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娱乐至死_娱乐至死短视频

hacker|
133

文章目录:

关于年代秀的节目特色和评价

【导读】

《年代秀》

的成功得益于其对娱乐节目的全面创新,

这种内在的思想观念创新外化

体现在节目的内容、

受众定位和表现形式中,

是对当下娱乐节目价值观的一种颠覆和重塑。

《年代秀》跨越大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最大程度地囊括了几代人的文化记忆,以丰富的

娱乐形式调动了不同时代不同层次观众的情感共鸣。文化认同和参与动力。这种表现为分

享梦想、

分享情感的多形式、

深层次的分享娱乐,

在目前的中国电视节目里是独一无二的。

一、当下娱乐节目的价值观错位

当下电视娱乐节目的价值观发生严重错位,节目缺少知识,

“娱乐”变为“愚乐”

,失

去吸引力;节目缺少品味,

“通俗”变为“庸俗”

,失去感染力;节目缺少思想,

“感动”受

众变为“激动”受众,失去引导力;节目缺少创新,受众收视“期望”变成“失望”

,失去

生命力。

[

]

这种扭曲的娱乐节目价值观一方面是因为电视本身的媒介特性所误导,另一

方面则是商业驱动下,对节目收视率的过分看重,造成娱乐节目不惜一切手段来吸引眼球

的一个现状。

娱乐受众是电视节目一个重要的功能,这是基于电视本身媒介特性的一个定位。比之

于报刊杂志,电视本身有更多的消遣性,声画并行的表达方式也更加容易为受众带来感官

上的刺激和放松,在一整天繁忙的工作学习后,现代人追求的正是这种不需要付出多少心

智努力就可以获得的传播内容。人们不寄希望于从电视节目中获得知识和文化,所以电视

的娱乐功能被无限的放大,而传递信息、传承文化、教育民众等其它功能被人们下意识的

忽略了,以至于有论断说,电视就是给没文化的人看的,是一种“俗文化”

。尼尔

?

波兹曼

在他的《娱乐至死》中的观点:

“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

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

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

]

高度的市场化运作使收视率对电视节目的决定作用达到顶峰,甚至变成了评价节目优

劣的唯一标准。其实央视和各家卫视的科学教育频道会推出一些高端的文化类节目,但是

这种传统的文化教育节目往往难以引起受众的观看兴趣,大多数节目都是有文化没受众,

节目制作精良却没人喝彩,如此发展下去,且不说节目本身运营困难,也无法达到普及知

识和传承文化的最终目标。而再看一些电视台推出的选秀节目、相亲节目,节目收视率不

断攀升,广告叫价也越来也高。这两类节目收视率的强烈对比促使不少电视节目制作者在

文化和“眼球”两者中无奈选择后者。为了吸引眼球,于是可以引起争议的话题和“雷人

雷语”在娱乐节目中频繁出现,各种“快男超女”靠着恶炒上位,炒完选手炒评委,炒完

整容炒绯闻,节目内容越来越低俗,表现形式也越来越露骨,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开始刻

意迎合受众人性中追求感官刺激的本能,降低了节目的品质。

这种依靠话题和刺激来吸引受众的节目在当下电视娱乐节目中大量存在,受众每天被

这些传播内容包围,于是公众形成了对电视娱乐节目的一个印象:低端、没有文化内涵、

没有品位甚至庸俗。这个固化印象不仅破坏了人们对整个电视节目的印象,甚至限制了电

视节目制作者的创造力,使整个电视娱乐节目陷入了“愚乐”的泥潭,电视节目的功能似

乎只剩下了娱乐受众,让观众笑一笑变成了节目的唯一追求,而其传承文化和教育功能被

抛之脑后,所谓的“寓教于乐”变成一句口号,从“娱乐”到“愚乐”

,电视娱乐节目的价

值观严重错位。

二、深圳卫视《年代秀》的价值创新

《年代秀》的成功得益于其对娱乐节目价值的全面创新,这种内在的思想观念创新外

化体现在节目的内容、受众定位和表现形式中,是对当下娱乐节目价值观的一种颠覆和重

塑。

《年代秀》引进的是比利时《

generation show

》的节目模式,制作团队针对国内的情况

对这个节目进行了很好的本土化处理,使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加贴合国内观众的生活

和审美经验。节目于

2011

5

月开始在深圳卫视播出,每周一期,单期节目制作经费高达

7

位数,节目的总制片人易骅曾是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和《超级女声》的总导演,这

个节目推出半年多,不仅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和人气,而且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可以说是

叫好又叫座,与以往那些收视率高却引起巨大争议的娱乐节目形成的鲜明的对比。

(一)节目内容层面的价值创新

《年代秀》着眼于“年代”主题,将各个年代多样的生活记忆和文化在节目中表现出

来。

不同于其它娱乐节目内容对明星的偏爱,

《年代秀》

虽然每期也有很多明星,

但是显然

他们并不是节目的中心内容,每个年代的明星嘉宾只是自己那个年代的代言人,节目的核

心内容是各个年代的历史生活和记忆。节目中所有题目来自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因为每

