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历史文化考试常识_贵州地域文化本科考试答案

hacker|
82

文章目录:

简述贵州在不同德历史时期有哪些突出的文化表现

贵州各历史时期的突出文化及贵州文化发展成就。

贵州各历史时期的突出文化表现在:①建省前的文化:旧石器时代,贵州的石器、骨器等工艺体现了原始的造型艺术。战国时期,已形成包括青铜、陶瓷在内的独特“夜郎文化”。西汉初期,出现了西汉《尔雅注》的作者舍人、辞赋家盛览、东汉教育家尹珍等历史文化名人。东汉时期,歌舞盛行。隋唐时期,儒家文化流传,有“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以为乐”的文化现象,佛教文化也有传入。宋元以后,灯、傩文化进入贵州。明初,元宵唱灯、跳灯、说书、唱书等娱乐形式以及地戏、花灯舞、傩舞等扎根贵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屯堡文化”。明代王阳明在贵州悟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学术思想,形成“阳明文化”现象。

②清代的文化。清代在黔北崛起了“独领中国西南文化之风骚”的“沙滩文化”,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遗产。诗歌出现两次创作高潮,戏剧、书画、摩崖石刻、建筑艺术等,独具风格。宗教文化有天主教、基督教先后传入。1907年,周素园创办了省内第一张日报《黔报》。1909年,张百麟等人主办了《西南日报》,遵义建立官书局,贵阳民营文通书局成立。

③民国时期的文化。清末维新思想传入贵州。辛亥革命爆发后,新文化思想在贵州迅速传播。1911年,黄齐生编写了引起轰动的爱国主义历史剧《何中湘王大埠桥尽节新戏本》。1913年,贵阳绅士张春山等筹建戏园“黔舞台”将京剧传入贵州。川剧艺人魏香庭、熊昆珊等在贵州创办了川剧科班“川曲班”。20年代,创办省立图书馆及贵阳、遵义、安顺等私立图书馆,同时出现露天放映电影。30年代,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留下了众多的遗址遗迹,形成了名闻中外的“长征文化”。抗战时期,相声、北方评书、河南坠子等也相继流入贵州;少数民族曲种出现了反映中国工农红军路过台江时书写“打富济贫”等标语的“嘎百福”曲目等;进步团体贵阳沙驼业余剧社、筑光音乐研究会等在贵阳演出了大量宣传抗日救亡的进步戏剧和音乐作品;中国共产党贵州地下组织编印了《真实》、《烽火》、《民先队报》等秘密报刊。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在贵州逗留期间,曾担任贵州省立艺术馆第二任馆长。

④当代贵州文化。贵州解放后,开始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文化事业的全面建设。1949年12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设立了文教厅。1949年11月28日,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报《新黔日报》正式出版发行。1950年成立贵州人民广播电台、新华书店贵州分店和贵州人民出版社。1953年贵州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创办了文艺期刊《新黔文艺》、《贵州画报》和《创作新歌》。1956年先后建立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戏剧家协会和音乐家协会贵州分会筹备委员会。出版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1965年全省专业剧团发展到33个。1958年省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1960年省档案馆建成使用。各类文化设施的建设,为贵州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类艺术团体创作演出了引起较大反响的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花灯剧《七妹与蛇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相继建立了作家、美术、戏剧、音乐及舞蹈、书法、杂技、曲艺、电影、电视、摄影、民间文艺12个文艺家协会和文艺理论研究室、城市雕塑工作室、贵州文学院等机构。《山花》、《南风》、《苗岭之声》等文艺刊物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物博物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贵州文化发展成就表现为:①文学艺术欣欣向荣。在文学创作方面,一批优秀作家创作了《蹉跎岁月》、《呼声》等大量国内有影响的作品。在民族民间文学方面,共编印资料220余卷,出版相关作品集60余种,出版研究文集和专著20余种。在戏剧方面,摄制了电视连续剧《黄齐生与王若飞》、《遵义会议》、《邓小平在1950》、《扬起你的笑脸》等获奖影片;话剧《二月天》、《乌卡》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孔雀奖”金奖,许多地方歌剧、京剧、民族歌舞、儿童舞剧、杂技等获得各项大奖。

