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三千大千世界_佛家的大千世界

hacker|
85

文章目录:

三界与大千世界什么区别!

三界是无量诸天的横向分层,由下至上。

三千世界是宇宙空间的纵向划分,每个空间都有各自的三界。三千是一个比喻,为数目之众多,就像宇宙之大,星系无量,每个星系都可能有自己的生命系统,无尽奇闻。

无量诸天。从地狱算起有饿鬼,傍生,修罗,人,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组成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之上,再加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之上,再加少净天,无量净天,徧净天,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之上,再加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为一大千世界,称一佛土。里面包含了小千中千大千,故也称三千大千世界。

第六课 世界

「世」是去来今,「界」是方位,这是竖说时间,横说空间,也就是说天地的意思,更表明天地原是迁流变化无常的。世界先以须弥山为中心,最下层是空轮,层层向上是风水金等四轮体,金是指含金质的固体地形。

从地面向上,至须弥山之半,是第一层天。至山顶为二层天,再往上有四层天,因这六层天,都有男女饮食之欲,所以称是「欲界天」。再向上有十八层天,分为四禅,只有庄严形色,所以名为「色界天」。再向上还有四层天,不着形色之相,所以名为「无色界天」。

须弥山四方有四个大星球,有八个中星球,有数万小星球,前人称名曰「洲」,外围层层有七山八海,更有铁围山为外廓。

第七课 世界数量

合计须弥、铁围两山环抱的大小星球,及七山八海,下自空轮向上,一直到色界的初禅天为止,这名「一个世界」。以这样一个世界的横竖范围为标准,集合一千个世界,上至色界二禅天为止,名「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的范围为标准,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上至色界三禅天为止,名「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的范围为标准,集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上至四禅天为止,名「大千世界」。因此数中有小千、中千、大千的分别,所以有三千大千之名。

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非止一个,是无量无边说不穷尽。这无量无边大千里的六道众生,也是说不穷尽。但是世界是不断「成、住、坏、空」的迁流,众生也不断「生、住、异、灭」的演变。

第八课 界分内外

三界本来无常,在内的众生又被一切烦恼缠缚,不得自由,不断生死,所以称三界为「火宅」,称众生为「凡夫」。

凡夫共分六类:一、天,二、人,三、阿修罗,此三强称曰「善道」,因着虽处火宅,尚享有小安乐;四、畜生,五、饿鬼,六、地狱,此三直称曰「恶道」,只是受苦罢了。

总起来看,众生烦恼未尽,生死不断。被业力牵引,此道死,彼道生,往来奔驰,似车轮般旋转不息。偶生善道,虽享小乐,也是暂时不究竟的。

若能除尽烦恼,就能脱离六道,超出三界,断了生死,不生不灭,这样名曰「界外圣人」。共分四类:证小乘果的是声闻、缘觉,证大乘果的是菩萨、佛。

“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和“三千大千世界”分别出自哪里?

“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出自《毗尼日用》

“三千大千世界”出自《起世因本经》

《毗尼日用》是佛教书名,明星祇著。从《华严经·净行品》和密教经典中采择偈、咒汇编而成。“毗尼”是“律”梵文的旧音译,新音译作“毗奈耶”。

《起世因本经》是《巴利三藏·长部》的第27经。本经记述佛于黄昏时,经行于鹿母讲堂外,对随后而来之婆罗门族出身之婆悉咤和婆罗堕之所说。

扩展资料

“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充分表达了佛有慈悲心。依净水咒所述,佛有慈悲心,喝水怕伤到水里的虫子,念咒超度才喝水。所以饮水前要念三次净水咒超度这些生灵。

“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是佛门的一种哲学思想,希望人们看世界不要只注意他的表面,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表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八万四千”是极言其多,而不是具体的数目表达。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毗尼日用

百度百科-起世因本经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七十二,什么是依报随着正报转

净空法师---十亿个银河系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区。星球是依报,居住在那个地方的众生是正报,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没有了,依报就不会存在。

