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房价最新走势悦湖_冀州房价最新消息

hacker|
71

文章目录:

《水经注》是本关于讲什么的古书?

水经注

开放分类: 书籍、古代、河流、注释、专著

宇宙未有之奇书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涿州郦亭(今河北涿县南)人。他生年说法不一,尚难确定。史书仅记载他于孝昌三年(527年)被害于阴盘驿亭(今陕西临潼县东)。他出身仕宦之家,少年时随父官居山东,喜好游历,酷爱祖国锦绣河山,培养了“访渎搜渠”的兴趣。成年后承袭其父封爵,封为永宁伯,先后出任太尉掾、书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颖川太守、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黄门侍郎、侍中兼摄行台尚书、御史中尉等职。他利用任职机会,周游了北方黄淮流域广大地区,足迹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区。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势,溯本穷源,游览名胜古迹,在实地考察中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以补文献不足,从而完成了举世无双的地理名著《水经注》。郦道元自幼好学,历览奇书,除《水经注》外,还撰有《本志》13卷及《七聘》诸文,但都已亡佚,仅《水经注》得以流传。

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专著就叫《水经》,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二说晋郭璞撰,一说东汉桑钦撰,又说郭璞曾注桑钦撰的《水经》。当代郦学家陈桥驿认为即使汉桑钦撰有《水经》,晋郭璞为其作注确有其事,但这部《水经》和《水经注》也都已失传,今本郦道元所注的《水经》当是另外一部,是无名氏所为,其成书年代,诸家说法不一,全祖望认为是东汉初,戴震认为是三国时作品,今人钟凤年又认为是新莽时所作,诸说尚难确认,不过大体应为汉魏之作不成问题。

《水经注》则是以注《水经》而得名。

郦道元为何要为《水经》作注呢?在他自己序文中就写道:首先,古代地理书籍,《山海经》过于荒杂,《禹贡》、《周礼·职方》只具轮廓,《汉书·地理志》记述又不详备,而一些都、赋限于体裁不能畅所记述《水经》一书虽专述河流,具系统纲领,但未记水道以外地理情况。他在游历大好河山时所见所闻十分丰富,为了把这些丰富的地理知识传于后人,所以他选定《水经》一书为纲来描述全国地理情况。正如王先谦所说,郦道元注《水经》的目的在于“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右”(《王先谦合校本序》)。其次,他认识到地理现象是在经常变化的,上古情况已很渺茫,其后部族迁徙、城市兴衰、河道变迁、名称交互更替等等都十分复杂,所以他决定以水道为纲,可以进而描述经常变化中的地理情况。而更重要的是,他当时身处政局分裂时代,他向往祖国统一,着眼于《禹贡》所描写过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版图广大的祖国,他利用属于全国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来作纲,可以把当时人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打破了,从而充分体现他要实施祖国统一的决心。由此说明郦道元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所著的《水经注》是一部爱国主义著作。

《水经注》是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唐六典》注中称《水经》共载水道137条,而《水经注》则将支流等补充发展为1252条。今人赵永复将全书水体包括湖、淀、陂、泽、泉、渠、池、故渎等算入,实记2596,倍于《唐六典》之数。

注文达30万字。涉及的地域范围,除了基本上以西汉王朝的疆域作为其撰写对象外,还涉及到当时不少域外地区,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岛和朝鲜半岛若干地区,覆盖面积实属空前。

所记述的时间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当代,上下约2000多年。它所包容的地理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等,真可谓是我国6世纪的一部地理百科全书,无所不容。难能可贵的是这么丰富多彩的内容并非单纯地罗列现象,而是有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记述。侯仁之教授概括得最为贴切:“他赋予地理描写以时间的深度,又给予许多历史事件以具体的空间的真实感。”(《水经注选释·前言》)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其内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在自然地理方面,所记大小河流有1000余条,从河流的发源到入海,举凡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经的伏流、瀑布、急流、滩濑、湖泊等等都广泛搜罗,详细记载。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所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在人文地理方面,所记的一些政区建置往往可以补充正史地理志的不足。所记的县级城市和其他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除此以外,小于城邑的聚落包括镇、乡、亭、里、聚、村、墟、戍、坞、堡等10类,共约1000处。在这些城市中包括国外一些城市,如在今印度的波罗奈城、巴连弗邑、王舍新城、瞻婆国城等,林邑国的军事要地区粟城和国都典冲城等都有详细记载。交通地理包括水运和陆路交通,其中仅桥梁就记有100座左右,津渡也近100处。经济地理方面有大量农田水利资料,记载的农田水利工程名称就有坡湖、堤、塘、堰、堨、覩、墱*、坨、水门、石逗等。还记有大批屯田、耕作制度等资料。在手工业生产方面,包括采矿、冶金、机器、纺织、造币、食品等。所记矿物有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汞等,非金属矿物有雄黄、硫黄、盐、石墨、云母、石英、玉、石材等,能源矿物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此外还有兵要地理、人口地理、民族地理等各方面资料。

除了丰富的地理内容外,还有许多学科方面的材料。诸如书中所记各类地名约在2万处上下,其中解释的地名就有2400多处。所记中外古塔30多处,宫殿120余处,各种陵墓260余处,寺院26处以及不少园林等。可见该书对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水利史学以至民族学、宗教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一定参考价值。以上这些内容不仅在数量上惊人,更重要的是作者采用了文学艺术手法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所以它还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在文学史上居有一定地位。它“写水着眼于动态”,“写山则致力于静态”,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访录”。《水经注》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仅就描写的瀑布来说,它所用的词汇就有:泷、洪、悬流、悬水、悬涛、悬泉、悬涧、悬波、颓波、飞清等,真是变化无穷。所以我们说《水经注》不仅是科学名著,也是文学艺术的珍品。

如此丰富的内容,其价值自不待言。这里仅就历史地理方面来说,就有取之不尽的功效,侯仁之教授曾利用它复原了北京周围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运用它来研究古代水道变迁,湖泊湮废、地下水开发、海岸变迁、城市规划、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等等诸多课题。

《水经注》有如此深远影响,这与郦道元治学态度的认真是分不开的。为了著作此书,他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引书多达437种,辑录了汉魏金石碑刻多达350种左右,还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对所得各种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亲自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末溯源,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本书实际上是我国北魏以前的古代地理总结,书中许多珍贵资料早已失传,不少人从中可以辑佚或校正一些古籍。

当然,如此宏富的巨作,受到当时时代和条件的限制,难免存在不少错误。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即已明确指出其黄河河源问题上的“纰缪”。另外由于他不可能到边远地区和南方进行实地调查,这方面错误也较多些。有些地方的引书也不尽可信等等,但这些并不损害全书价值。

《水经注》原有40卷,宋初已缺5卷,后人将其所余35卷,重新编定成40卷。由于迭经传抄翻刻,错简夺伪十分严重,有些章节甚至难以辨读。明清时不少学者为研究《水经注》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订正了经注混淆500余处,使经注基本恢复了原来面貌。有的做了不少辑佚工作,更多的是做了校勘注疏工作,清末著名学者杨守敬与其弟子熊会贞用了毕生精力撰写了《水经注疏》和编绘了古今对照、朱墨套印的《水经注图》,最近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有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的《水经注疏》,为今后研究利用《水经注》提供了方便。

戴震校勘《水经注》,删去妄增之字 一个多个 ,改正错讹三千多处,补葺阙佚两千多处,足见功夫之深,如段玉裁所说:“凡故训、音声、算数、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恶是非,以及阴阳、气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实。”

——《戴震全书》

经典片段

水经注·江水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急奔暴,鱼鳖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余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作者介绍

郦道元(46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字善长,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桑悦传文言文

桑悦传文言文

1.桑悦有才古文翻译翻译:

