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三举措应对倒春寒的简单介绍

hacker|
93

文章目录:

倒春寒对农业的影响有哪些?如何预防作物冻害?

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出苗率和正常生长,可抗寒能力降低,温度高,目前采取的主要是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如何避免暖冬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使虫卵能够更容易越冬生存暖冬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不利方面主要体现在暖冬对土壤墒情的影响很大,气温偏高,这对越冬作物的生长和春耕。

温暖的冬天,如暖冬对于节约能源、交通运输,还有利于大棚作物的生长,以保持土壤墒情,因为暖冬形成的较高气温,一旦出现“倒春寒”现象,严重的还会影响全年的农业收成,将会产生很大危害,暖冬使农作物旺长,并在春天大量繁殖,如在播种时进行积极有效的杀虫处理和及时灌溉措施、春播不利;在暖冬过后的春天3月末4月初时,存在着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一面,正是农作物出苗期,这样土壤中水分蒸发就比较严重,暖冬时往往降水量减少、农田水利建设以及人们的户外作业都非常有利。

同时暖冬还会使农业病虫害加重,容易出现大面积虫灾,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 暖冬现象如果在短期内看,保证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日照足。

预防冻害:

作为设施生产,冷害、冻害的发生难以避免,为了安全生产,防止冷害、冻害的发生,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建设一个外有保温保护层、内有完整的防寒沟、砖包复合孔穴墙体、内撑外压、结构合理、透光率高、增温快、保温性能良好的温室设施,是温室栽培能否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2)提高作物自身的生命力、抗逆性和自我保护能力。作物自身生命力强,能够具有较强的抗寒、抗冻等抗逆性能,对于在温室栽培中,抵御冷害、冻害的发生具有特殊的意义。提高作物自身抗逆能力的方法有:

第一 选用耐低温、抗逆能力强的品种。

第二 种子初发芽时,用-2--0℃的低温冷冻种子6—8小时,进行低温锻炼,提高植株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第三 用“天达-2116”灌根、涂茎、喷洒植株,每10--15天一次,提高作物自身的生命力和抗冷冻、耐低温的能力。

(3)实行高垄畦栽培,冬季土壤温度低,需阳光辐射土壤表面,和热空气通过土壤表面传导加热,提高土壤温度。土壤表面积的大小,是影响土温高低的主要因素。若采用平畦栽培,土壤表面积小,受热面小,接受热量少,土温低,热土层薄。而实行高垄畦栽培,可显著增大土壤表面积40%左右,土壤吸收热量多,增温快,土温高,热土层厚,蓄积热量多。土温高,不但有利于作物根系的发育、提高根系的活性、达到根深叶茂、生长健壮的目的,而且较高的土壤温度在夜间又能释放较多的热量,稳定夜间温度,减少冷害、冻害的发生。一般垄畦高度,应达到20--25厘米。

(4)全面积覆盖地膜,覆盖地膜后,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不但是降低室内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而且还是提高土壤温度,维持热量平衡,稳定室内温度、防止作物冻害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覆盖地膜时,要做到行间、株间都全面积覆盖严密,不让土壤裸露,而且还要把操作行、走道、室内前沿全面积覆盖,把因土壤水分蒸发引起的热量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5)严密封闭,消除孔隙散热。若温室封闭不严,存有孔隙,则室外冷空气、室内热空气,可直接通过孔隙进行空气对流传递热量,使热量大量损失。

 造成温室孔隙的原因:第一是薄膜破碎。特别是用竹竿压膜时,须用细铁丝扎碎薄膜固定竹竿,这样做的结果,在薄膜上留下了2000-3000/667米2个孔洞,俗话讲:“针尖大的孔洞,牛头大的风”,这么多孔洞在严寒的夜间,可因气体交换而损失掉大量的热量。通过对竹竿压膜温室与压膜绳压膜温室的观察比较得知,在同等条件下,其清晨温度前者可比后者低2-3℃。因此,今后新建温室时,不要再用竹竿压膜,应采用压膜绳压膜。

面对特斯拉的步步紧逼,我国新能源自主品牌如何应对?