「又云: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从真佛变现出化佛来,「接引迷根」,迷根是凡夫,接引凡夫,教化凡夫。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生在印度,示现住世八十年。三十岁成道,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讲经教学度化众生四十九年。你说他是真佛还是化佛?释迦牟尼佛他教化众生的范围是娑婆世界,不是这个地球。娑婆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这大千世界多大?黄念老告诉我,佛经上讲的,一个单位世界是一个须弥山,四大部洲,无量的星球围绕,日月在须弥山的中腰绕行,这经上讲的,我们都曾经读过。

我们以前很多人,很多法师,我也不例外,都把须弥山看作是个太阳系,单位世界是个太阳系。念老告诉我,不是太阳系,太阳绕着银河的边缘这个轨道在运行。银河的中心,应该就是佛经上讲的须弥山,这讲得很有道理。换句话说,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一千个单位世界叫做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为单位,一千个小千世界则成为一个中千世界。以中千世界为单位,一千个中千世界再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是由单位、小千、中千组成的,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其实是一个,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不是三千个,是一个,一尊佛的教区,太大!这个教区,现在天文学家计算出来,那多少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十亿,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区。释迦牟尼佛到地球上来教地球人,当然是化身,不是他的真身,真身不会到这来,化身。这么多的星球,现在有人知道,照佛经来说,只要是星球,就有众生在那里居住。为什么?星球是依报,居住在那个地方的众生是正报,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没有了,依报就不会存在。这个现代的物理学家都发现了,物质是什么?物质是意念形成的,物质的基础是意念。没有意念,哪来的物质!所以说先有意念,后有物质,也就是先有精神而后有物质,这跟佛经上讲的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任何星球上都有众生在那里居住。而是我们烦恼习气种种差别,有的星球上的众生,我们能见到,有些我们见不到。用现在科学家的话说,空间维次不一样。如果他们的有情众生跟我们空间维次不一样,我们就见不到他。他的维次比我们高,他见到我,他的维次比我要低,他见不到我。而且空间维次也不是真的,从哪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而来的。离开分别执着,这个维次就不见,所以它不是真的。我们心要是清净,定下来了,就能够突破空间维次,能够看到二十八层天,能够看到下面的地府,清净心能见到。我们见不到,说明心不清净。心真的清净就见到了。所以六道轮回的真相是事实,不是迷信。谁能见到?须陀洹就能见到。在大乘讲,十信菩萨,初信位他就见到。初信菩萨到六信菩萨都没有离开六道,对六道里面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不是假的。

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意思

达摩祖师在《金刚经》中将“三千大千世界”译为“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古称“裟婆世界” 又云“裟诃世界”。三藏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又将其命名为“索诃世界”。

本文试图通过综合分析上述诸名称,以探察“三千大千世界”所蕴之奥义。

 

一、             索诃世界的含义

 

“索诃世界”中的“索”字有欲求、探寻、孤单、或形容颤抖等意。而其中的“诃”字,依字面同“呵”之谓语气。还可理解为“诃子” (诃子又名青藏果其外形橄榄状)或“诃梨”(印度的一种水果)的引伸意---橄榄形。

依字面“索诃世界”是“人们一直寻求探索,形若橄榄状,而又索索颤抖之世界”。

然,上述对“诃”字的表面化处理,确实显得有些武断。因为组合汉字之字意最容易随使用历史的演进而发生异化。因此,要了解组合字“诃”的最原始本意,需要从其组合“原字”以及“组合关系”中寻找。

根据构造逻辑理论,在语言逻辑里对难以直接表达的“本意”,只能以表达与“本意”有相似对称关系的准对象的方法来映射“本意”。这种构造逻辑又叫准分析对称构造逻辑。

“索诃世界”中的“诃”字是组合字。“诃”可拆为“言”、“可”二字。根据构字字元顺序,可以发现“言--可”与“可---言”存在顺序对称性。

“可----言”的关系意是显性的“可用语言表述”,属于肯定句。因此,可推断“言--可”所表达的关系意应该是否定句“不可用语言表述”。

即: “可----言”, ---------对称---------- “言---可”