常熟有个叫桑悦的人,字民怿。书看过后,就焚烧掉,说:“已经在我腹中了。”当生员时,去拜见监司,自称“江南才子”。监司很吃惊,请他校刊书籍,预先删掉一些来测试桑悦。对文意不连贯的地方,桑悦取笔补上。

学士丘濬看重他的文才,嘱咐使者善待他。使者到了后,问:“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生病了吗?”长吏都恨他,说:“没有病,他自己仗恃有才气名声不肯拜见罢了。”使者派官吏去召他不来,加派两人催促他。

桑悦大怒说:“起初我说天下没有无耳朵的人,现在就有。与你约定时间,三天后再去,怠慢我就不去了。”使者很生气,想逮捕桑悦,因丘濬的缘故,没有实施。

三天后,(桑悦)去见使者,对使者作长揖。使者很愤怒,桑悦脱帽后就走了。使者下台阶向他道歉,才作罢。所著的书,在世上颇为流行。

原文: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

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

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

扩展资料:

桑悦明代学者。字民怿,号思亥,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成化元年举人,会试得副榜。除泰和训导,迁柳州通判,丁忧,遂不再出。为人怪妄,好为大言,以孟子自况,谓文章举天下惟悦,次则祝允明。工于辞赋,所著《南都赋》、《北都赋》颇为有名。

从小记忆过人,在吴中一带很有名气。书一读完就烧掉,因为“已在吾腹中矣”。好说大话,以孟子传人自居。有人问他翰林文章好坏,他回答:没有别人,天下数我的文章好,其次祝枝山,再其次是罗玘。

2.李常传文言文翻译李常传

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年青时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既登进士第,留下所抄书九千卷,给僧舍取名叫李氏山房。调任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改官秩,李常推荐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说:“世间没有此种风气很久了。”一起推荐他们。

熙宁初年,为秘阁校理。王安石与李常友好,以他为三司条例司检详官,改任右正言、知谏院。王安石立新法,李常参与讨论,不想青苗收取息钱,到这时,分条开列说:“三司条例司刚建立时,已导致中外议论。至于均输、青苗法,敛散取息,附会经义,人们又大为惊骇,无异于王莽琐碎离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王安石看到后,派亲信晓谕大意,李常不为此而停止。又说:“州县散常平钱,实际上不出本钱,勒索百姓出息钱。”神宗询问王安石,王安石请命令李常出具官吏主犯,李常认为这不符合谏官体制,落职校理,通判滑州。一年多后复职,任鄂州知州,移任湖、齐二州。齐州多盗贼,论报没有虚日。李常捉到狡黠的盗贼,刺为兵士,使其在部下,尽知盗贼聚居的地方,全部发屋破柱,拔掉他们的基根,半年间,杀七百人,奸恶无处藏身。移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元丰六年(1083),召为太常少卿,升任礼部侍郎。

哲宗即位,李常改任吏部侍郎,升户部尚书,有人怀疑他缺少才干气度,担心不能胜任,哲宗询问于司马光。司马光说“:使用李常主管国家财政,那么人们知道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可稍稍平息了。”李常入对,上书七事,叫崇廉耻,存乡举,别守宰,废贪赃,审疑狱,择儒师,修役法。当时役法差、免二科没有决定,李常认为“:法无新旧,方便百姓的就好;论无他我,可长久的就正确。现在如果百姓都出资,那么贫困的人难办;如果都出力,那么富裕的人难堪。各从其愿,那么可以长久。”于是折衷分条开列上呈。皇帝赦恩,免除市易逃欠不满二百缗的人,李常请求息钱超过二百缗也不收取。

被授予御史中丞,兼任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李常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其所长。开始,黄河在小吴决口,议者打算从孙村口疏导黄河归还旧河道,到这时,工役兴起,李常说:“京东、河北饥饿困乏,不宜疏导黄河。”诏命解除工役。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交付蔡确诗中有毁谤朝政之处,因而极力攻击蔡确。李常上疏论以诗治罪蔡确,这不是用来敦厚风俗的办法。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移任兵部尚书,辞谢不就职,出任邓州知州。移任成都,在走到陕西途中,突然去世,终年六十四岁。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会计录》三十卷。

李常比孙觉大一岁,开始与孙觉齐名,都被吕公著赏识。他们的议论趣舍,大致多相同,所担任的最后官职也相同,二人死亡,先后只差一晚。

3.吴芾传文言文翻译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考取进士第,迁任秘书正字。当时秦桧已经专擅朝政。吴芾与秦桧是故人,吴芾拜见秦桧时恬退得就像和他从来不相识的样子。吴芾和其他官员同时去拜见秦桧,且作揖就退出来(不单独去见秦桧),桧就怀疑他,谏官就弹劾他将他罢免。吴芾先后担任处、婺、越三郡的通判。何溥推荐吴芾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任中御史,于是,朝廷拜官让他担任了监察御史。

当时金朝准备违背宋金签订的盟约,吴芾就劝高宗要全身心地从事提升自己的品德,切实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延请接见群臣,让他们陈述朝政的阙失,力求人事合于天地,无愧于祖宗,这样就会使全国人心悦服,即使是上天也会助顺南宋,皇上认为他的意见说得非常对,迁任殿中侍御史。后来,两淮战况南宋方面不利,廷臣争着陈述退避的谋划,吴芾却说:“今日的战事,只有进没有退,进是上策,退是无策。”不久,金朝君主完颜亮死了,吴芾于是就上疏劝皇帝亲自北征。皇上车驾到达建康,吴芾就请求皇帝就将车马停留在建康(以建康作为首都),这样做来稳定中原人们的希望。吴芾又说:“去年,两淮地区的各个城池的守军望到敌人就奔跑溃败,没有一座城能拒守的原因,这就是秦桧求媚北朝,乞求媾和的余毒啊。皇上如果能一反秦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的错误途径,那么我军士气一天天振奋,如此那些在危难面前勇于献出性命的人就有了啊。”吴芾知婺州的时候,吴芾鼓励推行义役,金华长山乡十一户人家,自行按照甲乙的等级评定他们的田产,然后按照次第相继来服役,他们就这样做了将近二十年。吴芾让人用车载着他们十一个人来到官府,吴芾与他们合宴,更改他们的乡名为“循理”,改里巷名为“信义”,以此来褒扬他们以示与众不同。吴芾知绍兴府的时候。恰巧当地征收赋税繁重,并且用物抵税的折色特别厉害,吴芾以皇帝、皇后攒宫在绍兴暂厝,上奏请求免去支移折变的赋税部分。境内鉴湖长期废用,恰逢这年收成不好,境内出现大饥荒,吴芾于是命令打开常平仓的米来招募饥民,疏通挖制鉴湖。吴芾离任后,大姓为了从田中获利,又使鉴湖再一次荒废。吴芾代理刑部侍郎迁任给事中,改任吏部侍郎,他以敷文阁直学士的身份知临安府。有内侍的家僮殴伤酒家的酒保,吴芾逮捕那个家僮并加以惩治,在集市上示众,权豪都侧目畏惧。执政当局议论让吴芾出使金朝,又拜官任吏部侍郎,朝堂议论以龙大渊为副职,吴芾说:“龙大渊这个人是可以一同言行事的人吗?”这句话后来被皇上得知,于是出使金朝的事情就停了下来,没有成行。下迁担任礼部侍郎,他力求去职,于是就提举太平兴国宫。当时,吴芾与陈俊卿都以刚直被人忌恨,不久,俊卿也被罢了官,阎安中向孝宗进言说:“两人被罢官,这不是国家的福气啊。”后来起官,知太平州,他名人造船来为姑溪架桥。历阳戍守的士兵长期戍守,被打散要返回,他们扬言要奔赴太平州的郡界。吴芾召集他们厚厚的犒劳他们并加以遣散,然而却秘密地逮捕了提议作乱的士兵,把他们关进监狱,上报给皇帝知道。朝廷下诏褒谕,吴芾前后守六郡,都能够依据各地风俗采取或宽或猛的政策,官吏没有能够做坏事的,老百姓都怀念他。