特斯拉Model3在国内销量以绝对优势胜出比亚迪、北汽等自主品牌。值此,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感受到了巨大压力,接下来带大家了解如何从三方面应对特斯拉的步步紧逼。

一、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主动布局欧洲市场,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影响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首先,我国新能源汽车要稳定国内市场,保持本土优势。一方面加大成本管控力度,以维护当前品牌的价格优势。针对电池、电机、电控“三大电”系统,积极推动技术创新,降低整车成本,同时也要通过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方面进行减重,控制成本。另一方面提升品牌竞争力,加快国内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的科技附加值、服务附加值等品牌价值的提升。

二、提升科技含量,加快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优势向品牌价值转化。积极推动品牌的价格优势向价值优势转化,形成低、中、高端完善的品牌体系。首先,要做足“电动化”技术储备,尤其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品牌的核心价值。同时,鼓励社会资本以基金、融资等方式投入研发队伍,以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的技术研发能力。其次,做大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文章,提升自主品牌价值。未来,芯片、车载系统、数据处理等软件水平将决定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价值水平,要积极促进互联网科技巨头公司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通过智能驾驶、互联互通等功能的嵌入,来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价值。

三、完善品牌管理系统,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溢价能力。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品牌知名度、忠诚度及品质认可度,是提升品牌溢价能力的重要内容,而这“三度”的提升要依靠完善的品牌管理体系。因此要结合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变化、技术进步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及时改进和完善品牌管理体系。要创新品牌的宣传模式。打破传统的营销理念,走出电视、广告、降价等传统营销模式,建立以互联网为主整合传统模式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传播路径,开发直播、网络广告等新媒体宣传模式,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品牌的运营水平,通过电池等关键部件的质保承诺、问题车辆召回、参与充电桩建设等措施,来提升品牌的品质认可度,维护品牌信誉,以争取更多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的青睐。

通过这些举措,国产新能源汽车将有望与特斯拉分庭抗礼,甚至超越特斯拉。

北汽新能源未来10年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020年已经到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开始逐渐迈入成熟阶段。除了造车新势力外,合资与外资品牌的加入也让国产新能源自主品牌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北汽新能源作为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第一名却早已蓄势待发,在刚刚召开不久的2020年北汽新能源大会上提出了未来10年的发展战略。那么北汽新能源发布的未来10年战略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内容,又能给其他新能源自主品牌带来哪些启发呢?

首先,这次北汽新能源提出的10年规划主要包括一个目标,两大路径,三大举措和四个体系。其中“一个目标”是企业愿景,希望北汽新能源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坚持“一个蓝梦,两个世界级”的目标。近年来,北汽新能源的迅速发展与世界范围内对环保和节能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在我国政策指引和补贴下,北汽新能源才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并且走向国际。因此必须坚持蓝天之梦,不断精进技术,发展创新才能够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化品牌。

其次,想要实现这个企业愿景,两大路径和三大举措是非常重要的。两大路径主要是指希望建立新能源企业合作命运共同体并且共同参与国际竞争。三大举措主要包括建设数字化的研发能力,丰富新能源与智能网联化融合后的产品序列以及打造AI工厂,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在新能源产业竞争压力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只有实现企业之间的联合与技术共享,才能够整合最优质的资源和最顶尖的技术,在国际化竞争中占据优势。而除此之外,产品的序列和生产链的构建也是非常重要的,北汽新能源为丰富产品序列,预计将会于未来10年打造三个以上的电动汽车专属平台,并且推出40余款全新的产品。

最后要提到的就是四大体系的构建。四大体系主要是针对用户体验进行全面升级和优化。第一个体系即为能源驱动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打造更加多元化的能源驱动系统,其中以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以及燃料电池为主,丰富了用户的购车选择。第二个体系则是打造数据管理中心,其中涵盖了以5G技术为基础的数据采集与通信以及智能化分析。而第三个体系则更加注重消费者的购车体验,打造线上线下为一体的营销网络与购车平台。最后一个体系主要是构建新能源网与汽车之间的智能生态体系,彻底解决新能源汽车补充能源的问题。