“可用语言表述” ------对称----------“不可用语言表述”。

“诃”之内涵之所以用以隐性的方式表达,其原因是“诃”之本意有难言之隐。“不可用语言表述”之命题的真值与命题本身属于语言逻辑中的悖论。

为消除悖论的发生,我们引入前置条件,将“诃”的本意限定在“诃喻谓的语义不含自身”的域内。这时“诃”可直接翻译为“不可用语言表述”。当然这种逻辑表达方式,超出了传统语言逻辑的范畴。

综合以上论点,对“索诃世界”较为全面的解释是:“人们一直寻求探索而又不可用语言表述,形若橄榄而又索索颤抖的世界”。

当然,这种解释也是有限定条件的。那就是仅限于在“自己喻谓的语义不含自身”域内才有意义。

 

二、“裟婆世界”与“裟诃世界”

 

“裟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 最早的译名。其中之“裟”是袈裟之裟,“裟”字可拆解为“沙--衣”组合。“沙--衣”的关系意为显性的,比喻“沙状之衣”;其中之“婆”的原始含义也是显性的,比喻象祖母般的琐碎、多纹、形态呈陀螺状。因此“裟婆世界”的通体意思是“裹着沙衣的琐碎多纹陀螺状世界”。

通过“裟婆世界”所表达的含义可以看出,“裟婆世界”是 “三千大千世界”形在的住相描述。从其所表达的形状看,从人象一个老和尚,从物象太阳系,或现代物理学中所描述的原子。

“裟婆世界”译名,体现了当时的译者对“三千大千世界”的认识境界。随着人们对“三千大千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后来的译者又将“三千大千世界”翻译为“裟诃世界”。“裟诃世界”丰富了“三千大千世界”的内涵。尤其是“诃”字之妙用,弥补了“裟婆世界”仅有外在性表观陈述,缺少内涵表达之缺憾。

“裟诃世界”的直接意思是“裹着沙衣的不可言世界”。由于“诃”字的本意是“不可言”,从而使得“三千大千世界”所蕴涵的内涵可以任意想象,无限丰富。

然而“裟诃世界”作为“三千大千世界“的译名也有缺憾。那就是它不如原来“裟婆世界”所表达的形在那样生动,因此,随着人们对“三千大千世界”的进一步认识,“裟诃世界”也被后来的佛学大德所放弃。

 

三、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在当今佛典中广泛采用的经典译名。最早见于达摩祖师翻译的《金刚经》中。

“娑婆”二字的组合关系意,无法直接解读,其关系意是隐性的。而与之具有对称关系的准对象--“婆娑”,则可以直译为“旋舞迷离的”。

“娑婆”与“婆娑,呈对称关系,两者所表达的“关系意”应该呈颠倒映射关系。

映射关系列表如下:

字序对称 “婆娑”---------对称-----------“娑婆”

认识主体互为影射 婆娑世界---------对称-----------娑婆世界

住相的对称关系意 旋舞迷离的-------- 对称 ------ “娑婆”的关系意

认识主体的方位 由外向内看--------对称--------- 由内向外探。

从以上关系表中可以领悟出“娑婆世界”的原本含义。

因此,以分别心说法:“婆娑世界”是眼在界外,所看世界之形在;“娑婆世界”则是心在界内,悟世界之本象。一个外观看形在。远观转动陀螺状,近察旋舞又迷离;着相才有形和影,若不着相皆空明。一个内探辩万象。上探无垠星际云,下探微尘量子流;不识娑婆真面目,只缘身在娑婆中。

结合现代科学的一些发现,人们已经认识到,原子世界由外部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太阳系世界由外部的行星绕太阳旋转;银河系世界由外部星云绕中心旋转,这些“世界”之形态是“婆娑世界”最好的实证比喻。

 

四、娑婆世界、索诃世界、堪忍世界之差异。

 

