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福州市体育中心游泳馆什么时段开放 一次门票是多少 有什么规定?
福州市体育中心游泳馆
泳池面积:50米×25米,
深1.2米~2米
开馆时间:10:00-22:00
票价:
大人18元、次/儿童票12元/次,月票230元/月
地址:福州琴亭路5号省体育中心内
福州市体育馆为什么变成停车场?为什么不能提供市民跑步运动等用途
原标题:福建省奥体中心健身跑道变收费停车场 市民质疑
27日傍晚,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主馆外,一位市民在停满汽车的跑道上跑步。
跑道是用来干什么的?来自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答案是:停车、空调废气排放。
5月2日,本报刊发《公共资源为什么不姓“公”》一文,关注公共资源被管理单位出租收费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连日来,读者又多次致电本报,反映省奥林匹克中心跑道变身为停车场,给市民锻炼带来诸多不便。
27日18:00,记者赴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调查。
室外跑道
停146辆车,
3人跑步
27日,在经历了十几天的连绵阴雨后,福州迎来了难得的晴天。公园内、绿荫下,到处是市民锻炼的身影。但是在我省最大的体育运动场馆奥林匹克中心内,却是一番独特的“风景”。
傍晚18:00左右,在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外部宽阔的塑胶跑道上,被划出一个个停车位,停满了私家小汽车。记者绕着场馆统计发现,仅这一圈跑道上,共停放了146辆小汽车。就在记者统计汽车数量的同时,仅有3位市民身着运动服在此跑步。
跑步的人怎么这么少?
“不是不想跑,是不能跑。”一位路过的市民显然十分激动,“跑道上车子来来往往,有时速度还挺快,十分危险。此外,跑步的时候,还有些车子在后面鸣喇叭催人让路,感觉很不好。”
不仅是跑道上各类车子扎堆,体育中心内其他场所,同样密密麻麻停满了车子,乍看过去,偌大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俨然成为一个巨大的停车场。
这些车来自何方?
“基本上都是周边居民的车。”这位市民说,体育中心停车位对外开放,周边楼盘不少居民在这里办年卡停车。此外,体育馆管理单位还将场馆出租给一些公司使用,这些公司和商户也成了停车“主力”。
“真正来锻炼的人都住在附近,开车来的其实并不多。”这位市民说。
为验证市民的说法,记者找到门口保安,自称周边居民,想办停车卡。保安热情表示,体育馆内空间大,停车十分方便,既可以办月卡,也可以办年卡,年卡收费1600元,比办月卡便宜200元。
室内风雨跑道
墙上160台空调排气,30人健身
跑道变停车场,市民跑步变得不再方便。
在此前的采访中,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办公室主任邓志勇曾表示,中心始终致力于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中心还为市民开放了风雨跑道,即使刮风下雨,市民也可以在此锻炼。
以此推测,外面跑步不方便,里面跑道应该人气高涨,事实又是如何?
18:09,记者走进风雨跑道内,看到的依然是冷冷清清的景象。约千米长的风雨跑道上,只有稀稀落落的30多位市民在跑步。
这又是为什么?
“压抑,环境不好!”正在跑步的刘先生指着跑道边围着田径场的铁丝网说,在这里跑步,简直跟电影里放风一个样。刘先生表示,如果不是实在没地方,自己真不愿来这种地方锻炼。
除了空间狭小,跑道周边墙上密密麻麻的空调压缩机也引起了市民极大的反感。“体育中心将场馆对外出租开店办公司,空调压缩机只能装到风雨跑道边上的墙上。特别是一些酒楼的空调压缩机,体积大,功率高,开动起来轰隆隆作响。”刘先生说,市民锻炼一般在傍晚,这时候也是酒楼营业的高峰期,从这些压缩机旁跑过去,特别令人难受。到了夏天,根本没人愿意在这跑步。
在热心市民的指点下,记者绕着风雨跑道对压缩机进行了一番统计发现,在整个跑道周围,足足装了160台空调压缩机,还有少数油烟排放机和风扇。
记者点评
体育馆“变姓”谁之过
场馆出租开店、跑道变停车场、墙壁挂满空调、锻炼要收费……关于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公共资源由“公”变“私”引来的争议从未消停。
针对这一现象,管理方叫屈:单位多年没财政拨款,生存靠自收自支,员工发工资、场馆要维护,不出租场地怎么办?
市民同样不满:体育馆所本由纳税人的钱修建,如今,自家的东西没法用,却成了别人赚钱的工具,这怎么行?