个年代生活状态的不同而丰富多彩,

题目可能涉及到

60

年代的样板戏、

劳动工分,

也可能

涉及到

00

年代的

B-box

、激光舞,所有内容都来自于每个年代当时最流行的大众文化,电

影、歌曲、演员、歌星、运动员、时尚人物、书籍、生活用品等等,节目使用各种手段将

这些多样的内容表现出来,四、五十年间的各种生活状态浓缩在节目的题目中,使这个节

目因此有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意义,传播了知识,也分享了记忆,各个年代的受众都可以对

节目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被节目内容所打动。

节目将娱乐性和文化内涵很好的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了

“寓教于乐”

将当代中国几代

人的历史记忆通过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节目没有炒作、没有话题,最大的卖点就是几代

人的记忆,节目传达的是各个年代不同的价值观念,

60

年代的真实,

70

年代的淳朴、

80

年代的觉醒、

90

年代的率真、

00

年代的自我,

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不断变化在节目中完整的

表现出来,这样的主题内容使节目充满了文化内涵。完全颠覆了受众对娱乐节目低端的印

象,在它娱乐的外衣下,是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

(二)节目形式层面的价值创新

节目形式服务于节目内容,

《年代秀》的节目形式完全配合其节目内容的表达需求。

暨南大学谭天教授的电视节目构成理论认为,电视节目的构成可以分为宏观、中观、

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指的是节目的基本形态,中观层面就是指电视节目的各个模块或

者说环节,而微观层面指的就是构成节目的最小单位——元素

[

]

。笔者根据这个理论,

将《年代秀》分成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宏观层面来讲,

《年代秀》的基

本节目形态是

60

70

80

90

00

五个年代队的竞争

PK

,每个年代队各有两名明星嘉宾

带领自己的年代队,与其它的年代队展开答题比赛,每回答正确一道题目,自己的年代队

则可以获得五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年代队则是当期的获胜队伍,嘉宾和后面的方阵都可以

获得一定的奖励。可以说这种答题竞争的节目形态并不新颖,国内许多益智、竞赛节目采

用的都是这种节目架构,但是《年代秀》的创新就在于节目的“年代”概念,各个队伍不

再是单纯的代表个人或者某个单位,而是代表那个年代的整个群体,代表的是那个年代的

主流文化和价值观。

再来看节目的中观层面,也就是节目的环节设置,综合了益智、表演、

K

歌等各种节

目形式。节目主体是知识问答,五个年代队各有三道题目,其中两道题目是每个年代必答

题,还有一道题目则是自己年代的专属题,只能这个年代队来回答。另外两个部分是老歌

新唱和卡拉永远

OK

环节,老歌新唱环节,主持人赵屹鸥会与部分嘉宾换装,将原先的老

歌进行重新演绎,有极好的搞笑效果。卡拉永远

OK

是节目的最后一个环节,会选取不同

年代的经典歌曲

MV

,请嘉宾回答缺失的歌词,这个环节有大热节目《我爱记歌词》的影

子。从这个层面来分析,三个环节构成了一个有机体,来传达每一个年代不同的文化价值

观,甚至于可以说在进行一个知识普及的工作,全方位多层面的来展示各个年代的不同生

活状态,最终达到一个大众分享的结果。

最后来从微观层面解读,

《年代秀》的构成元素,也就是组成这个节目的最小单位,那

就是每一道题目,包括必答题和专属题,包括卡拉永远

OK

中的每一首歌曲,这些才是组

成这个节目最基础的部分。

《年代秀》每一道题目的表现都非常新颖,涵盖了戏剧、演唱、

舞蹈、实物、表演、

VCR

等基本上所有的表达形式。这样做不仅使节目看起来丰富多样,

而且可以加深观众印象,使受众更易接受,传播效果要比单纯的向受众灌输好的多。

(三)节目受众定位层面的价值创新

《年代秀》没有盲从当下备受追捧的“分众”概念和趋势,节目受众定位最大限度的

囊括各个年龄层,其“年代”概念也正是来源于这种受众划分。

娱乐节目是做给青少年看的,

这是一个陈旧狭窄的观念,

观察以往的节目,

我们会发

现,不管是节目内容还是节目嘉宾,都是着眼于当下社会,内容越潮越好,嘉宾越当红越

好。

虽然现在不管是电视节目或是电视频道的受众定位都有越来越窄、

越来越精确的趋势,

但是集中于某一层的受众也就势必排除了其他的受众群。

即使是受众面比较广泛的节目

《非

诚勿扰》也是定位于剩男剩女,只是因为恋爱婚姻的主题和节目中的一些话题适用于人们

的普世价值观,所以引起了其它受众群的关注。

《年代秀》不同,它的受众定位是准确而广泛的,囊括除少儿外基本上所有的年龄层

的受众。首先节目每期会邀请

60

70

80

90

00

每个年代有代表性的明星嘉宾各两位,

嘉宾的年龄跨度达到四、五十岁,也就是说基本上每个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可以在节目中看

到自己熟悉的明星面孔,比如

60

年代熟悉的臧金生、朱明瑛、李金斗、潘长江;

70

年代

的米雪、黄健翔、成方圆、宋丹丹;

80

年代的井冈山、瞿颖、何炅、叶蓓;

90

年代的关凌、

李湘、金铭、胡彦斌;

00

年代的苏醒、杜海涛、孙骁骁、苏妙玲,嘉宾有歌手、演员、运

动员、时尚界人士等,这些节目嘉宾本身就是自己那个年代的一种符号,传递着那个年代

所特有的文化概念。其次,节目内容也涉及各个年代,每个年代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比如

