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古代大家闺秀都玩些什么游戏?
- 2、古代的大家闺秀怎么解决枯燥无味的生活?
- 3、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有钱人都流行玩什么?
- 4、在民国时期,大家闺秀究竟是什么样的?
- 5、民国时期上海的大家闺秀是怎样的?
古代大家闺秀都玩些什么游戏?
我来回答,元宵节和七夕节都是中国的情人节。大部分人认为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也有少部分人说,其实元宵灯会是古代情人相会的日子。
★元宵节:提灯笼、猜灯谜、吃元宵,本是中国传统民俗中非常重要的元宵佳节,现在却有了一个新提法———“中国的情人节”。
◎农历正月十五。古代灯会约见意中人的习俗。
◎特色:逛灯会、吃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此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所以元宵节在民间是象征着爱情的节日。宋代欧阳修有一首《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元宵夜情侣们相会的词句成为千古绝唱,生动地表现出了古代情侣元宵约会的情景。乌金西坠,华灯初上,一对对情侣相约佳节,至于是手执一枝玫瑰赴约,还是互赠诗帕定情,就不得而知了。
元宵节始于汉朝,兴于唐代。翻开一千多年来中国文人墨客们诗词歌赋,不乏描写元宵之夜情人幽会的情境。如辛弃疾的“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至今广为传诵。
元宵节又称灯节。有了灯会,就缺少不了灯联。既然是灯节,又是情人节,那么情与灯就自然要有一番故事了。不消说,灯联必然要成为情的媒介。在众多的元宵灯联故事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恐怕要数下面这一则了。传说王安石20岁那年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巧遇一个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则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读后,一时未能对出,便默默记在心中。到了京城,你说巧不巧,考题正好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对出,并被取为进士。返乡途中,当王安石再次路过那户人家时,听说那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结果被招为乘龙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王安石真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捡了两个天大的便宜。我想,此后王安石应该是每年都该与夫人好好地过上一回情人节了吧。
在台湾省,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农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可以相会。元宵节,女孩子藉着看花灯之接口,有认识男孩子的机会,给古代的少女们带来了更多的欢乐。
★七夕节: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俗称“七夕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此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因为关乎爱情,故“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特色:乞巧、拜七姐、香桥会。
★各地区习俗:
◎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
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胶东地区
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陕西
七夕夜女孩子们则要用稻草扎成个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织女),并让她穿上女孩子的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种好的豆芽、葱芽(即“种生”,妇女们称巧芽芽),剪下一截,入扩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穿针引线,竞争快慢;举行剪窗花比赛,以争智巧。
◎福建
妇女、女孩子们摆设香炉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还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织女用的脂粉。祭拜双星后,即把献给织女的脂粉分成两半,一半投向屋顶给织女,一半自己梳妆美容。相传与织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丽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摆设,寓有求生育之意。妇女们并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戏。
◎广东
◆“七娘会”
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
◆手工制品
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辨;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
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并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萧等乐器。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到的人虽多,主人也仍高兴招待。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诚如清诗人汪仑(传说中的鱼名)《羊城七夕竹枝词》听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其他各地区
七夕之风也大略与上述相近。如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夕前数日,种麦于小瓦器,为牵牛星之神。谓之‘五生盆’。……街市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咸为乞巧。”另外北京还要摆设切成莲花形的西瓜、香瓜等,并于瓜果麦秧上扎彩线,十分美观。北京竹枝词,即有“五生盆结彩层层”句,又丢巧针求巧。在清代皇宫中亦有祭祀双星,宫女丢巧针之俗。在颐和园昆明池上要打浮桥,隐喻天上鹊桥,供帝后观玩。还有饮宴、演戏等。
★七夕的别称
·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30703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的大家闺秀怎么解决枯燥无味的生活?
