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帝师与体育生的词条

hacker|
209

文章目录:

被中国球迷尊称为“大帝”的前国足队员叫什么名字

被中国球迷尊称为“大帝”的前国足队员是李毅。

2005年深圳健力宝队力压韩国劲旅水原三星晋级亚冠八强,比赛中李毅发挥出色。面对记者,他喜不自禁,提了句“我的护球像亨利”、“亨利在国家队没人传球威胁就小多了,不像队友们都很信任我”。一夜间,孺妇皆知,红遍中原。由于当时亨利在阿森纳赫赫威名,被敬奉为“大帝”,李毅也荣膺此名。

《李毅大帝本纪》记曰:“李毅尝喻语众人曰:吾之护球,似亨利之甚甚矣。亨氏闻此言,感而栗,不能言,泣不能已。世人闻言,皆拜曰:李讳毅大帝。” 有一段时间,大帝转会AC米兰的消息甚嚣尘上,甚至流传着核弹头舍普琴科的一句话:“我这辈子只有两个愿望。第一:达到李毅的一半水平;第二,成为李毅的替补。”

扩展资料:

李毅,男,1979年6月20日出生于安徽省蚌埠,中国足球运动员,司职前锋,现任深圳红钻俱乐部助理教练。

李毅1991年3月加入火车头少年足球队,球员生涯先后效力于北京国安、深圳平安、陕西浐灞等多家中超(甲A)俱乐部,是深圳俱乐部2004年获首届中超联赛冠军的主力球员。

2003年获得末代甲A金靴奖。李毅速度快,身体条件也不错,但可惜的是临门一脚一般。在2003年前在国家队和国奥队发挥出色,后来却一直不甚如意。2011年初李毅正式宣布退役。

2013年3月8日,正式与《兵王》展开深度合作,为逆袭文化代言。2013年11月7日,李毅接替法国“白巫师”特鲁西埃出任中甲深圳小牛资本红钻队代理主教练。

帝师为什么懂这么多

从小的学术熏陶。

帝师出生于古都北京,孙老师受家庭影响5岁开始学习易学理论基础,10岁随家人移民新加坡,曾多次赴香港,台湾,泰国等地拜师学艺。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现在直播行业越来越吃香。目前日益火爆的直播app越来越多,直播主要针对用户推出体育、军事、娱乐、财经节目的在线直播导航服务,以一种简单操作进行直播呈现在网友面前。

古代有“帝师”一职,“帝师”和皇帝的老师有什么关系?

明朝帝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政治群体。这乃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开国皇帝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之后,由此担心大权旁落,遂永久废除了宰相制。由皇帝直接管理国事,领导群臣。由于少了宰相这个环节,皇帝便变得格外繁忙。

朱元璋于是找了几位顾问集中在文渊阁帮他处理事务,这便是内阁的由来。最初的内阁其实就是一个秘书处,官阶最隆者也不过五品。但是,凡入选者都必须是士林公认的饱学之士。演变到后来,凡入阁当辅臣者,首先必须取得大学士的头衔。

明朝的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每次会试中进士者,必会选拔20名左右的青年才俊,到翰林院继续深造。凡选中者称为庶吉士,深造期限一般两年,优秀者便留在翰林院充任讲官、词臣和史官。这个讲官,就是给皇帝授课的人。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讲官都拥有帝师的身份。所谓帝师,一般都是先当太子的老师。凡被立为太子的人,便自动获得储君的身份。

明朝对于储君的教育相当重视。管理太子的事务机构叫詹事府,与之平行的还有一个左春坊,是专门管理太子教育的衙门。凡讲臣、词臣、史官这三种归口翰林院管辖的文臣,都有资格获选为太子师。凡选为太子师者,时人便以“储相”待之。

每当皇帝驾崩后,太子登基,一般都会启用自己的老师进入内阁担当辅臣乃至首辅。明朝内阁,虽然最初的创设只是秘书机构,但自永乐后期,特别是宣宗皇帝之后,基本上成了国家的行政中枢。

其权力与地位均在六部之上,内阁首辅实际上变成了没有宰相头衔的宰相。因此,明朝帝师除洪武、永乐两朝之外,经历大都清晰可寻,依次是:庶吉士——翰林院文臣——太子师——帝师——内阁大学士。

中国古代爱运动的人

那些伟大的古代运动员

1.射箭(射击)

运动员:李广

射箭,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了。最早的石箭头是在山西发现的,距今两万八千年,表明当时人类就开始用箭,之后石箭又演化为铜箭、铁箭。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箭就是重要一项,孔子、荀子、墨子个个都是射箭好手,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把少数民族的箭术引入内地,把射箭运动推向了高潮,而清代中后期由于西方火器的普及,射箭逐渐从军事领域中隐退,演变为一种纯粹的比赛。

要说古代的射击好手,首推“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他祖籍陇西郡成纪县,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汉文帝14年,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作为爱国青年,满腔热血投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百发百中,匈奴人躲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但其实李广是个言辞木讷,挺无趣的人,由于身材高大,两臂如猿,射箭的本事像是娘胎里带来的,即便其子孙,也无人能及。平常李广完全把射箭当娱乐,没事就在地上画军阵,和别人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赌酒。而且他的射箭方法是要求自己箭无虚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即应弦倒地。

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就讲述了李广月夜射石的故事——装上白羽箭,对准老虎的罩门和准心,瞄准基线,有效射程可达100米,可谓最早的百米移动靶射击冠军,与国外“罗宾汉射”齐名,被体育界命名为“李广射”。只可惜这位骁勇善战的神射手,一生都没得到封侯,估计也跟奥运健儿总与金牌失之交臂般抱憾终身吧。

(文:晓敏)

2.贵由赤(马拉松)

运动员:夸父

田径比赛中跑是重头戏。从战国开始,由于车战改成兵团作战,所以士兵的走、跑是主要训练方式,在汉画《车马出行图》中,奔马前常有两个奔跑的武士,他们叫“伍伯”,在传递信息时就发挥马拉松的作用。秦汉以后疾跑更为盛行,元代还流行一种名为“贵由赤”(蒙古语,意为快行者)的长跑赛,在元大都(今北京)和元上都(今内蒙古)分别举行。这比近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1896年)的马拉松赛跑,早600多年,距离也长两倍多。

