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模块设计_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模板

hacker|
87

文章目录:

如何撰写体育教学设计

1 直线型。这种设计可以理解为从几个关联或者概念的几个层次,进行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可以逐步推动步骤的实施最后完成整个技术或者技能的一种设计.例如: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它要完成的是原地传接球----侧身跑动---移动中的传接球这几个流程。教师根据这几个流程设计若干个教学步骤逐步推进整体技术。体现形式由分解到整体的概念性推进。这就是我所说的线型。通常情况下这种教学体现的是教学思路清晰,节奏紧凑,给人感觉很流畅。如果教学设计不合理,就会产生脱节,队伍调动频繁甚至完不成教学的达成度。它体现一个教师思维的传统性,经常可以看见的教学一贯性,也就是说,很多体育教师在拿到教材时的第一反应顺序或者说是技术的还原。

2 折线型。这种设计可以理解为一个主题框架下的若干次延伸。它体现的是一个点向外延伸很多的触角。它的基本模式是:从一个技术或者技能开始,向其他方向的一种尝试,体现若干个联系(可能)等。比如快速跑教学。从快速跑的基本技术开始学习,然后利用跑的基本技术去完成:反应、灵敏、速度、耐力、追逐、接力、搬运、协同等等跑的形式。不断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从而达成对快速跑学习的不断刺激。通常情况下显示一个教师的思维发散性。“条条大道通罗马”。教学驾驭好的话体现出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和实际运用结合巧妙,甚至贴近生活,学习具有实际运用效果。如果体现不好的话,就会给人感觉画蛇添足。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功不可没。

3 台阶型。简单的就可以理解为爬台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逐步提升学生学习难度或者境界,不断有层次上的变化。这种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是:跳一跳就够得到,不跳肯定够不到。若干个台阶已经形成,学生必须付出思考和努力,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比如教学中的基本技术学习----技能掌握--技能实践---技能拓展等方式。这种教学形式往往体现教学分层或者教学竞赛。所谓“望梅止渴”,让学生形成对比和挑战,激励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教学组织好的话,表现出学生都能“吃饱”,而且根据学生的学情体现学习的灵活性。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挑逗性”。表现不好的话,就会出现“该吃的没吃到,不该吃的也没吃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它体现一个教师思维的跳跃性。这种教学设计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行为和兴趣,在学习体育的同时加强学生学习方式的锻炼,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对于技能自动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3qam 提取码: 3qam

什么是体育模块教学

体育模块教学一般指体育课程教学模块设计。

《体育课程教学模块设计》是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于可红。

本书从理论的视角对模块设计的概念、研究现状、设计原理、模块评价等作深入的研究分析,从而对模块设计理论层面的相关问题作出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帮助全面理解模块设计的相关问题,提出模块设计的理论构想。

扩展资料:

主要内容:

《体育课程教学模块设计》是模块设计理论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同时辅以实际操作的范例,从设计思路、内容选择、教材学情分析、模块目标、模块评价等构建模块设计的书写框架,为实际操作提供参考。

《体育课程教学模块设计》着重介绍了“模块”设计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并对目前模块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设计进行了探索。

同时,对一线教师感到特别难,且必须要面对的学习评价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同模块学习成绩评价的设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育课程教学模块设计

体育教学设计

1 直线型。这种设计可以理解为从几个关联或者概念的几个层次,进行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可以逐步推动步骤的实施最后完成整个技术或者技能的一种设计.例如: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它要完成的是原地传接球----侧身跑动---移动中的传接球这几个流程。教师根据这几个流程设计若干个教学步骤逐步推进整体技术。体现形式由分解到整体的概念性推进。这就是我所说的线型。通常情况下这种教学体现的是教学思路清晰,节奏紧凑,给人感觉很流畅。如果教学设计不合理,就会产生脱节,队伍调动频繁甚至完不成教学的达成度。它体现一个教师思维的传统性,经常可以看见的教学一贯性,也就是说,很多体育教师在拿到教材时的第一反应顺序或者说是技术的还原。

