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体育场所发展全民健身的建议_加强全民健身场地建设的提议

hacker|
136

文章目录:

社区全民健身活动方案_全民健身日活动实施方案

为科学指导群众性 体育运动 ,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社区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如何写活动方案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社区全民健身活动方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社区全民健身活动方案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促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强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建设,构建面向居民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充分利用所依托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社区居民经常性开展活动,增强居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社区居民的体育 文化 生活,同时为社区居民进行社会交往创造良好的环境。___社区2021年体育 工作计划 如下:

一、加强社区体育工作的领导。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的具体指导下,我社区将体育工作列入工作 计划,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由社区主要领导任“文体活动中心”组长,确定一名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专职具体抓;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宣传学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中央8号文件精神,并邀请市体育局领导和专家、教练到社区开展体育讲座,利用社区内的宣传墙报、专栏深入持久地宣传《纲要》、《体育法》精神,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建立建全“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项 规章制度 ,确定专人管理。

二、加大体育阵地设施建设。

积极协调资金,加大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促进驻区单位、学校、企业内部的体育设施积极对社会开放,为辖区居民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设施管理责任制度,实现活动场所免费开放,在个居民小区内免费安装体育健身器材。

三、加快体育网络和体育队伍的发展。

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满足多层次体育健身需求的服务体系;加强体育队伍建设,组织对体育工作者、社区体育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辖区内具有体育专长的居民进行普查登记,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建立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成立各种群众性体育团体、活动小组,培养社区群众体育骨干队伍。重点发展 乒乓球 、 羽毛球 、 篮球 、健身球、 健身操 舞等项目。

四、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积极组织参加全市、街道等部门举办的体育活动、比赛。通过举办社区运动会,展示___社区人的新思维、新形象。积极开展经常性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提升___社区人气。经常开展以小型多样、适合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口,尤其是老人和 儿童 需求的体育活动,提高社区趣味体育比赛的参与率,带动全民健身的开展。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坚持开展经常性体育活动,满足居民群众生活需要。要创造条件举办社区体育活动(赛事),用体育载体树立___社区形象。

社区全民健身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时间

1、8月1日,在市体育广场,社区通过健身项目展示、比赛交流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

2、8月8日上午8:30分,在市体育广场参加全市举办的全民健身体育运动会。

二、活动主题、宣传 口号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宣传口号为:“我健身,我快乐”“天天健身,天天快乐”“好体魄,好生活”“全民健身,你我同行”“参与全民健身,乐享低碳生活”。

三、活动内容:

1、认真做好“全民健身日”宣传 教育 活动。通过开办全民健身栏目,举办科学健身讲座,广泛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全面宣传报道社区组织健身活动情况。

2、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健身系列活动。围绕“每天锻炼一小时”主题,结合社区居民群实际情况,广泛组织开展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体育健身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各项健身活动;积极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好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个居民小区体育健身器材等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广泛经常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重视残疾人健身需求,组织开展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康复项目;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 方法 ,开展多种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

3、着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学校体育教师和暑期体育院校回宜的学生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利用丰富的体育专业技术知识,向广大群众讲解健身知识,推广健身方法,普及科学健身理念,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四、活动内容:

1、开展体育项目:

(1)、健身操

(2)、 太极拳

(3)、太极剑

(4)、无极太极球

(5)、腰鼓

(6)、健身秧歌

(7)、门球

(8)、抖空竹

(9)、乒乓球

(10)、羽毛球等。

每个展演项目参加表演时间不得超过8分钟,每个展演项目参加表演人数不得少于8人。

2、参加体育特色健身项目表演的演员必须服装整齐。道具轻便、安全。

3、参加体育特色健身项目表演的健身队必须自备音乐伴奏带或dvd光盘。

__社区

社区全民健身活动方案三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高埂镇全民健身活动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社会事务办、民政、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综合文化站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社区全民 健身运动 的组织、督促检查和指导。