4.明史刘崧传文言文翻译是刘崧,字子高,泰和人,原名楚。他家贫却学习十分努力,寒冷时没火御寒,手皲裂,但抄录文章丝毫未停止。元朝末年乡试中

举。洪武三年(1370),举荐为经明行修,改成现在的名字。太祖在奉天殿召见了他,授予兵部职方司郎中。奉命到镇江征粮。镇江有许多勋臣的田地,租赋都

由百姓承担,刘崧竭力请求减免。晋升为北平按察司副使,轻刑省事,招集流亡,百姓重新乐业。设立文天祥祠于学宫之侧。在学门前石头上刻字,告示府县不要以

徭役拖累诸生。他曾请求减少偏僻之地的驿马,以此来充实宛平。太祖同意了他的奏请,对侍臣说:“驿传劳逸不均已经很久了,刘崧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统治百姓

难道不就是要如此吗!”因遭到胡惟庸的排挤,被贬为输作,不久,被遣回乡。十三年胡惟庸被诛,刘崧应召为礼部侍郎。不久,提升为吏部尚书。雷震谨身殿,太

祖下令群臣陈说得失。刘崧叩头,以修德行仁对答。不久辞官。

第二年三月和前刑部尚书李敬一并召入。任命李敬为国子祭酒,刘崧为司业。

赐给鞍马,令朝夕相见,见辄燕语移时。未旬日去世。得病后,仍强坐训导诸生。病重时,李敬问他有什么可说的。刘崧说“:天子派我教导国子,责成我完成任

务,可惜这么快就要死了!”他没有一句话谈及家事。太祖命令有关部门为他安排殡殓,并亲自作文祭奠。

刘崧年幼时就博学广闻,天性谦

慎。兄弟三人共居一间茅屋,有田地五十亩。到他当官后,家产也没有增加。十年用一床布被,被老鼠咬破,才换新的,仍做成衣服给他儿子穿。当官时也不带家

属。到北平赴任,携带一侍童前往,到达后就把侍童遣回。黄昏时官吏退下后,他孤灯读书,常常通宵达旦。他善长写诗,豫章人推崇他为“西江派”之宗。

5.《陈际泰传》文言文翻译《陈际泰传》原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陈际泰传》翻译:

陈季泰,临川人文学大师。家境贫寒,不能由老师学习,没有书,有时带着孩子在附近看书,偷看。我从表兄弟那里得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四个角变得模糊了,没有可供阅读的分句。我根据文学意义来判断区别(应该有停顿的地方),所以我熟悉这本书。十岁的时候,我在我叔叔的药箱里看到了那本歌,很快就跑了。

我父亲看到了,非常生气。他催促他去田里。陈继泰把《诗经》带到田里,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唱《诗经》。所以他一辈子都没有忘记。很长一段时间后,他回到了临川,与艾南英等八部诗作齐名。陈吉泰的诗歌和作曲写得很好。勤奋,一天能写二三十首诗,写过一万首诗。这次考试的诗歌和散文的数量与陈季泰不匹配。

扩展资料:

《陈际泰传》创作背景:

陈际泰才思敏捷,写作速度极快,有时一天能写二三十篇,一生之中作文多达万篇。史书称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在八股文方面造诣较高。他将经史古籍融会贯通,自辟门径,借题发挥,驰聘才思,抒发己见,被人称为八股文大家。

崇祯三年(1630),陈际泰才得中举人;崇祯七年中进士,时年68岁。十年,被授行人(掌册封、传旨的官),赴贵州监考。十三年,奉旨护送已故相国蔡国用灵柩回乡,次年于济宁途中染病去世,年七十五岁。

其著述多阐发经籍,有《易经说意》(又名《读易正义》)7卷、《周易翼简捷解》16卷、《群经辅易说》1卷、《五经读》5卷、《四书读》10卷,均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文集有《太乙山房集》15卷、《已吾集》14卷。清人辑《临川文选》、《临川文献》和《江西五家稿》分别选人一卷。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陈际泰(明朝学者)

百度百科—明史(二十四史之一)

6.请翻译文言文《苏章传》在苏章被朝廷派到冀州担任刺史刚刚上任时,有一瞎眼老人状告清河郡太守贾明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残害无辜。

苏章看了状纸以后,不禁打了个冷战,喃喃自语道:“难道是他?”原来苏章有一个儿时的好友也叫贾明。在他的印象里,贾明和自己一样,从小就立下了报国安民的远大志向。

那时候,他们俩形影不离,一起读书写字,一起练功习武,后来又一起出来做官。做官以后,你东我西,便慢慢失去了联系。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苏章接到这个状子后就一直在想:难道此贾明真是彼贾明吗?天下同姓同名的多得很,他不愿意相信;以他儿时对贾明品行的了解,他也不敢相信。一来案情重大,二来案涉“贾明”,苏章决定亲查,先微服私访一番。

其实,苏章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此贾明真的就是彼贾明。这位贾大人自从担任清河郡太守以后,有权有势,有闲有钱,便慢慢开始腐化堕落、贪污受贿、胡作非为。

至于小时候和苏章共同立下的所谓的远大志向,他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冀州来了一位新任刺史,这事贾明是知道了的,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这位新任刺史是谁。

他听说有人把状告到了刺史府后,也有些手足无措,主要是怕在新任刺史刚一到任时就捅出此事,一来给大人出了难题,二来自己也感到没有面子,觉得不好意思。于是,贾明就让手下帮他出谋划策。

谋策很多,包括先把瞎眼老人关起来,把他逐出清河,甚至有人提出把他干掉,等等。但是真正能用的没有。

最后,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给那个瞎眼老人一点钱,再跟他说些好话、软话,让他自己把状子撤回算了。就在这时,清河郡府衙外忽然传来一阵阵喧闹声。

几个衙役拼命地拦着一个乞丐,不让他进府衙;那乞丐声称自己是贾大人的儿时伙伴,一定要进去见上一面。贾明听到外面吵闹得厉害,走出来看到求见者原来竟是一个乞丐,立即吩咐衙役把他哄走了事。

贾明的属下以计而行,试图以金钱和好话买通瞎眼老人,让他自己撤诉,但却遭到老人的断然拒绝。软的不行,又来硬的。

属下恼羞成怒,对老人大打出手。就在这危急的时刻,那个乞丐又及时赶到,出面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救了那位瞎眼老人。

说到这里,想必你已经知道了,那位乞丐不是别人,正是新任冀州刺史苏章。通过这次微服私访,苏章不但知道了清河郡太守贾明就是自己儿时的伙伴,而且了解到瞎眼老人所诉之事千真万确。

是夜,苏章躺在床上陷入了沉思……他翻来想去,思前想后,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而此时的贾明也得到了令他高兴不已的消息——新任冀州刺史不是别人,就是自己儿时的铁哥们苏章,不禁一块石头落了地:当年苏章家境贫寒,经常受人欺负,有一次差点被人打死,多亏自己及时出手相救呢!于是心想,有这样的生死之交,苏章是绝对不会为难自己的。

想到这里,贾明也就松了一口气。可是,当贾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属下后,属下则提醒他要小心为妙。

属下七嘴八舌,说东道西,又弄得贾明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贾明最终还是听从了属下的意见,决定备上厚礼,以叙旧为名,贿赂苏章。

再说苏章,微服私访后,他已经掌握了贾明的犯罪事实,心里感到十分痛苦——儿时的好友,多年不见,如今终于有机会相见了,却怎么也没有想到一见面就……朋友犯了法,该怎么处理呢?苏章思来想去,最终决定亲自去劝贾明坦白自首。就在微服私访后的第二天,苏章带着衙役又来到了清河郡。