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日新月异。在新闻出版方面,全省有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等综合性报纸17种,有各类刊物杂志87种,有新出版的图书530种。在广播、电视方面,先后建立4座大功率电视发射台和20余座中功率电视转播台,建立了有线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台,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0.5%,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3.3%。

③特色文化建设成效卓著。在全省建设特色文化带,民族歌舞、少儿艺术、杂技、美术作品、傩戏、地戏等开始走向世界。

④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取得可喜成就。在文物保护方面,全省有文物保护单位2300多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遵义会议会址、遵义杨粲墓、镇远青龙洞、从江增冲鼓楼、雷山郎德上寨古建筑群、息烽集中营旧址、福泉明城墙、遵义海龙屯、黔西观音洞遗址、赫章可乐遗址、安顺文庙、石阡万寿宫、平坝天台山、黎平地坪风雨桥、毕节大屯土司庄园、大方奢香墓、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普定穿洞遗址、盘县大洞遗址、贵阳甲秀楼和文昌阁、修文阳明洞和贵阳阳明祠、织金古建筑群、开阳马头寨古建筑群、铜仁东山古建筑群、松桃寨英村古建筑群、思南思唐古建筑群、黄平飞云崖古建筑群、黄平旧州古建筑群、福泉葛镜桥、安顺宁谷遗址、万山汞矿遗址、兴仁交乐汉墓群、黎平会议会址、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遗址、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湄潭浙江大学遗址、镇远和平村遗址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方面,2006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贵州有30多个。在民族歌舞方面,有苗族古歌、侗族大歌、侗族琵琶调、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铜鼓十二调、苗族刻道、苗族芦笙舞、苗族木鼓舞;在民族节日方面,有苗族鼓藏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水族端节、布依族查白歌节、仡佬族毛龙节;在民族戏剧方面,有安顺地戏、德江摊堂戏、思南花灯戏、石阡木偶戏、侗戏、布依戏、彝族撮泰吉;在民族民间工艺方面,有苗族吊脚楼建筑、苗族蜡染、苗族刺绣、苗族银饰、苗族芦笙制作、玉屏箫笛制作、水族马尾绣、茅台酒制作技艺、皮纸制作技艺;在民族文字方面,有水书习俗。

⑤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至2005年,全省已建成文化馆艺术馆95个、公共图书馆91个,乡、镇和街道文化站1000多个。新建了自动化、网络化的省图书馆,拥有包括文献检阅、信息咨询、计算机检索、多媒体阅览、因特网国际互联、数据开发、视听与微缩服务在内的比较完善的现代综合服务体系。各级图书馆的藏书量也有较大的增加。

⑥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全省文化产业产值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2002年就达6000多万元。2004年,文化体育娱乐业主营业务收入4.83亿元,利润总额0.42亿元。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已介绍到亚洲、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首届黄果树杯“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推动了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走进文化市场,在省内外赢得了较高的荣誉。

高中历史文化常识

在太多了,复制不上了,给你地址,自己下载看吧

下面是一部分: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汇编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奴隶主之间的掠夺战争“春秋无义战”,这话用现代的观点来理解是不确切的,因为春秋时期也有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正义战争,也有各国人民抵抗游牧部落进攻的自卫战争,但用这句话来说明春秋时期统治阶级不断发动的争霸战争的掠夺性和非正义性,却有一定的道理。

(2)影响: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法家思想的认识

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法治”。法家是先秦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其变法思想和法治主张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推动了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法家这套建立在富国强兵基础上的以法律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法术势相结合、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治国模式很适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口味和需要,因此很快成为秦国的治国路线和统治工具。秦在韩非子法家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巩固统一,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重赋税、严苛法、滥用民力的政策,远远超出了农民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使那些本来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在实际上并未起到应的作用。法家的思想导致了秦朝的早亡。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但文化空前繁荣,这主要是因为:

