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娱乐变量_感知娱乐理论

hacker|
98

文章目录:

如何培养粉丝的忠诚度移动电子商务

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培养:

1、感知娱乐。娱乐性是影响移动电子商务顾客忠诚度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这里的娱乐性主要是指顾客主观感知的娱乐性。可以看出移动电子商务对于顾客来说,不仅是工作、学习、生活,也是其利用移动电子商务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与原因。

2、习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移动电子商务顾客忠诚度受顾客以往经验与习惯的影响。顾客长期以往使用某种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或服务,将会使顾客对该移动电子商务产生良好的忠诚度。

3、感知成本。成本是用户使用一类服务、应用或购买商品重点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同的用户可能对成本的感知是不同的,实证研究发现顾客感知成本对移动电子商务的顾客忠诚度有显著的影响。

4、顾客满意度。在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中,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最大。满意的顾客将会对移动电子商务产生良好的印象与体验,还会把满意的信息传播给更多的顾客,从而形成移动电子商务顾客忠诚度,不同的满意度将产生移动电子商务顾客不同的忠诚度。移动电子商务顾客满意度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信任。信任是满意的基础,信任的程度会影响到顾客满意的程度。通过实证发现顾客的信任对移动电子商务顾客的满意度影响较明显。虽然信任不会直接影响到移动电子商务顾客忠诚度,但是将间接影响移动电子商务顾客忠诚度。二是感知的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影响顾客选择一家服务商的主要因素。服务质量的高低不能简单的去衡量,虽然不同的行业与企业有一些标准,但如果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高,将会对移动电子商务产生较高的满意度,而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较低,那么对移动电子商务产生满意度也就不会高。虽然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对移动电子商务顾客忠诚度没有直接明显的影响,但是它将通过影响移动电子商务顾客满意度来影响移动电子商务顾客的忠诚度。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科技接受模型?急!!要专业点的回答。

科技接受模型又叫做技术接受模型,是指人对信息科技的使用受其行为意图的影响,用来探讨外部因素对使用者的内部信念态度及意向的影响,两者进而影响信息系统使用的情况。

它的决定性因素是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

1.感知易用性PXOU:指用户在使用某一特定系统时,认为能为其省事儿减少用心费神的程度;

2.感知有用性PU:指用户在使用某一特定系统时,主观上认为其所带来的工作绩效的提升程度。

结论:用户的感知应用性越高,其使用态度倾向越积极,同时用户的感知应用性越高,其感知有用性也越大。

感知是如何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

(一)旅游感知价值

一般旅游价值多于“利得失权衡”观和“利得”两方面入手。前者认为消费者是理性消费的,但根据专业的界定评判认为游客在旅游体验时利得和利失的对比,才形成旅游感知价值。

对于一般旅游地来说,游客的消费对象是旅游地的各种产品,但游客的旅游需求是在体验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及娱乐活动中取得情感价值,是旅游地的主要产品。所以,旅游地的核心旅游产品属于自然环境、文化和娱乐构成,为游客带来身心放松、体力运动及娱乐感受的价值,从产品中获得功能价值和情感价值。

(二)满意度

满意度是体验的心理结果,是情感感受,可分为总体满意和属性满意。总体满意包含了产品以及服务整体;而属性满意指对产品和服务具体属性的满意情况。其测试能通过结果和预想对比,直接测试结果的具体水平。当运用于旅游时,总体满意可以是体验旅游地的全部产品或者服务属性的满意度。

(三)行为意向

行为意向一般被界定为对旅游地的再次到访或是推荐给他人。除了感知价值和满意度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旅游地开发度、旅游经验和目的地体验感受都和行为意向有关。

扩展资料

感知价值是用户在感知到产品或服务的利益之后,减去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从而得出的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主观评价。

其实这就是你在想办法将所可以产生价值的东西变现的核心点,也就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将我们认为可解决大体谅用户痛点的方式更合理的展现,把变现路径更完整的展现出来。

在传统营销研究中,“购买意愿”是营销策略研究的核心概念,就消费者购买意愿的观测模式来看,“品质-价值-购买意愿”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在消费者线上购买行为、零售商店环境服务价值以及旅游服务的购买意愿与满意度等方面都有较好表现;而透过近年来的研究却发现服务性商品的购买行为解释力度已逐渐失效,究其原因,便在于服务的无形性,即感知偏差,故如何充分了解顾客价值、提升在消费者心中的感知价值成为现阶段主宰顾客忠诚度的关键。