也就在这一天,贾明准备亲自到冀州府给苏刺史“叙旧”。就在贾明上轿准备出门之时,苏章派人来邀请贾明到他下榻之处赴宴。

贾明一听,喜上眉梢:果然是多年好友,真是心有灵犀啊!贾明衣冠楚楚地来到苏刺史下榻的馆舍。酒席上,苏章对贾明非常热情,又是劝酒,又是添菜。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儿时的趣事和友情,谁也看不出他们两个人各自的心事。酒足饭饱之后,贾明乘着酒兴对苏章说:“苏兄,您我虽非同宗同族,但感情却胜过同胞兄弟,您现在来冀州真是太好了!说实话,现在做官的手脚都不怎么干净。

您作为我的顶头上司,如果发现我有什么过错的话,还请多多包涵!”谁知苏章这时却不动声色地说道:“我们今天在此相聚,这是你我之间的私事,我们只叙朋友情谊,不谈别的;其他的事以后再说吧!”贾明被苏章的这话搞得一头雾水。苏章不紧不慢,继续说道:“从明天开始,我作为冀州刺史,就要正式办案了!”贾明听到这里,心里已经有些数了,但他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猜测,于是又吞吞吐吐地说:“我……我不明白您的意思。”

苏章见贾明这样,就故意又问了一句:“你真的不明白?”贾明还是那样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我真的不明白。”苏章见贾明如此,便单刀直入地说道:“你不要再装糊涂了!我虽然刚刚到任,就已经听说你这些年贪赃枉法,聚敛了很多不义之财。

如果你想争取宽大处理,我劝你还是趁早坦白自首为好。”贾明见苏章已把话挑明,就又嗫嚅地说:“难道您就一点也不念及我们当年的友情,执意要为难我不成?”苏章这时则语重心长地说:“既不是我不念当年的友情,更不是我执意要为难你。

你要知道,我是皇上派来专门惩治贪官污吏的。

7.王僧孺传文言文阅读王僧虔,琅邪临沂人也。年数岁,伯父弘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僧虔独正坐采蜡烛珠为凤凰。弘曰:“此儿终当为长者。”

僧虔善隶书。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常用掘笔①书,以此见容。泰始中,为辅国将军、吴兴太守。王献之②善书,为吴兴郡,及僧虔工书,又为郡,论者称之。

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与僧虔赌书毕,谓僧虔曰:“谁为第一?”僧虔曰:“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上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矣。”示僧虔古迹十一帙,就求能书人名。僧虔上羊欣所撰《能书人名》一卷。

僧虔《论书》曰: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亡曾祖领军书,右军③云“弟书遂不减吾”。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忿,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比之。”王右军自书表,晋穆帝令张翼写效,一毫无异,乃题后答,右军当时不别,久后方悟,云“张翼小人,几欲乱真”。张芝、二卫并得名前代,无以辨其优劣,唯见其笔力惊异耳。羊欣书见重一时,亲受子敬,行书尤善,正乃不称名。孔琳之书天然放纵,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谢综书,恨少媚好。谢灵运乃不伦,遇其合时,亦得入流。庾昕学右军,亦欲乱真矣。(取材于《南齐书》)

注:①掘笔:秃笔。②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③右军:右军将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曾任此职,世称“王右军”。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当为长者长者:年长的人

B.右军后进后进:后来长进

C.天然放纵放纵:不受约束

D.亦得入流入流:列入流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羊欣书见重一时

B.乃题后答/正乃不称名

C.右军当时不别,久后方悟/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无以辨其优劣/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伯父弘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

(他的)伯父王弘把孩子们聚在一起,王弘的儿子王僧达在地上蹦跳玩耍

B.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

太祖擅长书法,等到即位,(对书法还是)深爱不止

C.卿可谓善自为谋矣

你可以说是善于替自己谋虑了

D.亡曾祖领军书,右军云“弟书遂不减吾”

(我)逝去的曾祖父王领军写信,王羲之说“老弟写信就没有丢掉我”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僧虔在孝武帝面前为求自保,不惜用秃笔写字来掩饰书法水平。

B.王献之和王僧虔都擅长书法,又都做过吴兴郡守,因此传为美谈。

C.征西将军庾翼与王羲之在书法上齐名,很多小辈都来向庾翼学习。

D.张翼和庾昕二人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都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5.文中说“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意思是“宋文帝的书法,自己说可以和王献之相比,但当时评议的人说‘(宋文帝的)天资高于羊欣,书法艺术所达到的程度不如羊欣’”。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对“天然”和“功夫”二者关系的理解。(不少于200字)

1.A

2.A

3.D

4.C

5.围绕“天然”和“功夫”的关系,结合个人的阅读积累,进行阐发。

8.《刘崧传》文言文翻译刘松,字子高,是泰和人。原来的名字叫刘楚。家境贫寒,致力苦学,天寒没有炉火,手都冻裂了但是仍然抄录不停止。他自幼就很博学,天性清廉谨慎。兄弟三人共居在草屋里,有薄田五十亩。等到他显贵后,也没有增添任何田产。

十年都用一条布被,直到被老鼠咬坏,才更换掉,但仍然把它修补改成衣服给儿子穿。做官时从来不让家人跟随在身边。到北平上任时,只带了个书童,到达北平后就把他打发回去了。黄昏时差吏们下班,只有他孤灯读书,常常是一直到天亮。他善于作诗,豫章人有推崇他为“西江派”的说法。

原文:

刘菘,字子高,泰和人,旧名楚。家贫力学,寒无炉火,手皲裂而钞录不辍。崧幼博学,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共居茆屋,有田五十亩。及贵,无所增益。十年一布被,鼠伤,始易之,仍葺以衣其子,居官未尝以家累自随。之任北平,携一童往,至则遣还。晡时吏退,孤灯读书,往往达旦。善为诗,豫章人宗之为《西江派》云。

此文出自清朝·张廷玉《明史·刘崧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康熙四年(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明史》修纂第一阶段无绩可言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史料的缺乏和人力的不足。当时不仅没有力量整理明朝的邸抄和档案,而且在征求图书时,献书者也极少,就连最基本的史料明代历朝实录也不完整,天启朝实录缺少七年以后部分,崇祯朝因亡国而无实录。如此种种,也限制了《明史》修纂工作的进展。

9.《陈际泰传》文言文翻译际泰,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返回临川,非常勤敏,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不能够拜师读书,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临川人,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拿着就快速地跑了,很生气。

父亲看见了。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

家里贫穷,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

陈际泰写诗作文,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又没有书籍。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督促他到田地里去。

十岁,字大士。

河北衡水冀州市的房价还会再长吗?