综上来看,北汽新能源发布的未来10年计划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有着诸多亮点。除了在新能源领域进行全面布局之外,北汽新能源未来也将更加注重构建智能生态系统,致力于打造一个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应用网络。

本文为汽车观察家原创,如有抄袭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运营人员:博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1.就我国企业来说应如何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复杂、不确定性

本文认为,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物价涨幅趋稳,预计全年经济增长10%左右。预计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可保持在9%左右,全年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4%以内。建议2011年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并保持相对稳定,要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刘世锦 ■参加:侯云春 卢中原 蒋省三 韩俊 ■报告执笔:刘世锦 余斌 李建伟 陈昌胜 张立群 方晋 杨建龙 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物价涨幅趋稳,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增长逐季回调,但仍处于高位,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今年,国内投资、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预计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全年达到9%左右。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今年以来,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出口恢复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一)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2009年我国经济能迅速扭转增速下滑势头,主要得益于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政府主导的投资快速扩张发挥了关键作用。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逐步下降,市场驱动的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今年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预算内资金和国有企业投资仅增长11.5%和20.33%,而去年同期则高达82.7%和49.72%;内资企业中非国有企业投资增长29.63%,仅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30.5%);主要依靠市场驱动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6.7%,远远高于去年同期12.5%的增速。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 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国政府实施的诸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显著。在汽车、家电、家具、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下,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剔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16.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以来,政策刺激力度和效应有所减弱,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同比降幅较大,消费实际增长有所回落,但居民自主消费动力依然较强。2月份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稳定在15.2%左右的较高水平。 (二)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 在世界经济复苏、外部需求恢复较快增长的拉动下,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超出预期。2月份以后单月出口值达到1100亿美元,前8个月累计出口9897亿美元,同比增长35.45%,高出金融危机发生前的2008年同期504亿美元。我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出口占比为8.9%。2009年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但降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占比不降反升,达到9.7%。今年有望突破10%,接近德国、日本曾经占全球出口比重的峰值。 我国出口恢复高速增长、出口规模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一是占我国出口市场50%以上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经济复苏较快,进口增速高于发达经济体;二是民营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明显,今年以来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其他性质企业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我国政府采取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增加出口信贷、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多种政策措施,减轻了金融危机对外向型企业生产能力的冲击,多数企业生产恢复迅速,部分订单转移到我国。 (三)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受倒春寒、洪涝灾害等特殊天气和国际市场农产品(000061)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前8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呈波动上升趋势,8月份达到3.5%,但目前已出现趋稳迹象。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减轻。从国内看,今年粮食产量较去年略有减产,但储备充裕、调控能力强,部分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粮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6月以来猪肉价格在淡季出现止跌回升,猪粮比达到盈亏平衡点以上。四季度猪肉价格虽看涨,但对居民消费价格的拉动应不会超过翘尾因素的减小幅度。 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效果初步显现,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得到抑制。目前部分城市成交量和房价出现一定幅度回升,但5月份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持续负增长,部分开发商资金链趋紧,库存明显增加,预计年底前后房价水平可能松动,有一定幅度回调。此外,货币信贷已回归适度增长区间,信贷投放节奏较为均匀,经济过热和通胀预期下降,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综合看,今年以来,内需增长动力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出口恢复快速增长,显示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增长速度高位回调有内在要求,也受到政策主动调整的影响。鉴于房地产投资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将带动整体投资增长出现一定幅度回落;出口增速受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减缓的影响,5月份以后已逐月下降,三、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逐季、小幅回调趋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10%左右。 二、2011年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2011年,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中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景气监测指数显示,虽然8月份部分指标小幅逆转,但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和同步指数仍在下降,经济运行将延续短期下行态势。同时,先行扩散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反弹,先行指数降幅缩小,筑底迹象比较明显。根据历史经验和全球经济走势综合判断,本轮短期调整的底部有望出现在2011年一季度。在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同时,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一)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我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 从去年三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美、欧、日等经济体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按照传统经济学定义,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并进入复苏状态。但是,多数发达国家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完全消化危机冲击尚需时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发生以后,部分欧洲国家开始降低公务员工资和政府福利支出等,以削减财政赤字、化解债务风险,加上刺激性政策的力度和效果明显减弱,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存在反复的可能。根据历次重大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的一般特点,结合近期美、欧、日等经济指标的表现和政策取向,综合判断2011年发达经济体将保持温和复苏状态,出现二次探底或恢复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均较小。今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彼此之间经贸合作加强、对发达经济体依赖程度下降,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预计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新兴经济体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局面。 总体上看,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略好于今年。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今年5月份以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持续回落的趋势也将逐步止跌回稳,预计2011年其进口增长将维持在1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在重启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以后升值压力不减,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口增长产生冲击。同时,2010年全年出口达到30%左右的高增长,是在上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预计2011年我国出口增长将有一定幅度回落,月度出口增速呈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出口增长15%—20%。 (二)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实际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快速扩张,消费预期改善,消费实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扣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达到较高水平。2009年下半年以来,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有所回调,消费刺激政策效应减弱,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回落,消费实际增速也开始下降。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仅增长7.5%,对下半年和明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将形成硬约束。5月份以来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长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2007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受此影响,今年三季度以后消费实际增速将稳中有降,预计2011年消费实际增长略低于今年。 今年以来,投资增长回落,但降幅不大,全年仍将达到24%左右。2011年,出口和消费实际增长水平可能有所降低,但仍处于正常、合理水平,为制造业投资增长提供了一定的需求基础。同时,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各地重大规划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较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形成重要支撑。影响2011年投资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在于房地产投资。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投资性需求明显回落,房价过快上涨和资产泡沫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但房地产成交量的持续负增长,意味着开发商从市场销售中获得的资金减少,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行为和严格控制开、竣工时间,又会刺激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开发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也会部分弥补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收缩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负面影响。综合看,2011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将有所回落,但不会出现深度滑坡。预计2011年投资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投资增长将达到20%以上。 (三)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今年物价涨幅在达到一个高点后将趋稳,并有所回落。2011年,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同时存在,物价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看:消费实际增速回调、货币供给回归适度增长区间,需求拉动因素趋于弱化;今年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明年再度大幅度上涨的空间不大;未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输入型通胀压力。 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前期积累的大量流动性的消化仍需一个过程;二是目前肉、蛋产品价格已呈恢复性上涨,明年有可能继续保持上涨态势,成为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内投机资金已介入部分农副产品炒作,会推动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三是工资上涨将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传导,以及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等,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四是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美元等主要货币汇率存在贬值的可能,将推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再度上涨,输入型通胀因素不可忽视。总体看,2011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较多,特别是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物价上涨压力可能加大。 综合上述分析,2011年,出口、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经济增长将略低于今年。从出口和投资增长可能呈前低后高走势判断,2011年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预计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可保持在9%左右,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全年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4%以内。 三、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定,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2011年,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加快价格改革步伐,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机制。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经济运行基本回归正常增长轨道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因此,2011年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并保持相对稳定,把更大精力放到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上,力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从经济增长动力看,从过度依赖出口、投资转变到更多依靠消费扩张,从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转变到更多依靠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会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影响,潜在增长率逐步下降难以避免。从劳动力供求格局看,近年来城镇就业年均增长接近4%,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与新增城乡劳动力供给大体相当,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的压力明显缓解。上述变化意味着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转变。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政策目标在保持必要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积极应对增长速度放缓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而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培育和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价格改革步伐,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未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障碍。应择机推进利率、汇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目前我国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存、贷款利差较大,且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考虑适度提高存款利率,积极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在进一步加强差别化出口退税和出口关税的基础上,可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更多地发挥汇率在优化调整出口结构等方面的综合调节作用。进一步理顺煤、电价格,完善天然气、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非农用水价格。 (三)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扩大消费 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可选择的政策包括: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让农户合理分享土地升值收益;积极推进房产税征收试点,加大对高收入群体存量财产的税收调节力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和民生性转移支付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将政府支出重点更多地转移到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上来。 (四)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取得了重要成就,也初步形成了促进节能减排的机制,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近期出现的一些情况表明,节能减排对行政管理的依赖程度依然过高,依靠行政命令、实行“一刀切”的管理办法控制能源消耗,已产生一定负面效果,而且难以持续,也容易对一些地区的发展形成不当限制。应该以市场为基础,针对各地区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更加公平合理分配指标,积极探索有利于结构优化、技术进步、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逐步降低的实现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节能减排成效。可参考国际不同行业能耗、排放标准,逐步建立我国各行业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节能减排制度;改变偏重依靠行政手段的方法,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排放权交易试点。 (五)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 合理划分中央、地方政府投资审批权限,重视发挥地方政府对当地项目的监管职能。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应集中在环保、能耗、安全、质量标准等准入条件的审核上,并应实行双向监督(项目没有达标,政府监督项目;已经达标而不核准,企业监督政府)。简单地从行业产能规模出发控制新项目建设,落后产能得到保护,抑制了市场竞争对产能动态优化的作用,应当加以改变。制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 (六)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机制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国土资源有限,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房价存在上涨压力,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一方面,需要将抑制投机性需求的政策措施长期化、制度化;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居民住房供给体系,尤其是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直接增加财政投资是必要的,也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此同时,应相应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使用的体制机制建设,严格杜绝违规占用、谋取不正当收益的行为。

