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常识中国近代史_中国现代史常识

hacker|
143

文章目录:

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中国近代史考点有哪些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备考之中国近代史(1840~1919)重大事件:

①五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②四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③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④国内两次失败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⑤一次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

公务员笔试行测常识考核范围需以报考省份笔试行测考情为准。

比如,四川公务员笔试行测常识知识涉及国情、四川省情、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生活与地理、人文历史等。

中国近代史常识 简介

1840 鸦片战争

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5 甲午战争

1900 八国联军侵华

1911 辛亥革命

1931 九一八 东北 华北相继被日本侵占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近代史的全部知识点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他指出,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一部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这样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的”。武装斗争也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部分。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大法宝的中心一环。

(一)武装斗争

随着国民党的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败,在党的八七会议中,毛泽东强调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1938年11月《战争和战略问题》)

1.中国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1926年9月《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指出,中国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由富农、中农、贫农组成,其中,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中国的红色政权(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客观条件、主观条件(1928年10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周恩来在《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29年)中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2)提出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确立了要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1936年12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之,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有一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军队作为骨干,有一整套的正确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才能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论联合政府》)

(二)统一战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瞿秋白在党内最早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概念。统一战线的建立经过了四个阶段,国民革命时期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工农联合统一战线。共产国际和党的有关决议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已经全部成为反革命,在一段时期内,没有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和中立,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最为严重)。

党的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彻底解决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1935年12月《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之后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了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以及党在统一战线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作用,他认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并且,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的动摇性、妥协性是由其软弱性决定的。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论政策》),认为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948年《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共同纲领》的颁布实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2.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950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要求“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把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团结起来”。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进而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且执政的共产党需要有来自各个方面的监督,包括来自各民主党派的监督。(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三)党的建设

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1929年12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古田会议决议核心内容)。

提出党的两个先锋队理论(《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共瓦窑堡会议),纠正了在党的组织发展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是一项伟大的工程。(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

1944年4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学习和时局》的演讲;同年5月20日在中央党校第一部又作了一次讲演。这两次演讲都指出: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必须“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借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批评和自我批评。(《论联合政府》)

中国近代史简单概括?

中国近代史简单概括:

1、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此时期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2、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

3、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该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4、前期综述(1840-1919年),此时期又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外国侵略和该国的封建统治,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政治目的;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标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5、此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止,共约80年间的历史。据教材内容的种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关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且严谨的知识体系,既能体现出这个时期发展的特点及客观规律,又能涵容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初),此时期的历史大事有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前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华战争,即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而后者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等迫切要求中国的市场开放,用战争暴力作为达到它们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衰落期。

到鸦片战争前,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清政府统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内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地剥削人民,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尖锐,对外坚持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最终导致中华民族灾难的到来。虽说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是民族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于清王朝的腐败、落后及战争中的妥协投降政策,战争的结局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外来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取得了大量的主权,中国的门户被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其两者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

6、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列强对既取得的侵华权益不能满足,力图全面扩大侵华,并趁清政府处于内战的窘境,以"修约"不成制造借口而发动,英法是主凶,美国是帮凶,俄是既追随英法又单独作案的凶犯。中国又丧失了许多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7、由上可知,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间,中国社会主要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到六十年代又呈现出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但鸦片战争并未解决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虽由于时代,尤其是阶级的局限而最终失败,但有着极重大的意义且承担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与一些领导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时代特点(社会性质决定),这是以前农民战争所不曾有过的,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拓展资料:

一、理论依据

1、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史学界由来已久。20世纪初年,梁启超曾经在《50年来中国进化概要》中,从现代化的视角把近代中国五十年的历史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三个层面。一是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经世致用论和自强运动即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起步;二是从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即制度层面现代化的变革;三是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变革。

2、20世纪70年代末起,由于国家确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现代化事业成为国家和人民共同关注和进行的主要事业,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主张再次提了出来。

3、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研究中国近代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个话题很快进入了中国近代史前辈研究者的笔下。199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为纪念建所40周年,举办了以"近代中国与世界"为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4、1949年,毛泽东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是什么,那就是解决近代化问题了。"

5、胡绳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几代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作过些什么努力,经历过怎样的过程,遇到过什么艰难,有过什么分歧、什么争论,这些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题目。以此为主题来叙述中国近代历史显然是很有意义的。"

6、许多学者明确主张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或基本线索。他们认为用现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还涵盖了像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历史的发展,也较接近历史的真实。

2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08 上午 09:02:04

    戌变法;⑤一次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公务员笔试行测常识考核范围需以报考省份笔试行测考情为准。比如,四川公务员笔试行测常识知识涉及国情、四川省情、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生活与地理、人文历史等。中国近代史常识 简介1840 鸦片战争1860 第二次

  • avatar
    访客 2022-07-08 上午 05:07:31

    点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他指出,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一部分;“中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