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建设体育特色小镇 须纠偏“地产模式”等三种模式
- 2、两轮电动车行业与体育领域跨界,对此你怎么看?
- 3、国务院发文支持体育产业用地 “体育小镇”成新风口?
- 4、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
- 5、2019中国体育消费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如何?
- 6、体育可以带动哪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体育特色小镇 须纠偏“地产模式”等三种模式
今年9月,国务院连续发布两个文件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要求全国打造十个体育特色小镇的示范样板。体育特色小镇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自国家2016年提出发展特色小镇以来,盲目跟风使得小镇建设陷入“千镇一面”的尴尬局面。如何破解同质化和缺乏产业支撑的难题?如何打造名副其实的特色小镇?当然要从“特色”二字入手,纠正各类偏差与无效模式。重点要纠偏三种模式——“地产模式”、“烧钱模式”和“硬件模式”。
体育特色小镇成产业小镇新风口
为了落实国家体育强国战略,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初步选定96个国家级体育小镇示范性试点。
2019年9月,国务院再次强化示范引领,打造发展载体,要求全国打造十个体育特色小镇的示范样板,并且打造一批体育产业创新示范试验区。
而且,这次国务院明确要求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包括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支持体育小镇等载体的建设。扶持力度之大,堪比之前对于科技产业的支持。所以,可以说体育特色小镇是新的产业小镇建设风口。
一些体育产业较为先进的省市走在了前列。江苏省是全国第一个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省份,自2016年起,江苏省体育局创新性地提出“体育健康特色小镇”的思路和做法,采取省地共建模式,目前已有21个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在建设中。
套用文旅地产模板,但房地产模式走不通
目前国内众多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表面上看是进展缓慢、缺少产业、缺少投资、缺少建设指标和配套政策等,深层次还是架构设计问题和对产业理解深度的问题。尤其需要重点纠偏的是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地产模式”。最突出的问题是缺少顶层设计和产业规划,往往套用文旅地产模板,以空间规划和营销策划代替产业规划。只是把体育作为特色标签,主要的投资回报模式指望房地产,而多数小镇选址偏远,房地产模式走不通;同时,所选择的体育项目又无法形成健康产业生态。
二是“烧钱模式”。大量体育特色小镇对体育产业缺少研究,把传统体育、竞技体育、体育场馆、赛事活动等体育元素作为小镇的产业支撑,把打造体育事业的模式套用到体育产业领域。传统的田径、三大球、羽乒等项目,如果缺少产品和服务的衍生创新,难以拉动体育旅游和消费,叫好不叫座,与特色小镇的客群定位错位,造成投资难以兑现。
三是“硬件模式”。还有不少体育小镇,缺少顶级体育资源,缺少龙头项目,无法形成产业拉动。虽然建设了大量场地、绿道、营地等基础设施,硬件很不错,就是没人流、没消费。引进的赛事等活动又往往影响力一般,投入很大,不可持续。从根本看,还是缺少重量级的产业头部资源。
以“体育+”模式,走跨界融合道路
体育特色小镇要素的核心是产业融合。由于体育产业难以依靠自身实现盈利,因此体育小镇必须进行跨界融合,采取“体育+”模式,共生发展。体育作为一个端口,通过产业吸引社会企业,以文化为特色,以产品为盈利点,催生巨大的品牌效应,其对旅游、家庭、培训与课外活动、文化产品、周边产品等方面的消费不容小觑。
江苏开创性提出七个“体育+”理念,具体模式包括:“体育+旅游”,“体育+赛事”,“体育+休闲”,“体育+制造”,“体育+培训”,“体育+健康”,“体育+互联网”。跨界方式与程度可分三个层次:类型组合、业态组合、产业组合。仅就体育项目内容细分,还可有不同类型的专业方向与特色主题。体育产业链条既要充实拓展自身相关的配套环节,也要深度嫁接其他产业。
特色小镇发展体育产业,必须抓住体育改革的契机,通过小镇管理体制创新、组织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创新,有效融合承接体育体制改革释放的优质资源。各地情况不同,创新路径不同,融合资源的模式也不同,需结合具体特色小镇的资源条件,探索创新结合模式。
国务院明确要求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要以创新引领。体育改革的突破口选在了体育特色小镇,而小镇的建设必须得到地方主政领导支持,土地、建设指标、税收等资源都不在体育部门,没有其他各部门的配合,没有创新性政策的支持,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不可能成功。这系列举措就是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
国务院继46号文发布5年之后,密集重磅发文,力推体育消费和体育产业的发展。重点解决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瓶颈问题,体育特色小镇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将成就一批先行先试的示范样板。
刘力(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江苏省体育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 王海亮 校对 郭利
两轮电动车行业与体育领域跨界,对此你怎么看?