当时人们使用的生活用品、看的电影、唱的歌曲等等一些有时光记忆的东西都会在节目中

出现,节目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将这些东西表现出来,可以是实物、人物,可以是歌舞可以

是演唱,也可以是记录短片,甚至是嘉宾和主持人赵屹鸥略带搞笑意味的换装表演,都会

将观众的思绪拉回那些已经走过的岁月,每个年龄层的受众都对节目内容感觉到熟悉和亲

切,从而引起各个年龄层观众的强烈共鸣。在现场的明星嘉宾也都沉醉在这种氛围中,在

这个节目中他们不再是被关注的个体,而只是作为那个年代普通大众的一个代表。在当下

分众传媒受到普遍认同时,

《年代秀》

的出现可以说是对这个理念的一个反证,

表达的是一

种全新的受众观。

《年代秀》跨越大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最大程度地囊括了几代人的文化记忆,以丰

富的娱乐形式调动激发了不同时代不同层次观众的情感共鸣、文化认同和参与动力。这种

表现为分享梦想、分享回忆、分享情感的多形式、深层次的分享娱乐,在目前的中国电视

节目里是独一无二的。

[

]

《年代秀》最大的成功不只是模式创新,而是价值创新:受众

窄播可以变为受众广播,娱乐节目可以蕴含文化内涵。这一创新对于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

健康持续发展的启迪意义重大。

《老男孩之猛龙过江》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如果一名观众还有正常的审美,那么,《老男孩之猛龙过江》这样一部大红配大绿的电影恐怕是难以忍受的。我们讨论的前提当然是“《老男孩之猛龙过江》作为一部电影”,如果你觉得,筷子兄弟就应该保持网络视频和娱乐节目的“搞笑微电影”水准,那么,在放过梦想的同时,也请放过电影。

早在《老男孩》蹿红于网络,很多人高唱“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的同时,不免也要畅想起来,如果这是一部电影院里的电影该有多好。实际上,在吃完免费午餐的时候,我们也不免会生出这样的想法,如果这不是一个盒饭,而是在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那该有多好啊。

我对《老男孩》被电影化的行动表示支持,但是对于它的前景一直不甚看好。肖央并没有真心想拍一个好电影,却不过只是想把《老男孩》的气球吹得更大,想把涂抹在梦想上的黄油打得更厚,把一个浴缸里的泡沫打得更多。如同电影里一边唾弃成功学一遍又无限向往成功风光,《老男孩之猛龙过江》不过是商业上的一个投机行为。或许你要说,没有《老男孩》,筷子兄弟就无法被发现。的确,出名要趁早,可不是出了名还要背着过去的老一套。一个短片捧红一个大龄组合没啥了不起,非要说有追求,可以看看别人家的《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最不济的,玩音乐都玩得这么low皮,真不能怪观众挖苦刺你。

有朋友很是反感:两个三四十岁的老男人,非要穿着肥大的中国式校服、怀抱吉他去高谈梦想、高歌理想,偏偏它还不是一部搞笑片,而是一道德州扒鸡汤,未免太过滑稽。如果国人真的知道什么是梦想和理想,我们就不会把那些普普通通的日期全部忘在了脑后。而如果真人秀必须得成为壮志不已的未竟梦想,也许我们真是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当然,自从《中国合伙人》取得成功以后,脚踩美利坚也成为了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延续了短片《老男孩》的卖点,譬如打榜的网络歌曲,正在网络上被段子手和营销大号疯狂转发的《小苹果》,被认为是火火火火。“猛龙过江”,有一层致敬李小龙代表作的意思,片中也有不少动作戏,只不过前后衔接搭配显得非常的白痴无脑,大开国际玩笑。余下的,这部电影还是那些翻来覆去的隔夜饭,梦想、理想以及让全世界都听见的歌唱。无论怎么个沦落,华北歌王和胡同巨星总归要回到舞台上,再怎么荒诞滑稽,编导也会把他们送到美国去。然而,连同马璐、潜规则和白虎兄弟,这些不经大脑、胡编乱造的编剧套路,有如连绵不绝、稀里哗啦的呕吐物,凶残且粗暴。即便不能采用诛心之说,可创作者有这种要钱要名要立的心态,哪还能有好歌和好电影?想都不要想。从头到尾,堆满那些廉价的梦想台词,自己听了也真不害臊……

故事上,《老男孩之猛龙过江》也是《老男孩》的加长版,筷子兄弟要去一个更大的舞台,机缘巧合被骗到了美国去。这里先不说如此浪荡的两个人是怎么搞到签证的,马璐当评委、败者复活……反正后面离谱的事情更多,像诺大的舞台现场,居然安保力量一个都没有。我们确实无法相信911后的美国会在机场以外的地方竟如此松懈,最有可能的是剧组请不起外国临时工。至于意大利黑手党,如果我是一个意大利黑手党,我看完这部片子第一时间想干掉的大概就是筷子兄弟,里头对黑手党的智商简直是碾压。至于杀人手段,校园里的古惑仔干起来都要比他们麻利。纯粹用来搞笑的白虎兄弟,大概是这部电影里唯一的笑点了,因为他们明明是朝鲜人,硬被改成了韩国人。韩国人连一只公仔都买不起?这大概是整部电影最大的笑话了。