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不是个例。
在公民权利意识日渐觉醒的今天,公共资源“私有化”现象正日益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然而人们在激烈抨击之余,却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场馆出租照旧,市民依然不满。就连著名的“鸟巢”亦未摆脱场馆出租的命运。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有无破解之道?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潘舒明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指出:关于城市公共资源的安排使用,主要有三种思路:一种是“经营城市”的思路,二是社会管理的思路,三是民生普惠的思路。
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做法,正是“经营城市”的典型体现,在眼下,这一做法虽然盛行,却难脱与民争利、利益部门化的嫌疑,因此也越来越受到质疑。
三种思路,各有利弊。也许,在国家没有将体育馆的建设管理一肩扛的情况下,类似的争议还将长期存在。
但是,这并不代表体育馆的管理方就不能有所作为。对于场馆管理方而言,首先是要摆脱以公共产品牟利的嫌疑。例如,及时向社会公开场馆运营和维护的各项收支情况,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公共产品的公共性质。
此外,对于政府决策者而言,体育馆等公共品收费的最大限度应该是维持收支平衡。政府应通过立法等手段,规范公共资源的内涵和外延、编织公共资源配置目录、明确公共资源市场配置方式,打击管理部门“以公谋私”行为。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疫情蔓延,全球体育产业情况如何?
吉林省长春市荧光夜跑节举行,百余名跑步爱好者参与其中,在夏夜中奔行,享受运动健身的快乐。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体育产业遭遇“急刹车”。赛事纷纷延期或取消,产业拉动效应不再;居家防疫成常态,线下体育消费遇冷,面对不可预知的发展前景,体育产业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
在变化中保持定力、随时而动——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在变与不变的考验下,体育产业显现出新的动向。
疫情极大影响了线下体育消费,加速了体育产业向线上转移的进度。疫情防控期间,体育鞋服业遭遇库存危机,包括国际大牌在内的体育品牌纷纷降价,不少国产品牌压力陡增。除了体育品牌销售遭遇低谷之外,疫情也让健身行业遭受巨大打击,不少健身房深陷经营困境,甚至被迫关张。
大环境在变,但人们对于体育和健康的需求并未改变。伴随着向线上和云端转移的风潮,体育产业也在线上寻觅机遇。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体育明星搭上直播带货的快车,掀起了一波体育直播的热潮。以筋膜枪为代表的体育用品,成为消费者热捧的网红产品,让人们看到了体育
直播带货的潜力。而在健身行业,健身APP、健身直播课等云端健身的产品和模式在此期间得到了更好的打磨和广泛运用,催生了体育消费的新形态。
随着经济社会复苏态势向好,体育也在以崭新的面貌悄然回归人们的生活。在许多地方,“夜经济”正在向纵深发展,也由此带动了体育消费的“晚高峰”。浙江温州、山东潍坊等地相继推出政策,鼓励夜间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在民众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的背景下,体育夜市、24小时健身房等模式在多地兴起。
体育产业的面貌在变,但体育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并未改变。城市的发展,体育是强大的助力。近年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体育赛事数量逐年增加,成为中国各大城市争相布局的“香饽饽”。研究显示,在体育赛事举办期间,往往会形成大量餐饮、娱乐、交通、住宿、旅游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有效拉动城市GDP攀升。疫情当下,城市的复苏更需要体育,体育产业的重振也需要城市的参与,两者之间的“化学反应”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发生着。近来,江苏、黑龙江、辽宁等省市已通过政策支持、线上招商等方式,开辟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体育或许会因疫情暂时离场,但体育文化、体育元素在生活中不会缺席。体育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复苏,也能够在全球抗疫的关键时刻鼓舞士气、缓解焦虑。在全球范围内,英超、西甲、意甲、德甲等赛事已重燃战火;在中国,CBA联赛率先复赛,中超联赛也有望在近日公布复赛细节。赛事的回归让体育产业重见曙光,也让更多人从中收获快乐和信心。
寒冬或许漫长,但四季的轮回终究不会改变。当春天来临,经历疫情考验的体育产业定会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公共产品的公共性质。此外,对于政府决策者而言,体育馆等公共品收费的最大限度应该是维持收支平衡。政府应通过立法等手段,规范公共资源的内涵和外延、编织公
重振也需要城市的参与,两者之间的“化学反应”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发生着。近来,江苏、黑龙江、辽宁等省市已通过政策支持、线上招商等方式,开辟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体育或许会因疫情暂时离场,但体育文化、体育元素在生活中不会缺席。体育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复苏,也能够在全球抗疫的
发社会各界关注。然而人们在激烈抨击之余,却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场馆出租照旧,市民依然不满。就连著名的“鸟巢”亦未摆脱场馆出租的命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有无破解之道?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潘舒明
少居民在这里办年卡停车。此外,体育馆管理单位还将场馆出租给一些公司使用,这些公司和商户也成了停车“主力”。“真正来锻炼的人都住在附近,开车来的其实并不多。”这位市民说。为验证市民的说法,记者找到门口保安,自称周边居民,想办停车卡。保安热情表示,体育馆内空间大,停车十分方便,既可以办月卡,也可
“香饽饽”。研究显示,在体育赛事举办期间,往往会形成大量餐饮、娱乐、交通、住宿、旅游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有效拉动城市GDP攀升。疫情当下,城市的复苏更需要体育,体育产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