分析“索诃世界”与“娑婆世界”译名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三藏法师之所以在达摩祖师之后又将“三千大千世界”翻译为“索诃世界”,其本意体现了唐时期那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特征。

以现代的世界构造逻辑而论,“娑婆世界”较“索诃世界”更贴近“三千大千世界”的关系意。“娑婆世界”所蕴涵的认识主体处于互为认识的时空对称关系中。因此说,“娑婆”---“婆娑”此时最原始的本原,这个关系式代表“佛”本意,也就是缘生万物的那个原初关系式。

“三千大千世界”的中文译名之所以一直沿用“娑婆世界”,达摩祖师的《金刚经》译文之所以被喻为蕴涵了文字般若的经典,这不能说是没有原因的。

随着人们在社会生活活动中的不断学习与思索,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精细。世界原本所谓的有形本元,在人们的认识的过程中变的越来越模糊。从有形的原子说,到二元心物说,进而到形而上的心元说等等。而当今的正教佛学由此也就被称之为了广义的智慧说。

人类对“娑婆世界”的解释本身,表达了人类认识所达到的层面。人们对佛典的理解境界不同,认识也就不同。当今佛学大师对“娑婆世界”的再翻译基本脱离了旧时对“世界”本元的他性解释。进而转向了内观心识性的己证,比如将“娑婆世界”翻译为“堪忍世界”。“堪忍世界”应属于对“三千大千世界”心识性境界的认识。

佛祖之启示“一尘含数刹”,从剖析学的角度揭示了宇宙之本象。反观“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之“三”不是简单的数字之三,而是动生之“三”,与道家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三”有同理之妙。

五、慧眼看世界

现代物理告诉我们,有形世界所谓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又有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若继续微分,可到无形的波泡量子甚至更小。

而人的肉眼功能是这样的不完善,其一它仅仅感受可见光,而对或高或低的不可见频率波熟视无睹,其二它感光处理速度太迟缓,大概需要1/16秒的暂留时间;其三它分辨力太低,它只能分辨大于0.1度视角的影象。其四视窗太小,无法收集到足够反映宏大天体信息的稀疏的射线粒子;其五肉眼所能够借助的可见光媒介波段太窄。这种光波用于微观时,显得波线过粗,而无法穿越小级别实相原子间空间,而探视深层原子的形在,更无法穿越原子外部那飞速旋转的电子划影丛林而探察原子核的性状。这种光波若用于观察广堙的太空时,其波又显得过于细致,因而无法呈现运动天体的动影外轮廓。

人们以肉眼观测世界,由于肉眼功能之缺陷与视觉媒介之不足,导致了人肉眼无法摄取或映射“物”的本象。肉眼所能接收到的连续信息,只不过是“物”所含微粒运动所形成的划影轮廓。而人最终所能看到的,则是这种动态的幻形轮廓信息,经过1/16秒内暴光叠合后才显现出来的复合影象。

因此,肉眼对于物内高速粒子的运动状态无法反映呈相。

所以说,人用肉眼所看到的决不是的“被观察物”的本来面目。而是虚假幻形。这种虚假的幻形是由于肉眼本身缺陷以及媒介光粗大造成的。因此,佛学将这种依据缺陷性构造途径所获得的认识叫着相性认识。

假若人能有一只无缺的眼睛,其感光速度无限,其视神经元可感受无限精微的信息,其视窗光圈可无限调整,假设这只眼睛所借助的媒介光波长也无限可调,亮度无限可调。

那么,想象一下人将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当这只慧眼以中子射线为媒介光时,我们将透视楼宇。若以比中子射线波长更小的射线为媒介光时,我们将透视宇宙。那时,我们的眼中只有空明的一片空明的光亮。