有句话说的好:全面发展 体育先行。我觉得体育精神有时候和一个品牌发展理念是互通融合的,做跨界合作其实是挺有看点的。像是新日电动车和中国足协女足联赛的合作,既能扩大新日的影响力,又能帮助推动女足事业发展。其实很多人对足球有关注,但对女子足球关注比较少,讨论热度最高的时候应该就是夺冠亚洲杯吧,很多人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才知道其实我们女足是很有力量和实力的。所以对于这样的跨界合作,是可以带动更多人关注女足的,然后参与到足球这项体育运动中来的,对于女足事业的发展也会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的。所以从长远来看两轮电动车行业与体育领域的跨界,未来是无限可期的。
国务院发文支持体育产业用地 “体育小镇”成新风口?
为加快迈向体育强国,一系列政策“礼包”持续落地,包括明确体育产业项目的必要用地,建立运动休闲小镇的样本等,都可能成为投资的新风口。
体育小镇成发展新动能
今日下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育用地需求,建立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建标准和评价制度。研究完善建设用地标准,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范围内,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必要用地,并依法依规办理用地手续。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必要用地。
将体育场地建设与各类建设相结合,加大体育场所与生活场景的融合,让“体育”渗透到生活、商业、娱乐的各个方面,扩大体育消费,借此壮大体育产业。对此,《纲要》指出,加强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公园、社区文体广场以及足球、冰雪运动等场地设施建设,与住宅、商业、文化、娱乐等建设项目综合开发和改造相结合,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地下空间、公园绿地、建筑屋顶、权属单位物业附属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纲要》还提出,要紧密结合美丽宜居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创建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景区,探索发展乡村健身休闲产业和建设运动休闲特色乡村。稳步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开展定期测评,实行动态调整,打造10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小镇样板。
“要使得体育产业的发展获得用地支持,这对于已经布局文旅产业和体育产业的企业来说意义是很大的。”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点评称。
实际上,国家政策层面早已显现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意图。早在2014年10月,国务院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首次将体育产业发展定位为国家战略,并强调了体育的经济功能,这一政策吹响了体育产业迅猛发展的号角。
2017年5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扶持建设一批体育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017年8月10日,全国96个体育小镇试点项目获批。
政策暖风一再吹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体育小镇可加强城市有机更新,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因此,发展体育小镇,已成各地政府推动经济发展重点考虑的政策选项和手段之一。
以江苏为例,2016年9月,江苏省发布《关于开展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到2020年江苏共培育20个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在此基础上,同年11月,仪征市枣林湾生态园、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昆山市锦溪镇等江苏省首批八个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公布。
体育小镇尚处在初级阶段
瞄准体育小镇布局,不少房企已经抢吃这块“香饽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中国恒大、万达集团、绿地集团、万科、雅居乐等20余家房企都已经在体育产业上有所布局,恒大、万科、碧桂园、雅居乐、奥山集团抢滩体育特色小镇。
严跃进表示:“体育小镇是一个新导向,目前市场的体量比较少,未来发展潜力大。后续运营中可以将体育赛事、体育教育、运动休闲结合起来,使得体育小镇的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产业链条,打造出小镇样本。”
但是,目前,体育小镇处于新兴的概念,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江苏省体育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力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体育特色小镇浪潮汹涌,热潮背后,是各界对新型发展模式的渴求。首先,国家体育行业转型,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并作为支柱产业,其中,小镇是体育产业聚集的最佳载体。此外,城镇化必须脱离地产绑架,地方政府寻求新的产业抓手。而传统地产不可持续,投资开发企业需要新的产业方向和增长点。