据中国古代神话典籍《山海经》记载,夸父,是中国第一位长跑健将,马拉松爱好者。他住在北方大荒之中的一座高山上,生得人高马大,手长腿长,就是心眼太实,一根筋,他每天追着太阳练习马拉松,越高山,涉险流,过沼泽,累得筋疲力尽。眼看火红的太阳就在前边,胜利在望之时,却因为被烤得口渴难耐,大汗淋漓,只得暂停。他停下来,饮干了黄河与渭水,仍然解不了渴,最后由于过度干渴,这位巨人轰然倒下了。

现代马拉松也许是吸取了教训,赛跑通常安排在公路上进行,沿途每千米设置里程牌以示距离,每五千米则设一个饮料站,并在两饮料站之间设置饮水点,如果夸父现在来参加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估计喝得滋滋润润,奥运会马拉松金牌稳稳到手了。

虽然“夸父逐日”有点缺心眼,但那精神也算是马拉松的真理,现代人处处以车代步,身体越来越荒废,马拉松却让我们见识到身体的潜力。

(文:晓敏)

3.赌跳(跳高)

运动员:达摩

除了跑,跳也是田径运动的重要内容,战国兵书《六韬》、《吴子》里都记载着这么一项:选择善投掷、善跳跃的兵组成特殊兵种进行训练,如此促进了田径运动中跑以及投掷、跳跃的发展。南北朝时期,民间还流行过一种跳跃运动,叫做“赌跳”,就是赌谁跳得高,以此为胜。当时刘宋皇帝就鼓励大臣和军队举行跳高比赛,这对跳高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看奥运跳高比赛,横杆在中国运动员跳后颤巍巍的掉下,当时就分外懊恼,企盼少林达摩祖师显灵,别说这破杆子,房顶他老人家都能跃上去。少林寺武僧总教头释延奥就称确实看到过少林老师傅能平地跃至房顶。

少林历史上还有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记载,传说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儿子,精通佛法,学识渊博。他传化佛法到了长江边,无船过岸,于是把芦苇放到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如此潇洒惊得岸边人一愣一愣的,难怪古龙说轻功是种浪漫的功夫。

其实,达摩这种功夫和武侠小说中常提到的“踏雪无痕”、“燕子点水”等,在《少林七十二绝技》里统称“轻身术”。练习法是练功者身穿砂衣、腿绑砂袋,从土井内向上跳跃。土井由1尺增至2、4、7尺。6年后,砂衣达到40斤,土井增至1丈2尺,再练3年,砂衣80斤,已经能跳上屋顶。这些功夫今天都已无法验证,不过训练方法倒类似奥运跳高选手般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堪称十年磨一剑。

(文:晓敏)

4.弄潮(游泳)

运动员:阮家三兄弟

现在的弄潮指的是“敢于冒险有进取精神”,可古代“弄潮”却指游泳。这项运动同样源于战争,东周时,南方各国都提倡水战、舟战,所以常进行水上士兵训练。秦汉以后,“弄潮”以活动形式推广,敦煌莫高窟就有一幅《弄潮游泳图》,画面上四人的泳姿跟现在基本一致。从魏晋到宋朝,“弄潮”与“天下奇观”的钱塘江潮联在一起,成为一种风俗,还出现了一些比赛,到了明清,游泳在全国得到普及。

提到“弄潮儿”,不能不提阮家三兄弟——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人称阮氏三雄,他们是梁山泊旁边石碣村人,兄弟三人靠打鱼为生,据说这哥仨比赛摸鱼,结果分别摸了一条二斤重的,一条五斤重的和一条七斤重的,便以鱼重为名,得名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他们自幼习武,练就一身好功夫,尤其是水性特别好,在水里也能睁着眼看东西,在河里可以隐藏三天三夜,这本事当时在水泊八百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堪称知名“水鬼“。他们还有统兵之才,率领的水军多次击退高俅的军队,由此大出风头,建立伟业奇功。

只可惜,那时的英雄结局总是黯然,哥仨最后死的死,退的退。要放在今天,蛮好加入中国游泳队,保准金牌拿得手软,退下来后,还能成立个“阮氏兄弟国际游泳培训中心”,一定学生挤破门槛,桃李天下,成为体育界的“新东方”。

(文:晓敏)

5.扎猛子(跳水)

运动员:周处

唐代《因语录》记载了一个在跳水方面有高超技艺的人,“百尺桩上不解衣服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宋代的《东京梦华录》则更确切的记载了这项运动,那时的名称叫“水秋千”。水秋千架在船头,起到了活动跳台的作用,可谓是难度极大的跳水表演,连宋徽宗都喜爱不已。

跳水运动当然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的。当人们从岸边或船上跳入水中的时候,这个“跳水”的动作就产生了,也就是我国民间流行的“扎猛子”。若说起最著名的“扎猛子”运动员代表,当推公元三世纪的周处,《晋书·周处传》中写道:“(周)处投水搏蛟……”

这也是我国古代典籍中关于跳水的最早记载。周处年少时身材魁梧,武艺高强,纵情肆欲,横行乡里,被乡民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周处知道后,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打击,幡然醒悟,于是一个人先上山打死了虎,又“跳”下水与蛟搏斗。请注意这个姿势,周处是“跳”下水,不是“摸”,也不是“滑”,这一“跳”,也许是前空翻360度,也许是侧空翻180度,也或许是倒立屈体起跳,具体细节尽管我们不得而知,但周处毫无疑问为今天跳水运动员的精彩动作树立了典范。完成了这历史性的一“跳”后,周处在水中与蛟龙搏斗了三天三夜,冒出水面,手指竖起了“V”字。遗憾的是,周处从此一心向学,认认真真拜师学起了文武,对“跳水”一事不免就疏远了,否则以他的聪颖头脑和运动天赋,肯定会在这个方面大有作为。好在从此以后,每年进行的各种规模的水上活动,“跳水”总是其中的项目之一,也算是传承下来了。