假若,我们从这种状态开始调整这只慧眼的参数,将感光的速度由快调慢。将媒介光的波长逐渐调长。那时,我们所看到的空明的光亮将渐渐变暗,当我们继续调整时,这种隐暗的背景上会变化出模糊的微尘。随着不断调整,这种模糊微尘还会变的渐渐清晰。随之又会出现更大的模糊阴影。当继续调整,这种更大的模糊阴影又渐渐清晰起来。随着慧眼参数的调整,眼睛所见的景象会不断出现模糊--清晰—模糊--清晰的交替变换,而所观察到的形在体也随之逐级粗大起来。

直到我们调整媒介光到可见光频率段时,这只慧眼才可看到象肉眼所见的形在物,并且这种形在会随着慧眼参数以及媒介光波长的调整,会由紫色逐渐变化到红色。当我们继续调低媒介波频率,继续调大慧眼的视窗和光圈时,比如,设想光圈调的象地球这么大,暴光时间以万年计。那时,我们将会看到太空中用肉眼所根本看不到的奇异天体,类似太阳系的一些天体呈现橄榄球形,类似银河系的天体呈现旋舞飞碟的样子。

认识世界之奇妙,确实不能仅仅依靠人的感官。学习探索,需要用心智。依不断学习所增长的慧眼认识力,依高度聚集的智慧之光,才可逐步破解大千世界的所蕴涵的无限奥秘。

三千大千世界再佛经中的详细解释

三界与三千大千世界

佛经中的一个小世界,由“欲界”、“色界”及“无色界”等三界所构成。三界内各有相关的众生,《长阿含经》卷二十的《世记经》中记载着:

「佛告比丘:『欲界众生有十二种。何等为十二?一者地狱,二者畜生,三者饿鬼,四者人,五者阿须伦,六者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色界众生有二十二种:一者梵身天,二者梵辅天,三者梵众天,四者大梵天,五者光天,六者少光天,七者无量光天,八者光音天,九者净天,十者少净天,十一者无量净天,十二者遍净天,十三者严饰天,十四者小严饰天,十五者无量严饰天,十六者严饰果天,十七者无想天,十八者无造天,十九者无热天,二十者善见天,二十一者大善见天,二十二者阿迦尼咤天。无色界众生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空智天,二者识智天,三者无所有智天,四者有想无想智天。』」(注四)

以上共标出三界的众生有三十八种。《世记经》又记载着:

「阎浮提人身长三肘半……四天王身长半由旬,衣长一由旬,广半由旬,衣重半两。忉利天身长一由旬,衣长二由旬,广一由旬,衣重六铢……兜率天身长四由旬,衣长八由旬,广四由旬,衣重一铢半……他化自在天身长十六由旬,衣长三十二由旬,广十六由旬,衣重半铢……」(注五)

以上显示出愈往上层的天,其身长愈大,密度愈稀;而另一方面寿命却愈长,《世记经》说:

「阎浮提人寿命百岁,……四天王寿天五百岁,……忉利天寿天千岁,……焰摩天寿天二千岁,……兜率天寿天四千岁,……化自在天寿天八千岁,……他化自在天寿天万六千岁,……梵迦夷天寿命一劫,……光音天寿命二劫,……遍净天寿命三劫,……果实天寿命四劫,……无想天寿命五百劫,……色究竟天寿命五千劫,……空处天寿命万劫,……识处天寿命二万一千劫,……不用处天寿命四万二千劫,……有想无想天寿命八万四千劫,或有减者。齐此为众生,齐此为寿命,齐此为世界,齐此名为生、老、病、死往来所趣。……」(注六)

以上标示出「天」的寿命甚长,但仍不能超越生、老、病、死。今回过头来,看此大地,《世记经》说:

「佛告比丘:『今此大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其边无际。地止于水,水深三千三十由旬,其边无际。水止于风,风深六千四十由旬,其边无际。』」(注七)

此处的数据,在不同经论上并不相同,但都表示此大地(地球)下方是水(大海),再下就是风(大气)。若再把宇宙的范围,由此世界往外看,依《世记经》的记载:

「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须弥山王、四千天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败,众生所居,名一佛刹。」(注八)