二、落实工作重点

(一)以各层次赛事活动为主线,提高群众体育的吸引力。

2021年社区拟举办1次以上单位职工(学生)运动会或趣味运动会,提高群众体育活动对群众的吸引力,不断扩大群众体育的影响面、参与面。

(二)以各种节庆体育活动为抓手,营造全民健身运动氛围。

要充分利用 元旦 、三八、五四、国庆等节假日,特别是“全民健身日”,组织社区各单位、村(社区)、学校、老年文艺队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村(社区)侧重于组织开展秧歌、腰鼓、健身气功、绿道健身、拔河、自行车骑游、跳绳及趣味比赛等活动,学校侧重于组织开展健身操、篮球、 足球 、乒乓球等活动。以体育活动丰富群众节日生活,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运动氛围。

(三)以全民动员为目标,增加全民健身的实效性。

全民健身运动的目的是要让社区人民都要动起来,增强身体素质。各单位、村(社区)、学校、文化站、文艺队要结合健身绿道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组织引导群众开展日常性全民健身运动,形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三、明确工作职责

(一)党政办。负责加强宣传,注重引导,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

(二)文化站。负责全民健身活动工作方案的制定、实 施和检查,负责各类活动计划实施的督促检查。青年志愿者和各级各类体育 爱好 者的作用,使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完善,活动制度逐步形成,管理和引导机制逐步建立,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健全。

(三)社会事务办。负责组织辖区内的中小学校举办学生运动会,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每年不少于1次,学生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95%。督促中小学校严格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学生每天健身不少于 1 小时。

(四)民政办。负责督促检查活动计划实施情况;负责社区村(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落实和检查,为居民健身提供帮助和指导。

(五)工会。负责组织各企业开展职工运动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1次,职工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 50%。

(六)妇联。负责组织各基层妇女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年不少于1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妇女人数不少于 50%, 开展全民健身推广活动不少于1 次。

(七)各企事业单位、学校、村(社区)。负责制定本单位全民健身活动计划,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抓好落实。

四、严格工作要求

(一)认真制定工作计划。为切实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制定本全民健身活动计划,落实工作 措施 ,确保全民健身活动取得实效。并制定 8 月 8 日“全民健身日”活动计划,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制定的 年度工作计划 和“全民健身日”工作方案,并及时报送。

(二)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工作计划,

抓好工作落实,对本单位、本辖区的体育场所、设施定期检查维护,确保正常使用。各体育协会要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发挥场地和项目优势,为社会各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方便和支持,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三)加强督查考核。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镇政府要将各村(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年终考核,适时开展督查。

下一页更多“社区全民健身活动方案”

强身健体,健康生活,如何带动全民进行体育活动?

在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中,很多人都能够看到的是,国人的身体素质有待提高。在我国历史上,秦朝便是尚武的时代,人民的身体素质都很高。反观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中,我国人民越来越不重视身体锻炼。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一些城镇中,能够看到有很多的孩子,身体肥胖,这样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在长大之后其实是很难改变的。当全民健康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就需要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了。那么,如何带动全民运动呢,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一、 树立正确体育观念,从小抓起

 全民运动,提高国民身体素养,需要从小抓起。现在我国的中小学生每天的运动时间过短,在日本以及韩国这样的国家中,中小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都在三个小时以上。像一些欧美国家的小孩,也将体育锻炼列在学习的必修课中。反观我国的中小学生,体育课被语文或者是数学老师侵占,一周只有一两次的体育课程也全部改为主课,这样孩子的身体素质如何得以提高呢?

我国也发布了相关的指令,全民运动的时代已经到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从小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强化自身的身体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带动全民体育活动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需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到两个小时的锻炼时间,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 相关部门做好宣传计划,受益到个人

相关体育单位,应该积极的宣传,因为全民运动是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的。不少人还没有重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体育锻炼不仅是有益于身心,更重要的是能够起到活跃大脑,平衡身体机能的作用。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体育事业现在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全民参与体育锻炼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体育部门的积极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体育锻炼带给自身的好处,这样的话,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们接受体育锻炼。