在听觉实验中经常出现的研究变量有哪些

听觉是人类和许多动物共同具有的感觉现象之—。人的听觉是借助于耳来实现的,是对一定频率范围内声音刺激的感觉。听觉现象的产生受许多因素作用的影响,我们只有全面了解这些因素及其性质,才有可能把握住它,更好地处理好听觉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及其关系,从而揭示纷繁的听觉现象和规律。

一、听觉的物理刺激和音感

(一)声波及其特征

听觉(audition)是个体对声波物理特征的反映。频率为16赫~20000赫的机械波为声波。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声波是弹性媒质中物体振动所激起的纵波。当空气振动波到达我们耳内时,就产生听觉(参见图7-1)。

图7-2是一个机械振荡器振动扬声器产生声波直至画出正弦曲线的模拟装置。这个装置类似于蒸汽机火车头的汽缸动力装置。图中的圆轮即为机械振荡器,与它相联的为两个活塞,左边的活塞带动画笔,描绘运动曲线;右边的活塞振动膜片,使扬声器发音,再由麦克风传到示波器中,显示出声波的波形图。在实验操作中,当我们改变圆轮的转速,如使其逐渐加快,则扬声器中发出的声音会由“粗”变为“细”,同时,记录纸和示波器上的图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波纹由疏变密,频率增加但振幅不变;而当我们改变圆轮的半径,使其不断增加,则扬声器中的声音逐渐加大,波形记录上的频率不发生变化而振幅却相应加大。通过这个演示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声源振动频率可以改变声音的高低,而振幅可以使声音的强度发生变化(参见图7-4)。

从图7-2上看到,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的频率、振幅都是由圆轮及其转动所决定的。由于声音的波形为正弦曲线,所以这种音为纯音。在日常生活中,纯音一般是很难听到的,通常只有在实验室中由音叉或机械(电子)振荡器才能产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的是由若干波形混合而成的复合音,如各种汽车产生的噪音、电子琴发出的乐音和人的言语等等。纯音和复合音区分的根据是声波的线性特征,即是否可以进行波形的分解;而复合音中的乐音和噪音区分的根据是声波是否有周期性即规律性振动,当然,人的主观舒适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例如,受许多青年人欢迎的迪斯科音乐,却被某些老年人称作噪音。言语音是复合音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不可以简单地视作乐音或噪音。

听觉刺激声波和视觉刺激电磁波均有三个主要特征,即频率、振幅和波形。与此相应,听觉有音高、响度和音色的区别。如果把声音和颜色类比的话,可发现二者的对应关系,见表(7-1)。

表7-1 视觉和听觉的类同之处

(采自张春兴,1991)

在明白了声波及其特征之后,接下去我们分别讨论声波的三个主要特征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感。

(二)频率和音高

音高(或音调)(pitch)是人对声波频率的主观属性,它首先和声波频率有关。频率(frequence)是物理量,指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或赫兹)(Hz)。声波的振动频率高,我们听到的声音就高;相反,振动频率低,听起来就低,但它们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当声波振动数大约在16~20,000赫时,是人所能感受到的音域。

让我们再回到图7-2的演示实验中,当改变圆轮的转速时,声音的高低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说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高。这里的频率是指声源每秒机械振动的周数,图7-3中罗列了乐器、人和多种动物发声的频率范围。从图中可知,女性的声音频率值稍高于男性,而且频率范围也要大些;动物和人的情况相差较大,最突出的是蝙蝠和海豚。蝙蝠和海豚所发出和被感知的声音频率可达120,000赫以上,它们的下限值与人类声音的倍音上限接近。通常,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40岁以上的成人听力上限还会下降到12,000赫左右,甚至更低,而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我们所提到的声音的频率只是一种物理量,而人对它的感知则是音高。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主要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大小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由刺激频率决定的,它也取决于声音刺激的强度。实验研究表明,对于同一声音刺激的音高感知,不同的人之间有着巨大的个体差异,这充分表现了音高这个心理量的主观性。在心理学中,我们根据实验研究,规定音高的单位为 (mel),确定1000 的音高为10O0赫(声压级为40分贝)的声音刺激的主观感觉。这样,在声音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我们便可以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进行音高判断,并可探求出音高和频率间的关系。而且纯音音高和频率的相关可借助于心理物理法直接求得,即可在可听范围内把音高从低到高地分成等级,制成一种音量表。图7-13是一个音高量表,从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出音高随频率而变的函数关系。

(三)振幅和响度

响度(或音强)(loudness)是声波振幅的一种主观属性,它是由声波的振幅所引起,振幅越大则响度越大。图7-4下面二条曲线虽然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中间一条曲线振幅较小,即声音响度较弱;下面一条曲线振幅较大,即声音响度较强。