(文:杜梅)

6.击剑

运动员:公孙大娘

剑原来是军队的装备之一,前人曾经说过,“所谓用剑,短兵击敌,欲制死”。到了春秋以后,一种不同于军事征战的斗剑活动开始在社会上盛行,庄子的《说剑篇》记载,赵文王喜剑,并招募了很多斗剑士,日夜相击。《吕氏春秋·剑伎》云:剑技乃“持短入长,倏忽纵横之术也”,可以说概括出了中国古代剑术的基本技术特征。

中国的剑术渊源流长,几千年来,活跃其中的运动员多如繁星,随便推出一个,都能让传说中的独孤求败颜面扫地。如历史上有名的“越女剑”,越王勾践为了报仇复国,请了一个埋名隐姓、生活在山林中的剑术家越女给他的士兵传授剑术,没想到这个看似文静的少女,一交手却招招杀敌致胜。这还不算,还有位剑术大家庄周庄先生,据记载:有一天,庄先生到喜剑的赵文王那里应聘,他缓步而行,见王不拜。赵王问:“你剑法很牛吗?怎么这样子傲慢?”庄先生说:“我的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赵王大吃一惊:“靠,你无敌了!”上面说的这两位算是剑术高超的运动员,但还有更高的,公孙大娘是也,此大娘将剑术与艺术相融合,形成了另一种杀伤力。大诗人杜甫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50年,在看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的表演时,不禁回首当年,记忆犹新,写下了千古名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更绝妙的是,大书法家张旭,还因为常去观看公孙大娘舞剑而深受启发,从而草书大为长进。由此可见,公孙大娘的剑术一定是神形融合,剑身如一,不愧是一名优秀的击剑运动员。

(文:杜梅)

7.掌上舞(平衡木)

运动员:赵飞燕

明代小说《昭阳趣事》里有一幅《赵飞燕掌上舞图》,图中,赵飞燕站在一个宫人手上,做出各种舞蹈动作,扬袖飘舞,其御风之势,宛若飞燕。明代画家仇十洲的《百美图》中,赵飞燕在一小块方毯上翩翩起舞,她双臂平展,长袖轻拂,右腿微屈,左腿轻提,头部微倾,表情温婉。这种表演所需的技巧和功力,与现代平衡木运动,实在是相得益彰。

在手掌上翩翩起舞,不仅要保持身体的平衡性,还要保持优美的动作和迷人的微笑……古代赵飞燕皇后,经常在宫廷里向皇帝做汇报演出,还得挖空心思,增加这种掌上舞的难度系度,以期获得更高的得分。不过,那时不发奖牌,发金子。与赵飞燕的运动场地相比,现代长5米、宽0.1米、高1.2米的平衡木,给运动员的空间实在是大得多喽。能够成为汉代著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掌上平衡舞运动员,赵飞燕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她自幼精心研习歌舞,练成了一身超群的舞蹈技艺,再加之会吐纳控制呼吸,容姿步态飘逸如鸿翔,真正做到了轻捷似燕飞,名字也由此而来。后来,汉成帝为之痴迷,将她封为皇后,有了头衔的赵飞燕,更加勤奋表演,汉成帝也常常亲自击节应和。有一次,正当歌畅舞酣之时大风骤起,赵飞燕凭借风势扬袖举袂尽情欢舞,看起来好像要乘风飞去一般。汉成帝怕她真的被风吹走,急呼左右一把拉住了她,随后命人修筑了“七宝避风台”,又雕了一只大水晶盘,命宫人托举盘子叫赵飞燕在盘上作舞,就此舞蹈新种类——“掌上舞”横空出世。赵飞燕的“掌上舞”对成套的动作难度和空中技巧串均有严格的要求,光听来就美不胜收,因此给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文:杜梅)

8.角力(摔跤)

运动员:鳌拜

南朝人任昉著的《述异记》中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种“蚩尤戏”就是我国古代摔跤的雏形。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此摔跤的名称很多。古代称摔跤为“角抵”、“角力”、“相扑”、“争跤”、“掼跤”、“摔角”,到了近代才叫作摔跤。

几千年来,我国的摔跤运动员也是人才辈出。《角力记》中记载了一个唐朝末年的摔跤能手,只因他“拳手轻捷,擅场多胜,受赐丰厚”,人送外号“蒙万赢”。也许是因为时代太久远,或者这位“万赢”的社会知名度不高,所以今天知道他的人不多。与之相比,清朝的大臣鳌拜,在这方面要更负盛名些。满语称摔跤为“布库”,为了训练士兵的力量和搏斗技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和蒙古族联欢之用,因此清王室一直提倡布库。作为一个有野心的贵族子弟,鳌拜当然不会放弃这些出风头的机会,多年的勤学苦练,倒也成为了一位“布库高手”。但是,这位“高手”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他居然会栽在这个上面。由于鳖拜手揽朝廷大权,完全不把小康熙放在眼中,终于激怒了这位小皇帝。于是,康熙以训练布库为名,从八旗中选拔出身高力强的壮士。看到小皇帝成天和一帮侍卫“玩”在一起,鳌拜暗暗高兴:“到底是小孩子。”于是放下心来。终于有一天,康熙看到时机成熟,让前来议事的鳌拜和侍卫们“布库”一把。没有戒备心的鳌拜上场没多会儿,就被一拥而上捆了个结实。现在想来,康熙是严重犯规了,以多对一,实在算不上“角力”啊。

(文:杜梅)

9.马戏(马术)

