让学生体验我国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并依据创设的情景设问,既顺应了初二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又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与创新思维的学习方法,形成积极进取、互帮互助的人生态度。

生1:由于那儿是少数民族地区,有少数民族的特色,所以我们可以在那儿开发民族旅游;

生2:俗话说“想致富、先修路”,先帮助少数民族把路修通,然后再减轻少数民族的赋税。

师:很好!他讲了两点,就是加强少数民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行宽松、优惠的财政政策。

生3:我们可以把中心地区的人才调拔到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他们的发展。

生4:把发达地区的科技送到少数民族地区去。

生5:我们可以建立民族中学、民族大学,把少数民族的人民送到汉族地区使他们得到教育。

师:大家讲得很好!做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员,得到大家这么多的好点子,我想送上再多的绣球也表达不尽家乡人的感激之情。其实党中央从解放初期就关注到了我们广大的少数民族,并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这一政策在共和国60年的发展中均得到贯彻和落实。

材料:帮助各少数民族,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

—— 毛泽东

师: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同样吹拂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登上了一个新台阶。而90年代后期由于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尤为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师:(请同学们观察西部大开发示意图),请大家从示意图入手,分析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生1:因为西部大开发的12个省市中包括有5大自治区,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的80%以上,所以西部大开发对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边疆的稳定将起到重要作用。

生2:西部大开发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加快了这些地区的对外开放的步伐。

生3:有利于保护与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

师:大家说得很好!的确西部大开发体现了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帮助、扶持的战略意图,其实它也是我国一贯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的延续。那你能说出多少个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呢?

生: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师:经过建国60年的发展,今天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哪些成就?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师:通过这段视频,大家感受到了我国民族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说明了少数民族经济巳经成为了整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请同学们再到我家乡看看今天瑶乡的变化。

【设计意图】乡土历史是活化的历史课堂,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途径,将乡土历史资源与教材进行整合,不仅符合历史教学“由近及远”的原则,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文化本土化”的共识,通过家乡历史照片与今天的少数民族生活进行对比反差,学生感受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

师:目睹我家乡这几十年发生的变化,我想:如果没有我党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不会有我家乡的今天的巨变;如果没有那些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默默工作的支边干部,也不会有我家乡今天的巨变。而孔繁森同志就是一位支边干部的典型代表。哪位同学来说说孔繁森同志的故事?

学生1:1992年,拉萨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赶赴灾区。在那里,他收养了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将他们带回拉萨,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孔繁森就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

学生2: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

学生3: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1994年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幅挽联,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

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师:我的父亲也是一名支边干部,他于1961年从北京来到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一支就是50年。今年我的父亲巳经76岁了,他曾对我说:“如果哪天我不在了,你们一定将我埋在恭城这片瑶山。”我想:50年的支边生涯,其实我的父亲早巳把工作了大半辈子的瑶乡当做了他的家。同学们,你从这些支边人的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1:我看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当地少数民族的人民献出了自己的才智,他们热爱那片土地,热爱那儿的人民,让我很感动。

学生2:他们为国家、为少数民族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师:如果西部大开发需要你到少数民族地区做一名志愿者,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学生:我希望成为一名志愿者,因为要实现国家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为了促进民族的团结,需要我向每一个人做出贡献!(掌声)

师:最后我们归纳一下这60年民族地区取得成就的原因: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③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⑤支援少族民族地区的政策;⑥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也无论是是和平年代,还是中华民族面临危机和灾害的时候,我们的各民族兄弟姐妹总是共同面对、心手相连。

师:(图片展示)当玉树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的藏族同胞没有感到孤单,因为无论是汉族、壮族、维吾尔族、羌族……也无论是党中央、解放军、医生、学生、志愿者都向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民族团结的格桑花绽放在每位灾区人民的心中,国外媒体为中国抗震救灾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震惊。你知道我们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民族团结。

【设计意图】向学生呈现一组当前玉树地震各民族团结抗震的感人图片,一下将曾经历、感受过汶川大地震的成都学生深深打动,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升华;最后齐唱《爱我中华》,首尾呼应,再次将各民族团结、水乳交融的课堂氛围推到高潮。

师:对!最后让我们唱响一曲歌颂民族团结的赞歌《爱我中华》。

【教学反思】

第一,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民族政策,对于枯燥乏味、理论性强的民族政策,长期生活在城市的绝大多部汉族学生来说自然难以产生共鸣。因此我选取了初中学生喜爱的虚拟旅游情景素材,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体会到民族政策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

第二,充分挖掘乡土史料资源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我通过收集的家乡(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图片营造情境,采用神入式设问的方法,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效果较好。

第三,历史课堂教师能不能表演?这一直是我的心结,因为担心落得“表演课”的评价。本节课我通过创作、演唱《壮族山歌》让学生充分品味民族风情,同时也切入到对本课重点知识的探究。学生热烈的掌声、聚焦的眼神告诉我:教师的个性与特长(无论是歌曲、绘画、还是演讲、幽默)只要与教学内容能做到有机的结合,只要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尽数张扬,因为其鲜明、生动、精彩的特质突显了个性化教学独特的魅力。

第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同样需要精心锤炼。在试讲课时,我啰嗦多余的语言受到评课老师的诟病,在经过不断修整和不断揣摩教学各环节,尤其是导入语和小结语,精心准备的语言设计顿使课堂生辉,情境靓丽。

第五,本节课联系实际较多,创设的现实活动情境较多,采用的乡土资源较多,但总体用于课程教学的史料(尤其是历史文献)仍不足,因而课堂历史味不够浓。虽然我也选取了部分历史图片和毛泽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史料,但在非常关注史料教学的今天,仍提醒我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教学内容均要格外重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教学方法。

2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13 下午 11:12:07

    地方的自治机关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政权,只是国家给予它的政策比较宽松,但并不是不管它,归根结底它还是国家的一部分。生2:民族自治地方也不能拥有自己的军队。师:如果“想怎样就怎样”,将产生什么结果呢?生

  • avatar
    访客 2022-07-14 上午 01:13:07

    张自治区拼图,可以请其他同学评价和欣赏,还可以和同学比赛,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1)材料:透明薄纸、纸板、彩色笔、尺子、剪刀、铅笔 (2)步骤: 将透明薄纸覆在中国地图上,把地图上各地区的轮廓画下来; 然后将透明纸覆在纸板上,用铅笔在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