图7-2的演示实验表明,声音刺激的振幅变化,导致扬声器中声音响度的改变。声波的振幅是指示波器中显示出的纯音正弦曲线的最大高度,声波振幅的大小决定于作用在声源上的力的大小。通常讲,声源的振动频率主要决定于声音自身的属性,而声源的振幅则决定于外界施加的力——传递的能量。对于振幅,公认的测量方法是对声波的压力测量,它可用声压、声压级、声强、声强级、声功率级来度量。实际上,听觉响度常用比例表示,而不用绝对量表示。

声波造成的压力变化用分贝(decibel,简称dB)量来测量。分贝量表是一种对数量表,它将人所能感受的巨大范围的振幅变化值压缩在较小的范围内(见表7-2)。卡尔索(Corso,1967)通过多种实验研究指出,人耳所能探测的最强音比其所能听到的最弱音大约强1000亿倍。当然,不同的人对最强音和最弱音的察觉范围存在着个体差异,而且个体对各频率的声音的敏度也不完全相同。对于分贝量,我们规定以人类能听到的平均绝对阈限值,即1000赫附近的压力变化为0分贝参考点,此时的压力为0.0002达因/平方厘米。这样,20分贝的声音,人的主观感觉约相当于三米远处柔和的低语声的声响,根据分贝量表其压力为我们能听到的最柔和声音的10倍。平常,人们的讲话声音约为60分贝的水平,这就比参照压力大1000倍。人耳能对高达125~130分贝的声压作出反应,如从身旁经过的火车、响雷或机枪射击时所发出的声压,但130分贝的声压也会使耳产生痛感,若长时间保持这样高的声压水平,人耳的听力机制就会受到损伤,这也就是纺织女工、爆破工等工种听力敏度下降的一个原因。

与声波振幅这个物理量相对应的心理量是响度。响度是振幅的一种主观属性,它主要与声波的振幅有关,但同样亦受频率的影响。测量声音响度的

表7-2 分贝量表(dB量表)

*痛阈;可闻阈 (采自Cohen,1969)

国际标准单位是 (sone),一个 为40分贝时所听到的1000赫的音调的响度。这样,在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得到声压与响度之间的关系,以便进一步对频率、振幅和响度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研究。人耳所感受到的响度大小,首先依声音的强度为转移,与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其次,不同频率的声音,若在我们主观感觉上听起来一样响,它们所要求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在实际工作中可参照等响曲线查出它的响度(参见图7-17)。

(四)波形和音色

音色(timbre)是声波波形的一种主观属性,也就是指我们听到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不同的发音体所发出的音波都有自己的特异性。图7-5为四种不同的发音体所发出的波形,虽然它们的频率和振幅大体相同,但是它们的波形相差很大,因而我们听起来这四种音是极不相同的。这就是音色上的差异。

声波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分为纯音和复合音两大类。

1.纯 音

根据测听器的分析,波形呈正弦曲线的声音叫纯音(Pure tone),如音叉的声音和用音频信号发生器发出的声音。在自然环境中我们所能听到的声音极少是单一的纯音,而是不同频率和振幅混合而成的复合音。

事实上绝大多数发声体的振动波都是比较复杂的,都是由若干正弦声波合成的复合声波。如各种乐音、噪音和言语音都属于复合音。由于一般振幅的声波具有线性的特征,因而可以把任何复合音分解成若干不同频率的纯音(见图7-6)。

2.复合音

复合音(complex tone)乃是不同频率和振幅的纯音相混合而成的音,按组成它的各纯音频率之间的不同关系可分为乐音和噪音两种:

(1)乐音具有周期性的振动,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乐音(musical tone)乃是波形呈周期性变化的声音。乐音除包括一个频率最低、振幅最大的基音外,还包括许多与基音成整倍数的较高频率的倍音(又叫泛音或谐音)(over-tone)。基音(fundamental tone)是复合音中频率最低、振幅最大的成分。实际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绝大多数是由许多频率成分组成的复合音。倍音的多少和强弱影响到声音的音色,根据不同的音色我们才能分辨各个人不同的口音和不同的乐器音。倍音越多,听者愈感到声音丰富和圆润。电子乐器比一般乐器能发出更加悦耳动听的声音,就是这个缘故。

音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有多维的品质,它不但依存于倍音的结构,还受频率与振幅的影响。实验用的滤波器把各种乐器的倍音逐步滤掉,它们的声音就逐渐丧失其原有的音色,最后只剩下同一频率的基音,听者就不能分辨这些基音是从什么乐器发出来的。如果倍音逐步增加,各种乐器的音色又逐渐显示出来。音响设备的效果也与此有关。