三、 国家大力支持体育行业的发展

人民的发展是跟着国家的走向的,因此,我国大力支持体育行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教育以及其它行业的发展。现在,体育事业如火如荼地进行,越来越多的父母支持孩子从事体育行业,在足球行业中,也是缺少优秀的运动员的。在体育界中,像排球、足球以及篮球等,都是热门的行业。足球现在已经普及到了中小学中,加强学生身体素养,能够为我国未来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增添一股新的力量。

总而言之,现在我国大力提倡提高国民身体素养,在体育事业发展中,我们也是非常期待国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增强身体素养,能够有效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对于未来我国社会的发展而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中强化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上有何政策措施

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始终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就源自于群众健身意识的增强和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国际上通常将一个国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作为衡量体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比较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人均体育资源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距甚远。

正因如此,《意见》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推进健康关口前移,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营造全民健身氛围,把全民健身作为产业发展和扩大消费的基础。同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措施:一是解决“想健身”的问题,鼓励日常健身活动,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引导群众养成健身习惯;二是解决“哪健身”的问题,加大体育设施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三是解决“能健身”的问题,降低消费门槛,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四是解决“会健身”的问题,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要求学生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四个重点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8个方面系统性地提出了29项改革措施,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有效保障。

具体而言,《意见》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总的来看,“更高水平”将落实在8个方面:更灵活的体制机制、更均衡的资源布局、更绿色的健身载体、更丰富的赛事活动、更广泛的群众参与、更科学的运动方式、更浓厚的社会氛围、更强大的要素支撑。

对于中国体育用品业而言,有哪些政策趋势值得关注?联合会将四大要点整理如下,供行业参考。

立足人民,夯实全民健身群众基础

“立足人民,服务全民”是《意见》的最大特点之一。

《意见》围绕服务全民、全民共建、全民共享,提出了要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落实全龄友好理念,夯实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群众基础,为各个年龄层面的群众提供帮扶,满足不同群体的健身权利。

首先是针对未成年人群体,《意见》提出了建立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设施器材标准,培养未成年人参与体育项目兴趣。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让每个青少年较好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培育运动项目人口。

近年来,在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体教融合的不断深入下,以青少年培训为主的体育教培市场愈发火热。据国家统计局在2020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体育教育与培训行业在2019年同年的体育产业总产出中占比为6.5%,达到了1909.4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在2015年仅为247.6亿元。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孕育而生。据2021年普华永道发布的行业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全年体育培训相关企业新增6.7万家,同比增长76.3%;2021年上半年新增4.8万家,同比增长108.7%。在国内体育教培消费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下,势必将持续推进体育设施、体育用品装备以及体育器材市场的发展,这也会给体育用品业带来新的机遇。

除了低年龄人群,老残群体也同样是重点关注人群。《意见》提出为老年人使用场地设施和器材提供必要帮扶,解决老年人运用体育智能技术困难问题。营造无障碍体育环境,为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便利;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以体育运动康复为特色的专科能力建设。推动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倡导“运动是良医”理念。

当下,我国正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入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围绕老年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多锻炼、少生病”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健身器材作为老年人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老年人保持身体的活动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根据老年人生理的特殊性,能否打造符合老年人身心要求的适老化器材、健身装备以及个性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近年来高度关注老年人健身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研制工作。2020年,在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的指导下,由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牵头研制的《老年人室内健身场所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对外发布;此外,围绕老年人室内健身器材的《老年人室内运动健康设施要求》团体标准也在紧锣密鼓的研制中。

打造绿色便捷全民健身新载体,

推动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

如何控制大型综合体育场馆的规模和数量,将体育场馆的管理和效果应用发挥最大作用,是本次《意见》提出的一项重要命题。

具体而言,《意见》总结过往经验,提出要控制大型综合体育场馆的规模和数量,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