现在冀州房价已经赶超衡水,短期内不会再涨。但随着社会安定,物价的整体上涨,货币不断贬值,以后的房屋价格相应还是会涨的,另外还要看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郦道元jieshao

郦道元

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涿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参阅了437种书,他在实际考察的基 础上,写下了《水经注》地理巨著。本书40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具特色的山水游记。他为官“执法清刻”,颇遭皇族、豪强妒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汝南王元悦乘雍州剌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迁派郦道元去作关右大使。途中萧宝把他和他的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著作另有《本志》、《七聘》,均已失传。

郦道元(466年或472年—527年),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他曾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和洛阳担任中央官员,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他为官“执法情刻”、“素有严猛之称”,得罪不少皇族、豪强。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北魏汝南王元悦乘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作关右大使。萧宝夤怕反叛的阴谋被发现,在途中派人把郦道元和弟弟郦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一生勤于读书和着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代表作有《水经注》。道元写景文字,遣词精当,「词组只字,妙绝古今」。唐代李白、杜甫的诗,都吸收了《水经注》的艺术滋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文章实脱胎于《水经注》。宋朝苏轼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也屡读。」

郦道元

郦道元(约466—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地理学家 郦道元

严官被害

当你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夏威夷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那高达数百米似喷泉喷射而出的岩浆,使晴朗的天空为之变色;那由岩浆汇聚而成的赤热的河流,所到之处,土壤、岩石为之熔化,花草树木倾刻间化为灰烬……你可曾想到,在1500年前,我国山西省大同市的西南也有火山,火山口深不见底,热气上冲,常常发出像细微的雷鸣般的声响。现在大同附近的火山早已停止喷发了。关于大同火山当对喷发的情况,是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水经注》中看到的,这部书的作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 (今河北省涿县)人,大约出生在公元465年或公元472年。他和他的父亲都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中做过官。他的父亲做过山东青州刺史,他自己也先后在北魏首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做过中央官吏,在冀州 (今河北冀县)、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东荆州(今河南唐河县)做过地方官。据史书记载,郦道元为官素以严猛著称。他在地方做官时,对于地方的治安和文教事业做了许多好事,很有成绩。他执法很严,官吏都怕他,不敢为非作歹,盗贼也都逃到其他地方去了。在中央政府做官时,他不畏避权势人物,敢于揭露他们干的坏事,因而不少权势人物都憎恨他。公元527年,雍州 (今陕西西安一带)刺史肖宝夤企图反对北魏政权,憎恨郦道元的人为了达到除掉他的目的,玩弄了借刀杀人的阴谋,故意怂恿北魏政权派郦道元去西安一带任关右大使。肖宝夤果然怀疑郦道元是要去与他作对,于是派部下半路劫杀。当郦道元赴任行至阴盘驿亭 (今陕西临潼县东)时,受到肖部的围困。建在山冈上,而食用的水井在山冈下,被围困后吃水断绝。郦道元一行虽然在山冈上打井,寻找水源,但打井十几丈深,仍然没有水,最后水尽力穷,郦道元和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儿子同时被杀害。临死的时候,郦道元还怒目厉声呵斥叛贼,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精神。

考察地理写 《水经注》

郦道元在少年时代,就对地理考察有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他随父亲到山东,经常与朋友一起到有山水的地方游览,观察水流的情景。当时,他们游历过临朐县的熏冶泉水,又观看了石井的瀑布。瀑布奔泻而下的水流,激起了滚滚波浪和飞溅的水花,那铿锵有力的巨大音响,在川谷间回荡。这美丽壮观的景色,使郦道元大为陶醉。后来,他在山西、河南、河北做官,经常乘工作之便和公余之暇,留意进行实地的地理考察和调查。凡是他走到的地方,他都尽力搜集当地有关的地理著作和地图,并根据图籍提供的情况,考查各地河流干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风貌。他或跋涉郊野,寻访古迹,追溯河流的源头;或走访乡老,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然后把自己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他掌握了许多有关各地地理情况的原始资料。

同时,郦道元爱好读书,并以此闻名于世。在日常生活中,书籍是他不可分离的伴侣。他一生中读过许多书,尤其是有关地理记述的书籍,他几乎都读遍。他读书非常严肃、认真,对书中的记载力求弄懂、弄通,对各书中记述同一地方而有出入的问题,更是着意探究其原因。大量地读书,使他具有渊博的学识,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他写了不少著作,都流行于世,可惜后来大都佚亡了。

通过实地的考察和对地理书籍的研究,郦道元深切感到前人的地理著作,包括《山海经》、《禹贡》、《汉书·地理志》以及大量的地方性著作,所记载的地理情况都过于简略。三国时有人写了《水经》一书,虽然略具纲领,但却只记河流,不记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而且河流的记述也过于简单,并有许多遗漏。更何况地理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情况也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河流会改道,地名有变更、城镇村落有兴衰等等,特别是人们的劳动会不断改变地面的风貌。因此历史上的地理著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郦道元决心动手写一部书,以反映当时的地理面貌和历史变迁的情况。

在著书的过程中,郦道元选取了《水经》一书作为蓝本,采取了为《水经》作注的形式,因此取书名为《水经注》。但是,他并不是图省力,走捷径,简单地为 《水经》作注释,跟着《水经》一书的记述走,《水经》记什么,他就注什么,而是很花了一番功夫和气力。《水经》一书记载的河流仅137条,文字总共只有一万多字。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补充了许多河流,数量比《水经》增加了近10倍,达1252条,其中有些还是独立流入大海的重要河流。《水经注》共计40卷,约30万字。仅从这些就可以看到,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内容远远超过《水经》一书的再创作,书中凝聚着郦道元大量的辛勤劳动,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

郦道元生活的年代,正值我国南北分立对峙的南北朝时期,北方为北魏政权,南方先后为宋、齐、梁政权。郦道元虽然只是活动在北魏政权统治的地区之内,其范围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地区,但他的著作并没有受政权和地域的限制,他的视野远远地超出了北魏政权统治的范围,反映了他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心情。在《水经注》中,郦道元所记述的内容包括了全国各地的地理情况,还记述了一些国外的地理情况,其涉及地域东北至朝鲜的坝水(今大同江),南到扶南(今越南和柬埔寨),西南到印度新头河 (今印度河),西至安息(今伊朗)、西海(今苏联咸海),北到流沙 (今蒙古沙漠)。可以说,《水经注》是北魏以前中国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理学的总结。

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突破了《水经》只记河流的局限。他以河流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包括山脉、土地、物产、城市的位置和沿革、村落的兴衰、水利工程、历史遗迹等古今情况,并且具有明确的地理方位和距离的观念。像这样写作严谨、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在当时的中国,以至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从 《水经注》中我们可以看到,郦道元以其饱满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千四五百年前中国的地理面貌,使人们读后可以对各地的地理状态及其历史变迁有较清晰的了解。例如从关于北京地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北京城的城址、近郊的历史遗迹、河流以及湖泊的分布等,还可以了解到北京地区人们早期进行的一些大规模改变自然环境的活动,像拦河堰的修筑、天然河流的导引和人工渠道的开凿等。这是我们现在所能得到的关于北京地区最早的地理资料,也是我们研究北京地区历史地理变迁的一个重要地点。这些资料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是非常有用的。科学和经验告诉我们,地理情况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强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我们要真正了解和深刻认识今天的地理情况,单靠对现在的地理状态的研究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了解地理情况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以认识和掌握它的发展规律,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水经注》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历史地理文献。

《水经注》中的内容,除郦道元亲身考察所得到的资料外,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其中引用前人的著作达437种之多,还有不少汉、魏时代的碑刻材料。这些书籍和碑刻,后来在历史的变迁中大都已经散佚了,幸而有郦道元的引用转录,才尚存一斑,使我们能够知道这些书籍和碑刻的部分内容。这又是我们研究我国文明发展历史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郦道元对地理学的贡献和历史功绩,是值得人们尊崇的。