(2)噪音(noise)具有非周期性的特征,组成它的各纯音频率之间没有整倍数的关系 噪音不仅使人感到厌烦,而且还会引起听觉功能的障碍。事实上,噪音的振幅、频率和持续的时间等因素都能给人造成身心的影响,甚至导致死亡。但噪音也有它的实用价值,如临床上常用一种混合的噪音去掩蔽对侧耳的听力来测量被测耳的听力。这种噪声又称白噪声(whitenoise),它是由各种频率组成,各成分之间具有同样振幅在相位上无系统关系的非周期性复合音,因为白噪声像白光一样,把全部频率成分都结合在一起(见图7-7)。

应当指出乐音和噪音只具相对意义。一方面,同一声音在不同场合可以是噪音,也可以不是噪音;另一方面,平常我们听到的乐音中总不免有噪音的成分,钢琴、无线电或留声机等在发出乐音的同时也发出一定量的噪音,而一般噪音中也含有一定周期性的乐音。因此,鉴别某种声音是乐音还是噪音,既要看哪种音占优势,还要看听者的主观评价。

(3)语音是特殊的复合音 语音是由元音和辅音构成的。元音(或母音)(vowel)是一种能连续发出的乐音。辅音(或子音)(consonant)是由声道的封闭或开放而发出的语音,包括塞音、擦音、流音、鼻音等,它主要是不能连续发出的短促的噪音。元音与辅音合成汉语音节。特殊的语音(如汉语)还带有声调。元音是周期性的。不同的元音乃由不同的声道形式而形成,主要是通过舌和唇的动作,发元音时声带是振动的,声道是比较畅通无阻的。辅音一般是非周期性的,兼有乐音和噪音两个成分。辅音可分为有声和无声两种。有声辅音也称浊辅音,无声辅音也称清辅音。各种辅音都是由气流经过口腔或鼻腔,受到了发音器官不同部位的阻碍而形成的。要划分元音和辅音有时不太容易,为此语言学家提出了区别元音和辅音的三个标准:(1)发元音时,气流不遇到什么阻碍,而发辅音要受到声道的阻碍;(2)发元音时发音器官是均衡地保持着紧张的,而发辅音时,发音器官有张有弛,受阻部分紧张,其余部分松弛;(3)元音的气流较弱,而辅音(尤其是不带声的辅音)气流则较强。

语音知觉是人类特有的听觉。语音虽然属于复合声,但带有它自己的特点。作为声源的言语器官是人类千万年前社会劳动的产物。我们对语音的知觉也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也带有它自己的特点。

(五)声波的相互作用

一个声波同时与另一个声波相遇或与邻近的物体发生作用会产生声波的相互作用现象,下面介绍常见的声波相互作用现象。

1.共 鸣

一个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声波使邻近的其他物体也发生振动的现象,叫做共鸣(或和振)(resonance)。起共鸣的振动叫受迫振动。实验演示可将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A与B相距数尺,用小木锤敲击A,随即用手制止它振动,可以听到B在振动发音。再如,若把振动的音叉放在箱子上,会增强音叉的声音,把音叉从箱上移开,音叉的声音就微弱得多。各种乐器由于不同的结构而具有不同的共鸣的特性,不同的共鸣腔体为某些倍音提供共鸣的条件。歌唱家发出的高、中、低的每一个音都有头腔、口咽腔和胸腔这三个共鸣腔体不同比例的振动,虽然音色基本上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三个腔体混合共鸣的作用不同,便获得优美的、富有音乐感的艺术效果。可见心理声学原理可以提高歌唱家的艺术效果。

2.强化与干涉

二个声波间的相互作用,受声波的特征所制约。当两个振幅相差不大、频率相同、相位相反的声波合成后便相互抵消产生寂静,参见图7-8(c)的情况。如果频率相同、相位一致、振幅近似相等的二个声波合成后,便相互强化产生近似两倍振幅的声波,参见图7-8(b)的情况。如果频率相近,其合成波仍可看作是正弦波,只是交替地发生强化与干涉,参见图 7-8(a)的情况。合成波的振幅随时间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时听到的声音叫做拍音(beat sound)。一秒钟内产生一次完全的强化或完全的干涉为一拍。每秒的拍数V等于两音频率的差数:

V=|V1-V2|

假如将频率相近的两个正弦波同时输入示波器,可以观察到呈现周期性的强化与干涉的声音混合的合成图形。例如,两声波分别为136赫与146赫,一秒钟内会有10次完全的强化,10次完全的干涉,也就是每秒10拍,参见图7-9。