新载体的“新”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是新导向,即全民健身的导向。要推动健身场地设施由服务大型竞技赛事,向服务老百姓日常健身转变,由贪大求洋向绿色生态和经济实用来转变;其二是新空间。制定国家不到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和建设指南,以绿色生态空间为主,场馆要坚持绿色生态,降低耗能,推广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最后是新活动——近年来,冰雪、徒步、登山、攀岩等运动方式方兴未艾,在完善相关户外运动配套设施的同时,公共户外运动空间可配套建设智能化淋浴、更衣、储物等设施。支持建设符合环保和安全等要求的气膜结构健身馆等新型健身场地设施。

此外,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推进健身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已势在必行。《意见》提出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行动,推广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实施节能降本改造,加快运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场馆管理和赛事服务。

对于体育用品企业而言,政策中有关健身设施建设的趋势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统筹规划好政策中的具体要求。意见提出,“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规定“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

可以看出,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意见》的措施兼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从公共健身使用者实际出发,使企业在有据可依,有时可循,也给体育用品业企业实际生产和经营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方向。

统筹城乡均衡发展,促进供需整体协调

此外,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民健身的布局策略。和过去的文件相比,本次《意见》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结合以往的调研情况来看,各地在布局建设体育设施初期,就侧重中心城镇的规划布局和集中居住的功能定位,往往会出现城市建有经营性健身场馆多于公益性健身场所,导致人民群众“一场难求”、“望价兴叹”,反观郊区、农村,体育设施却有不同程度的闲置。

那么,如何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解决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意见》给出了“让人口成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定位器’”这样一份答案,即引导和指导地方优先在人口密度大、辐射人口多、体育设施供需矛盾突出的位置,布局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方便城乡居民就近就便参与体育锻炼,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跟着人转、跟着人走。

《意见》重点强调,按人口要素统筹资源布局。加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基础薄弱区域和群众身边倾斜力度,于常住人口总量、结构、流动趋势相衔接。同时指出,对当前一些城市、农村的常住人口在流出,对于这些地方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也不能被忽略、被遗忘。通过标准化来促进均等化,让大家无论身处农村还是城市,都能够享受到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全国范围内将推动建设2000个体育公园等健身设施,完成5000个乡镇街道体育健身设施补短板项目,使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公平可及地惠及人民群众。2021年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1体育公园研究报告》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业案例与发展方向。

可以预见的是,体育公园建设工作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体育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而在公共招标中,具备设计、施工资质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将比单一的产品或设备供应更具竞争,相关体育用品业企业也可以“化零为整”,向着更上游的方向前行,从而把握时代的脉搏。

聚焦社会力量,构建全民健身更高水平

如果说《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晰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方向,那么《意见》则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找准了方向。

《意见》从8个方面系统提出了29项改革措施,其中8次提到“社会力量”,社会力量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添了新引擎,是全民健身高水平发展的强劲动能。

《意见》从多个维度定义了“更高水平”的内涵。在设施方面,除了提出2025年、2035年人均场地面积数量目标,还提出建立国家步道体系,推动体育公园拆墙透绿,完善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在赛事方面,提出要建立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和各级各类群众赛事体系、培养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联赛。

全民健身是人民幸福感获得的基本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构建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仅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健身需求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支撑。

《意见》的出台,无疑将有效推动体育产业转向以全民健身为重心,带动以往以专业竞技体育为主要模式向全民健身产业为基础、职业体育为龙头的全民健身发展路线转移。

站在时代的涛头,深刻理解和把握“全民健身”文件中所蕴含的一系列要点,将会帮助中国体育用品相关企业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把握发展机遇,拥抱体育产业的新时代与大未来。

怎样促进全民体育健身运动?