运动员:关羽

马术活动,在中国古代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体育运动,包括赛马,还有马戏等等。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的岩画里边就发现了史前的赛马术。到了明清,马术表演除了民间,还作为军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羽,史上第一位需要动物配合的运动员,山西运城市解州人。作为一名马上的将军,关羽与名驹“赤兔”一起创造了叹为观止的马术奇迹,“千里走单骑”,并运用自己的马上技术,“过五关,东岭关、洛阳城、汜水关、荥阳和黄河渡口”。个人最好成绩是汜水关前斩华雄,万军突杀斩颜良,一人骑赤兔宝马,偷袭万军之中的颜良,得手后快马跑回去。整个过程完美展现了骑士与马的默契,骑手马上动作的和谐流畅,而赤兔也淋漓尽致的向世人展现了它的惊人耐力和灵敏度,从而身价倍增。需要指出的是,关羽同时跨界举重领域,能在马上同时举起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

而今年,唯一代表中国参加奥运马术项目的中英混血儿华天,给自己的战马取名“汉亭侯”,希望赛时能得到前辈关羽的灵魂附体,顺利“过五关斩六将”。

(文:龚宇)

10.石担子(举重)

运动员:项羽

司马迁《史记》记载,秦武王很有力量,又非常好胜。他把当时有名的大力士都封为大官,经常和他们举用青铜制成的鼎器来比试力量。从唐武则天时开始,举重列为选兵条件。嘉靖年间,《钦定武场条例》中有举石科目。石叫“石墩子”,两边有扣手,以便抓握,重300斤。武考的人,必须把石墩子提离地面一尺以上才能通过。

举重是一项相当古老的运动,由于力量从来都是衡量男性征服力的最直观标志,所以无论在古希腊、古罗马或是古代的中国,举重运动都是相当普及的力量运动之一。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举重更被作为“高考体育达标项目”,列入了科举武考的内容之中。就连孔圣人,都能力举“门关”。

铁打金刚化力气,霸王举鼎显神力。楚汉相争时期的楚霸王,以力能扛千斤鼎而闻名于世,并且至今保持着举重界的世界纪录。要知道,现代奥运110公斤级挺举纪录还停留在266KG。他的传记作者太史公在《项羽本纪》里写道:“籍长八尺,力能扛鼎……”完美打破了举重运动员都是五短身材的诅咒。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项羽对举重成绩不愿多谈,只是气贯丹田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可见,“霸王举鼎”是实力保留之举。如今,每看举重,天王托塔、霸王举鼎之形象立现眼前。

(文:龚宇)

11.拳术(拳击)

运动员:张三丰

《诗经·巧言》中有这样的记载:“无拳无勇,职为乱阶”,说明当时的拳术已经出现萌芽了。到了汉代,拳术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仅《汉书·艺文志》收录的,就有《手搏》六篇,这是最早的有关拳类著作的记述。

“刀光剑影不是我门派,天空海阔自有我风采”是拳击选手张三丰的座右铭。曾经,张三丰是不修边幅的“邋遢真人”;曾经,张三丰是单拳击杀贼百人的莽汉。然而,自从他被收入国家拳击队后,一改“拳头才是硬道理”的做派,在拳击场上立功无数。更加喜人的是,在他退役改任教练以后,他集合一生修为,参研毕生对手,创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太极十三式”以饷后人。据金庸老师讲,但凡修成内功者,基本不受年老力衰定律的拘束,能越老越犀利。张三丰老师,百岁高龄,不论是拳击或赛跑,依然打遍元末明初无敌手。

“没有动,哪有静,手中无剑心中无尘才是我胸怀”,和摇滚主帅一样,张教练还跨界娱乐圈,写就24首《无根树》,用通俗的文字把玄奥的修真理论化为脍炙人口的曲词。只要学会它,嘿,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上场再也不用咬耳朵了!

(文:龚宇)

12.投石(投掷铁饼、铅球、标枪)

运动员:东海力士

在战国时期,秦军为了统一全国,曾经在部队当中提倡一种“投石超距”的训练方式,提高战斗能力。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记其旅途所遇之事云:“忽有四人持镖负弩,悬剑橐矢,自后奔突而至。”明方以智《通雅·器用》:“今滇兵皆用标枪空掷,谓之标子。”

标枪是人类历史上有据可靠的最早的远程兵器之一。把标枪的使用,从劳动生活领域转入竞技战场,是秦朝。而史上最强悍的标枪纪录也是诞生在秦朝。

秦举行过标枪表演公开赛,著名经纪人张良远赴东海,觅得的标枪种子选手因为语言不通的问题,没有留下姓名,姑且让我们称他为“东海力士”。这位力士为夺冠,特制了一具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预备从悬崖峭壁投射山下经过的始皇车队队旗。在埋伏的过程中,他还对过往车辆进行了热身训练。秦始皇车队经过时,东海力士运起全身力气,挥动铁锥,在空中划了几个圆圈,对准龙旗猛力投掷。结果,这位力士脱靶,铁锥不偏不倚砸中副车,整个车厢砸得四分五裂,驾车的六匹黑色骏马受到惊吓,跳起来嘶叫,车内观众当场死亡,而秦始皇躲过一劫。

随后国际田联宣布:以防运动员投得太远伤到观众,将标枪进行改革。从此,男子标枪只准800克重,并且人为地将标枪的重心向后移动了数厘米,以便控制速度,同时取缔了移动靶的竞赛。

(文:龚宇)

13.十八般武艺(十项全能)

运动员:李存孝

“十八般武艺”始见于南宋华岳编的兵书《翠微北征录》,他在书中自称“臣闻”,可见“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实际上还要早。可惜宋代的兵书多毁于兵燹,今存者寥寥无几,“十八般武艺”的原始出处和内涵今已无从查考。谢肇浙在《五杂俎》中也对“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作了记述:“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奥运会中的十项全能比赛,是由跑、跳、投等十个田径项目组织成的综合性比赛项目,对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要说中国古代十项全能运动的佼佼者,非十三太保李存孝莫属。做为晋王李克用麾下的一员骁将,李存孝勇冠三军,百战百胜。他经常带领骑兵做李克用的先锋,喜欢身披沉重铁甲,腰挎弓箭长矛,独自挥舞铁楇冲锋陷阵。这铁楇可不比铁饼轻,搁现在,李存孝一定是个掷铁饼的高手。另外李存孝还有个绝活,常常带两匹马做战,可以在阵地上身轻如燕地自如换马骑,跳高和跳远的能力也有目共睹。

李存孝的个子虽矮,然而身体灵活,跑起步来也不是吹的。据说,他训练出的士兵,十有八九奔跑灵活,要速度有速度,要体能有体能,跨越障碍的能力相当之强,各个都是百米跑和110米栏的好苗子。

要是在当代,李存孝一定是一名十项全能运动员,不但发扬了中华“十八般武艺”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传统,更生动地诠释了十项全能这个项目赋予人类的最自然而本质的意义。

(文:刘璐)

……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08-28期《东方》文化周刊!