不过,在刘力看来,由于体育小镇不同于其他特色小镇,因体育产业的特殊性,无法套用传统地产开发思路。目前,市场上普遍缺成熟经验,少参考模式,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因此,发展体育小镇,需要迈过四道门槛。
刘力指出,门槛之一在于资源聚集。体育小镇必须集聚体育资源,但目前优质体育资源几乎都在体制内,包括人才队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行业最优秀人才都在体制内,而民间可获得的优质体育资源有限。基于此,体育资源集聚的门槛实际上是制度门槛,必须靠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才能整合体制内资源。而体育小镇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缺乏资源协调整合机制,只有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整合上层资源,才能协调部门与土地,汇聚政策,为小镇建设开拓空间。
此外,发展体育小镇门槛之二在于环境条件。小镇环境条件必须满足运动与健康两方面需求。体育小镇应具备强身、休闲和疗养功能。运动健康、慢病疗养、运动矫正与运动康复都可以成为体育小镇的主要健康产业,因此需具备三方面环境条件:体育运动环境,健康环境,健康服务。运动健康市场巨大,在刘力看来,运动矫正与运动康复将成为体育健康小镇未来的重点方向。
刘力指出,第三大门槛在于消费支撑。体育小镇需要足够的消费人口支撑,体育小镇的挑战就是通过产业升级把人留住。“消费人口门槛,其实是产品创新门槛,创新体验是用户黏性的来源,体育小镇策略就是以供给侧(体育服务环境)的产品创新,从而激活市场需求。”
此外,刘力还指出,发展体育小镇的第四大门槛在于市场主体,目前,体育小镇的投资运营缺少有综合能力的市场主体,“市场上有投资建设能力的大企业,多没有体育产业经验,而体育产业多数业态都很难盈利,但运动项目拉动的旅游消费、培训与课外活动消费、文化产品消费、周边产品消费,远远大于体育运动本身消费。因此体育小镇必须跨界融合,共生发展。”
刘力认为,体育特色小镇,不是体育场馆群,不是奥运村,不应仅仅堆积体育设施与比赛项目。体育特色小镇一定要跨界融合,要做“体育+”,这才是未来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
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
2030年中国体育产业规模将达5.3万亿
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近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持续增长,2014年体育产业总规模1.4万亿元,2018年增至2.7万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按照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了3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5.3万亿元。
随着都市人生活方式的转变,体育产业的重心也在逐渐从体育制造业转向体育服务业,跨界融合增强了体育的娱乐性和社交功能。不过,体育营销专家朱小明认为,在体育消费下沉的大趋势下,体育产业发展还是有赖于体育制造业,真正的体育产业基本都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中国的体育产业目前含金量还不高,创新程度较低。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刚刚公布了第一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单,其中包括秦皇岛、张家口等40个城市。彼时明确提出,试点城市要落实好各项体育用地供给政策,并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金角银边”,建设更多举步可就的体育设施,并激发体育市场活力,促进体育消费规模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但不可否认的是,疫情阻断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势头。不过,新冠疫情在重创体育产业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变化。在体育产业观察人士吴迪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产业带来巨大影响,但也让所有人更加意识到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
一定程度上来说,相较于体育产业受到暂时的影响,疫情对激发消费者健身热情、提振体育消费和市场信心则更为重要。
《2020年全民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显示,疫情居家期间,体育运动者锻炼热情较高,保持运动者比例为93%。在锻炼方式方面,则更显出多样性:58%的锻炼者做自己熟悉的基本运动,运动类App的使用占48%,视频网站上运动视频的使用比例为37%,29%的锻炼者购买了健身设备,新兴的教练直播运动形式的使用比例也达到了20%。
——更多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19中国体育消费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如何?