体育锻炼是引起身体新陈代谢消耗大于安静时肢体运动的身体活动。身体活动的类型分为职业型身体活动、交通性身体活动、家务型身体活动以及休闲型身体活动(身体锻炼)四种类型。然而,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可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促使身体健康,提高自己的学习、工作、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还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健心,调节与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使人们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乐。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这一行为被称之为社区体育。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是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街道社区体协为标志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城市化速度的逐步加快,社区体育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早在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就明确指出“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它明确了街道办事处是我国政府派出机构,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积极开展社区体育工作,对社区体育具有领导、管理职能。在同年的8月,经全国人大批准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明确指出“国家提倡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增进身心健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支持、扶助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城市应当发挥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组织居民开展体育活动”。 1997年4月,原国家体委会同原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文化部共同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表明了社区体育已成为政府指导下的,社区各方面力量和共同参与和分享的一项活动,它是体育社会化的产物,更是体育社会化的延伸,它使体育社会化向更广的范围展开,在更深的层次上推进。2002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2〕8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随后,国家体育总局颁发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构想与规划,这一构想顺应了我国在经济转轨时期社区职能日益增强的趋势,也是在体育生活化、社会化背景下社会体育发展的必然之选。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相关文件的出台,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人类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现代健康意识在不断加强,社区体育实际上已成为人们追求健康和谐生活的平台,发展社区体育是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娱乐、健身、交往、集会的需求,而且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社区体育进行全方位、动态的研究理应受到我们进一步的重视。在近年来有许多人对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查,得到以下结论:

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的健康越来越重视。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体力活动减少、膳食营养不合理等),随之而来的慢性疾病的发生率正在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保持健康体能,防治和减轻慢性疾病。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倡在社区中开展群众性的体育锻炼活动。大城市发展尤为突出,小城市次之,农村几乎没有。

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50·8%的居民表示自己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疾病,强身健体,其次有约三分之一(38·5%)的人是为了散心、结交朋友以加强社交,5·4%的人认为如不锻炼,自己体力活动会不足,另有4·7%的人因为从小就养成了锻炼的习惯,极少数人(0·6%)为陪伴子女进行锻炼而参加锻炼。

3.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有近61%的居民认为工作和家务太累太忙,没有足够精力和时间是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依次排序如下:身体状况不佳,运动吃力(11·9%)、缺乏有关知识和指导,不知何种锻炼适合自己(7·3%)、对自己的运动能力和毅力缺乏信心(6·9%)、没有锻炼场地和设施(6·4%)不喜欢,没兴趣(5·2%)、担心锻炼会加重病情,使健康状况更差(4·1%)、经济条件限制(2·4%)。

4.体育锻炼项目

社区居民所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中选择散步的人最多,占40·6%,其他锻炼项目按参加人数多少依次排序为健身器械、健身操、广播操、交谊舞、老年迪斯科、练功十八法、保龄球、太极拳、慢跑、气功、关节操、游泳、走石子路等,极少数人选择对抗性的球类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网球等)。男女相比,男子参加慢跑、保龄球、游泳的人多于女子,女子参加健身器械、健身操、广播操、练功十八法的人多于男子。参加慢跑、健身操的人数与年龄变化关系很小。散步、太极拳、气功、练功十八法是随年龄的增大而参加锻炼的人数增多;游泳和球类则是随年龄的增大而参加锻炼的人数逐渐减少。

5.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有:自己锻炼;与朋友、邻居一起锻炼;与家人一起锻炼;参加晨晚练点组织的活动;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等。其中首选:自己锻炼的占35.6%、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的占30.2%,其次是参加晨晚练点活动,而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仅占1.6%。这一调查结果说明:目前西安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大部分属于自发的,非组织的,锻炼身体的非组织性比率提高,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人们对健身的自我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可能与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宣传力度、活动内容、活动时间等方面有关,居民了解不到社区举办活动的信息、社区举办体育活动的内容、时间与居民的体育需求不符等。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影响行为的因素大致分为以下6个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性别因素

2.遗传因素

(二)学习因素

模仿和教育

(三)环境因素

1.自然

2.社会

(四)倾向因素(先于行为)

1.知识

2.信念

3.价值观

4.态度

(五)促成因素(先于行为)

1.个人技能

2.可利用的社区资源

(六)强化因素(后与行为)

