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的看法_娱乐至死的本质

hacker|
143

文章目录:

《娱乐至死》这部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娱乐至死”并不算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或者说,自从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出版以来,它就无数次地被人们提及,从电视普及的年代,到网络主导的现代,这个概念从未远离我们,并且一步步地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和影响力。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为我们描述了一场1854年的政治辩论,交锋的双方是亚伯拉罕·林肯和斯蒂芬·道格拉斯。辩论的规则可能会让我们有点吃惊,道格拉斯走上台后,需要首先讲整整三个小时,接下来,林肯再讲三个小时,然后,道德拉斯还会再次登台,进行反驳。这一来一回加起来,就要超过七个小时。结果轮到林肯发言的时候,他发现已经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了,于是就和现场的观众们说,你们先回去吃饭吧,吃饱了回来继续听。当时的观众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一切也都按照林肯的计划进行。波兹曼讲完这个故事后,在书中感叹道:“这是怎样的听众啊!”

印刷品适合进行理性思辨,电视适合进行娱乐,如果我们用电视来思考严肃的政治信息,就会变成娱乐至死的物种。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波兹曼也许说的没错,但他讨论的是印刷时代和电视时代,和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关系其实不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人类不仅会塑造技术,技术反过来,也会塑造人。作为麦克卢汉的信徒,波兹曼非常同意“媒介即信息”这个观点,不过,他认为这个说法也有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按照波兹曼的原话来讲,“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了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我们读书、看电视或看手表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大脑如何被这些行为所左右并不感兴趣,更别说思考一下书、电视或手机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有怎样的影响了”。因此,波兹曼换了一个比喻,认为“媒介”更像一种隐喻,潜移默化、甚至出人意料地改变着我们的认知。因此,如果我们想深入了解一种文明,最有效的途径,便是了解这种文化中使用的传播工具。

如何看待当下的“娱乐至死”现象?

个人看法:

进入互联网时代,尼尔·波兹曼的理论依旧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仍需对新媒体的“娱乐至死”保持警惕,更为重要的是,肯定正当娱乐的价值,警惕过度娱乐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抗娱乐至死,需要艺术创作者保持对艺术的真诚,同时艺术欣赏者更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审美判断。

泛娱乐化的隐忧

网络时代的新媒体,以更为自由、更为开放的态度表达新的内容,影响新一代的观众,而观看这一新媒介的观众也在重新塑造着新媒介的走向。

从网络综艺来看,由于网络节目创作与电视节目相比更为自由,也就更偏重娱乐精神的释放,容易滑向媚俗的边缘。《吐槽大会》第一季第一期就因言语露骨、尺度过大而被下架,《奇葩说》也因话题过分敏感而遭到删减。窥私、猎奇、博眼球一度成为网络综艺出奇制胜的“法宝”。

归根结底这也只不过是对娱乐精神的片面理解。“重口味”热辣话题的确符合注意力经济的规律,能以最低的成本吸引用户,成功触及年轻人的“痒点”和“痛点”,成为网络剧最佳的上位方式。

然而只注重对娱乐精神的发掘,为了眼球经济而不惜牺牲意义,放弃了对艺术的品味和对社会的责任,最终只能陷入娱乐至死的境地中。

如何看待“我们处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这一观点?

“一夜潮流”发生过很多次,超女,跑男,民谣,宋仲基,像烟火一样,一个接一个爆发,光彩夺目,然后迅速灰飞烟灭,不留一丝波澜。炸裂的后脑勺和浴缸里的呕吐物,至少还是宿醉过后的纪念品,而这些比烟花消散的还快的娱乐节目,却只为新浪微博贡献了当天热点。

这现象有毛病吗?

每天朝九晚五,跪舔完老板,安抚好甲方,追个娱乐节目,做个脑残粉,还要被上纲上线了怎么着?