2 折线型。这种设计可以理解为一个主题框架下的若干次延伸。它体现的是一个点向外延伸很多的触角。它的基本模式是:从一个技术或者技能开始,向其他方向的一种尝试,体现若干个联系(可能)等。比如快速跑教学。从快速跑的基本技术开始学习,然后利用跑的基本技术去完成:反应、灵敏、速度、耐力、追逐、接力、搬运、协同等等跑的形式。不断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从而达成对快速跑学习的不断刺激。通常情况下显示一个教师的思维发散性。“条条大道通罗马”。教学驾驭好的话体现出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和实际运用结合巧妙,甚至贴近生活,学习具有实际运用效果。如果体现不好的话,就会给人感觉画蛇添足。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功不可没。

3 台阶型。简单的就可以理解为爬台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逐步提升学生学习难度或者境界,不断有层次上的变化。这种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是:跳一跳就够得到,不跳肯定够不到。若干个台阶已经形成,学生必须付出思考和努力,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比如教学中的基本技术学习----技能掌握--技能实践---技能拓展等方式。这种教学形式往往体现教学分层或者教学竞赛。所谓“望梅止渴”,让学生形成对比和挑战,激励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教学组织好的话,表现出学生都能“吃饱”,而且根据学生的学情体现学习的灵活性。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挑逗性”。表现不好的话,就会出现“该吃的没吃到,不该吃的也没吃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它体现一个教师思维的跳跃性。这种教学设计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行为和兴趣,在学习体育的同时加强学生学习方式的锻炼,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对于技能自动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3qam 提取码: 3qam

体育教学设计八个步骤

1 直线型。这种设计可以理解为从几个关联或者概念的几个层次,进行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可以逐步推动步骤的实施最后完成整个技术或者技能的一种设计.例如: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它要完成的是原地传接球----侧身跑动---移动中的传接球这几个流程。教师根据这几个流程设计若干个教学步骤逐步推进整体技术。体现形式由分解到整体的概念性推进。这就是我所说的线型。通常情况下这种教学体现的是教学思路清晰,节奏紧凑,给人感觉很流畅。如果教学设计不合理,就会产生脱节,队伍调动频繁甚至完不成教学的达成度。它体现一个教师思维的传统性,经常可以看见的教学一贯性,也就是说,很多体育教师在拿到教材时的第一反应顺序或者说是技术的还原。

2 折线型。这种设计可以理解为一个主题框架下的若干次延伸。它体现的是一个点向外延伸很多的触角。它的基本模式是:从一个技术或者技能开始,向其他方向的一种尝试,体现若干个联系(可能)等。比如快速跑教学。从快速跑的基本技术开始学习,然后利用跑的基本技术去完成:反应、灵敏、速度、耐力、追逐、接力、搬运、协同等等跑的形式。不断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从而达成对快速跑学习的不断刺激。通常情况下显示一个教师的思维发散性。“条条大道通罗马”。教学驾驭好的话体现出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和实际运用结合巧妙,甚至贴近生活,学习具有实际运用效果。如果体现不好的话,就会给人感觉画蛇添足。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功不可没。

3 台阶型。简单的就可以理解为爬台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逐步提升学生学习难度或者境界,不断有层次上的变化。这种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是:跳一跳就够得到,不跳肯定够不到。若干个台阶已经形成,学生必须付出思考和努力,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比如教学中的基本技术学习----技能掌握--技能实践---技能拓展等方式。这种教学形式往往体现教学分层或者教学竞赛。所谓“望梅止渴”,让学生形成对比和挑战,激励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教学组织好的话,表现出学生都能“吃饱”,而且根据学生的学情体现学习的灵活性。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挑逗性”。表现不好的话,就会出现“该吃的没吃到,不该吃的也没吃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它体现一个教师思维的跳跃性。这种教学设计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行为和兴趣,在学习体育的同时加强学生学习方式的锻炼,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对于技能自动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3qam 提取码: 3qam

体育课如何进行课程设计

体育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及任务

教学目标是整堂课设计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和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它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它决定着课堂的方向与过程,是评估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对课堂教学的实施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具体目标:(五大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2、教学内容、教学主题、教学对象

3、重点、难点

4、教学内容整合

二、教法

1、教法符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

2、教法对重、难点的处理

3、教学资源的利用

4、重视能力培养、关注个体差异

5、教学理念、职教特色(不同专业和工种)

6、教学的理论依据

7、教学过程的评价

三、学法

1、学情分析

2、学法指导

3、学生学习方式的创设

4、评价(提倡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体育教学评价方法)