假如中国古人参加奥运会

■ 文:郑晓蔚

公元1895年,是为大清光绪21年。一封欧洲邮件被递送到总理衙门书案前。据京师同文馆毕业后分配来此司职公务员的翻译介绍,这是一封邀请函,请中国派队赴希腊参加奥运会。这奥运会是个什么东东,官老爷全无概念,但鉴于过往会议无非割地赔款,和洋大人打交道的经历实在太不美妙,于是决定不予理睬,不给机会,中国遂与首届现代奥运失之交臂。

如果清政府这帮狗官认真领会了此次会议精神,笃定欣然组队前往。咱们打仗不好使,练把式倒在行。参赛选手根本不必精挑细选,直接从民间手艺人里捞起一拨就可以直接发往赛地。如你所知,江湖间散落着大量骨骼精奇身怀绝技的运动健将,清政府要想在战场之外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应当是不成问题的。

按当时的情况,只要政府提供足够的差旅费,老北京“天桥八大怪”完全可以贯以“梦之队”的响亮名号开赴雅典参赛。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天桥画地卖艺为生,每日捧场撒钱者如过江之鲫,当红如当今吸金社团F4。其中,田瘸子擅长练杠子,身藏“沾棍飞”、“攥杆睡”、“鹞子翻身”、“寒鸭浮水”等杠术——可以参加个人单杠比赛。他最拿手的是用两指支撑,在杠子上拿大项、倒立,颇似武术绝学“二指禅功”——可以兼项自由体操。常傻子则爱以手为刀“碎大石”玩,得意技为“指戳石”。此类全能运动员有望在举重、拳击、柔道、摔跤、跆拳道等重竞技项目中摘金夺银。有了此等高人相助,组个团儿撒到雅典就是一支奥运冠军代表队,专为奏凯去的,拿首面金牌的芝麻小事儿也就不需要劳许海峰操心了。

当然,即便是参加古希腊奥运会,甭管是放在哪个朝代,中国代表团都具备夺冠“硬实力”。考虑到古希腊奥运会的冠军奖品通常是一顶花冠、一只肥羊和一桶橄榄油,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以“顺手牵羊”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夺冠。

春秋时代,孔子可以统帅三千弟子的庞大代表队参加射箭赛。比赛之余,他还可以携七十二贤人在奥运村推销论语签名售书,或者在异国他乡修建孔子学院。到了秦朝,楚霸王项羽在造反的闲暇之余,完全可以以个人名义(作者注:秦当局此时已经剥夺了项羽的身份权,后者属无国籍人士)参加奥运举重冠军赛大级别较量。如果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猛将兄”可以单手拎着一只半人来高的青铜鼎去参赛,那么如此拉风而彪悍的架势,足可使他在归国时另一只手里多出一只烤全羊。三国时期同样出了一位体育狂热分子,今人还热衷于拿项羽和这位吕布君做武力值PK,其在体育界的统治地位,堪比当今小巨人姚明。如果他携漂亮女友貂禅来一次“希腊三日游”,定然会在射箭、古典式摔跤和马术等领域斩获颇丰。待到蜜月结束,吕布貂禅打情骂俏神仙眷侣,一路把羊群往家里撵,嘴里不住念叨:“羊羊羊。”

……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08-28期《东方》文化周刊!

古代中国十大全民运动会

■ 文:文祎

1.秦朝田径运动会

确切地说,这场“全军”运动会发生在秦朝建立的过程中。公元前224年,秦国大将王翦率60万大军攻打楚国。此君本已被嬴政请回老家安心养老去了,谁知夸下海口号称20万就灭楚的李信大败而归。重出江湖的王翦让人捉摸不透,他不但不“积极应战”,反而退壁自守,天天带领士卒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体力,丰富文娱生活。楚军的耐力和斗志被王翦拖个精光,最终惨败。

2.北魏射箭运动会

凭借强身、防敌、增产的三合一功效,射箭当之无愧成为中国古代体育运动鼻祖。射箭在魏晋时期已经有了专业比赛。北魏孝武帝在洛阳华林园召开过一次“戏射”比赛。19个运动员在百步之外对着一个两升的银酒卮竞射。射中者可以把这个皇家赞助的酒杯抱走,故名“奖杯赛”,所谓“奖杯”,就是这么来的。射手王顺当时夺得冠军,成为中国历史记载中最早获得奖杯的运动员。

3.刘宋跳高运动会

南北朝时期,民间盛行“赌跳”运动。《资治通鉴·宋纪》里记载,刘宋皇帝亲自组织跳高比赛,鼓励大臣和军队参加,并且不时以身作则君臣同乐一把。帝王大力推行,跳高运动在当时岂有不红之理?