或许,有人看着一脸很衰的王太利会发笑,看着大腹便便但浑身闪闪的肖央也想发笑,相比这种外形长相上的喜感,这两个人毕竟不是职业演员,也不比其他喜剧明星多年的莫怕滚打。如果他们的搞笑技法能胜任于微电影跟网络视频。但有句伤人的老实话,他们的表演方式不适合出现在大银幕上,这并非只是因为两人脸大或者横肉多,毫无美感,而是整个表演都是皮笑肉不笑,令人无法入戏。同样浮夸虚假的表演毛病也出现在马璐以及美国人等一众配角身上。一般说来,除了那些被投资方安插的演员人选以外,其他表演指导上的问题都要归咎于导演。但想到导演本身就在里头安插,有着过于强烈的表现欲,那么,《老男孩之猛龙过江》会变成这副德行,其实也是很好想象的事了。最简单的,如果学生时代的剧情真有存在的必要,找两个年轻小演员不是更合理也更应该的戏么。但《老男孩之猛龙过江》还是让两个老炮去重温同桌的你,这要么是被之前的《老男孩》给绑架了,要么就是希望自己的大脸占据满整个屏幕,占足上一百分钟。真的,如果筷子兄弟去充当周星驰电影里的配角,我觉得他们无疑都会比冯小刚的表演要成功,也比《老男孩之猛龙过江》里的表演要成功,更加令人过目难忘。

走到2014年,中国市场已经接受了《小时代》、《大闹天宫》和《爸爸去哪儿》等电影,换言之,几乎是只要被放在大银幕上,中国观众就会自动默认为它是电影。在《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前,李阳的《李献计历险记》也经历了类似的电影化,无奈并不成功,网民的点击率,终归是不如畅销书作家的销量来得靠谱。电影需要遵守规律,哪怕是《爸爸去哪儿》,他们还有明星和电视台的卖点,反观《老男孩之猛龙过江》,说实话,除了一些所谓的洗脑神曲,我完全看不出这样一部电影的卖点和价值是什么,是过了走红年纪的组合?还是捧一个不红的女星?哪怕对着粗红俗绿的海报,我更多也会认为,这不过是一部粗制滥造的商业娱乐片罢了——还不如选秀歌手的搭台唱戏。如果一个放飞梦想、走向真人秀舞台的点子能撑起《老男孩》,那么,作为一部长片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恐怕是不合格的。

沉迷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哪个危害大?

青少年如果沉迷于短视频的话,可能会网络上瘾,失去做其他事情的动力,一天到晚可能就只泡在短视频里,这样不利于孩子学习,也会对孩子的视力造成很大的伤害。

简介:

网络游戏,英文名称为Online Game,又称 “在线游戏”,简称“网游”。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

2016年12月5日晚,文化部发布《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规定网络游戏虚拟货币、虚拟道具不能兑换法定货币。2018年8月30日晚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提总量控制网游。

黄渤演的 里面有个做轮椅的老头 还有几个小孩...捡到个钻戒.....

《疯狂的赛车》,我也不清楚。黄渤演过的电视剧有:

《倔强的萝卜》2009★导演:田蒙 合作演员:黄奕、黄小蕾、马书良

《高兴》 2009★导演:阿甘 合作演员:郭涛\田原\冯砾\苗圃\海一天

《疯狂的赛车》 2009★导演:宁浩,合作演员:/ 九孔 / 戎祥 / 徐峥

《爱情呼叫转移之爱情左灯右行》(客串)2008★导演:张建亚,

《灌篮》(客串) 2008★导演:朱延平,合作演员:周杰伦,曾志伟,闫妮

《奇迹世界》(短片) 2007★导演:宁浩

《每当变幻时》 2007★导演:罗永昌,监制:杜琪峰,合作演员:杨千嬅,陈奕迅

《飞船》(短片) 2007★导演:李华军,电影学院07届毕业生作品

《大电影之两个傻瓜的荒唐事》 2007★导演:阿甘,合作演员:郭涛,姚晨,英壮,谢娜,王宝强

《飞行日志》(客串) 2007★导演:韩可一

《大电影之数百亿》 2006★导演:阿甘 合作演员:曾志伟 姚晨

《疯狂的石头》 2006★导演:宁浩 合作演员:刘桦 郭涛

《新街口》 2006★导演:雪村 合作演员:曾志伟 李彬

两年前,一部《疯狂的石头》的问世,让广大影迷记住了宁浩这个名字。因为他仅仅用了300万的低成本便换取了两千多万的巨额票房,这显然不是偶然的成功。

所以此后,如同其片名般,宁浩的一鸣惊人,都让广大影迷“疯狂”地等待他的下一部电影。2009年伊始,接棒《赤壁》(下)的《疯狂的赛车》缓缓驶来,又让观众在大银幕上彻底狂欢了一把。

上次的《疯狂的石头》,让人领略了宁浩多线索叙事的非凡能力。而这次,他开始“变本加厉”,采用了更多的人物线索来讲故事。虽说《疯狂的赛车》开篇各条线索的并进,显得比较零散与杂乱,让人摸不清头绪,但我们能够一眼看清的则是:作为导演的宁浩,他的野心绝对不是仅仅拍摄出一部简单的喜剧电影,他还是一个很会玩电影的导演,一个很有才华的导演。所以在多重线索杂糅的《疯狂的赛车》中,宁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一旦这些线索碰触在了一起,便能激出莫名“疯狂”的火花,而这火花是惊艳的,不俗的。惊喜之余,我们要知道,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在国产喜剧中仍然是不多见的。