一.踏青郊游
现在的春游,在古代叫做踏春,踏春这一活动最早可追溯于西周时期,颇受民众的喜爱,后来甚至有朝代专门设置踏青节。踏青节绝不仅仅是男人士子的专属,同样也是古代女子的狂欢。
唐代杜甫有诗曰“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宋代李清照著名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明代王象春在《齐音》中“三月,士女竞相出城南下院踏青,山南花开最胜,犹是太平光景。”
杜甫、王象春从旁观者的角度记录踏青时节女子相伴出游时的盛景,李清照更是因一次郊游写出一篇流传千古的如梦令。我们如今的踏青多为去拍照发朋友圈,而古代就不同了,在先秦多借助踏青来寻找一段浪漫的爱情,其实《诗经》当中记载的很多爱情故事都是在郊游时发生的。魏晋时期郊游多同好友一起举办酒会,像王羲之《兰亭集序》就是在郊游时写就的。还有最令人羡慕的一件事,古代因为酒肆旅馆不像现今这么普及,所以古人每一次出游就相当于一次野餐。唐代有富贵人家因为出游前没能做好周全准备,直接从城里雇了一个混沌摊,可笑之余又不失风雅。
出游
二.宴集结社
除了外出踏青,古代大家闺秀也常常在家中邀请三五好友,组织宴会、诗社等活动。古代女子虽然不能科举入仕,但大家族对女子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在”琴棋书画“的教育中,自然也会有很多秀外慧中的女子,她们的才华不能显露于朝堂,那么只能尽情挥洒在诗社里了。
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里就有两次大的结社, 第三十七回的海棠社“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以及第七十四回的桃花社:“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说来惭愧文中女子比的激烈,我在外面有几分尴尬,哪怕是一个外行人也能感受到《红楼梦》中诸位女子的才华,我所惭愧的是文中规则限于我的文学素养有些看不懂。
影视剧中红楼梦
三.蹴鞠、打马球
你一定想象不到,在古代封建礼教那么严重的时代,蹴鞠、马球这两种激烈对抗运动竟也是女子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而且还是从皇宫中流传出去的。
蹴鞠类似于现在的足球,足球运动最早起源于汉代,到了唐宋时期国家上下无一不喜欢蹴鞠这项运动的,蹴鞠也正是从唐代开始到明朝末期一直都是古代女子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也一直有关于女子蹴鞠的记载。
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宋代陆游《春晚感事》” 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 。“宋末元初马临端《文献通考》”女弟子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
由此可见,古代蹴鞠是一项全民运动,甚至当时还发展出了女子蹴鞠队。
女子蹴鞠游戏
打马球是一项对抗十分激烈的运动,在唐初由波斯传入中原,比如唐玄宗就是一个疯狂的马球爱好者,皇子是曾带领大唐马球队打败吐蕃马球队,因为统治者的爱好马球运动风靡整个唐朝,此后各朝各代直到明末仍有专业马球队。当然马球运动在初期是不适合女子的,因为马球简单来说是骑在飞奔的骏马上以棍击球,有没有专业的护具,所以危险性极大(虽然如此,但唐宋都有专业女子马球队)。
直到宋朝,马球简化为锤丸,才真正成为大家闺秀闲暇时的娱乐方式。那么锤丸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运动,看下面这个图就知道了,锤丸不仅是马球的简化版,还像现代高尔夫的简化版。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有钱人都流行玩什么?
在清末民初,娱乐活动还是挺多的,但大多都是给有钱人准备的,因为普通老百姓维持生计便已是竭尽全力了,那还有时间去享乐,有钱人一般的娱乐活动是听戏,遛鸟,还有人会去拍写真。
首先第一个消遣活动是看戏,自从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观赏戏曲便成为了有钱人家特有的娱乐活动,就好比现在我们的看演唱会,不同的是表演者的地位差距挺大的,不像现在,那时候的表演者也叫伶人地位比较低,可以说是供有钱人观赏的观赏品。那个时候戏曲比较出名的是梅艳芳,现在我们在公园里面还是可以听到老爷爷老奶奶们对唱。
紧接着第二个活动便是遛鸟,在那时候,街道上不时可以看到一两个或者四五个人提者个鸟笼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多半是些富家子弟,无事可做,只需享乐,遛鸟可是他们绝佳的消遣方式,平时几人聚在一起逗逗鸟,唠唠嗑,日子还是挺舒服的。
下面这个就更加时髦前卫了,那就是照相拍写真。清末时,西方列强入侵,所以照相机流传过来,但是胶卷是比较贵的,一般人消费不起,只有有钱人才消费得起。所以一些大户人家的小姐会拍写真,这个就真的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了,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一般很少抛头露面,都是久居深闺,就连露个小脚都会被人指着脊梁骨骂个半死,但是后面这确确实实成为了大户人家女孩的娱乐活动,
在民国时期,大家闺秀究竟是什么样的?
民国时期女子的地位已经有所改变,特别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更是有着不同于其他女子的学识和见解的,对于爱情和自身的独立性的追求都有着和古代女子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林徽因和赵四小姐。她们两位都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大家闺秀,有着属于上层社会的生活情调和对于自身情感的寻觅的,相比于古代女子的为夫至尊已经有了很大的活动空间。
民国女性地位上升各种新朝事物也接连的涌入,大家闺秀需要学习的地方有越来越多,她们对于西方的各种生活情调是很在行的,同时又有着中国女子的典雅,但对于爱情的执着也是前所未有的,民国时期有名的赵四小姐对于张学良一见钟情,从此便无法自拔,凭借她的出身本可以找到除了张学良以外更好的人,但她对于张学良的痴情却也是跨越了半个世纪的。
而另一位有名的大家闺秀林徽因留学英国,一生的爱情故事也是被后人来回的讲谈,但除去这些名人轶事,她在战乱时期对于中国建筑却也做出了不能磨灭的贡献。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受到的西方文化是相对比较多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她们有着自己的小资情调,但深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又让她们有着不同于西方女子对于爱情和其他事情的坚韧。
民国时期是近代思想迸发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女子的独立意识也是空前的爆发起来,出身名门的女子即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同时也有着父辈教自己的传统文化。两者文化在其中交融,让民国的女子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女子对于事情更加的优雅同时又更加的沉醉于爱情的想象之中,不过也是因为这些女子的特殊魅力让女子的地位也慢慢的上升起来。
民国时期上海的大家闺秀是怎样的?