4.唐朝龙舟竞渡运动会

在唐朝以前,龙舟竞渡并没有统一的日期。唐朝时期,龙舟竞渡时间被统一在五月初五端午节时举行。各郡、县、村社每年都组织龙舟竞渡比赛。赛场终点插着锦绮彩竿,彩竿上一般悬挂着锦缎,名叫“标”。夺标者为胜出者。龙舟竞渡也就成了每年一度的“锦标”赛。

5.北宋足球运动会

尽管中国足球的水平有点“惨绝人寰”,中国却是足球的发源地。虽然这么一联想,其实更无情衬托了中国足球的惨状。蹴鞠历史悠久,在宋朝达到巅峰,高俅就是当时的著名球星。宋太祖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大臣赵普等六人进行过一场“白打”蹴鞠赛。大臣苏汉臣在没有照相技术的时代,用画笔对那场赛事进行了现场报道,绘出著名的《宋太祖蹴鞠图》(现存为元代临摹品)。

……

历史上谁是帝师

“帝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留侯世家》:“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帝师”是指皇帝的老师,“儒者从来作帝师”是高级学者的理想,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比管仲乐毅之贤,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他们文经武律,知识渊博,从没有谋权篡位取而代之的野心,只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齐家靠自己,治国平天下就要靠明主了,他们就是通过自己对皇帝的影响,间接地完成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正如大诗人李白《赠 钱征君少阳》云:“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一旦太子即位,帝师就会享受崇高的荣耀。当然,如果太子被废黜,他们也就面临丢官罢黜的命运。所以,无论是从忠君的观点出发,还是为自身的利益着想,他们都会尽心竭力。现在就说说中国历史上的31位帝师们的概况。

1、毁誉参半 第一帝师——吕不韦 吕不韦两度出任秦相,为了秦国的统一大业,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孙大洲教授评价吕不韦时曾说:“其人其事可议,其功不可没,其学其书不可废。”意为对吕不韦的为人和行事众说纷纭,但他的功绩不可以被埋没,他的学说和流传下来的《吕氏春秋》都不可以被淹废,秦始皇是中国第一帝,那么吕不韦则是中国第一帝师。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吕不韦给秦始皇打下坚实的基础,秦王嬴政也不可能建立历史上那么强大统一的大秦帝国。

2、才智卓越 两代帝师——李斯 秦统一六国后,在如何管理这个大一统的国家问题上,秦始皇力排众议,采纳了李斯“置郡设县,遣官治理”的建议,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设县,中央任免各级官员。可以说,李斯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立成熟的统治形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焚书的第二年,秦始皇对书生进行了一次更残酷的迫害,他下令把咸阳的四百六十多儒生活埋。“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李斯在这一事件中,他充当了策划者,又担任了执行者。

3、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张良 张良,从国破家亡,遍散家财,致力抗秦,体现出的是大勇;到青年时代,巧遇黄石公,偶得兵书,学得兵法,体现出的是大幸;到后来追随刘邦,亦师亦臣,转战南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体现出来的是大智;晚年看清形势,借言学道,远离政治,明哲保身,体现出来的是大忍。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写诗赞道:“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全诗肯定了张良的一生。

4、公而忘私 成就大业——萧何 萧何审时度势,追随并辅佐刘邦挥师西进。在很多场决定刘邦生死存亡的楚汉战争中,萧何坐镇关中,制定法规,整顿秩序,重耕兴农,发展经济,减免赋税,抚慰百姓,并想方设法筹措军需和粮饷,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汉军的作战前线,为刘邦在前方指挥作战提供了坚强的后勤物质保障,同时,萧何还发现并举荐了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韩信,并说服了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全面指挥汉军对楚军的作战。

5、足智多谋 传奇帝师——陈平 陈平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足智多谋,用奇计辅佐刘邦夺得天下。陈平和张良都可以被称做是一代帝王师,通过自己的智谋屡次帮助刘邦度过难关,是刘邦可以倚靠的智囊团。陈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做人奇,处事奇,计谋更奇!比如“陈平盗嫂”、还有陈平收受贿赂、在战争中善用反问计等,但这些都不妨碍他后来成就一番大事业,最终成为一位千古流传的人物。

6、昭宣中兴 辅政功臣——霍光 霍光跟随汉武帝近30 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大臣,后又辅佐两代幼主。霍光的一生匡扶汉室,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对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对外与匈奴和亲、广扬汉朝天威,20 年辅政期间他托起昭宣中兴的局面,安邦兴国,功勋卓越,成为西汉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

7、刚正不阿 勤心辅政——肖望之 公元前33 年,太子刘奭即位称帝,是为汉元帝。当元帝为太子时,肖望之教授其学习《论语》和《礼服》,汉宣帝在病中又拜肖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当太子称帝后,肖望之又受到先帝遗诏辅政,所以元帝即位之初,接连数次宴见肖望之,与他一起议论朝政。肖望之又推荐了博学多才的刘向和忠正耿直的金敞,元帝均委以重任,并加官给事中,即特赐随便出入禁中,参与机密。汉元帝本身长于儒术,不善甲兵,所以对肖望之的仁人治国之术是非常赞同的。

8、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诸葛亮 刘禅自幼长在宫中,一切都靠诸葛亮的管教。诸葛亮受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不管事情大小,均由他一人操劳。这时南中诸郡首领,见朝廷举丧、新主初立,便纷纷叛乱。但当时西蜀的实力比不上曹魏和孙吴,所以诸葛亮制定了先暂时休养生息的政策再谋出兵的缓兵之计,在诸葛亮的主持下,蜀汉政权本着“东联孙权,北拒曹魏”的总方针行事,获得了一段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的时机,又逐步强大起来。

9、广施仁义 德行高尚——羊祜 羊祜作为西晋时期的关键性人物,帮助晋武帝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汉末以来长达一个世纪的分裂割据状态,全国重新统一。平吴后的太康十年,经济发展,人心安定。羊祜的德行与功绩也被记入了史书,流传在民间。

10、出将入相 皇帝名师——王猛 王猛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位出将入相的绝世君子,功盖诸葛亮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是苻坚得意的辅佐大臣,在某些方面来讲,更是苻坚最值得信任和给予最多帮助的老师。现在,我们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还原历史的一个真相。——《王猛传》

11、三朝汉臣 力辅北魏——崔浩 拓跋焘曾经指着崔浩,介绍给新近投降北魏的高车部落酋长们说:“你们看这个人瘦小文弱,既不能弯弓,又拿不动铁矛,然而,他胸中的智谋远胜于兵甲。我虽有征伐的志向,却不能决断,前前后后建立的功勋业绩,都是得到这个人的教导呀!”拓跋焘又特意下诏命令尚书省说:“凡是军国大事,你们所不能决定的,都应该向崔浩请教,然后再付诸实施。”崔浩才智过人,是经过实践考验的,所以拓跋焘对他的信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12、文武兼备 国之能臣——高颊 高颊一生辅佐两代君主,为隋朝的巩固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一生历经的事情很多,可惜的是,他的文稿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史书的记载也很有限;但是我们从他在文治武功上的表现,以及他积极举荐人才的做法,仍旧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为人与成就。隋文帝也正是出于对高颎才干和人品的了解,在重大问题的处理上,常以高颎的意见为是。