四、教学过程

1、教学模式、教学思路

2、课堂结构、教学程序

3、教学内容、时间分配

4、运动负荷、难易程度

五、创新与拓展

1、课改的意识、创新的思维

为培养、延伸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学习,拓展体育教学的渠道,可以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开发。

2、教学说明

设计理念、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学主要环节、教学特色等

体育课的十个模块是什么?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1]中所指的课程结构是由相互关联的要素和部分组成的框架,主要由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情境创设与方法应用、学业质量、学习评价)等组成,体现出明确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即由传统的偏重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结构向重视学科育人的课程结构转变,具体体现在学科育人的课程结构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以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以及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为课程内容,以创设复杂的教学情境和采用多样化方法为教学方式,以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为阶段性教学成果。以下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和课程结构进行说明和分析。

一、设计依据

(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构建本课程,要有助于高中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并根据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所确定的原则等确立本学科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保证基础、强调选择、关注融合、重在运用。保证基础是指促进学生体能、运动技能和健康教育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学习和提高,为终身体育和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奠定基础;强调选择是指重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深刻体验运动中的成功感,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获得个性发展;关注融合是指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能与技能以及学习与锻炼、比赛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重在运用是指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学习、锻炼、竞赛和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

这里需强调的是,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结构需要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神进行设计,理应为实现教育的目标作出本学科的更大贡献。上述强调的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为保证基础、强调选择、关注融合、重在运用。保证基础,是因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理应引导学生打好基础,但这里所强调的基础不是传统意义上“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更不是强调只让学生掌握单个技术的基础,而是要为学生奠定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方面的基础,只有能力、行为和品德方面的基础打好了,学生才可能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以及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并有助于一生更好地发展。强调选择,这完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并能满足其个性化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越来越集中,让高中学生选择项目进行学习,他们会学得有趣有效。同时,强调选择,能够较好地解决我国学生学了12年体育但一项运动都未掌握的现状和问题。关注融合,不但因为体育学科属于综合学科,受多种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影响,还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就包括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行为方式,体能与技能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学习与锻炼、比赛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而言之,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学科、多方法的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重在运用,强调每一名学生学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后,能运用综合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如,选学了篮球,要会打篮球,而不是只会几个单个技术;选学了技巧,要会做成套的动作,而不是只会“成桥”、前滚翻等几个单个技术;选学了200m跑,要会快跑200m,而不是只会弯道跑等单个技术,等。总之,要引导学生在参与一项完整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体育品德。

(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点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主要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本课程期望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本课程的主体是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能练习。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专门设置了健康教育模块;为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将体育文化知识的内容穿插在运动技能和体能教学的过程中。”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身体练习,这是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主要区别,而身体练习主要是体能练习和技能学练,那么,本课程的结构和内容的设计就应该以身体练习为主。但仅仅强调身体练习还不够,还需要让学生学习健康教育和体育文化的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健康素养。其中,体育文化不作为一个单独模块进行教学,而是贯穿和渗透到体能和技能的学练中,或利用雨雪天气进行室内教学。

(三)高中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为了满足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内驱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基础性与选择性的有机统一,特别强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因此,本课程充分体现了选项学习的特点,除了体能和健康教育两个必修必学内容外,学生在高中三个学年的体育与健康学习中,可以根据学校课程开设运动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1~3项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学精,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不一样的,尽量满足他们各自的不同需求有助于他们更积极和主动地学习以及提高运动水平。当然,有的观点认为,如果一个班50名学生有50种不同的需求,难道要开设50种运动项目让学生选择学习?我们认为,高中学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身心特征,他们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爱好也会相对集中。退一步讲,即使学生有50种不同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学校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提供能够开设的运动项目让学生进行选择学习。此外,运动项目之间虽各有特点,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学生全身心投入他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和锻炼,就能够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设计要以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为依据。

二、结构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

由图可见,正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课程结构的特点是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都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和构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不仅包括体育与健康课,还有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等。”

关于本课程结构,《课程标准(2017年版)》作了清楚的说明,不再重复,读者可以认真阅读。本文只对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加以说明和分析。

