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与消费文化_泛娱乐化产业

hacker|
81

文章目录:

如何看待目前的泛娱乐化这件事情?

在如今这个各种网络媒体愈发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网络作为载体来过度放大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像是一些明星的新闻和八卦,更是让很多的人确有其事,他们一直不停的传播不实消息,导致信息扭曲,影响越来越恶劣。

1.泛娱乐化的价值太低

以泛娱乐化最严重的娱乐新闻为例,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娱乐明星八卦新闻,总是会被一些观众和粉丝给过度的解读。有了信息网络的帮助过去一传十,十传百的模式在如今已经渐渐被淘汰,光是很多自媒体平台的信息分发就可以影响到数以万计的观众,在看到这些娱乐信息的时候,有一些人总是喜欢发挥自己的娱乐能力,把他们通过自己的想法再传播给其他人,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非常可怕的恶性循环。原本可能仅仅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扭曲传播中被变了初衷,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泛娱乐化的发展已经把如今很多的娱乐行业信息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观众不会再去从中吸取教训,而更多的只是在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情绪,让整个的娱乐行业变得越来越乌烟瘴气。2.泛娱乐化会给大众带去错误的价值观

像是现在受到泛娱乐化严重损害的追星族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完全把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自己所喜欢的偶像之上。这样的一种生活价值观是非常可怕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把所有的精神寄托都放在了另外一个人,而且还是一个离自己非常遥远,甚至是虚无飘渺的偶像身上,那么他自己的未来会在何处,他自身能够发挥的价值又在何处,这样的问题真的值得我们去认真反思。

如何看待如今的泛娱乐化?

一、什么是“娱乐”与“泛娱乐”

首先,我想先明确两个概念:

“娱乐”是指人民群众闲暇时的一种打发时间方式,是基本精神需求之一。比如工作忙了一天,约上三五知己喝两杯,回家聊聊天打打游戏,看看综艺。

“泛娱乐”是指的将那些原本并不是以娱乐大众为出发点的事物,改造成娱乐大众。比如前面说的,新闻、文章、教育。新闻是给大家传递信息,而不是讨好观众的;文章是表达观点,而不是哗众取巧的;教育是传递知识,而不应该是吸引注意的。

二、为什么从“娱乐”走向了“泛娱乐”

事实上,这是近代全世界的风潮,而引领这个风潮的正是很多国人都向往的先进国家——“美国”。

1966年,美国记者彼德·马丁与哈拉特·舒曼在《全球化陷阱》首次提出了“奶头乐”(tittytainment)概念,大意就是让人向婴儿含着奶头一样“乐不思蜀”;

1995年,美国召开全世界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正式提出并开始进行了奶头乐战略,大致内容是“随着生产力和人口的不断提升,只需20%人生产物质,即可满足所有人需求,80%人将被边缘化,他们不必也无法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因为这个原因,80%的财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中。为了安慰社会中“被遗弃”的人,避免阶层冲突,精英们准备的方法是制造大量的“奶头”— —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智能化制造的开启(机械臂,工厂机器取代工人),全世界的娱乐化更加明显,原本很多的非娱乐行业都开始娱乐化以“取悦”观众,有些词很反应这种现象,如“吸睛”、“标题党”等等。

可以说,由于21世纪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导致社会环境又发生了变化: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人从事直接物质生产,更多的人只能转而从事娱乐生产(门槛相对较低),产出增多的同时,也必然需要引导大家需求增多,于是便“泛娱乐”了。

三、如何正确看待“泛娱乐”?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泛娱乐将会是必然的结果。生产力发展之后,社会关系一定是要与其相适应的,所以过于恐惧或者说排斥“泛娱乐”化,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从结果上也改变不了什么。例如:以前认为的玩游戏不好,看动画片不好等等,现在已经变成巨大的产业,很多人在享受,也有很多人在依靠它吃饭。

一个事物的产生,总是有它的历史意义,也一定是有好也有坏的。

因此,对于“泛娱乐”的变化,我们应该尝试着去接受它,去了解它,最后适应它。

我觉得大致有以下3点:

① 从生产端,未来大部分面向大众用户的产品可能都是通俗的,热闹的,娱乐的

② 从消费端,用更喜欢的是简单,不需要思考的直接快感

③ 从学习端,请记住,娱乐并不是适合用来学习以及认识事物。

面对“泛娱乐”的社会,我想只要明白以上3点,从你当下出发,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即可。

最后,我想提起一部电影,《黑客帝国》。

事实上,电影里面的世界有点像“泛娱乐”,人类并不需进行物质生产,生产是由母体进行的,人类沉浸在一个巨大的虚幻游戏中(娱乐),以此来供养母体。

从当下文化娱乐产业的现状来看,「泛娱乐」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想了解娱乐的本质,我们就应该知道娱乐的定义是什么。娱乐现代的娱乐可被看做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与受者喜悦,放松,并带有一定的启发性活动。不过,很显然,这个定义是广泛的,它其实包含了各种丰富的活动。

而所谓的泛娱乐,指的是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打造明星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粉丝经济,其核心是IP,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角色或者其他任何大量用户喜爱的事物。这一概念最早由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于2011年提出,并在2015年发展成为业界公认的“互联网发展八大趋势之一”。

在泛娱乐产业,IP居于产业链最顶端,高人气的文学作品、动漫、影视作品、游戏、综艺节目等都是优质IP。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的连接融合现象明显。文学、动漫、影视、游戏、音乐、综艺节目等娱乐形式不再孤立发展,而是可以协同打造同一个优质IP,构建一个泛娱乐产业新生态。

其中文学、动漫提供丰富的原创IP资源;影视则作为这一链条中的放大器,将粉丝数量成倍放大;同时影视和游戏也是目前IP的最佳变现渠道,可以反哺其他几个环节,当然其中环节上下游关系可相互改变。

广电总局发文称“坚决抵制泛娱乐化”,什么是泛娱乐化?