救市政策来了,汽车就能卖得动?

终于,在这个季度的最后一天,汽车行业等到了国家级的最新救市政策。

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三条政策促进汽车消费:

1、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

2、中央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支持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

3、对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从5月1日至2023年底减按销售额0.5%征收增值税。

春分时节,“倒春寒”恰恰映衬出汽车市场的凄冷。按照中汽协数据,2月份车市(含商用车)销量同比暴跌79.1%至31.0万辆,创下史上最大月度同比跌幅,不要说海马等弱者收获销量白卷,连上汽等昔日龙头也遭遇九成跳水,整个产业哀鸿遍野。

故而,对刺激政策的期待普遍抬头。从佛山市率先给燃油车再施补贴、商务部确认将提振汽车消费,到国内外消息渠道披露电动车补贴延长,众说纷纭的提法在今天有了初步落地。

业界有一种声音,喜欢标榜“一切由市场说了算”,仿佛喊出这句口号,便是遗世独立、不染凡尘的清流。只是,似乎那些自由市场灯塔们的举措此刻都视而不见,大概美国咖啡法和欧洲排放标准的争执闹剧,从未进入某些人的记忆里。

在艰难的非常时刻,我们不能盲目排斥刺激政策,但同时,也不能盲目依赖刺激政策。毕竟,人无法一辈子时时刻刻用“红牛”“尖叫”解渴,却也不妨碍在挑灯夜战的时候稍微借力。

无论是对汽车制造还是农林畜牧业,补贴和相关刺激政策,无疑就是拐棍。倘若只是平地而行,永远不放开拐棍便难言健全成长。但是,如果此刻在登山呢?

“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补贴走来了”

尽管此次政策动向还需要走过更多流程以最终落实,然而比起之前商务部的放风、北京市“10万辆、200亿”的乌龙,这条消息足以给车市吃下第一颗定心丸。

耐人寻味的是,这三条策略里的细节值得细细推敲和分析。

首当其冲的购置税优惠本次给了新能源汽车(注:原定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在2020年年底截止,按本条将延长至2022年年底),而并没有将佛山惠及燃油车的“普惠策略”推广到全国。这背后的原因大抵有二:一是在燃油车购置税补贴两次应用之后,国家会更为审慎使用,二是新能源汽车在新冠疫情中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

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补贴与产业之间的缠绵爱恨。

2009年1月和2015年10月,国家两次采用1.6L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策略,前者拉开中国汽车行业黄金岁月的序幕,推动2009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登顶全球车市榜首,后者推动2016年实现两位数比例增长,而2017年则是迄今的年度销量纪录。

2007-2017中国乘用车批发销量

新能源车补贴政策的历史脉络则更为复杂,进入十三五之后呈现坡度下降趋势,既铁定指向了退出的方向,又用了差不多五年时间来彻底“戒瘾”:

自2009年国家开始推出新能源补贴以提振销量开始,个人购纯电动车最高补贴可达12万元;

2016年最高补贴11万元,国家补贴和地方补贴各半;

2017年四部委《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规定,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比2016年降低20%,地方财政补贴不得超过中央单车补贴额的50%,这使得补贴总额降低至6~7万元级别;

2019年3月26日,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设定2019年3月26日至2019年6月25日为过渡期,此后地补转为配套设施建设应用,国补也减半至最高2.5万元;

补贴最后期限为2020年底,2021年起全部取消,目前2020年补贴在讨论再削减的可能。

新能源车“丢开拐棍,自然生长”显而易见是国家希望的发展方向,在回到正轨的时候一切交给市场与行业规律,弱化人为干预。但,如果恰恰形势“不在正轨”,那么就必须“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

2020年2月汽车销量

对新能源汽车来说,现在到了怎样的“非常时期”?比起折中化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尤其是纯电动车更有别于大多数用户对汽车的消费习惯,因而在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过程中,新能源汽车成为车市滑坡重灾区。

过去半年里,受新车增速普遍放缓、地补退坡国补减半、补贴过渡期透支等因素的影响,加上部分新能源品牌故障迭出挫伤消费者信心,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遭遇了连续六个月的直线下滑。根据乘用车联合会的数据,相关数据自7月以来就开始下跌,在最严重的8月、9月甚至一度同比减少了近50%。

2020年的情况并没有些许好转。1~2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同比暴跌59.5%至12,908辆,而整个车市大盘累计销量223.8万辆,同比跌幅为42.0%。

2020年2月新能源车销量

在2019年第三季度,我们曾经做过统计,乘联会9月列表里的182款新能源车型中(我们将油电混动车也计入),除了新车之外几乎全部惨绿跌落;更可怕的是,132款纯电动车里,仅剩下57款有销量,其他全部归零,占比近六成。

据悉,这种暴跌是决策层始料未及的,因此围绕是否还要再砍一刀展开了内部争论。毕竟,对于希望将2035年国内电动汽车销量占比提高到60%的战略来说,政策上过快的收缩不利于达成目标,特别是自主车企电动汽车承压更大。

在2019年三季度财报发布过程中,自主新能源几乎一面倒给出不太理想的预期,甚至连几家领头羊都概莫能外:比亚迪第三季度利润下跌89%,全年预计下降43%;北汽蓝谷新能源预计全年亏损;蔚来汽车则是在股价风波中,生存力亦遭到质疑。

反过来,外资/合资新能源却才刚刚拉开攻势。除了宝马插电式混动车已经领先一步收割份额之外,去年第四季度发布的大众ID.、特斯拉Model 3、雪佛兰畅巡Menlo和奔驰EQC预计从2020年开始上量。虽然价格档次上和多数自主电动车重叠度不大,但却妨碍了自主电动车上行之路,影响未来自主新能源发展。

对“补贴”二字,在当下的背景里,并不值得用自以为是的清高去嗤之以鼻。

首先,政府扶持汽车产业,是全球普遍的行为。

特朗普政府曾考虑抛弃或者延缓CAFE 2025法规,欧洲已经把排放95克/公里的计划从2020年推迟到2021年。在经济和民生存在压力的前提下,运用国家调控手段,而不是纯粹听任市场自行调节,这是全球惯例。

其次,补贴的影响已超出销售单一维度。

新能源不单单关联到眼下的企业份额或者民族汽车产业,还影响国家能源安全,尽管目前市场接受度不如燃油车,份额还比较小,但从长远考虑,有必要进行扶持和提振。

因而,国家选择了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期限,这不仅与能源安全战略和环保战略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应对当前市场+疫情“特殊条件”的“非常之法”。

就如第二条策略一样,中央财政以奖代补支持重点地区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既促进汽车消费,又兼顾了环境友好,推动新能源车销售增长、加速淘汰高排放落后车辆,却并不是简单地对燃油车进行“打鸡血”,这意味着刺激政策的思路无论是内部各个分支还是与外部战略都得到了统一。