音调的和谐与否与拍数有密切的关系。当拍数达到70左右时(中音阶的C与E音)效果是和谐的。

3.差音与和音

差音(difference tone)是两个频率适当的纯音同时发声时,可听到一个音高为两个原始纯音频率之差的第三音。差音是一组音,若l表示较低的原始纯音频率,h表示较高的原始纯音频率,D表示差音频率,则一组差音频率为:D1=|h-l|,D2=|2l-h|,D3=|3l-2h|,D4=|4l-3h|。和音(summation)是两个振幅大致相等,频率相差50赫以上的纯音同时作用于听觉器官,可以听到频率分别等于两原始音的和,即 h+1,2l+h, 3l+2h等一组音。例如,当混合两个振幅大致相等频率相差30赫以上的声音时,我们不仅可以听到拍音,还可以听到另外二个音:一个等于两个频率差的差音,另一个等于两个频率和的和音。差音与拍音不同,因为两音虽然是同时听到的,但当听不到拍音以后,还可以听到差音。当听到一个比被混合的一个高频音更高的音调时,这就是和音的效果。当然混合不同的音阶的倍音同样都可以产生差音与和音,但要把它们从总的音响效果中分辨出来是很困难的,这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条件和经过特殊的听觉训练才行。和视觉一样,人类听觉的潜能是巨大的。

二、听觉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第二节我们将介绍听觉现象中的主要属性及其各自的性质,在此之前,先了解它们各自在心理学实验中担任的角色,以及它们充当变量的情况,这是很有必要的。

(一)自变量

自变量(或自变项)是实验过程中主试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通过它的变化来探寻因变量的变化。自然,因变量即是主试在实验中要观察的现象和测定的指标。任何一个自变量或因变量都不能单独存在,同时某一确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又不能离开具体的实验。某一指标在一个实验中可以作为自变量,而在另一实验中却可以成为因变量。下面,我们通过具体实验来看看听觉实验中的自变量。

听觉定位(或声源定位)(auditory localization)是听觉的方向定位。双耳是辨别声音方向的重要器官。图7-10是用声笼法来研究听觉定位的装置。实验中,主试将被试双眼蒙住,以去除掉视线索的作用,然后用固定器固定好被试头部位置,防止实验进行中双耳位置的变化。此时,被试的头部周围有三个圆环,一个是矢状切面的圆环(即图中的深色环),与矢状在顶中相交的为冠状环,而与这两个环水平相交的为横向环,这三个环是以被试的双耳联线中心为圆心的圆球上的三个圆环。实验中,将刺激呈现器随机地在事先选择好的位置上呈现纯音、滴答声或噪音,让被试进行声音方位的判断,并作相应的记录。

听觉定位实验是一个典型的听觉实验。在实验中,一般取不同种类的声音刺激(纯音、滴答声和噪音)和不同呈现位置作为自变量,主试通过控制刺激呈现的位置变化和呈现不同的刺激内容来探寻人类在双盲情况下依据固定的双耳进行声音刺激位置判断的规律。任何一个听觉实验,都离不开声音刺激,声音刺激可以作为自变量,也可以不作为自变量而作为控制变量。在这个实验中,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我们选用声音刺激作为自变量。只有主试能控制声音刺激时,才有可能使被试进行声音定位判断,而当声音刺激成为控制变量而不起变化时,也就谈不上进行定位判断了。此外,声音刺激能由主试进行良好的操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声音刺激的恒定性:在声音刺激呈现的时候,只要确定了振幅、频率(如纯音),就可以使音高、响度不变,条件均等。

(2)辨别性:我们选用自变量的声音刺激,使被试利用双耳进行方位判断成为可能。因为根据声波传导的时间特性及几何学原理,人类可以利用双耳进行方位辨别。

(3)可控性:对于声音刺激作自变量,主试能较严密地进行操作控制。我们既可以利用仪器设备保证自变量的恒定性,同时又能在恰当的范围内随意变化自变量。自变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量的变化,如某一声音持续时间的长短;一为质方面的变化,声音的三个特性中任一个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声音刺激的性质发生变化。对于任何一个实验,在自变量挑选确定以后,其操作——控制呈现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同一个自变量,不同的呈现方式就有可能导致因变量产生影响。呈现位置一般取自三个圆环上以45°为间隔的各个位置,倘若我们在呈现位置选择上不合适(如不对称),则会使我们在进行结果分析时产生差错;倘若我们对刺激的呈现序列不科学——不随机化,则被试就会掌握其规律或产生其他错觉,从而使得整个实验失去意义。从这个例子中可见,自变量的选择、控制在听觉实验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因变量