(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即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逐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社会的动荡使得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这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社会的大变革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列国纷争,社会剧变,战争动荡,这些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存在,而且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因而思想也就空前活跃。

(4)社会动荡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有才学之士,一大批文化人被网罗在诸侯、大臣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斗争和社会改革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5)大国争霸,社会的动荡,一方面使得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战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加强联系,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被打破,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6)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还有两个突出原因,即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

★如何认识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必要性和进步性?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一方面,秦建立在灭六国的基础上,秦把一切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有利于加快对原六国的控制,避免地方权力膨胀威胁中央,这有利于统一,也是巩固统一的需要。另一方面,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维护封建经济的基础。因此,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对于战国以前分封诸侯制是一个历史的大进步,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也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朝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高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

《中国古代史》第三章

★为什么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必然会逐渐汉化?

(1)落后民族在军事上征服先进民族,政治上统治先进民族不等于文化上比先进民族先进。在文化上,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反过来征服,而且是采用被征服的先进民族的那套政治制度来统治国家。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和人口数量上都居于领先地位,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学习先进文化。

(2)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落后民族在先进经济地区建立政权,进行统治,终归要适应比较发展的经济基础,从而引起本身的改造,为被统治阶级所同化。少数民族的汉化,从根本上说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过程,汉化就其本质来讲就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社会进步,生活幸福,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只有汉化,才能得人心,才能统治下去。

★两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

(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中国古代史》第四章

★结合史实分析隋统一的社会条件

(1)三国时江南初步开发。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北魏统一后,黄河流域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南北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南北之间的相互交流,从经济上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

(2)北方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政治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重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3)东晋以来,南方士族地主占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南朝时,士族势力逐渐衰落,这也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唐文化繁荣原因

唐文化繁荣,除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还有一些:如唐代文化政策比较开明,如唐太宗实行三教(儒、释、道)并行政策;唐代科举制的实行;且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唐代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农业民族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和兼收并蓄。

《中国古代史》第五章

★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江南是指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开发最早的地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是我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但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促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主要有: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高考历史常考哪些历史常识题?

我是09届江苏的,就拿我们那一届高考来说吧。09年的高考尘埃落地,全国二卷历史高考试题犹如当头棒喝,震惊了全国师生及家长。紧接着全国痛骂二卷的声音铺天盖地,就是那些不用全国二卷的地方也加入了声讨队伍,甚至有人把出题老师的名字放在网上供人有的放矢的谩骂。学不学一样,教不教相同,尤其是一些平时功夫下足了,成绩优秀的学生,与那些平时不怎么读书,上网、玩游戏的学生成绩差不多,觉得实在不公平,怒火熊熊。

高考从大纲版向课程版转型之际,高考试题在逐年变化。07年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因为当时试题偏离主干知识,师生不满之余,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08年有了更大的变化,比如第12题就是一个信号。师生已经注意到了,只是没想到会有整体性的调整,以为还会是渐进式的变化,尤其高三的师生根本不敢做太多的变动。结果09年做了干脆彻底的调整,让师生、家长无法承受。那么09年试题的特点有哪些呢?

第一,09年高考全国二卷试题确实有偏、冷、怪之嫌。

1、试题内容忽略了学科具体知识。统揽试卷,试题几乎全部是根据试题给出的材料有效信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只有第15、19、21题,算是与教材有隐性联系。以往试题如果给出的材料是依托教材的新材料,试题答案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如果给出的是与教材脱钩的材料,试题答案与教材内容有隐性联系。但今年的试题所给材料是与教材脱钩的新材料,试题答案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09年的历史考纲与08年相比一字不差,没有变化。以为在向新课程转型时期,会保持稳定性。实际上是因为今年试卷不依据考纲所列考试范围出题,所以没用也就不用变。