郦道元(约466—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地理学家 郦道元

严官被害

当你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夏威夷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那高达数百米似喷泉喷射而出的岩浆,使晴朗的天空为之变色;那由岩浆汇聚而成的赤热的河流,所到之处,土壤、岩石为之熔化,花草树木倾刻间化为灰烬……你可曾想到,在1500年前,我国山西省大同市的西南也有火山,火山口深不见底,热气上冲,常常发出像细微的雷鸣般的声响。现在大同附近的火山早已停止喷发了。关于大同火山当对喷发的情况,是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水经注》中看到的,这部书的作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 (今河北省涿县)人,大约出生在公元465年或公元472年。他和他的父亲都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中做过官。他的父亲做过山东青州刺史,他自己也先后在北魏首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做过中央官吏,在冀州 (今河北冀县)、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东荆州(今河南唐河县)做过地方官。据史书记载,郦道元为官素以严猛著称。他在地方做官时,对于地方的治安和文教事业做了许多好事,很有成绩。他执法很严,官吏都怕他,不敢为非作歹,盗贼也都逃到其他地方去了。在中央政府做官时,他不畏避权势人物,敢于揭露他们干的坏事,因而不少权势人物都憎恨他。公元527年,雍州 (今陕西西安一带)刺史肖宝夤企图反对北魏政权,憎恨郦道元的人为了达到除掉他的目的,玩弄了借刀杀人的阴谋,故意怂恿北魏政权派郦道元去西安一带任关右大使。肖宝夤果然怀疑郦道元是要去与他作对,于是派部下半路劫杀。当郦道元赴任行至阴盘驿亭 (今陕西临潼县东)时,受到肖部的围困。建在山冈上,而食用的水井在山冈下,被围困后吃水断绝。郦道元一行虽然在山冈上打井,寻找水源,但打井十几丈深,仍然没有水,最后水尽力穷,郦道元和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儿子同时被杀害。临死的时候,郦道元还怒目厉声呵斥叛贼,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精神。

考察地理写 《水经注》

郦道元在少年时代,就对地理考察有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他随父亲到山东,经常与朋友一起到有山水的地方游览,观察水流的情景。当时,他们游历过临朐县的熏冶泉水,又观看了石井的瀑布。瀑布奔泻而下的水流,激起了滚滚波浪和飞溅的水花,那铿锵有力的巨大音响,在川谷间回荡。这美丽壮观的景色,使郦道元大为陶醉。后来,他在山西、河南、河北做官,经常乘工作之便和公余之暇,留意进行实地的地理考察和调查。凡是他走到的地方,他都尽力搜集当地有关的地理著作和地图,并根据图籍提供的情况,考查各地河流干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风貌。他或跋涉郊野,寻访古迹,追溯河流的源头;或走访乡老,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然后把自己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他掌握了许多有关各地地理情况的原始资料。

同时,郦道元爱好读书,并以此闻名于世。在日常生活中,书籍是他不可分离的伴侣。他一生中读过许多书,尤其是有关地理记述的书籍,他几乎都读遍。他读书非常严肃、认真,对书中的记载力求弄懂、弄通,对各书中记述同一地方而有出入的问题,更是着意探究其原因。大量地读书,使他具有渊博的学识,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他写了不少著作,都流行于世,可惜后来大都佚亡了。

通过实地的考察和对地理书籍的研究,郦道元深切感到前人的地理著作,包括《山海经》、《禹贡》、《汉书·地理志》以及大量的地方性著作,所记载的地理情况都过于简略。三国时有人写了《水经》一书,虽然略具纲领,但却只记河流,不记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而且河流的记述也过于简单,并有许多遗漏。更何况地理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情况也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河流会改道,地名有变更、城镇村落有兴衰等等,特别是人们的劳动会不断改变地面的风貌。因此历史上的地理著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郦道元决心动手写一部书,以反映当时的地理面貌和历史变迁的情况。

在著书的过程中,郦道元选取了《水经》一书作为蓝本,采取了为《水经》作注的形式,因此取书名为《水经注》。但是,他并不是图省力,走捷径,简单地为 《水经》作注释,跟着《水经》一书的记述走,《水经》记什么,他就注什么,而是很花了一番功夫和气力。《水经》一书记载的河流仅137条,文字总共只有一万多字。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补充了许多河流,数量比《水经》增加了近10倍,达1252条,其中有些还是独立流入大海的重要河流。《水经注》共计40卷,约30万字。仅从这些就可以看到,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内容远远超过《水经》一书的再创作,书中凝聚着郦道元大量的辛勤劳动,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

郦道元生活的年代,正值我国南北分立对峙的南北朝时期,北方为北魏政权,南方先后为宋、齐、梁政权。郦道元虽然只是活动在北魏政权统治的地区之内,其范围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地区,但他的著作并没有受政权和地域的限制,他的视野远远地超出了北魏政权统治的范围,反映了他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心情。在《水经注》中,郦道元所记述的内容包括了全国各地的地理情况,还记述了一些国外的地理情况,其涉及地域东北至朝鲜的坝水(今大同江),南到扶南(今越南和柬埔寨),西南到印度新头河 (今印度河),西至安息(今伊朗)、西海(今苏联咸海),北到流沙 (今蒙古沙漠)。可以说,《水经注》是北魏以前中国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理学的总结。

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突破了《水经》只记河流的局限。他以河流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包括山脉、土地、物产、城市的位置和沿革、村落的兴衰、水利工程、历史遗迹等古今情况,并且具有明确的地理方位和距离的观念。像这样写作严谨、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在当时的中国,以至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从 《水经注》中我们可以看到,郦道元以其饱满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千四五百年前中国的地理面貌,使人们读后可以对各地的地理状态及其历史变迁有较清晰的了解。例如从关于北京地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北京城的城址、近郊的历史遗迹、河流以及湖泊的分布等,还可以了解到北京地区人们早期进行的一些大规模改变自然环境的活动,像拦河堰的修筑、天然河流的导引和人工渠道的开凿等。这是我们现在所能得到的关于北京地区最早的地理资料,也是我们研究北京地区历史地理变迁的一个重要地点。这些资料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是非常有用的。科学和经验告诉我们,地理情况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强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我们要真正了解和深刻认识今天的地理情况,单靠对现在的地理状态的研究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了解地理情况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以认识和掌握它的发展规律,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水经注》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历史地理文献。

《水经注》中的内容,除郦道元亲身考察所得到的资料外,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其中引用前人的著作达437种之多,还有不少汉、魏时代的碑刻材料。这些书籍和碑刻,后来在历史的变迁中大都已经散佚了,幸而有郦道元的引用转录,才尚存一斑,使我们能够知道这些书籍和碑刻的部分内容。这又是我们研究我国文明发展历史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郦道元对地理学的贡献和历史功绩,是值得人们尊崇的。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生年不详,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

“四世三公,门多故吏,虎聚冀州之地”指的是谁?

引言:三国乱世,谋士如林,猛将如云,英雄豪杰同台竞技,忠义贤良各领风骚。三国,是人才的温床,是英雄的天堂。从十常侍之乱到魏蜀吴鼎力,涌现出一大批秉性各异,智谋超群的名士,有机巧善辨的“说客”,有放浪不羁的“狂士”,有招贤纳士的“猎头”,有品评人物的“评论家”,可谓群星璀璨,光耀史册。

一、三大说客:诸葛亮、鲁肃、蒋干

TOP1 最成功的说客:诸葛亮

诸葛亮不但有鸿鹄之志,更有王佐之才。他腹藏良谋,口吐机锋,一篇《隆中对》把天下大势讲得透彻,也把刘皇叔的心里讲得亮堂。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曹操亲率大军南下,皇叔大败于当阳,荆州和江陵不战而降,形势岌岌可危,为了联吴抗曹,诸葛亮自荐到采桑作说客,在孙权殿前,诸葛亮舌战群儒,晓明大义,直陈利害,把张昭、虞翻、步骘、陆绩等投降派驳斥得体无完肤。在诸葛亮的嘴里,实力强大的曹操被说得不堪一击,遭受重创的刘备被说得别有良图,诸葛亮这张嘴,用“巧舌如簧”来形容一点不过分。随后诸葛亮为吴主孙权详细分析了敌我态势,并采用“激将法”以坚其心,遂使孙权决定联刘抗曹,与曹操一决雌雄。

当时东吴朝野慑于曹操军威,除周瑜、鲁肃、程普等少数“主战派”外,都认为战必亡国,力劝孙权投降,孙权不愿断送父兄基业,但又惧曹军势大,所以犹豫不决。正是诸葛亮的一番高论,让孙权打消了疑虑!纵苏秦、张仪之辈,未必及也。经过一番较量,周瑜叹服诸葛亮的才能,便派诸葛瑾前去游说,想说服诸葛亮投奔孙权。