大多数人对于民国女性的认知,围绕在孟小冬、萧红、林徽因、阮玲玉、周旋等人身上。我所了解的关紫兰具有民国女性真正的斯文、闺秀,是来自民国的经典与唯一,堪称我心中真正的女神。
关紫兰(1903-1985)出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省南海县。1927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同年赴日本留学,入日本东京文化学院。其作品曾多次入选日本重要画展。关紫兰是中国较早接受野兽派影响的画家,早年她师从陈抱一,并与日本具有现代艺术倾向的油画家艺术家有岛生马、中川纪元等人过从甚密。1930年代回国后多次在上海举行个人油画展,1963年任职于上海文史馆,直至去世。
民国时期的女画家很多,比如方君璧,孙多慈,蔡威廉,但是才貌双全、低调内敛者,唯有关紫兰。
关紫兰的一生低调、不张扬,仿佛时间在她的生命中是缓缓的流逝,而非白驹过隙,她的一生真正诠释了什么是“岁月静好”。
说起中外的才女文青,她们不是命运凄惨,就是身世坎坷。
仿佛老天爷总是要把所有的苦难都给这些才华横溢的女人们……
老天爷给你多少聪慧美丽,似乎就要夺走你一些 幸福,这样也很公平,不是吗?
可是凡事都没有绝对的,有一位美丽的女画家,她出生好,家世好,没有磨难,没有师生恋,更没有绯闻。
她的一生正如自己的名字一样,高贵优雅,体面矜持。
这位幸运的女人她的名字叫关紫兰。
关紫兰,1903年出生于上海一户富庶人家,她的父亲原是广东南海人,极赋艺术修养。
关紫兰的父亲因为自幼家贫,只得背井离乡,独自一人到上海打工。
关父在上海打工时,偶然间到了一家从事印染的工场做学徒。
由于关父为人机灵勤奋,所以很得东家赏识,不久之后便招他为婿,继承了这家印染厂。
关父继承印染厂后,不墨守成规,灵活经营,将这家印染厂发扬光大。
待到关紫兰出生后,家中己是经️纺织印染行业的大户了。
由于关母体弱多病,所以只生此一女,夫妻二人视女儿为掌上明珠。
关紫兰从小就乖巧可爱,悠静如水……
关紫兰喜欢看那些印染花样,她最爱照着花样临摹,她常常沉醉其中,忘记了自己生在何处?
关紫兰的父母见女儿有如此之高的绘画天赋,便为这个宝贝女儿请来了绘画名师,在名师的悉心指导下,关紫兰尽得真传。
有如此父母,是儿女之幸也。
关紫兰在十几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神州女校,专攻绘画。
不久之后,关紫兰又转入中华艺术大学学习绘画。
这一切都是这么的顺利,这一切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
关大小姐吃穿不愁,无忧无虑,绘画写生,如鱼得水。
这样的人生真是太美好了……
关紫兰二十三岁时在上海画坛已经颇有名气,她不仅画艺精湛,作品出众,而且身材匀称,肌肤胜雪,五官精致。
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才女自然会有不少的追求者,但我们的关大小姐为人低调,从不张扬炫耀,更没有招蜂引蝶。
此时此刻的关紫兰不想恋爱,只想默默求学,孜孜不倦地绘画。
她如同一株深谷幽兰,清高而又慎重。
当年有名的《良友》画报编辑梁得所,在参观毕业生画展时,对关紫兰的画作赞不绝口。
梁得所在见到关紫兰本人后,更对清丽脱俗的关大小姐念念不忘……
梁得所二话不说,直接取走了关紫兰的作品,并将她的照片发表在《良友》画报第十七期上。
关紫兰那美丽的形象红遍了上海滩,可她自己却并不高兴,她讨厌这种虚假的东西,她更不愿意让人评头论足。
为了摆脱眼前的烦恼,关紫兰在老师陈抱一的建议下,远赴日本留学。
当年的陈抱一在上海油画界很有名气,他的作品在日本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乘着老师的东风,关紫兰进入了东京文化学院,学习油画艺术。
关紫兰是这样的悠然宁静,静的像条潺潺流淌的小溪,不争名利。
才貌双全的关紫兰:静气中养出来的,临花照水,自有一种韵味无穷
大多都是给有钱人准备的,因为普通老百姓维持生计便已是竭尽全力了,那还有时间去享乐,有钱人一般的娱乐活动是听戏,遛鸟,还有人会去拍写真。首先第一个消遣活动是看戏,自从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观赏戏曲便成为了有钱人家特有的娱乐活动,就好比现在我们的看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