2、试题立意缺乏人文关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无法实现高考测试的选拔功能。如第39题与学不学历史无关,只要学过初中语文课文《隆中对》,作答就可与学过三年高中历史学生的答案相媲美。再如第37题所给材料是没有依托教材的新材料,背景是20世纪初教材没有涉及的思想领域,内容是学生读不懂的古文,考查的是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比较、评价等多种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中学生既要翻译又要组织答案,实在难以做到。中学历史课程是国民教育的基础课程,中学历史教育不同于大学的“专业化”的历史教育,应该尽力避免中学历史教育的“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的倾向。从整体来看,试题显然是把中学生当作大学生来对待,不从实际出发,测试过于“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所以缺乏区分度,不能实现高考测试的选拔功能。

3、试题形式刻板、不活泼,构思不精,有故作高深莫测之嫌。试题大部分是文字性材料,且主观性试题所给材料全部是文言文,其他客观性试题表述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非常浓厚,仅第14题、15题用了一幅图、一个表格作为点缀。整体来看,试卷板着面孔、冷冰冰的样子。试卷缺乏时代感,第39题考查三国时魏蜀吴的关系,让这种特点尤为突出。第37题试图体现热点“国学热”,但因为背景是20世纪初,材料是学生读不懂的古文,隐性涉及当今社会对“国学”的看法和认识,所以其时代感就大打折扣。试题构思不精,欠缺严密。如第37题,所给材料过于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在试题给出材料前先介绍一下邓适其人,学生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就容易读懂材料,也就易于作答。

总的来说,全国二卷历史难得让师生绝望。那么,为什么命题中心会以全国二卷做这么干脆彻底的调整呢?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些专家脱离实际,脱离中学教学呢?我分析这实际上是高考命题组有意为之,全国二卷相对全国一卷来说适用于边疆相对落后地区,如黑龙江、吉林、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和西藏,历年相对简单,但今年是过分的难。是因为命题组就是想从这些考生成绩相对差些、人数相对少些的地方入手,进行根本性的变化,通过这种根本性的变化来改变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第二,09年高考二卷试题强烈的导向性

1、高考测试力图摆脱教材的束缚。

全国二卷历史到底是怎么调整的呢?仔细解读09年高考试题,你会发现这种调整实质是脱离现行某一教材。这种调整几乎贯穿了整个试卷,只有21题、22题、37题(1)、(2)问的部分与老教材有一定的隐性联系。脱离教材的实质是教材职能的变化,教材的职能也许很多,但我认为过去教材最实用的职能就是考试,教材既是考试依据也是考试目标,也就是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熟读了教材、理解了教材,考试就没问题了。试题的难度体现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问法上或思维上的转化,所以过去我们老是担心出题人会在问法上为难学生,绝不担心超出教材范围。教材就是考试的工具。但是当前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有四个版本,新课程高考试题不可能依据某一教材、某一版本,只能在《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范围内命制。摆脱教材、版本的束缚是高考从大纲版向课程版转型的必然结果。

2、测试依托《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三维目标的考查。测试首先考查了《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即“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看,13题考查了唐朝的经济,14题考查的是明清民族关系,15题是经济体制改革,16、17是早期英美资产阶级革命,19题是德国统一,21题是雅尔塔体系,22题是亚洲经济,23题是全球化,37题是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等,可见考查的基本是重大历史问题。试题通篇都是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考查的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尤其37题和39题两道主观题,在设问中就明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词语体现其对能力目标的考查。

其次测试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课程标准》指出“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我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看,试卷所有的试题都是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并且是自求教材中没有的结论。实际就是运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历史学习基本方法来解决问题。第37题的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且在评分标准中明确要求“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成理。”学生必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否定另外的观点。体现了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

第三测试渗透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例如第37题试图通过对“国学热”的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并且与文艺复兴运动进行比较,体现了开放的世界意识。

依据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的特点,我认为今后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正确把握方向,教学目标要围绕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进行。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应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不仅掌握历史知识,还要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正确方法。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研读史料,获取信息、辨别真伪、运用材料论证探讨问题,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用教材中的史料和其他途径收集的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而不是从“课本”中学习历史,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以“提出问题,提供或收集材料,解决问题”的流程展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文学和法学等与历史相关的人文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高考改革也在进行。我们要及时转变理念,把握课改和高考方向,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考的需要,向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贵州有那些历史文化