13、直言进谏 帝王明镜——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和《十渐不克终疏》被历代史家赞为“千古金鉴”和“万世师表”。疏文批评了太宗日渐增长的骄满情绪,辞强理直,淋漓尽致。唐太宗看了奏疏后,欣然接纳,感慨地对魏征说:“我现在知道自己错了,我要改正,一定会听从你说的正确的道理,如果知错不改的话,我还有什么面目见你呢?我要把你的奏疏写在屏风上,以便我早晚都能看得到。我还要把它抄写给史官,使后世的人都明白君臣相处的道理,了解到你的一片苦心。”并赏赐给魏征黄金十斤,宫中良马二匹。后人于是就把写有这份奏章的屏风称作“戒奢屏”。

14、忠诚谦和 雄才大略——房玄龄 贞观二十二年(648 年),房玄龄已经重病缠身,但当他听到唐太宗打算再次东征的消息时,抱病写了《谏伐高丽表》,文章言辞恳切,将讨伐高丽国的弊端一一写出,劝皇上不要因为一时之气,不顾百姓安危而出兵征讨高丽国,这样做只会失去民心。此表写得十分诚挚恳切,使唐太宗看后十分感动,叹息道:“房玄龄病危疲乏到这种程度,还一心忧虑着我们的国家,为国家操劳,能够做到这点,实在是太难得了。”

15、刚直敢言 知人善荐——狄仁杰 狄仁杰的一生,以国家的利益作为行事的原则,努力辅佐高宗与武则天两朝皇帝;他心系民生,主张实行宽政,是百姓歌颂的好官。尤其是武则天称帝前后,政治斗争复杂,朝野官吏明哲保身者多;敢于负责、提出自己政见者少,能够刚正不阿、不为私谋者更少。狄仁杰就是这少数人中最突出的一个,他也因此赢得了武则天的信任与敬重。武则天乐于听取狄仁杰的建议,称狄仁杰为“国老”,把他当老师一样看待。

16、宦海沉浮 论语治国——赵普 在北宋初期政坛上,有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虽然他并不是经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王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大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政治制度,关系到国运民命的重大问题。这位就是宋代开国宰相赵普。

17、忠直善断 帝王之鉴——寇准 太宗想在京城北部修一处宫殿,刚提议,寇准出班上奏:“以前,纣王修建露台而亡国;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传二世而亡国;隋炀帝开凿运河游玩而亡国。希望您收回成命,不做亡国之君。”寇准把宋太宗比作历代的昏君、亡国之君。太宗忍着怒气拂袖而起,寇准竟紧跑几步,上前拉住皇帝的衣襟,再次请皇帝归座,对皇帝说:“您让我把话说完,再回宫也不迟。不然陛下就没有机会听到臣的忠言了,就会贻误大事啊!”太宗皇帝被寇准的忠直精神和胆识所感动,就放弃了修建宫殿的计划。他感慨地说:“朕得到你寇准,就好像唐太宗李世民得到魏征一样啊!”

18、天下匠才 文明帝师——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历史上少数投降而未蒙受骂名的人。客观上是因为他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后人只恨像他这样的“文明帝师”实在太少了。曾与楚材共事的宋子贞说他所提的建议能够实施者,“十不能三”,但是即使这样,天下人已经普遍受他的恩泽了,倘若没有他,历史或许会重写,因为那个年代是重新确立社会关系的大变化的年代,而且南北政治文化不同,主理朝廷的人语言不通、趋向不同,耶律楚材能够以其本身的影响和职权护卫天理、振兴纲纪、抚恤百姓,奋袂直前,力行不顾,以一个深受了儒家思想影响的帝师,为推进元代文明进程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做了不朽的贡献。

19、藏族灵魂 萨迦精英——八思巴 成为帝师,八思巴到达了他一生的高峰,受到的礼遇和恩宠也是无与伦比的,但是他没有在这个位置上停滞不前,在他以后的岁月中为中国的多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八思巴不仅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而且是继松赞干布之后藏族的又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是整个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受到藏族人民和蒙、汉各族人民的崇敬和怀念。

20、安邦治国 万世奇才——刘伯温 朱元璋读书不多,能将刘基比作刘邦请不动的商山四皓,辅佐齐桓公成霸业的管夷吾,对刘基的评价,亦属难能可贵了。朱元璋常将自己与刘邦相比,均以布衣而成马上皇帝。刘邦请不动商山四皓,而自己请出了刘基,以“先生”事之,使自己建都立自。赞刘基之余,亦自夸有识人之能也。

21、读书种子 以身殉道——方孝孺 作为一代大儒,方孝孺在理学发展历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他为汉中的教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哲学史、文化史上,他都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坚贞的品格、宁死不屈的精神,是我们人格精神的宝贵财富。

22、四朝元老 辅国重臣——杨荣 杨荣历仕四朝,每朝都深受信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他机智而不奸诈,功高而不谋反;与人交往和蔼可亲,处理国事体恤民情;他首倡的“台阁体”一时蔚为风气。他不愧为一代政治家、幸事家、文学家,在中国历史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辉。

23、才高德薄 奸佞帝师——严嵩 严嵩之所以打击异己屡屡得手,倒行逆施却并不获罪,主要是抓住了皇帝这根救命的稻草。世宗朱厚熄生性多疑,唯独严嵩知道他心中想的是什么,如果他想解救同党,先要顺着世宗的意思狠狠骂那人一顿,然后加以委婉的解释,正好说中世宗所不忍心的地方;如果想陷害异己,必然先从微妙地解释那个人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找到犯世宗忌讳的地方,巧妙陷害。