在我看来,娱乐无罪,意淫长腿欧巴也没有错,人们有权利选择娱乐放松,选择宿醉,选择做沙发土豆,这跟读书健身学习一样,无非都是个人选择罢了。

但是这个现象有毛病。

这个动不动就全民娱乐的现象有毛病。

生活节奏快,群众用娱乐来调剂一下生活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娱乐节目快速的火爆和落寞,反映了一个问题,大众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能力不够,民谣火了,身边的人都在听民谣,于是我也买了把吉他,过段时间,嘻哈火了,我觉得很酷,尽管对嘻哈背后的街头文化只略知皮毛,也琢磨着弄个纹身和脏辫,这一个接一个的全民狂欢,是少数人的精心设计,舆论引导,和一群不加选择紧跟潮流的观众。乍一看,双方都能获利,一点毛病没有。但是稍微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其中被消费的是大众的时间和注意力,人们被一个又一个精心设计好的娱乐节目吸引住眼球,追完一部电视剧,马上又会有新的综艺,人们沉浸在彩色的娱乐泡沫里,轻松又愉悦,这个美好的泡沫隔绝了外面的世界,让人们意识不到,也不再关心外面的世界。

曾经看过一本书,叫《美丽新世界》,在这个作者预测的未来世界里,压抑欲望是罪恶的,这个世界里提倡“每个人都是属于别人的”,所以人们没有固定的伴侣,也无需压抑自己的欲望,这里有感官电影,有无穷无尽的娱乐项目,每个人的职责一开始是被设定好的,只要完成了工作,剩下的就是娱乐,所以这里的人们看起来都很快乐,因为欲望都能得到满足,也有各种最新的娱乐项目刺激着他们的神经,这样的新世界,听起来似乎是美丽的。

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

在我看来,无尽的消遣使人们无心去思考与自身相关的更复杂严肃的问题。在满屏大长腿和小鲜肉的轰炸之下,人们兴奋的阀值越来越高,这年头,连完整的看完春晚都成了对毅力的考验,像国际关系,医疗福利,文化审查之类的严肃话题已经触动不了大众的神经,尽管这些话题跟我们生活紧密相关。人们在日益发达的娱乐业中逐渐沉沦,进而丧失了思考与辨别的能力。我们不再对政治、社会报以关注与关心,对一切了无看法,只等他人灌输。我们不再思考自己的结论,而是跟随大众舆论。

转自知乎

娱乐至死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娱乐至死指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娱乐得以达到至死的目的;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同时也是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

电视本身的性质就是娱乐性的,这表明在电视上所展现的一切都是娱乐,都是为了娱乐。观看电视不需要思考,但人们能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而正因为电视的包罗万象,其他的一切都按照电视的要求来塑造自己,最终成就了娱乐的时代。

5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13 上午 12:46:06

    观点?“一夜潮流”发生过很多次,超女,跑男,民谣,宋仲基,像烟火一样,一个接一个爆发,光彩夺目,然后迅速灰飞烟灭,不留一丝波澜。炸裂的后脑勺和浴缸里的呕吐物,至少还是宿醉过后的纪念品,

  • avatar
    访客 2022-07-13 上午 01:17:20

    进入互联网时代,尼尔·波兹曼的理论依旧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仍需对新媒体的“娱乐至死”保持警惕,更为重要的是,肯定正当娱乐的价值,警惕过度娱乐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抗娱乐至死,需要艺术创作者保持对艺术的真诚,同时艺术欣赏者更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审美判断。泛娱乐化的隐忧网络时代的新媒体,以更为自由、更为开

  • avatar
    访客 2022-07-13 上午 02:55:35

    里提倡“每个人都是属于别人的”,所以人们没有固定的伴侣,也无需压抑自己的欲望,这里有感官电影,有无穷无尽的娱乐项目,每个人的职责一开始是被设定好的,只要完成了工作,剩下

  • avatar
    访客 2022-07-13 上午 12:09:06

    里提倡“每个人都是属于别人的”,所以人们没有固定的伴侣,也无需压抑自己的欲望,这里有感官电影,有无穷无尽的娱乐项目,每个人的职责一开始是被设定好的,只要完成了工作,剩下的就是娱乐,所以这里的人们看起来都很快乐,因为欲望都能得到满足,也有各种最新的娱乐项目刺激着他们的神经,这样的新世界,听

  • avatar
    访客 2022-07-13 上午 02:17:14

    乐性的,这表明在电视上所展现的一切都是娱乐,都是为了娱乐。观看电视不需要思考,但人们能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而正因为电视的包罗万象,其他的一切都按照电视的要求来塑造自己,最终成就了娱乐的时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