此处指出一个小千世界含一千个太阳系;中千世界含一百万个太阳系;一个大千世界含十亿个太阳系,如是为一佛刹。《世记经》的〈地狱品〉记述着:

「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围绕其外,复有大海水周匝围绕八千天下,复有大金刚山绕大海水。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二山中间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于彼,彼有八大地狱。」(注九)

依此段经文所述,八大地狱是在太阳系的外围二大金刚山(即「铁围山」)之间。「大海水」似指星际介质,「金刚山」似指不同星际介质间的不连续交界区。

至于地球上的四大洲,依《世记经》的〈阎浮提洲品〉及〈世本缘品〉的记载:

「佛告比丘:『须弥山北有天下,名郁单曰(即「北俱卢洲」)。……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于逮(即「东胜身洲」)。……须弥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即「西牛货洲」)。……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即「南赡部洲」),其土南狭北广。……』」(注十)

「此阎浮提日中时,弗于逮日没。拘耶尼日出,郁单曰夜半。……阎浮提东方,弗于逮为西方。阎浮提为西方,拘耶尼为东方。拘耶尼为西方,郁单曰为东方。郁单曰为西方,弗于逮为东方。」(注十一)

依以上二段经文的记述,此处的须弥山代表地球自转的轴心;地面分成东、南、西、北四个大洲,依次为弗于逮、阎浮提、俱耶尼及郁单曰,如此可符合各洲的日出、日中、日没及夜半。四大洲及人皆在地球上,容易用肉眼见到,而「天」则有不同。《世记经》的〈忉利天品〉记述着:

「天有十法,何等为十?一者飞去无限数,二者飞来无限数,三者去无碍,四者来无碍,五者天身无有皮肤、骨体、筋脉、血肉,六者身无不净大小便利,七者身无疲极,八者天女不产,九者天目不眴,十者身随意色,好青则青,好黄则黄,赤白众色随意而现。」(注十二)

故知佛经中的诸天,并不是像人类的肉身易于见到。至于他方的佛土,《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有如下的记述: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世界海有种种差别形相,所谓或圆或方,或非方圆,无量差别。或如水漩形,或如山焰形,或如树形,或如华形,或如宫殿形,或如众生形,或如佛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这表示在大乘佛法中,有千差万别的宇宙形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三千大千世界」。今日的天文学,已明显知道太阳系中的天体有盘状的分布,由1011个恒星所构成的银河系也是旋转的盘状。银河系外的「旋涡星系」也是如此。由许多星系所构成的「星系团」,则有的不再是盘状;更大尺度的「超星系团」则旋转不显著

佛教将宇宙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意思

三千大千世界之略称

三千大千世界 梵语tri-sa^hasra-maha^-sa^hasra-loka-dha^tu,巴利语ti- 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然据正确推定,所谓三千世界实则为十亿个小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实为千百亿个世界,与一般泛称无限世界、宇宙全体之模糊概念实有差距。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每一小世界最下层系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之大地,而须弥山即位於此世界之中央。

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於须弥山四方,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咸海中,有四个大洲即东胜洲、南胆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及九山八海( 提罗、伊沙陀罗、游乾陀罗、苏达梨舍那、安湿缚竭 、尼民陀罗、毗那多迦、斫迦罗等八山--加上须弥山共九山,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总为八海),称为一小世界或须弥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色界四禅天之一,此天众生分为大梵天、梵众天、梵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六欲天(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又称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

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①,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其山直上,无所曲折,山中香木繁茂,有四天王之宫殿;此山有上、中、下三级「七宝阶道」,两旁有七重宝墙、七重拦 、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其间之门、墙、窗、栏、树等,皆为金、银、水晶、琉璃等所成;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之奇鸟,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居住之处。

参考资料:

回答者:gm151617

1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14 下午 12:39:00

    随着正报转。正报没有了,依报就不会存在。这个现代的物理学家都发现了,物质是什么?物质是意念形成的,物质的基础是意念。没有意念,哪来的物质!所以说先有意念,后有物质,也就是先有精神而后有物质,这跟佛经上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