广电总局的发文称,坚决抵制泛娱乐化,泛娱乐化其实是近几年才有的一个概念。其实指代的就是那些近几年来出现的格调并不算太高,仅为娱乐为目的,吸引观众眼球的活动。泛娱乐化很有可能导致娱乐至死的出现。其实泛娱乐化也是一种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陷阱,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渐渐腐蚀人们心灵的现象。通过泛娱乐化出现,很多观众通过现代媒体的摄入,得到了很多短暂的轻松和快乐,但是其实这种内容是非常空洞浅显的,没有任何的意义,也不会让人得到特别多的收获。其实就是把大众喜欢的一种事物大量的开始投放和出现,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这种泛娱乐化的情况。而广电总局如今发文宣称坚决抵制泛娱乐化,其实也是为了能够让我们的娱乐圈止步于娱乐化,而不是过度成泛娱乐化。因为近几年来,随着传播媒体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短视频平台出现,也就导致了很多大量低俗的短视频内容层出不穷,但是很多民众们却深陷于短视频的漩涡当中。正是因为这些消费主义者觉得大众喜欢这种视频文化,才会渐渐出现这些低俗的网红,导致整个网络环境乌烟瘴气。泛娱乐化真的是一种非常无用的现象,不仅有可能会让公众陷入这种无底线的自嗨狂欢当中,也有可能让我们整个娱乐行业都陷入一种无法再度创新的情况,所以泛娱乐化真的需要切断,还给我们的娱乐产业一个清朗的环境。而且泛娱乐化不仅仅是有可能会侵害到很多观众的权益,还有可能会让很多不法分子从中谋利,所以泛娱乐化不仅仅对于娱乐产业是一种伤害,而且也是应该全体民众彻底抵制的。

娱乐化与泛娱乐化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娱乐”与“泛娱乐”,具体介绍如下:

首先明确两个概念:

“娱乐”是指人民群众闲暇时的一种打发时间方式,是基本精神需求之一。比如工作忙了一天,约上三五知己喝两杯,回家聊聊天打打游戏,看看综艺。

“泛娱乐”是指的将那些原本并不是以娱乐大众为出发点的事物,改造成娱乐大众。比如前面说的,新闻、文章、教育。新闻是给大家传递信息,而不是讨好观众的;文章是表达观点,而不是哗众取巧的;教育是传递知识,而不应该是吸引注意的。

为什么从“娱乐”走向了“泛娱乐”

1966年,美国记者彼德·马丁与哈拉特·舒曼在《全球化陷阱》首次提出了“奶头乐”(tittytainment)概念,大意就是让人向婴儿含着奶头一样“乐不思蜀”;1995年,美国召开全世界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

正式提出并开始进行了奶头乐战略,大致内容是“随着生产力和人口的不断提升,只需20%人生产物质,即可满足所有人需求,80%人将被边缘化,他们不必也无法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因为这个原因,80%的财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中。

如何破解泛娱乐化

如何破解泛娱乐化,关于这个问题有以下解释:多读书,提升自己的内在

如何破解泛娱乐化造成的困境

①近段时间以来,娱乐泛化引发的乱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在看集些娱乐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时,尤其能感受到泛娱乐化给我们带来的喧嚣与浮华。

②在这里,“泛娱乐化”指的是消费主义时代,娱乐性的文化快餐大行其道,日常生活的娱乐化、娱乐生活的日常化正成为当下的常态,以至于严肃被消解,整个社会成为了娱乐对象。

③于是我们看到,一批形式浮华、内容空洞的产品进入文化消费市场,它们仅仅满足于吸引眼球,不求人多加恩索,表现出低劣化、庸俗化、模式化和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当此类泛娱乐化的文化产品霸屏之时,低俗的恶搞、庸俗的搞笑、媚俗的卖弄、拙劣的表演等无底线娱乐现象就会充斥各种媒介,以明星轻佻浅薄提高收视率,靠娱乐八卦新闻博人眼球,戏读历史、消解崇高、宣扬暴力成为常态,娱乐变得没有节操。

④这样的所谓娱乐,早已偏离了正常的娱乐形式和娱乐范畴,滑向价值的空心化和表现的极端化。实际上,学界对于泛娱乐化现象的警惕与批评已持续多年,特别是世纪之交时,随着消费文化的渗透,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一种现实,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消弭,人们惊呼注重感性的娱乐已经打破审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而成为资本追逐的游戏,乃至进入到资本运作层面。然而,这种理性的声音一次次被资本浪潮所淹没。

1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09 下午 09:24:02

    环。原本可能仅仅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扭曲传播中被变了初衷,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泛娱乐化的发展已经把如今很多的娱乐行业信息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观众不会再去从中吸取教训,而更多的只是在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