在心理实验中,主试在确定好自变量以后,接下来就是考虑因变量了,因为了解因变量(或依变项)的变化规律是实验的目的所在。就上述实验而言,根据声音刺激出现在不同的十七个位置点时,被试对声音定位的正误判断,实验者就可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被试对位于左右方向(即冠状面)声音刺激的辨别正确率明显高于前后方向(即矢状面);而当分别用纯音和噪音作刺激呈现时,则噪音作自变量时的判断正确率(任何位置)都要高于纯音。当然,对这一实验结果还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我们可以对第一个结果的因变量记录进行数量化,即不仅只用正误判断,而改用偏离正确定位的角度记录,于是得到表7-3。表中的数据反映了声音刺激偏离矢状面的角度与相应位置判断偏离的平均角度数。从这不同的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自变量变化可以产生不同的因变量变化,而相同的自变量变化亦产生不同的因变量结果。

表7-3 声音位置与声音定向的关系

(采自张 翔等, 1990)

针对任一确定的自变量,如何确定因变量和利用其变化来产生所需的各种变化,完全在于主试如何确定相应的因变量指标。首先,主试要挑选能反映实验目的和要求的指标。就上例而言,主试若以反应时的长短为指标,则不能说明被试在判断方位准确性方面的情况,而仅能反映速度方面的规律。其次,主试所挑选的指标在用指导语进行解释时,要言简意赅,前后统—,使得任何一名被试能有一致的客观标准。如果不同的被试对反应方式或实验方法不能很好掌握,无疑会使实验结果产生各种误差,从而得不到真实的实验结果。再次,对于因变量的客观指标,要力求能进行明确的辨别和准确的测量。对于能够数量化的因变量,要力求用数字表示,以便于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对于性质辨别(如是否判断)也应力求客观化,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作用。这些心理学研究的共同原则,都适用于听觉实验。

(三)控制变量

听觉实验的控制变量,主要有机体变量和操作变量。对于机体变量的控制,如被试的性别、年龄、智力等特征,可以通过实验设计的安排来进行控制,而情绪状况、健康状况等指标则可在对被试的选择时进行适当的剔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

对于操作变量的控制,主试要适当地运用娴熟的实验技术来对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进行良好的调节。听觉实验多为室内实验,这就对实验环境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尤其是进行听力测量等实验,必须具备相对无噪音的环境——隔音室。隔音室亦称作消声室,它的主要用途是建立可以控制的自由声场,以便进行语言、听觉有关的测试、研究工作;测定机器和其他声源的发声特性,或其他需要避免反射声、外来声干扰和模拟自由声场的工作。例如声波的衍射、干涉等现象。隔音室内的情况接近自由声场,它除了采用必要的隔音措施抑制外来噪音的干扰外,室内的六个表面(即四壁、地板、天花板)上都敷以吸音系数特别大的结构。通常尖劈结构用得较为普遍,相对地说,此构造比较简单,效果亦比较好。通常使用的尖劈为长 1m底部 20×20cm2,尖劈内装松乱的玻璃纤维,为了达到最佳的消音效果,玻璃纤维的密度也有一定的规定。

在听觉实验中,仪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例如在人耳听力的测量中,是用听力计发出频率、振幅通过电压加在耳机上来进行刺激的呈示。由于电子仪器能对声音刺激的频率、振幅进行随意选择,且能保持先后呈示的一致性,因而是一种较好的呈示装置,便于主试进行控制。对于一些较难重复的刺激,如言语、机械声、噪音等等,则可借助于录音机,进行再现和控制。对于实验中如何确定被试接受的刺激方式,则必须根据具体实验而定。如果是听觉定向实验,被试必然要运用双耳听觉,否则实验就无法完成,而且用扬声器和用耳机的效果是不同的。若是用单耳进行距离判断实验,则单耳的选择亦须十分小心,因为人的左右两耳在听力方面是有差别的,犹如双眼在视力上也常常是有差异的。

感知不确定奖励会影响什么变量

“员工感知到到被控制、被操纵的感觉”,其实不是“感觉”,而是实际情况。因为员工在领导手下工作,许多员工的工资待遇,晋级升迁,甚至今后的发展方向都可能受到领导的影响或者左右。

微观的粒子都在做着几乎没有规律可言的随机运动,比如电子云,比如布朗运动。但是当这些微观粒子聚合起来的时候,我们宏观观察到的物体却是十分有规律的在运动的(参见牛顿力学)。

感知能力:

感知的意义范围很广,主要意思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而感知能力则是说通过感觉器官感觉某样不可视或者肉眼无法直接观察的物体,并能通过感觉描绘出其具体形状或者运动状态的一种超能力。这个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但是通过后天大量的艰苦练习以后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能力。比如可以感觉出背后某物体的形状、颜色、运动状态。其实质是物体向外辐射的红外线被人体向外辐射的脑电波所擒获,在脑部形成对该物体一定的判断。

感知觉研究的发现有何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引自“孤独的振振的博客”

《感知觉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黄振璐

3、对感知觉认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反映现实最简单的心理过程。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将各种感觉有机地结合而成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心理过程,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映像都是客体的具体的形象,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产生,事物消失了感知觉也就消失了。

      感知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第一,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第二,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知识经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知识经验的映像比较突出。

      第三,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认识感知觉的理论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到感知觉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感知觉是人与外界事物保持接触的关键。没有感知觉就不能形成记忆、思维、想象等复杂的心理过程。感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是获得经验的源泉。

      认识感知觉的现实意义在于.使我们加深了对感知觉作用的认识。感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周围环境的信息,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适应环境是以信息平衡为前提的,信息不足或信息超载都会导致身体机能的严重障碍。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者单独待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待了三四天后,被试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对外界刺激敏感、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精神上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急切要求停止实验,实验后需数日方恢复正常。

      上述实验表明,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是智力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才能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封闭的环境则会限制人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当然沉湎于网吧中接受眼花缭乱光怪陆离的声光刺激,也会因信息超载而损。了解了感觉和知觉间的辩证关系,对于科学设计指导感知觉统合训练具有积极意义。

1、感知体验——儿童的行为的基础

感官是我们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的触手。通过它我们与外界环境建立联系,通过感官外界环境进入我们的内心世界。感官是连接我们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的桥梁,是人类和环境进行交流的渠道,通过感官我们感知周围的环境,同时我们也对环境产生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环境。

感知的意义

感知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用感官获得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并进一步深入探索周围事物的情况。通过感知,他们接触到周围的人和物。孩子们可以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听他(它)们的声音,感觉对他(它)们的触摸,尝他(它)们的味道,闻他(它)们的气味,甚至可以与他(它)们一起运动。感官提供给孩子们对周围环境的印象。通过感官,孩子们建立起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通过感官,他们熟悉了周围的人和物,并进一步了解他(它)们。

在孩子们能用语言进行交流以前,他们具备了空间关系的知识,他所具备的这些知识是建立在通过感知和运动获得的体验基础之上的。通过感知和运动,孩子们建立起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为了使孩子们有机会体验这样的感知过程,需要一个根据孩子们的活动和独立行为而设置的、能满足他们呢需要的环境。他们需要各式各样的机会来使用他们的感官,并在这个过程中确定他们的感觉。

孩子们想用他们所有的感官去接触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从而熟悉和了解周围的环境。孩子们需要与周围的事物进行具体的接触,只有通过直接、具体的接触孩子们才能够在他们心中塑造该事物的形象。他们不仅仅要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进行观察,而且要尽可能仔细地对它们进行研究。

他们需要这种通过感官感受而获得的经验。当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感到惊讶的时候,他们需要机会亲自寻找,对他们所看到的情况产生怀疑,然后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经历,才能够真正地了解这些事物。

只有孩子们亲身感觉事实,亲身体验了解事情,才能够亲自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他们周围的环境,并且重新构建他们的思想体系。通过这样的感官体验,孩子们发现周围的环境又焕然一新了。

感知的和有意义的

对于孩子们而言,用他们的身体感官深入地接触周围的事物是非常有意义的行为,而对成年人来讲这个意义并不是那么明显和可理解。在一个小水坑里面玩水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娱乐,而是与一些基础的问题相联系的,如:水下面是什么?脚是否可以在这个泥泞的烂泥里面越陷越深呢?什么时候才会碰到坚硬的土地呢?当人们用泥土把这个小水坑填满的时候水就消失了吗?还是人们把这个水坑弄没了呢?人们可以踩在这个水坑里面多深而不至于使水渗进鞋子里?当水溢出来的时候,会发生呢个什么事情呢?水现在已经在靴子里面了么?有多少水在靴子里面,有多少水在外面呢?