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看,不断增长和参加锻炼的人群促使体育消费市场规模稳步增长,预计到2020年中国体育消费市场将达到1.5万亿元。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总产出占据体育产业总产出的61.4%,超过一半的体育产业产出由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带动。中国体育消费新型业态发展迅猛。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赛事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体育+”工程促进体育与传统旅游、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都开始成为体育消费的新兴发力点。
中国体育消费市场稳步增长,未来增长空间大
2015-2017年,中国体育消费市场稳步增长。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中国体育消费市场将达到1.5万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未来随着中国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的不断增加,体育消费市场将有更大增长空间。
大健康背景下参加锻炼人群持续增长,发展空间大
随着全民健身政策的出台和引导,国民强身健体意识不断增强, 2015-2017年中国参加锻炼人数不断上升。从体育人口数量占比角度来看,中国体育人口占比与美国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体育用品行业企业突破千家,竞争激烈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随着体育用品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进驻体育用品行业企业数量也呈现递增趋势,2016年中国经营体育用品企业数量已突破上千家,企业之间竞争激烈。
体育产业业态更新,体育消费突破实体消费边界
以上内容节选自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全球及中国体育消费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体育可以带动哪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既与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总体工作思路相契合,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体育产业的春天正在到来。”
一、体育产业辐射带动效应强,将成民间资本竞技场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是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大国主要是以参与体育项目人数的高覆盖、奖牌数量和比重国际排名居前等为标志;体育强国则更加注重体育的全面发展及对全民健康素质的提升,体育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显著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体育活动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占比却排名居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国家,但体育用品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偏弱。在专家看来,要实现体育强国之梦,亟待转变传统的体育发展理念,调整和拓展发展路径,除继续发展体育事业外,更有力且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较快,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已达到3136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6%。据预测,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
同时,体育产业的产业链条长,与科技、旅游、餐饮、广告、文化、卫生、教育、会展等第三产业能够形成强力互动,还能带动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李爽表示,作为绿色低碳产业、健康产业,发展体育产业符合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方向。“这一领域的开放和发展,将为民间资本提供新的投资空间和发展机遇,也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需求,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社会稳定。”
二、增加市场供给,融合其他行业,满足体育消费
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把个人、家庭、社区体育文化引向深入,推动全民健身由量变演化为质变。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城乡居民对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竞赛、体育技术培训、体育康复等体育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并且更趋个性化、专业化、潮流化。但是,目前我国体育服务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很突出,规模、品种和质量难以满足需求,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消费需求对更加灵活有效的市场供给机制提出更加迫切的需要,体育产业的加速发展和结构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体育产业正在日益趋向与文化、医疗等多种行业融合发展,跨行业的复合型产品和服务愈益丰富。例如,体育文化旅游业将历史、民族、地方人文等文化旅游与户外运动体育健身方式、特色养生方式等相结合,体育竞赛表演业将具有观赏性的竞技体育项目演绎为文化演出产品,健身娱乐业将体育、医疗的健身方法以娱乐品的形式使消费者受益。“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与文化、医疗等行业融合发展的市场开发与商业运作,还有相当的潜力有待挖掘。”
发展体育产业,对于深化体育行业体制改革更具有深远意义。我国体育行业传统体制色彩相对浓厚,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掣肘日益凸显,改革呼声强烈。通过加快发展体育产业,能够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打破体育行业领域的行政垄断,消除相关体制机制障碍。”
今年9月,国务院提出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这一举措被视为深化体育行业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的重要信号。通过改革可以增强发展活力,“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盘活、用好现有体育设施,在更好服务群众的同时提高自我运营能力,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场所设施;优化市场环境,支持体育企业成长壮大等,将激活体育市场、做大体育产业,释放和满足老百姓对于体育文化、休闲、健身的需求。”
体育行业传统体制色彩相对浓厚,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掣肘日益凸显,改革呼声强烈。通过加快发展体育产业,能够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打破体育行业领域的行政垄断,消除相关体制机制障碍。”今年9月,国务院提出取消商业性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