刚才说了,宁浩是一个很会玩电影的导演,许多电影技术在他手里样样玩的转。因而《疯狂的赛车》仍然烙印着“宁浩电影”这鲜明的标签,成为一部极具风格化的疯狂喜剧。这一次,宁浩在电影中使用了比《疯狂的石头》更多的人物线索,更多的机缘巧合。各色人物的闪亮登场,再由众多的偶然造就了呈现在故事里的必然。

于是,当成品出现在观众面前,并且在影院激起阵阵疯狂爆笑时,电影再次证明了一件事:宁浩不俗。

的确,宁浩对于电影的掌控力是很强的,但是如何将这个故事说得更加圆满,是对宁浩的一大考验。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整个正片中,我们依然看到了如此庞杂的线索与故事的合理性都被宁浩收入囊中与不动声色地修剪正确。看到影片最后,当字幕出现时,似乎故事仍在继续,可见这个庞杂的故事再也说不完了。因此宁浩使用了较为开放式的结尾,令观众的思绪依然停留在电影那里。当然,这不失为一个聪明的举动,但仓促的收尾却是始料未及的,并且成了一个小小的遗憾。

整个故事与其说是一次疯狂到底的警匪追逐,不如说是一个小人物的悲喜奇遇。的确,整部电影从开始便围绕着黄渤所扮演的耿浩作文章,但有别于同类喜剧的是,他并不是故事主要的冲突对象,电影的矛盾冲突更多的时候由其余几条线索的人共同分摊。但真正引起爆笑的桥段,仍然集中在黄渤身上,他的表演很自然很流畅很草根,并赋予人物的特质,显得角色不仅具有喜感,还有一定层次的沧桑感。而那场耿浩与黑帮之间的特殊“交易”,也让整部电影的笑点达到最高。

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热闹的电影。为何这么说?多线索叙事,人物间的巧合与疯狂举动让整部电影一直处于饱满以及亢奋的状态。电影仍然将黑色幽默进行到底,并且将气氛表现得躁动与不安,悬念丛生。如果说《即日启程》是国产喜剧的灵光乍现,那么《疯狂的赛车》就是国产喜剧难得的一次彻底的狂欢。宁浩对多种元素的成功混搭,使得片子的娱乐性大大增强,几乎能够吸引与符合所有观影口味的观众。有喜剧、有警匪、有追逐,这些元素拼在一起便足够热闹。毕竟宁浩憋了两年多,所以一出手果然是疯狂到底。

从哪个方面来看,《疯狂的赛车》都像是《疯狂的石头》的“疯狂”升级版。在这部电影中,显而易见的是,宁浩企图实现自我升级,将电影的枝节扩大,整体感觉用片中的台词说,就是:“气势恢宏”。当然,这片子的规模并不大,大在了宁浩的野心。影片还进行错位式地杂糅了各种元素(喜剧、动作、音乐、特效等),并实现了成功的混搭,因而笑料比起《疯狂的石头》有过之而无不及,尽显港片中“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特征,娱乐到死的观念极为强烈。所以在片中也足见宁浩的能力与野心之大是难以想象的。但电影出来后,相信亦有极大的争论,有人会觉得太闹,有人会觉得好笑,那么这对于整部电影能否超越《疯狂的石头》这个命题,便显得喜忧参半了。

但是,《疯狂的赛车》不仅是一部国产电影中少见的异类作品,也是极富诚意的一部佳作。当然,这个片子疯狂过盛、无关赛车。需要表扬的是,它摆脱了去年贺岁档《桃花运》与《爱情左右》的全片拼凑之诟病,而是真正让本土的喜剧电影发扬光大。也可以这么说,中国内地的喜剧从未这么疯狂过,也没有如此彻底过。

[编辑本段]【幕后故事】

一部《疯狂的石头》,宁浩一举成名,让整个内地喜剧变得疯狂。但成名的代价是他的团队也出现内讧,没等他的第二部喜剧正式上马,编剧张承就已经另立山头,带着“石头”的原班人马郭涛、岳小军、刘桦、侯姝等在杭州拍起疯狂的喜剧《婚礼》。

“石头”之后,跟风作品虽多,但是敢公然打着疯狂招牌的电影也就是《疯狂婚礼》、《疯狂赛车》两部,而且都是“石头”的原班人马。但是有意思的,两部作品如今都舍弃“疯狂”之名,《婚礼》更是先下手为强,把保安队长郭涛继续拉来当老郭,岳小军继续扮演小军,道哥变成了光叔,连女主角也被拉来变成势利新娘,昨天正式在杭州举行探班活动。尴尬的是,当被记者问到最希望谁能来,道哥就不假思索表示,“宁浩”!而宁浩因为一早要忙自己的影片,确定无法执导该片。