1、贵州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辉煌。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总以为贵州自古是“不毛之地”“历史空白”。自从1964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试掘了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发现了大批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贵州历史的线索,突然向前延伸二三十万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2、关于夜郎文化。贵州既然背了多少年代的“夜郎自大”的包袱,讲贵州历史,实在应该讲讲夜郎。夜郎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出现在祖国西南地区的以夜郎为名的地方政权。古代夜郎,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概念。

扩展资料:

夜郎国的发现

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夜郎族的文化。夜郎一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汉时夜郎族是西南夷中较大的部族,居地在今云南昭通和贵州赫章、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一带。1976~1978年,在赫章、威宁发掘了大批夜郎文化的墓葬。

这些墓都是小型土坑墓,无坟丘。有的有简陋木棺;有的以铜鼓或鼓式釜为葬具,内放人头骨和牙齿,或将多具骨架零乱埋在丛葬坑中。

一般只随葬少量陶器、青铜器、铁器、珠饰等。既有民族特色的长条形铜锄、宽刃无胡戈、鼓形釜、宽边手镯、长发钗、牛头形带钩等,又有与中原内地相同的铜镜、印章、半两钱、五铢钱以及铁兵器和漆器。 要说夜郎文化,必须了解夜郎国的历史。

约战国初期,濮人建立了夜郎国。近几年,区文化部门通过多次深入贵、川等地实地考察,组织有关人员研讨,成立夜郎文化研究会等形式,初步对夜郎文化进行探讨与挖掘。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夜郎风情表演团,主要适应景区景点及宾馆等涉外场所的演出。

两千多年来,古夜郎的历史面貌,始终是一个未曾解开的“谜”。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它几乎成了一个神话的国度。

“夜郎自大”贻笑百代,引起世人对夜郎产生浓厚的兴趣,它正在成为人们来“夜郎故地”观光和探秘的吸引物,也是社会科学界研讨的大热点。

不管怎样,夜郎国在秦汉时期的西南夷数十个社会实体中“最大”之一,具有充分的史实记载,贵州的大部分地区都属夜郎的辖地,也是不争的史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郎文化

高考常考文化常识有哪些?

高中必背古诗词其实在高考真题中只占了6分的分值,主要是名句默写,分值最大的是课外的文言文和古代诗歌的阅读理解,这两个阅读理解分值占了30分。而想拿下文言文阅读,必须掌握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Nationwide Unified Examination for Admissions to Gen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每年6月7日-10日实施。参加考试的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

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代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常考这几个时期的历史常识,要牢记

以公务员考试行测为例,行测常识判断积累,历史常识,如:

长征史实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长征开始。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3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14 下午 09:49:17

    客观性试题表述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非常浓厚,仅第14题、15题用了一幅图、一个表格作为点缀。整体来看,试卷板着面孔、冷冰冰的样子。试卷缺乏时代感,第39题考查三国时魏蜀吴的关系,让这种特点尤为突出。第37题试图体现热点“国学热”,但因为背景是20世纪初,材料是学生读不懂

  • avatar
    访客 2022-07-14 下午 03:18:37

    多,但我认为过去教材最实用的职能就是考试,教材既是考试依据也是考试目标,也就是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熟读了教材、理解了教材,考试就没问题了。试题的难度体现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问法上或思维上的转化,所以过去我们老是担心出题人会在问法上为难学生,绝不担心超出教材范围。

  • avatar
    访客 2022-07-14 下午 04:02:46

    古歌、侗族大歌、侗族琵琶调、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铜鼓十二调、苗族刻道、苗族芦笙舞、苗族木鼓舞;在民族节日方面,有苗族鼓藏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水族端节、布依族查白歌节、仡佬族毛龙节;在民族戏剧方面,有安顺地戏、德江摊堂戏、思南花灯戏、石阡木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