对行为产生反馈影响。

通过以上因素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传统社区中,文体活动设施普遍缺乏,不能满足社区广大居民日益提高的各种需求。资料显示,社区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在就近的公园(22.8%)、街道居委会场地(16.8%)和街头巷尾(19.9%)[3]活动。我国社区体育场地严重匮乏,难以满足需要,不得不利用公园、空地作为补充。由于社区发展的差异,一些有条件的社区能够建设各种体育场馆和场地,为居民提供优良的体育活动环境,而那些没有条件的社区就不能提供这样的体育活动环境。其次,社区中有体育活动场所的学校和单位,并未真正把其场地提供给居民,社区与学校与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从而影响了居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及学校体育场开放程度小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如何利用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切实推进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对提高全民身心健康素质,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社区健身设施严重匮乏。在高楼耸立的城市之间,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土地的珍贵毫不为过。为了使土地产生最大的效益和金钱,居民社区根本不可能大规模地去兴建运动场地和设施。从调查统计新建成的楼盘,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主要形式为健身路径,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常见到的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健身场地和设施几乎没有。在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过程中,应当认真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紧打造一批城市亮点工程,兴建更多百姓身边的体育设施。

抓住城镇化改造的有利形势,大力推进城市社区体育建设 1.切实做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监管工作 要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要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建设部建标〔1993〕542号)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批准发布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5〕156号),规划建设社区体育设施。体育部门要按照国家关于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规范的标准和要求,会同城市规划等部门确定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建设部门要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综合改造工程,体育部门要参与其中的评比和验收。政府要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一项考评指标。各社区要充分挖掘潜力,积极配合城市规划、建设、国土、体育部门,规划建设好适合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和居民日常健身的体育设施。要严格依据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建设社区体育设施,坚决制止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政策的修改和完善应列入到议事日程当中。现有设施的建设与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表现为"两头重,中间轻"的现象,即重少年儿童和老年,忽视了青壮年群体的需要。居民居住密集场所,应规划一些大型的体育运动场地,满足更多人的运动爱好。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现在的社区当中,健身路径等小型的体育设施比较完备,但是较大型的运动场地和设施还极度缺乏。例如人们喜爱的篮球、排球、网球等,而与此相对应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居民社区,普遍拥有灯光塑胶场地,在人们饭后闲暇时,进行运动和比赛,很好地满足了中间年龄人群的运动爱好。 2.大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促进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 作为社区居民,增加居民的健身意识,是一个长远而且重要的环节,据调查,社区居民参加身体锻炼的成两头分布,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导致中青年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锻炼,健身意识淡薄。在部分社区,麻将、电视、游戏机成为他们的主要休闲活动,社区仿佛成为新一代赌王与游戏王的培训基地。 据调查数据显示,35---50岁年龄段居民一周安排两次(含两次以上)健身锻炼的占不足15%,与此相对应的是这部分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有43%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同程度地存在体重异常、血压血脂异常、精神焦虑等症状。社区居民的良好的健身意识还远远没有深入人心,如何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是摆在各级政府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为提高群众健康意识,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政府主管部门应以人为本,在居民中大力宣传健康第一、运动增进健康、终身体育等健身意识,采取多种措施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满足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例如可以采用定期的体检活动,建立了体检档案,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另外,可以通过健康讲座的形式,聘请专家讲师利用节假日、下班后的休息时间深入社区,向居民宣讲解疾病预防、饮食健康、运动与健康等知识,全面提升居民的健康意识。使大家了解到只有通过锻炼身体、合理膳食、平衡心态等,才能获得健康的身体。 3.充分利用周边学校、健身中心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形成社区居民与学生共享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双赢机制。 开放学校体育设施有利于市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解决市民就近健身的问题,这比撒网式的再建体育场馆划算得多;开放学校资源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学校应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地向社区开放公共资源。目前,一边是社区居民苦于没有锻炼身体的场地和设施,另一边是学校的体育资源处于闲置和浪费当中。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学校的体育资源应向广大社区居民进行开放。许多城市都在试行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服务于周边社区居民,但是一系列的问题还困扰着具体的实施。例如,学校能向社会开放的体育设施过于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到学校锻炼的积极性;大部分受访市民则表示,没有到学校锻炼的习惯;器材损耗谁来掏腰包,社区居民进校门怎么管理,居民在学校受了伤怎么办,外人进出校园,学生的安全怎么保障……这些现实问题让学校顾虑重重。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后,最担心的就是影响教学和管理。学校经费本来就有限,用于体育场馆的投入更少,如果让学校长期义务奉献,不现实,对外开放难以持续等等。 对于开放学校体育资源的种种问题,各级政府还处于摸索阶段,为了增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实时适度地开放学校体育资源是现阶段推进社区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和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对校园开放进行规范。例如,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建议健身者凭身份证或居住证进入学校,单位集体运动的则需提前预约。另外,为了保障学校对体育设施的维护及管理,建议居民向学校支付适当的费用,具体标准由教育、物价部门制定。另外政府财政应对学校体育资源进行关注,给学校增加一点体育设施的养护费,就可以达到少投入,大产出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级体育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协调工作,全力配合社区内学校、机关、团体和企业等单位,有计划地开放其体育场地设施,并可适当地提供有偿服务。特别是社区体育设施缺乏的老城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学校、机关、团体、企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周边群众开放。 4.注重运动健身的指导工作,建立社区体育的培训机制 居民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去传播健身理念,组织开展体育活动,需要有专业人才去教授技术动作,指导健身练习。因此在社区居委会的构成当中,应增加社区体育指导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目前在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上,很多都开有社区体育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由于社区体育发展的滞后,还没有真正地走上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岗位。因此,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应尽快完善社区法规,建立社区体育部门,负责指导管辖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引导群众通过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使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有计划、有指导、更安全。能够吸引更多的居民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来,使康体健身真正成为社区百姓的新时尚,从而达到增强全民族健康体魄的目标。