现在执导该片的是宁浩团队的主力编剧张承,他还参与了宁浩新片《银牌车手》的编剧工作,因为自己独立执导《婚礼》才最终和宁浩分道扬镳。凭借良好的人缘关系,张承把“石头”的原班人马大部分都召集到自己的旗下,继续疯狂的风格拍摄这部《婚礼》。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承认自己在和宁浩抢人。本来片中有给“黑皮”黄渤留下的角色,但是他因为要出演宁浩《银牌车手》的男主角,两边发生冲突,才迟迟不能进组,不得不让《武林外传》中的“燕小六”替他出场。

出自宁浩的团队,张承表示自己独立出来执导影片《婚礼》,并没有和宁浩沟通,而且还会在风格上刻意避免宁浩的痕迹。甚至不愿打着“疯狂”幌子改片名,其实也就是不想受宁浩的影响,“虽然是原班人马,但是我希望这是完全的创新,要跟风别人没有意义,而且观众也会有抵触心理。好玩、好看的喜剧有很多种,我有自己的风格。”

虽然宁浩否认这部新片与“石头”有关系,但据了解,该片的结构和剧情依然可看出与“石头”非常亲近,两个贼、两个警察、四个坏人,再加上黄渤的角色,一共4条线索。本来毫无关系,但是最终这几拨人都以黄渤为交集。“由于各种原因,我现在无法向外界详细地公布这部电影的剧情,但肯定比“石头”精彩,剧情和结构也不一样。如果大家非要把该片与‘石头’联系起来,那么简单地说,黄渤就是那块“石头”。”

[编辑本段]【经典语录】

你都快破产了,你还敢雇凶杀人

姐夫,你说人的心脏在左边还是右边啊?

国有国法,行有行规

这就俺师傅,那个训练方法就一个字,绝对有效,打,往死里打

没钱晒太阳都是二手的

不烧不专业

我们会不会多行不义必自毙

满嘴顺口溜,你想考研呀?

没有胆量,哪来产量

我告诉你啥叫干一行爱一行

难怪人们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婚姻不是儿戏,你要专一

我们这里是高尚社区,上风上水,地下CBD,人生的后花园

十八相送一水黑,看上去就像黑社会,有没有有没有,要的就是气氛,绝对的庄严肃穆,绝对的气势如虹,搭灵堂送纸 钱,丧葬服务一条龙,一条龙。。。。。这么好的服务,我天天在这里上班,恨不得给自己来一套

你(佛祖)最近都没上班

本地帮派太不礼貌了

这贩毒的怎么还等红灯呢?讲究 我们入行浅 跟着多学学

我们怎么老转行

你还以为我们是杀手啊 我们现在是贼

他这是抢劫,他这是勒索啊,我是讲法律的,他今天能打抢劫我,明天就能够去抢银行

光张嘴巴不出声有没有,假唱有没有,早就跟你们讲了要和客户同喜同悲,可不可以专业一点

别看你画得跟斑马似的,等会警察来了你要敢乱说你信不信。。。(动作)

给你补点高蛋白。

没看出来你还是个大毒枭。卖给谁?

给我来一杯Copy!(其实是咖啡)

车身跟路面一样宽,有力度,有强度,超度她没问题。

坐好坐好,有点城府

[编辑本段]【题外话】

看着“疯狂的石头”和“银牌车祸搜”不禁让人想到鬼才导演盖里奇的两部超人之作“两杆大烟枪”和“偷拐抢骗”,宁浩多少还是借鉴了这两部电影吧。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对宁浩的肯定。没错,开车谁都会,但是能常年蝉联F1冠军的也只有舒马赫而已。

[编辑本段]【关于剧本】

《电影疯狂的赛车》依旧是多线条的叙事风格。故事围绕一位曾经与金牌只差0.01秒的失意国家自行车赛手展开,在同一时空下6条与故事有关的线索,7组不同的人物设置,将会给你错综复杂,却又爆笑不断的意外收获。

据悉,自2006年8月开始,宁浩换了好几次手机号码,婉拒了几乎所有的邀约,潜心与几位编剧一起写作新的剧本。历时10个月的碰撞、磨合、修改,再磨合、再修改,剧本终于在2007年5月底基本完稿,“剧本创作中,他的那种状态很疯狂,经常会盯住某个角色的图片,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对手机依赖严重,甚至成瘾?

【PConline 杂谈】“曾经在微博上虚度光阴,如今又在微信里蹉跎岁月,你以为通过手机就连接了世界,其实只是躲在屏幕后面获取安全感……”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会相信每天占据国人手机时间最多的微信当年(2012年4.2版启动页面)竟然说出这样一番”诚实“的话,虽然后面省略的字句是为了让你更加离不开微信。

如今很多人以为在手机上看到了全世界,其实他们只是每天对着一部手机而已。

“我不喜欢随时随地都能被人找到”

一九九九年,有人在美国的街头做了一个有趣的采访,你需要手机吗?

面对镜头,很多人毫不犹豫地表示不需要。

有人说,我没那么重要,没人要随时随地联系我。

有人说,我有家用电话,我要手机干嘛?当我困在某个地方的时候,总能找到电话亭或者借我电话的农夫……

有人说,我不喜欢随时随地都能被人找到。

还有的人说,如果有人要联络我可以写信给我,如果是重要的事可以打我家电话。

那一年,手机市场还是功能机的时代,手机主要用来打电话和发短信,并且售价不菲,仍是富人阶层的玩物。也正是那一年,世界上第一款支持WAP(无线上网协议)的手机诺基亚7110才刚刚问世。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有这样的回应无可厚非,一方面消费者无法预测未来,另一方面,那时的手机确实不比现在的十八般武艺。

而十八年后的今天,人们的沟通、出行、食宿、工作和娱乐已经统统离不开手机了,小小的屏幕之中,隐藏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让人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手机刚发明的时候,科学家的初衷是为了打破空间的藩篱,使人与人之间能够更便捷地沟通。而如今,人们却成为了它的奴隶,彼此之间越发疏远。这一切都应了那句令人深省的名言,科技是把双刃剑。

人们每天花费多少时间在手机上?

