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体育美育名家讲座_学校体育专家讲座

hacker|
119

文章目录:

西方美学家或教育家提出的美育思想包括哪些

一、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出的音乐净化灵魂的主张,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派从美是数的比率和谐的美学观念和灵魂不死的宗教理念出发,认为音乐是一种和谐,人的灵魂也是一种和谐,因此可以“凭借医学实现肉体的净化,凭借音乐实现灵魂净化”,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为此,可以认为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凭借节奏和旋律确立音乐教育的人”。“净化”在毕达哥拉斯那里, 既是心灵性的, 又是道德性的,净化的目的也包含着建构一种道德的心灵——“美德”。尽管毕达哥拉斯由于把道德还原为数,以不正确的方式来讲道德,不能建立起真正的道德理论,但毕竟是“第一个试图讲道德”并与美结合起来。他提出了“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内蕴美育的雅典教育实践为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希腊教育有两种类型,斯巴达教育以严格、野蛮而著称于西方教育史,它崇尚武功,重视军事教育,但也重视音乐教育, 并以音乐来鼓舞士气, 培养士兵的组织纪律性。与斯巴达相反,雅典崇尚文治,这与它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有关,它不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成为具有多种才能和文化修养,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 因此,雅典教育强调体、智、美、德全面发展, 这是一种多彩的、个性自由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古希腊许多思想家作了初步的理论概括。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制度应包括身体的教育和心灵的教育(艺术教育)两个方面。他讲道,在进行发展智慧的教育之前,先“要用音乐教育心灵,用体育教育身体”,并把两种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改善人的心灵。他分析了人们从形体美开始,经历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和知识美,最后观照自身达到理念世界的历程。他注意到自然美和艺术美能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美的习惯。古希腊的另一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包括阅读与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并把和谐教育的重点放在审美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方面。他提出美育“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了几个目的, 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挥了毕达哥拉斯的“美德”思想,柏拉图提出“公正(正义)、理性(智慧)、勇敢(意志)和节制”是希腊四美德。他和亚里士多德都把公正看作是一切德行的总体,亚里士多德还说,“美是一种善”,从而把美和善、美育和德育统一起来。

系统提出要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并把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加以研究的是18世纪德国的美学家席勒。1793至1794年间,席勒为了报答丹麦王子奥古斯丁堡的克里斯谦公爵对他的生活资助,先后写出了27封关于人的美感教育的书简,后结集为《美育书简》,成为西方“第一部美育宣言书”。①书中首先明确使用了“美育”概念,并对美育的含义、内容、性质、任务及其社会意义作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席勒的美育理论是以康德的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康德把人类的精神活动分为“知、情、意” 三个方面 ,并认为审美判断(情)是沟通认识(知)和道德(桥梁)。②《美育书简》探讨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性分裂走向人性完整和自由的问题,如何由人性的完整去改革国家,取得政治自由的问题。席勒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不是靠社会政治经济革命,而是靠审美教育,去实现人格的完善,人性的自由。他提出:“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席勒把审美教育看成人取得自由、社会得以进步的惟一路径。用美育取代变革社会, 在阶级社会中显然是一种空想。 然而,席勒强调美育的巨大作用,使“感性的人”培养起理性,“理性的人”培养起情感,引导人们从自然状态迈向道德状态,培养起完善的人格和优美的心灵,从而获得人的自由和社会进步,这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席勒的审美教育学说把审美教育同社会改造、改革联系起来,扩大了审美教育研究的领域;又从人性自由完整的高度去探讨审美教育的实质和功能,深化了审美教育的理论,这是席勒对审美教育学的巨大贡献。��

二、中国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在中国,美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社会。周公制礼作乐是继承夏、商两代的统治经验 ,对礼乐教化制度加以系统 、完善。按《周礼》规定,学校必须“ 以乐德教国子 ”,即在礼仪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忠、和、敬、有常、孝、悌等美德;“以乐语教国子”,即在诗辞方面教育学生学习和运用诗辞的能力,掌握诗的美刺作用,培养辞令;“ 以乐舞教国子 ”,即在舞蹈表演方面表现古圣先王的丰功伟业,达到歌功颂德的目的。周公的礼是仪式规范,乐是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礼乐相济,既是社会制度,又是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方式,以此来教育奴隶主贵族。�

比较系统的审美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先秦诸子,儒道两派的审美教育思想是对峙的儒家培养个体内在文化心理结构,以适应社会外在礼仪制度,以仁为核心的教育其最高目标是培养“志士仁人”,其实质是一种奴隶制的伦理教育。但是它也包括审美教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主张仁学教育并非摒弃情感而一味强调道德 ,他始终强调诗教 、乐教。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认为“诗”和“乐”是君子修身成人的重要途径,“诗”可以给人精神力量,使情感得以熏陶;“礼”可以使人立足于社会,本质得以锤炼;而“乐”则是情感与本质的完善统一,因此是造就一个完美的人的最终环节。与此同时,孔子又始终把这种美感享受放在“仁”、“礼”教之下,强调有节制的适度的美感享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依附于仁学教育的审美教育,不是禁欲,也不是情感的放纵,而是用“仁 ” 、“礼” 规范引导,有节制地满足情欲。�

孔子的仁学审美教育观,在孟子那得到发扬光大,且更趋向内在人性的塑造,达到完善人格的建立。在孟子的人格教育中,也包含审美教育与培养,但没有孔子仁学教育突出。荀子从另一方面扩展了孔子仁学的审美教育观,重在外在规范的 “礼” 教育,荀子虽主张人性恶论,但出于外在礼仪的要求,却十分重视审美教育。他认为人性不能自美,人格美的建立主要通过塑造、教育而实现。进行这种审美教育的手段,就是《诗》、《书》、《礼》、《乐》、《春秋》这些儒家经典,特别是《乐》,具有“化性起伪”的审美教育作用。他认为文艺具有巨大的感人力量,可以“大齐天下”、“美政”、“美人”、“美俗”,起着安定社会、辅助政治、培养人才、移风易俗的作用。当然儒家是借礼乐来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但是他们对美育的多种功能的探讨还是十分深刻的。�

作为道家学派创始人的老子是根本否定任何功利,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原则,即“道”取代之,其实也包含着深刻的美学问题。老子不要求人们刻意追求美,而是顺其自然到达美的境界,所以老子并不像儒家学派那样大讲审美和艺术教育的作用,而是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老子虽不说审美教育,而他的继承者庄子却十分重视个人的审美教养。庄子根据老子 “无为” 的思想提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的美学命题。美是超功利的,在于自然无为,既无目的而又有目的,既合目的而又合规律。在庄子看来,得到了自然无为的“道”,也就得到“至美”。而达到这种审美境界不是依靠审美教育,而是凭借个人的审美修养。

� 儒家强调功利的审美教育,道家主张超功利的审美修养,各有片面性,又可以互补。这两学派的审美教育思想,对汉代以后封建制度的审美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特别五四运动前后,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鲁迅等 人在引进西方美学思想的过程中,也先后提出了关于美育的主张。�

梁启超是介绍、引进西方美学并把它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的最初尝试者之一 。他不但重视美学 ,而且关注教育,第一次提出“趣味教育”,即审美教育。趣味教育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最佳手段就是艺术。梁启超把审美教育作为趣味教育、情感教育来理解,已接受审美教育的实质。他在近代中国审美教育上的启蒙性的贡献,是不应低估的。�

在梁启超启蒙思想影响下,王国维在中国审美教育思想史上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使审美教育理论研究深入了一步。王国维指出,当时社会风气败坏,一些人追名逐利,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丧失信心和希望,实乃缺乏一种健康的精神生活和动力,因而他想从西方思想中寻求解决的办法。他在美学和教育学的双重研究中,发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在修明政治和大兴教育以养成道德和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情感的培养。王国维在 1906 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 “完全之人物” ,所谓“完全之人物”,是指在“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两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的人。他把教育分为体育和心育两大部分,而在心育中,又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他既看到了德育和智育都需要以美育作为手段,又看到了美育还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和目的,并明确地提出了要把美育列入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之中。王国维的审美教育思想,提高了审美教育的地位,分析了它的独特和不可代替的功能,指出了它与德育、智育的区别和联系,这是他对中国审美理论的贡献。

蔡元培作为教育家和美学家,继王国维之后,提出审美教育理论,其见解的深刻性以及实践性,都远在王国维之上 。审美教育 ,蔡元培称之为美感教育,又称之为情感陶养,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蔡元培强调美学理论的落实和应用,十分接近现代审美教育,这是他超出前人的地方。他认为在全部教育中,美育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渗透到其他三育之中。他还针对当时尊孔读经、宗教迷信猖獗的情况,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王国维仍然把美育与宗教并列)。他还纠正了把审美教育仅仅视为艺术(美术)教育的观点,并首次提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概念,指出了美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这都是前人所不及的。他不仅在理论上对美育进行全面 、系统的探讨 ,而且还积极付之于实践。他在任教育总长时,提出了“五育”并行的教育方针 。这五育是 :军国民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哲学观念教育)、美感教育(美育)。他亲身从事美育实践,为我国近代美育体系的建立和美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新文化运动伟大旗手的鲁迅,从宣传新文化运动和培养革命人才出发,特别重视美育。鲁迅在教育部工作期间,积极支持蔡元培倡导美育,并亲自主持《星期美术讲座》,讲授《美术略论》。他还撰写和翻译了很多美学著作,积极提倡艺术教育,创办艺术院校,举办艺术展览等,为我国美育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美育发展上,人们真正认识美育的性质,摆正美育的地位,还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马克思、恩格斯为科学的美育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审察文艺审美现象,得出与席勒等人完全相反的结论:不是审美自由成为政治解放的前提,而是政治解放为审美自由开辟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的美育思想的宝贵遗产,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基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上,使这种过去只是一种抽象的空想变成了科学的理论。

教育要注重根本,该如何让体育美育强起来?