诸葛瑾为此做了精心准备,以“伯夷叔齐宁愿饿死,兄弟亦不分离”的故事,劝说诸葛亮念及手足之情“弃暗投明”,面对这番说辞,诸葛亮不为所动,并“反客为主”,正言兄弟皆为汉人,当同事刘皇叔,骨肉相聚,情义两全。差点就把诸葛瑾套进去了,诸葛瑾只得灰溜溜地跑了。

TOP2 最仗义的说客:鲁肃

鲁肃性格豪爽,仗义疏财,深得孙权倚重。刘表病死后,鲁肃深谋远虑,以吊丧为名,前往荆州慰问刘表的儿子,并劝说刘备安抚刘表部众,与吴同心,共抗曹操。鲁肃刚到夏口,闻报曹操已兵发荆州,刘琮献城投降,刘备在当阳惨败,鲁肃当机立断,找到刘备。与其论天下形势,并了解刘备的去向,刘备表示要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鲁肃直言吴巨乃平庸之辈,不值得依附。接着鲁肃分析了江东的情况和实力,劝刘备振作起来,与孙权联合,大事可定。刘备听了鲁肃的分析,深以为然,随即率部进驻夏口。

在孙权国内“是战是降”的争论中,鲁肃起初一言不发,待到孙权如厕时,才以“臣降不失高官厚禄,主降愧对江东父老”为由力劝孙权摒弃庸愚之言,坚定信心与曹贼决一死战,孙权大喜过望。

刘备霸着荆州不还,并派关羽镇守,与吴军多次发生摩擦,在吕蒙攻取长沙、桂阳二郡后,刘备亲自引兵五万,并令关羽率军三万,意欲夺回失地,孙权见状急率大军与刘关对峙,大战一触即发。为了顾全孙刘联盟的大局,鲁肃邀请关羽“单刀赴会”,并严辞指责关羽出尔反尔,贪得无厌。周仓在一旁狡辩:“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哪能是你东吴独占?”鲁肃当即脸色大变,予以严厉地驳斥。关羽操刀而起,正待发作,但自知理亏,赶紧示意周仓退下。

在这场“单刀赴会”中,鲁肃不惧关羽虎威,为了东吴国家利益义正辞严地斥责关羽,其胆略和正气让对手胆寒。刘备迫于形势,也怕两败俱伤,只得派人与孙权讲和,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

TOP3 最失败的说客:蒋干

蒋干是曹操手下谋士,人长得帅,又以才辩论见称,江淮之间,少有人能与之对。赤壁大战前夕,曹操率百万大军,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曹操派蒋干充当说客,企图劝说周瑜降曹。

蒋干自恃与周瑜有同窗之谊,又兼大军压境,东吴震动,对说服周瑜颇有自信。孰料周瑜对蒋干来意心知肚明,未等蒋干开口,周瑜便先声夺人:“"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蒋干非常尴尬,连忙解释,让周瑜别误会,称只为一叙旧情而来。周瑜不再戳破谎言,随后邀蒋干同食同寝,参观军营,还公开展示孙权赠予自己的服饰珍玩,慷慨言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能移乎?”

蒋干嘿嘿干笑着,羞愧无言,只得悻悻而归,在曹操面前盛赞周瑜:气度宽宏,情致高雅,要他投降,别妄想了。

二、三大狂士:祢衡、孔融、彭漾

TOP1 三国最狂的狂士:祢衡

祢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人,能言善辩,恃才傲物,为三国第一狂士。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祢衡到许都游学,身上揣张名片,却始终无人赏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投奔陈群、司马朗,祢衡说:“我怎么能和杀猪卖肉的人结交呢!”又有人问:“荀彧、赵融是曹操手下红人,为什么不投奔?”祢衡却狂言道:荀彧就靠脸生得好看,可以借去吊丧用,赵融脑满肠肥,只配去当伙夫长。

大家都厌恶祢衡,只有同样性格的孔融和杨修与他交好,但祢衡嘴不饶人:“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其余的人平平庸庸,不值一提”。孔融不但容纳他这种臭脾气,还多次向献帝和曹操推荐祢衡。曹操也听说他的名气,就传令召见他,但祢衡却污蔑曹操,自称狂病,拒不应召,曹操深恨之。

后来曹操任命祢衡为鼓吏,意为羞辱。一日曹操大宴宾客,检阅鼓曲,轮到祢衡上场,他鼓敲得不错,但着装怪异,当他边演奏边走近曹操时,侍从斥责他未着鼓吏装,是为大不敬。祢衡受此一激,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慢慢脱光衣服,再慢慢换上鼓吏装,旁若无人地继续击鼓。曹操被当众羞辱,欲杀之而后快。幸得孔融说清,佯称其有狂病,将登门谢罪,曹操这才息怒。但祢衡不但姗姗来迟,还着单衣裹头巾,坐在大营门口,拿着一根竹杖捶地,大骂曹操不止,曹操大怒,却不屑杀之,将其转送刘表。

刘表慕其文采,用其所长,礼待有加。但祢衡屡屡侮辱、轻慢刘表,刘表恼之,又将其转送给大将黄祖,狂放不羁的祢衡,终死于黄祖之手,时年二十六岁。

TOP2 株连全家的狂士:孔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孔融是祢衡的好友,故而秉性相投。但孔融不像祢衡一般的荒诞,他自负才气,喜结宾客,抨议时政,且言辞激烈。董卓专权时,欲废少帝,大臣或阿附,或明哲保身,但孔融不避斧钺,与董卓当庭争论,严辞激辩,董卓怀恨在心,将他贬到黄巾最猖獗的北海为相。

曹操攻取邺城以后,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曹氏父子霸占,曹丕更是强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致信曹操:“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暗讽曹氏父子。后来曹操远征乌桓,孔融又公开讥讽其穷兵黩武,祸国殃民。针对曹操颁布的禁酒令,孔融也强烈反对(孔融好饮),且对曹操傲慢无礼。孔融日益看清曹操的奸雄面目,不愿同流合污,以自己的名望屡屡触犯曹操,且毫不收敛,从而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在曹操的指使下,有大臣罗织罪名,枉奏孔融:“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朝廷于是下令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可怜一代名士,死于非命。

TOP3 造反获罪的狂士:彭羕

彭羕是四川广汉人,身材魁梧,素有才名,但其性格孤傲,轻视他人。最初彭羕在刘璋手下做书佐类的小官,由于狂傲惹恼众人,被联名毁谤,以“髡钳”之刑剃掉头发胡须,贬为奴隶。刘备入蜀后,彭羕想投奔刘备。先去拜访庞统,且表现得狂放不羁,庞统也不计较,与之彻夜畅谈,甚为欣赏。

后来庞统和法正将其推荐给刘备,渐得刘备赏识。但彭羕恃宠而娇,变得嚣张自矜,惹得诸葛亮多次向刘备密奏,说彭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逐渐疏远之,将其外调江阳太守。彭羕对此耿耿于怀,恰逢刘备密谋孟达,彭羕为其通风报信,被马超截获,马超于是不动声色地试探彭羕,先对彭羕好一番恭维,释其戒心,接着几杯酒下肚,彭羕忘乎所以起来,竟然口出狂言,大骂刘备:“这个老兵痞子,荒唐无理,还有什么可说!”又鼓动马超:“您为外官,我作内应,还有平定不了天下的?!”