(一)为什么用体能模块替代田径模块

众所周知,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必学2个模块分别是田径模块和健康教育模块,为什么《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田径模块改成了体能模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选择面向所有学生需要学习的必修必学内容必须是共同基础,所谓共同基础就是学了这些内容后对学习其他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其中,体能既是学习和提高所有运动技能的共同基础,又与健康息息相关。如果学生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协调性、速度、爆发力、灵敏性、反应时等体能水平提高了,其学习任何运动项目都会学得快、掌握得好;尤其是身体成分、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等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强的学生,其健康素质也好。俗话说“田径是运动之母”,但与体能相比,其共同基础显得逊色一些。说到田径,人们一定是说某个人跑多快、跳多高或投多远。但一般而言,百米跑得快的人未必铅球投掷得远,反之亦然,且各个田径项目的专项技能要求较高,因此,将田径放于运动技能系列模块中,让学生进行选项学习更合适。

(二)为什么允许学生学练同1个运动项目的10个模块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分”部分指出:“高中学生在三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需上满216课时,修完12个模块,获得12个学分。平均每学年修习4个模块,1个模块一般为18课时。12个模块包含体能1个模块、健康教育1个模块、运动技能系列10 个模块。”同时,在“选课”部分指出:“以足球项目模块为例,如果一名学生喜欢足球项目,可允许他连续学习10 个足球模块,也可允许在连续学完3个足球模块(第一学年)或7个足球模块(第二学年)之后,选择其他运动项目(如跳高或双杠等)进行学练。”这与《课程标准(实验)》不同,后者强调学1个模块(18课时)后就允许学生重新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这比传统的体育课程,即,第1节课上篮球的双手胸前传球,第2节课上田径的100m跑,第3节课上排球的垫球等,已有本质的不同和较大的进步,这有助于学生比较集中和系统地学练某一个运动项目,但频繁地选项也给学校的排课和组织教学带来不便。而《课程标准(2017年版)》既允许学生1年仅选1个运动项目进行学练,也允许学生3年只学练1个运动项目,其原因是:1.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有些学生愿意学习同1个运动项目的10个模块,就应该提供机会让他们持续、系统地学习这一运动项目,这有助于他们学会、学精一项运动,并追求卓越。2.解决中国学生存在的严重问题,即学了12年的中小学体育课,却一项完整的运动也未掌握。3.运动技能的提高就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但需要学习,更需要反复练习、强化和运用。表面上看,用10个模块学习1个运动项目,模块数量好像较多,但实际上学生学练的时间并不多;10个模块的总课时是180课时,每课时仅40或45分钟,况且1个班级学生的人数也较多,场地设施条件也有限;学校体育教学的条件与1支运动队训练的条件差距也较大。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真正能够掌握和运用一项运动,10个模块的学练也不为多。

(三)为什么跳远等“小项”也设计10个模块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每个运动技能系列由若干运动项目组成,如足球、跳远、健身健美操、蛙泳、防身术、花样跳绳等……以便让学生对所选模块进行较为系统的学练。”由此可见,不管是像足球或篮球等这样的“大项”,还是跳远或蛙泳等这样的“小项”,设计多个模块时都应该以一个具体的运动项目来设计。有教师提出疑问:像足球或篮球等项目有必要设计10个模块,但像跳远等这样的项目是否有必要设计10个模块?笔者认为,跳远作为1个完整的项目,要提高学生的跳远运动水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就需要长期的反复学练。还有教师提出疑问:仅仅让学生进行跳远的学练能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表面上看,跳远的学练相对球类项目的学练较为单调、枯燥,但如果将跳远运动作为教育教学过程来对待,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进行跳远教学,就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在进行跳远教学时,可穿插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和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可进行补偿性体能练习,如,长跑、灵敏性、上肢力量等体能,促进学生各种体能的协调发展,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四)为什么让学生每年选择1个运动项目

正如前述,《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强调学生系统地学习1~3个运动项目。在高中阶段,如果学生在每个学年开始前选择1个运动项目,在高中的3年内,则选择了3个运动项目。每年选择1个运动项目进行学练,既有助于学生系统学练1个运动项目,也有助于学校的选课和排课。

三、结语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是从学科育人的角度来整体构建的,即以学科核心素养引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情境创设与方法应用、学业质量、学习评价)等。反过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等设置也是为了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结构是对本课程多个方面的系统、整体描述,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未来我国普通高中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并对学校和体育教师设计和实施本课程教育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10 下午 03:33:52

    复杂的教学情境和采用多样化方法为教学方式,以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为阶段性教学成果。以下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和课程结构进行说明和分析。一、设计依据(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