24、殚精竭虑 功高震主——张居正 当时神宗还是不满十岁的孩子,张居正对于神宗就像一位尊严的小学教师,利用一切的机会,要让自己的学生达到理想的境界。神宗对于居正也是十分的亲近和尊崇。居正还亲自为年幼的皇帝编写《历代帝鉴图说》,分上下两册,编写了自尧舜以来,有为的君主的八十一件事,引以为戒的事情三十六件。每件事情各绘一图,图后写本事。对于不满十岁的皇帝,见到这种绘图立说的故事书,自然十分高兴,而且,张居正所编写的内容真是富有教育意义。当神宗在文华殿看到张居正捧着这两册故事书,立刻童心大发,叫左右把图说揭开,让张居正在旁边给自己指点讲解。25、戍边功臣 戎马帝师——孙承宗 由于孙承宗在边塞游历多年,耳闻目睹了许多奇闻轶事。他又天生的才思敏捷,虑事周到,对于治国安邦有一套自己的见解。所以,每当给熹宗讲课的时候,都能让他有所心得。他每次听讲完以后,总是说:“先生所讲的话,让朕明白了许多道理,您讲得真是太好了!”因此,熹宗对孙承宗一直非常尊敬,动辄给予优厚的赏赐,不久以后,升为少詹士,仍然担任皇帝的侍讲。

26、秋到黄花 晚节馨香——陈廷敬 陈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又是当朝宰相,既是康熙的近臣,又是朝廷的重臣。陈廷敬 20岁左右离开自己的家乡后,中进土、入翰林,一生升迁28次之多,并且参与国家军机政要达50 余年之久,多年来成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为清王朝的顺利发展,康熙盛世的逐步形成,尤其是对于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全面施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辅佐作用,立下了显赫的功勋。可以这样说,陈廷敬和康熙帝之间的密切的政治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着整个清王朝政治的发展走向。

27、一代名臣 帝师元老——朱轼 雍正任命朱轼为太子太保,在懋勤殿设讲坛,当时的皇子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对朱轼行拜师礼。按清朝成例,皇子见师傅,彼此都行长揖礼,这是胤禛为使皇子们尊重师傅,特定的礼节。一如朱轼为人为官一贯的严谨作风,他对弘历的要求很严,以致于雍正有时都觉得有些过头了,就对朱轼说:“教也为王,不教也为王。”然而朱轼没有顺势而下,而是很严肃地说“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桀纣。”

28、文压三江 鉴修四库——王尔烈 傲慢的颙琰哪里把王尔烈的话当回事,于是便以“明月照天边”为题自作主张地写了一篇交给王尔烈。王尔烈大怒:“你竟敢贪图轻闲,违反为师教义,难道就不怕龙板不成!”颙琰不情愿地回到书房,请教王尔烈何为明月叫天边,王尔烈没有作答,而是又拿出一个题目《黄犬卧花心》,颐琰一看,更加生气,觉得王尔烈有意戏耍他,大骂王尔烈胡诌。但王尔烈仍克制着说:“皇子,常言未读万卷书,难识万里路,没走万里路,不知天下事啊。你还是先走走看,了解了解实际情况,那样一定会对你有好处的。”

29、是功是过 众说纷纭——杜受田 杜受田的丧事规格很高。咸丰帝把对恩师不尽的思念转化为对杜氏家人的隆恩。杜受田的一生,可谓死而无憾。作为师,他造就了一代君主;作为臣,他做到了鞠躬尽瘁。他在大清国内外交困中死去,没有看到历史的结局。但是,如果上天有灵,让他知道自己亲自培养起来的咸丰帝奕詝后来的所作所为,会不会后悔自责呢?

30、两朝帝师 十载枢臣——翁同和 光绪帝十二岁时,已经读完《帝鉴图说》《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札记》《尚书》等书,理解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已经有了相当的提高。翁同和决定给光绪帝开一系列课程,从而完成对他“帝德”的培养,有《通鉴览要》《圣祖圣训》《读史论略》《明史》/FONT中国分省地图》等等,指导皇帝关注地理,关注民生疾苦,特别是注重教育,提高光绪帝联系实际,在新的形势下分析国事的能力和思想。在翁同和的悉心教导下,这位少年天子逐渐地濡染儒家思想,如他的习作“荷插携锄当日午,小民困苦有谁觉”虽然稚嫩,但情真意切,是先秦儒学中可贵的“爱民‘思想。

31、世代簪缨 末代帝师——陈宝琛 陈宝琛上任以后,立刻投入全部精力筹办学校。他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训:“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温故知新可以为师。”还撰写了一篇《开学告诫文》,其中说:“国家之盛衰强弱,全视国民之智愚贤否。学堂固所以造就人才,然必使人人知义理,人人知爱护国家,人人能自立,而后国民之资格始备……诸生今日来学师范,后来即为国家担当教育责任。自冶其性情,而后能冶人之性情;自立其志节,而后能励人以志节。”他的这篇文章后来成了全福建师范学堂培养教师的准则。

3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01 上午 09:32:12

    家的利益作为行事的原则,努力辅佐高宗与武则天两朝皇帝;他心系民生,主张实行宽政,是百姓歌颂的好官。尤其是武则天称帝前后,政治斗争复杂,朝野官吏明哲保身者多;敢于负责、提出自己政见者少,能够刚正不阿、不为私谋者更少。狄仁杰就是这少数人中最突

  • avatar
    访客 2022-07-01 下午 12:08:19

    ,无人不晓,堪称知名“水鬼“。他们还有统兵之才,率领的水军多次击退高俅的军队,由此大出风头,建立伟业奇功。 只可惜,那时的英雄结局总是黯然,哥仨最后死的死,退的退。要放在今天,蛮好加入中国游泳队,保准金牌拿得手软,退下来后,还能成立个“阮氏

  • avatar
    访客 2022-07-01 上午 01:21:43

    耶律楚材是历史上少数投降而未蒙受骂名的人。客观上是因为他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后人只恨像他这样的“文明帝师”实在太少了。曾与楚材共事的宋子贞说他所提的建议能够实施者,“十不能三”,但是即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