5.按照行为改变的基本理论中的计划行为理论实施身体活动的教学影响

第一阶段

⑴提供健康信息

⑵提高认知水平

第二阶段

⑴提高认知水平

⑵激发行为改变动机

第三阶段

⑴提供方法或技能

⑵鼓励尝试

⑶环境支持

第四阶段

⑴支持鼓励

⑵加以强化

⑶环境支持

第五阶段

⑴提供支持

⑵不断强化

⑶预防不良行为复发

我们应该严格按照这五个阶段的计划理论实施与完善。

全面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增强国民体质,社区活动是重中之重,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和社区的有效配合,学校的体育资源正好可以为社区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学校拥有的体育资源和文化教育优势,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咨询和继续学习机会。学校与社区的联系配合将越来越紧密,学校将成为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组织者。 社区体育主要针对社区居民,以其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城市人口绝大多数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借助城市改造升级的契机,大力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将能有效地提高城市建设的内在质量,完善社区的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促使体格健壮,体态优美,形成并保持各种良好的身体技能,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还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健心,调节与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使人们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乐。同时,社区体育建设能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人们体育文化素养,利于移风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的开展。

4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3-04-05 下午 02:02:19

    各级政府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为提高群众健康意识,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政府主管部门应以人为本,在居民中大力宣传健康第一、运动增进健康、终身体育等健身意识,采取多种措施提

  • avatar
    访客 2023-04-05 下午 10:53:49

    知识和指导,不知何种锻炼适合自己(7·3%)、对自己的运动能力和毅力缺乏信心(6·9%)、没有锻炼场地和设施(6·4%)不喜欢,没兴趣(5·2%)、担心锻炼会加重病情,使健康状况更差(4·1%

  • avatar
    访客 2023-04-05 下午 05:35:28

    会场地(16.8%)和街头巷尾(19.9%)[3]活动。我国社区体育场地严重匮乏,难以满足需要,不得不利用公园、空地作为补充。由于社区发展的差异,一些有条件的社区能够建设

  • avatar
    访客 2023-04-05 下午 12:44:58

    积极地向社区开放公共资源。目前,一边是社区居民苦于没有锻炼身体的场地和设施,另一边是学校的体育资源处于闲置和浪费当中。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学校的体育资源应向广大社区居民进行开放。许多城市都在试行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服务于周边社区居民,但是一系列的问题还困扰着具体的实施。例如,学校能向社会开放的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