总而言之,此时推出新能源车刺激政策,显然有其合理性。但“非常之法”终究不等于“长久之计”,因此还需要辩证地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

长期成长不能靠拐棍

在以往的车市提振政策分析文章里,我们一直抱持一个观点:特殊时期确实需要补贴等刺激策略,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与形势的复杂化,必须讲究方法论,采用细化的复合型政策,而不能简单粗暴“一刀切”。

早在2018年9月,流通协会就曾经向财政部和商务部提交文件,请求对2.0L以下排量乘用车削减购置税。《汽车公社》在分析该消息时认为,国家必然会出台“一揽子政策”,带有各省市区域化、各细分市场差异化的特征,并且会挖掘二手车等领域潜力,而不会复制拷贝2009年和2015年。毕竟,倘若一味地依赖购置税削减,则会出现 “旧药难治新病”,神油春药难以达到长期有益的效果。

综合业界专家和《汽车公社》分析结果,当时我们指出,刺激政策可以按照区域的潜力进行差异化处理,重点释放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市场潜力——而这些区域恰恰是近年车市滑坡的重点,毕竟楼市捆绑了多数消费者的购买力;新车消费之外也可以促进二手车市场增长,例如像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秘书长肖政三提议的调整二手车购置税。

不到两年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本次出台的第三条策略,便是针对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减按销售额0.5%征收增值税,时间从5月1日至2023年底。

同样,政府扶持新能源,也需要对政策进行精细化,执行落实更需要合理到位的管控。之前的大部分政策较为粗放简单,出现了骗补等钻空子行为。

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无论是补贴再削减的“雪上加霜”,还是补贴再延长的“久旱逢甘霖”,都必须要切换意识,摒弃昔日的“拄拐心理”。

尽管利好政策曾经促进新能源汽车连年高速增长,然而政策驱动逐渐被市场导向所替代,这才是产业逐渐走向成熟的迹象。国内车企从事新能源业务,自然应当抛开 “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政绩工程”、“迎合国家能源大战略”甚至骗补的心态,踏实经营运作。

而从最基本的层面去解决问题,无疑还是将消费力从股市和楼市中解放出来,这也需要宏观经济能够再次实现内部盘活。从2018年10月央行实施较大范围的 “定向” 降准以偿还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同时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对冲10月中下旬的税期,到2020年34万亿“新基建”拉动内需,一系列促进经济稳增长和改善消费的政策,都是在长期角度有利于释放汽车消费能力。

汽车作为制造业最具备杠杆特性的板块,牵动着最大的消费群体和最多的上下游产业,是整个经济体的重要风向标和调节出口,因此提振汽车市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雪上加霜更是加重了扶持的迫切性。然而在汽车行业角度,必须悟彻“拐棍”为“暂时之举、非常之策”,万不可形成依赖心理。

?

对中国车市来说,治病已经不再是一针鸡血可以解决,这需要综合化、前瞻化的全面方案,购置税减免仍然还是药方中的一味材料,但地位和作用早已不复当年。这种退化和落差并不值得去悲观,相反只有整个产业都进化到非昔日可比的地步,才意味着中国汽车有真正走向强大的一天。

文/石劼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和厦门企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企业多吗?

真的很多,这个公司的实 力是很强的,他跟很多的软件都有合作,从而帮助你在各个渠道都能够精准的获得海量客户资源,还能够大大有效的跟客户进行沟通。

2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09 下午 06:01:23

    能源汽车自主品牌的科技附加值、服务附加值等品牌价值的提升。二、提升科技含量,加快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优势向品牌价值转化。积极推动品牌的价格优势向价值优势转化,形成低、中、高端完善的品牌体系。首先,要做足“电动化”技术储备,

  • avatar
    访客 2022-07-10 上午 01:59:10

    下滑。根据乘用车联合会的数据,相关数据自7月以来就开始下跌,在最严重的8月、9月甚至一度同比减少了近50%。2020年的情况并没有些许好转。1~2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同比暴跌59.5%至12,908辆,而整个车市大盘累计销量223.8万辆,同比跌幅为42.0%。2020年2月新能源车销量在2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