这些问题都是孩子们在玩水的过程中产生的,他们只是想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来回答这些问题。而对于这种情况大人们都会阻止,因为玩水、玩泥土这些游戏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讲是不可以理解的。他们对于玩这种通过实验而获得的经验和只是根本就没有任何兴趣,他们更在意的是孩子们的卫生情况。他们担心这样的行为,孩子们会把衣服弄脏、弄湿,而这些会滋生细菌,导致孩子们生病。

感觉是绝对主观的东西,针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环境对孩子们感官刺激越大,孩子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引起孩子们进行挑战的欲望也就越高。他们的好奇心——也就是发展的动力——被唤起了。他们想要与周围的事物打交道,认识和了解周围的事物,并且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经验。这些经验对孩子们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这些事物的各种各样的深刻印象被感官获取,通过感官进行加工、处理,存储在孩子们的大脑中,最后发展成为孩子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当以后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的时候,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

感知是回忆和思考

我们发现当我们回忆童年发生的事情的时候,感觉的清晰度对于我们成人而言也是一样的,那些浮现在我们脑海中最清晰的事情,都是与我们的感官感受相关联的。我们光着脚在松软但是冰冷的雪地上奔跑,问道新鲜的干草的气味,感知到汽水粉在舌头上面嘶嘶作响,听到布谷鸟的叫声。上面的这些事情都是跟我们的感知联系紧密,都是来自我们童年的感官体验和经理。长期以来,这些事情再我们的记忆中不断地重叠,潜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突然有一天,它又会由于感官刺激而使我们重新记忆起来。这些情景的感知使得我们又回忆起那些遥远的经历和感受。“感官体验在这个层面来说,是与自己存在的经验相关联的。感官记忆都是来自自己的生活故事的回忆”

感官需要练习

为了使感官能够敏锐地感知事物,感官需要多多练习。如果感官不经常使用,就会变得迟钝。我们发现,失聪、失明以及残疾人都具有惊人的感官能力。他们的感官非常的灵敏和灵活。这并不是说,他们那些完好无损的感觉器官的能力比普通人发展得更好。他们的某些感官能力如此强大,是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通过不断的练习而磨练成的。通过不断的训练,使得他们仅有的器官对于外界的感觉变得更加敏锐了。

当今大部分的孩子们缺少适当的感官刺激,不利于感官的形成和发展。他们生活在一个刺激频繁和事情繁多的环境中,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来应付这大量的刺激和信息。另外一个方面,他们生活在一个缺少身体感官体验的环境中,这使得他们对于隐藏在刺激背后和体验背后的事情不能完全理解。这些都是造成大量感知障碍的原因。

感官感觉讲的是所有的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它胜于单个感觉器官能力的相加。就像一首曲子并不是单个音符的总和,一个单词也不是所有字母的堆积。因此感觉过程是一个整体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的器官通过整个系统的感官感觉共同起作用。就像一张凳子并不是一块木板加四条腿,而是就是一张凳子。同样我们的语言在描述事物的时候使用了多个感官感觉的配合。比如我们说“冷蓝”或者“尖叫的面包”。这个时候就是由多个感官印象的融合而产生的整体感官感觉,对这种感觉我们称为通感。

感官感觉不能简单地分为情感、回忆和愿望。虽然从生理学和感知心理学来看,人们似乎把感知觉分为单个的器官感觉,当一个器官运行的时候,它似乎与其它的感觉器官没有任何联系,完全独立地完成某个感知过程。但是后来,人们在对脑部神经生理加工过程的研究中清楚地发现,感知一直都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它不仅与储存在人脑中的经验相联系,而且每个人情感上的评价和个人的观点、看法都会对感知过程产生影响。

4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08 下午 11:53:06

    腔体为某些倍音提供共鸣的条件。歌唱家发出的高、中、低的每一个音都有头腔、口咽腔和胸腔这三个共鸣腔体不同比例的振动,虽然音色基本上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三个腔体混合共鸣的作用不同,便获得优美的、富有音乐感的艺术效果。可见心理声学原理可以提高歌唱家的艺

  • avatar
    访客 2022-07-09 上午 01:57:00

    他们生活在一个缺少身体感官体验的环境中,这使得他们对于隐藏在刺激背后和体验背后的事情不能完全理解。这些都是造成大量感知障碍的原因。感官感觉讲的是所有的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它胜于单个感觉器官能力

  • avatar
    访客 2022-07-08 下午 09:58:27

    刺激呈现器随机地在事先选择好的位置上呈现纯音、滴答声或噪音,让被试进行声音方位的判断,并作相应的记录。听觉定位实验是一个典型的听觉实验。在实验中,一般取不同种类的声音刺激(纯音、滴答声和噪音)和不同呈现位置作为自变量

  • avatar
    访客 2022-07-09 上午 07:06:22

    却可以成为因变量。下面,我们通过具体实验来看看听觉实验中的自变量。听觉定位(或声源定位)(auditory localization)是听觉的方向定位。双耳是辨别声音方向的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