以中国为例。2017年6月1日凌晨,有“互联网女皇”之称的华尔街证券分析师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在美国Code大会上发布了2017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报告中显示,2016年中国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突破七亿(CNNIC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而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为4.9亿部,也就是说几乎每三个中国人就有一个人去年换了新手机。由此可见,手机在中国已经高度普及,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产品。

报告中还显示,在2016年中国移动用户每日在线时长超过25亿小时,折算起来,国人平均每天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三小时。而在2017年,随着《阴阳师》《王者荣耀》以及吃鸡游戏的大热,人们每天盯着屏幕的时间只增不减。

每天在手机上玩什么?

女皇的报告还显示,中国人每天使用频率最高的的应用是微信、QQ、爱奇艺、UC浏览器以及微博。中国用户每天花在移动应用上的时间达31亿小时,而光微信就占了9亿小时。

看到这些数据,让人脑海里不禁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凌晨三四点了依然还在漫无目的地刷微信,有时梦中惊醒忍不住翻身打开手机继续刷,第二天一大早醒来就是打开手机看看有没有人找、深夜朋友圈又更新了什么……

等红灯、地铁上、吃饭、聊天甚至情侣间亲热时……几乎每时每刻我们都会有那么一瞬间忍不住想要打开手机,哪怕不做什么,只是点亮屏幕,划动几下,再熄灭屏幕。甚至有的人手机电量不足就感到浑身不舒服,一天不玩手机就像要了自己的命。

为什么人们每天乐此不疲地玩手机?

手机不仅消耗我们日常的大量时间,还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和其他人的联系:一家人聚在一起,不是愉快地交谈,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闲话当年,而是拼命在刷微博和朋友圈;上课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妙语连珠,底下的学生却在玩游戏看视频;开会时,老板在说年度计划,底下的人却在忙着回邮件、发信息……

被凯文凯利称为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人与技术关系领域首屈一指的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将这些现象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2012年2月,雪莉特克尔再度登上TED的演讲台,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深刻探讨人与科技关系的演讲:《时刻保持联系,却依旧感到孤独(Connected,but alone?)》。雪莉特克尔在演讲中总结了让人们痴迷于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的三大错觉:一、我们可以把精力分配到任何我们想关注的地方;二、总会有人倾听我们;三、我们永远都不用独自一人。

我们可以把精力分配到任何我们想关注的地方

以前我们觉得上课、吃饭时玩手机会被认为是一件很稀奇或者让人讨厌的事,现在早已习以为常。人们总是希彼此既能够呆在一起,又能够同时“在别处”——连线到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大家已经习惯这样“一起独处”,因为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事是控制和分配他们的精力。

正如知乎网友JZeng说,我们依赖的不是手机,而是通过手机连接的整个世界。科技让我们随时随地和世界保持连接,就像呼吸空气一样平常。那个充满诱惑的世界,显然比身边的人和事更吸引——直到他们失去之前。

总会有人倾听我们

“不管哪一代人,人们都没法从彼此之中获得足够的关注。”在微博、朋友圈中,我们有无数的自动生成的“听众”,那种没人愿意倾听的的感觉使我们更愿意和看似关心我们的机器待在一起。

也许很多人希望,有一天,更高版本的Siri——苹果公司iPhone的智能语音助手会更像一个好朋友,一个当别人都无暇顾及你时还耐心聆听的挚友。

我们永远都不用独自一人

当我高中时代暗恋已久的女生,在朋友圈发出恋爱手游《恋与制作人》的盛世美颜的男主角李泽言,并配上文字:“地球已经不需要男人了吗”时,我心中是百感交集的。如果现在继续有新闻说某个人又想和iPhone结婚时,我想我已经不会再感到惊奇了。

2010年1月9日,在拉斯维加斯的成人娱乐展上,“真实伴侣”公司便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美女性爱机器人洛克茜。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年龄在20-61岁之间的男性有2/3都想与机器人啪啪啪。

人赤条条的来到这世上,又赤条条地走,人心曲折浩瀚,脑中百转千回,谁又真正懂过谁?孤独是人类不可救赎的、永恒的命题。

为什么不面对面交谈?

雪莉特克尔曾经问过人们为什么不面对面交谈?有人答道:因为面对面交谈是实时发生的,你没法控制你要说什么。是的,通过智能手机,我们在朋友圈、微博去呈现的自己都是经过编辑、修改、润色以及删除去达到的我们想要变成的样子。一旦面对面交流,你会惊慌、你会词不达意、你会犯小错误,这样一来我们在别人眼中就不完美了。

但是,这些微小简短的在线交流片段加在一起就不能等同于真正的交谈吗?“不能,这种小片段的方式交流可能可以收集到那些精心修饰过的信息,但是却很难让我们互相了解,真正地了解和理解对方。”

沉迷手机有什么危害?低头族竟毁灭地球

手机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的便利,但也让这个世界的温暖渐渐消失。每天浸泡在社交软件上,用点赞维系着摇摇欲坠的感情,一个个嘻嘻哈哈的表情包背后的你,真的快乐吗?