马超听闻此言,惊骇万分,不敢隐瞒,即刻向刘备汇报,彭羕遂以谋反罪被打入死牢。在狱中,彭羕致信诸葛亮,不吝崇拜之词,对马超告密隐有怨言,但也坦诚自己一时狂妄,自寻绝路,自作自受。

彭羕临死,似有醒悟,但悔之晚矣,终被处死,时年三十七岁。

三、三大猎头:荀彧、孙权、司马徽

TOP1 三国第一猎头:荀彧

三国第一猎头,非荀彧莫属。

荀彧出身名门望族,长相俊美,少负才名,被称为“王佐之才”,初平二年(191年),28岁的荀彧弃袁投曹,深受重用,他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军事蓝图,并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成为曹操统一北方的主要军事参谋,被曹操盛赞为“吾之子房”。荀彧在献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是曹操称霸群雄的“内当家”,有他居中持重,曹操征战四方才免除了后顾之忧。

荀彧在识人、举人方面眼光尤其独到,他先后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杜畿、戏志才、郭嘉、司马懿、严象、韦康等大量人才,都得到了曹操重用,成为曹魏肱股之臣。

其中钟繇、陈群位列三公,荀攸、杜袭、杜畿都官居尚书令,司马懿更是成为一代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者。

TOP2 东吴猎头兼BOSS:孙权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在内忧外患中能够雄霸一方,靠的就是高超的识人、驭人权术。

孙权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建安五年(200年)继位时,孙权年方十八。此时地方士民及宾旅寄寓之士仍存异心,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东吴局势动荡不安,孙权一方面倚重前朝老臣,如张昭、周瑜、程普,另一方面广招贤才,聘求名士,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人悉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宾旅寄寓之士之心,逐渐稳定了江南局势。

孙权既有识人之明,还有养人之道,驭人之术。胡综、朱然是孙权在吴郡读书的同学,一个文采飞扬,一个胆略过人,孙权颇为欣赏,并与二人感情甚笃,继位后分别委以重任。

吕蒙原为低级军官,孙权在接掌江东大权后,准备裁撤一些平庸的低级将领,吕蒙赶紧整顿军容,操练战法,孙权在检阅后对其大加赞赏,认为其治军有方,遂提拔任用。吕蒙常以军务繁忙为由荒废学习,孙权劝吕蒙学习经典,研习历史,于是吕蒙便潜心博览群书,并以《易经》为主要学习对象,后来鲁肃与之议事,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陆逊初为低级幕僚,无人问津,孙权慧眼识人,通过陆逊的一系列军政举措,渐识其谋略才干,遂将孙策的女儿许配于陆逊,并经常找他商讨治国大策,对其着意培养,正是依靠孙权的“发掘”,陆逊的军事才华才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东吴第一任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

东吴名将周泰、全琮、吕岱、朱据、潘璋等,都是孙权“发掘”并悉心培养的赫赫战将,孙权为了拉拢他们,除了感情投资和钱物赏赐外,还采用联姻等手段稳固关系,提升臣下忠诚度,如孙权分别把女儿孙鲁班许配给全琮,把孙鲁育许配给朱据。

TOP3 西蜀第一猎头:司马徽

水镜先生司马徽,是东汉末年的大隐士。为人清高拔俗,学识广博,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兴平二年(195年),14岁的诸葛亮与16岁庞统一起进入刘表开设的“学业堂”读书,得到司马徽的教导和赏识,司马徽精通奇门、兵法、经学。卧龙凤雏的军法谋略均得益于司马徽的倾囊相授。

司马徽及荆州名士庞德公,与流寓到襄阳的徐庶、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人均有交往,关系甚密。司马徽先后向刘备举荐了徐庶、诸葛亮和庞统等大才。另外蜀汉太中大夫尹黙、丞相长史向朗,曹魏侍中刘廙都是司马徽的学生。

诸葛亮后来成为蜀国丞相,为兴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了汉民族智慧和忠诚的化身,毫不夸张地说,司马徽是蜀国最大的猎头。

四、三大评论家:许靖兄弟、庞统、陈群

TOP1 最专业的评论家:许靖、许劭兄弟

许靖、许邵兄弟,汝南平舆人,东汉末年著名评论家。许靖与其从弟许邵俱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兄弟俩共创“月旦评”,每月都要对当时人物进行一次品评,能受其好评的人物,往往声名鹊起,仕途得意,如樊子昭、虞永贤、李淑才、郭子瑜等,都是当时微末之流,经过许邵点评后,竟能出仕为官,所以朝野士人唯恐交攀不及,对“月旦评”极力吹捧。

许邵对于颍川“荀氏八龙”中的荀爽(字慈明)、荀靖(字叔慈)的评价:“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许邵评价刘晔有佐世之才,刘晔由此闻名天下,后来投奔曹操,成为其重要谋士。就连英明神武的曹操在发迹之前都要求其一“评”。

桥玄谓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操乃造子将,问曰:“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许氏兄弟在三国时期堪称专业评论家。

TOP2 最厚道的评论家:庞统

庞统不但智谋超群,还特别喜欢品评人物,但他对人物的评价不似许劭带有“偏见”,品评中肯厚道。

庞统评论人物注重培养别人的名声,所以被他评价的人,都往往超过该人实际的才能。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去问庞统,庞统说:“方今天下大乱,正义之道逐渐衰退,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兴起这样的风俗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这样做,善人会越来越少。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这样难道不行吗?

周瑜准备进攻西川,却突然暴病而亡。庞统时为周瑜功曹,送丧至吴郡,将返回时,陆绩、顾劭、全琮一起去送他,庞统知道他们为求“一评”,于是告诉他们说:“陆绩可以说是一匹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劭可以说是一只驽牛能负重远行。”对全琮说:“你好施慕名,好像汝南樊子昭,虽然智力不足,但也是一时佳人。”陆绩、顾劭对庞统说:“如果天下太平了,希望和你一起品评四海之内的名士。”

顾劭往见庞统,问曰:“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综合分析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给帝王出谋划策,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很有道理,遂与统深交。

TOP3 最大牌的评论家:陈群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尽职,为曹魏政权的礼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群喜欢评论人物,举荐贤才,他与另一评论家许靖常有书信往来,相互交换看法,甚为交心。

孔融向来恃才倨傲,却与陈群交好,陈群曾经与孔融谈论汝、颍之间人物的优劣,陈群评价说:“荀彧、荀攸、荀衍、荀友若、 荀悦,当今无双”。陈、孔二人常品评人物,甚相交心。

陈群对隐贤管宁评价很高,曾积极上言举荐,并评价曰:“伏见徵士北海管宁,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

陈群与御史中丞崔林一同评论冀州的士人,崔林称其从兄崔琰为第一。陈群以才智不足以保护自身来贬低崔琰。崔林说:"大丈夫只看有没有机会遇到明主罢了,如果像诸位一样,就算高贵了吗?”后崔琰果然出言不逊,坐罪下狱,为曹操所赐死,足见陈群看人之准。

陈群鲠直清严,多次向曹操检举宠臣郭嘉:“为人不治行检”,并当庭指责。曹操虽嘱郭嘉不必在意,但认为陈群能秉持公正,为之欢悦。郭嘉最后英年早逝,与其放纵不羁有很大关系。

陈群与华歆交深,常叹华歆为“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在曹丕受禅登基时,群臣欢悦,独陈群与华歆脸色不豫,曹丕问其故,陈群以汉臣应重义理以对,曹丕听后大悦,方知其意。

开卷知天下,掩卷论古今。

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让我们齐品三国人物,传扬千古英雄。

谢谢赏阅!

2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12 下午 01:53:47

    孔融是祢衡的好友,故而秉性相投。但孔融不像祢衡一般的荒诞,他自负才气,喜结宾客,抨议时政,且言辞激烈。董卓专权时,欲废少帝,大臣或阿附,或明哲保身,但孔融不避斧钺,与董

  • avatar
    访客 2022-07-12 下午 07:25:38

    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