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说过,我们要培养的是四有新人。年代已久,我刚才特地去查了一下,四有里面果然没有体育和美育这一项。这就难怪了,我从小到大,体育还能凑合,美术最高分就得过一次80分。因为我们的教育很根本上就不够重视,更别提下面的课堂教育和课程设置了。但是,随着时代的推进,我们越来越强调美育和体育教育。那到底要如何扭转这个局面,让我们的体育美育强起来呢?作为曾经的一线老师,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思想上重视,是重中之重。思想上意识不到的东西,口号喊得再响,面子工程做得更亮,也无法改变体育美育得不到重视的局面。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共事的一位同事——技术组老师这么形容技术和艺术这类课程的。“我们艺技组课程(艺术课程:美术音乐;技术课程:体育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就像爷爷床底下的夜壶,有用的时候拿出来溜溜,没有用的时候只能藏起来”。我觉得十分贴切,在课时无比珍贵的中学里,这些课程的课时排的就是面子,而真正上课的老师一个刚需为理由,就可以占用课程。

其次,要改变现在的考核模式,才能彻底把体育和美育提高到一定的地位。我们重视分数,而分数体现在哪里?语数英、史地生物理化政这些科目上。因为现在的逢进必考,看的就是这些科目的分数。尽管有特长教育,那感觉就是“后娘特地开的后门”,凭着本事进校,但是别人终究带着奇特目光看待你,远不如你通过正常升学来的光明正大。这就是观念和实际操作上的不和谐。

最后,才是从上而下的执行力。我们要思想上足够重视,观念和考核方式上发生变化,从而促进各个层面的关注和改变。学校层面,要增设课程,开设体育美育方面的教学内容,制定全新的考核考评体系;家长和学生方面要改变体育美育无用论的观点,对这些科目要一视同仁,才能平摊一些精力来进行这方面的培养。

体育教育和美育教育,怎么有效结合?

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利用教室、班会、墙报、小报、画廊等向学生宣传人体形态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身体是一个人形象和精神状态的表现。健美的体格不仅使人一辈子感到幸福和快乐,也是精神文明的一个标志与目前的:相反,虚弱和不正常。不好看的身体形态令人遗憾,精神上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就这样让所有学生重视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培养正确的姿势美和形式美。

通过人体的形态美和动作美培养学生的美感

人的形态最完美,动作最复杂巧妙,表现为形象之美。劳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这样美丽的表现。在舞蹈、话剧、马戏团等艺术演出中,更加生动地表现了人体的形态和动作的美丽。它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绝妙之处组合。因此,从古代到今天,很多艺术家都以绘画、雕塑等杰作来表现生动的人体美,给人们带来美感。

利用教师的仪表、教学法、手段进行美丽的熏陶

教育工作者的吸引力如何,对提高教育效果有着不言而喻的吸引力。这种魅力表现出的明显价值是创造教育工作者的契机态度和能力,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只有理解科学意义上的美,提高审美意识,才能让美育贯穿教学中间。学生们在漫长的知识、漫长的身体时代,求知欲和模仿性很强,因此教师的言行、仪表、行为和精神面貌正在大学化产生潜在感化的影响。

布置现场设备和使用自然环境进行审美教育

体育教学的场所主要在操场上进行,运动练习的器材场是构成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上课前要根据讲课内容和目的把场地打扫干净,地势平坦,没有石头和他障碍物。同时综合考虑场地布置、器材布置、色彩布置等,尽可能把场地设计得美观,线条清晰,器材布置符合美学要求。

5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15 下午 05:05:24

    启超是介绍、引进西方美学并把它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的最初尝试者之一 。他不但重视美学 ,而且关注教育,第一次提出“趣味教育”,即审美教育。趣味教育实质是情感教育

  • avatar
    访客 2022-07-15 下午 10:35:50

    此是造就一个完美的人的最终环节。与此同时,孔子又始终把这种美感享受放在“仁”、“礼”教之下,强调有节制的适度的美感享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依附于仁学教育的审美教育,不是禁欲,也不是情感的放纵,而是用“仁 ” 、“礼” 规范引导,有节制地满足情欲。�孔子的仁学审美教育观

  • avatar
    访客 2022-07-15 下午 05:03:51

    熏陶;“礼”可以使人立足于社会,本质得以锤炼;而“乐”则是情感与本质的完善统一,因此是造就一个完美的人的最终环节。与此同时,孔子又始终把这种美感享受放在“仁”、“礼”教之下,强

  • avatar
    访客 2022-07-16 上午 03:22:24

    在庄子看来,得到了自然无为的“道”,也就得到“至美”。而达到这种审美境界不是依靠审美教育,而是凭借个人的审美修养。� 儒家强调功利的审美教育,道家主张超功利的审美修养,各有片面性,又可以互补。这两学派的审美教育思想,对汉代以后封建制度的审美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特别五四运动前后

  • avatar
    访客 2022-07-16 上午 12:38:17

    学内容,制定全新的考核考评体系;家长和学生方面要改变体育美育无用论的观点,对这些科目要一视同仁,才能平摊一些精力来进行这方面的培养。体育教育和美育教育,怎么有效结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