美国摄影师Eric Pickersgill拍摄一组照片很火,人们手机被P掉出现的有趣一幕

关于地球的毁灭,人类有不计其数种想象。太阳燃尽、星球碰撞、核弹爆炸、海面上升……你有没想过低头玩手机导致地球毁灭呢?

《低头人生》这部动画片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低头族的生活状态,每个低头已经低到扭曲的人,都只关注自己的手机屏幕,无论他人生死,最终一连串事件引发蝴蝶效应,导致地球灭亡!在2017年9月份的学生奥斯卡上,来自央美的谢承霖凭借该片一举夺得第44届学生奥斯卡动画短片金奖。虽然该片手法夸张,不少人却惊呼:扎心了!

见到有人身亡而只是有兴致发自拍的年轻女人

结语

一路走来,手机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被痴迷的一个小小工具而已。我们曾经也痴迷过电视、电脑,未来我们会痴迷什么东西,谁的心里都没有谱。批评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其1985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娱乐至死》中所担忧的永不过时: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每天不停地刷、发朋友圈,让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占据了生活的全部。“我分享,故我存在”?不,放下手机,你才会明白“有时候你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但最后发现只有一个人明白,那就足够了。”

我们并不是说要彻底地抛弃手机,抛弃一切让人沉迷的电子产品,回到黑灯瞎火、“从前慢”的年代。“我只是建议我们应当和电子设备、与别人也与自己,建立更加有自我意识的关系。”雪莉特克尔如是说。

快过春节了,但愿我们能在饭桌上少点听到长辈们吐槽:“亲情难敌机器”。

《快乐大本营》为什么能做20年?

但是说实话早就不怎么看快本了,湖南卫视都很少看。因为20周年的节目请了我们家小哥哥,所以去看了那期。

看完之后的感觉就是,哦,快本还是老样子,嘻嘻哈哈的,游戏没什么营养,明星大锅烩。主持人们也都没怎么变样,但是杜海涛看起来真的是老了许多,不知道是不是蓄了胡子的原因。

但是快本的这个“老样子”,可能就是它最最珍贵的东西。

坚持了20年的综艺,几乎可以称之为中国综艺的开山之作,领军之作,它开启了中国综艺和娱乐的大门,为中国电视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那一期我比较喜欢的部分,就是每一个环节之前的小短片,细数中国电视节目发展的历史,有什么文化类节目啊体育类节目什么的,采访了业界的许多大咖,大咖们对快本也都是尊敬加祝福的态度,短片做的很好,挺让人感动的。有一个采访的谁我忘了,说他们电视台都要去湖南卫视的快本来参观学习,他参观完了以后发现说,哦,原来电视还可以这样做。这就是快本带给电视人的珍贵的东西,一个新的思路,新的道路。

节目里何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每个嘉宾们都说是快本成就了他们,但其实也是他们成就了快本。”(大致意思)的确,这么多年来,对于小明星来说,上了快本意味着知名度和曝光度,而对于一些大明星来说,却的确是成就了快本的收视率。快本能这样成长起来,是提携新人,明星效应,娱乐至死的结果。是成功,也让快本遭到许多诟病。

快本的这一帮人,代表着20年的情怀,在当今传统媒体日渐衰弱的趋势下,电视人的坚持越来越成为艰难的事情。而快乐大本营却一直屹立不倒,所以它也是有它的优势所在。

希望快本能一直都好吧~毕竟看着这几个人一直在,就好像自己的青春还没走一样。90后的电视回忆里,快本永远是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忆。

4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15 上午 10:49:03

    》为什么能做20年?但是说实话早就不怎么看快本了,湖南卫视都很少看。因为20周年的节目请了我们家小哥哥,所以去看了那期。看完之后的感觉就是,哦,快本还是老样子,嘻嘻哈哈的,游戏没什么营养,明星大锅烩。主持人们也都没怎么变样,但是杜海涛看起来真的是老了许多,不知道是不是蓄了胡子的原因

  • avatar
    访客 2022-07-15 下午 03:40:57

    定位于剩男剩女,只是因为恋爱婚姻的主题和节目中的一些话题适用于人们的普世价值观,所以引起了其它受众群的关注。《年代秀》不同,它的受众定位是准确而广泛的,囊括除少儿外基本上所有的年龄层的受众。首先节目每期会邀请60、70、80、90、00每个年代有代表性的明星嘉宾各

  • avatar
    访客 2022-07-15 上午 08:06:49

    被宁浩收入囊中与不动声色地修剪正确。看到影片最后,当字幕出现时,似乎故事仍在继续,可见这个庞杂的故事再也说不完了。因此宁浩使用了较为开放式的结尾,令观众的思绪依然停留在电影那里。当然,这不失为一个聪明的举动

  • avatar
    访客 2022-07-15 上午 09:21:26

    事情的动力,一天到晚可能就只泡在短视频里,这样不利于孩子学习,也会对孩子的视力造成很大的伤害。简介:网络游戏,英文名称为Online Game,又称 “在线游戏”,简称“网游”。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