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消遣娱乐_娱乐休闲消费分析

hacker|
121

文章目录:

流行文化的概念、特性,流行文化的分析方法

 一、概念:流行文化也称为青年文化,指那些从主流文化中分化出来的一些短期内为社会所接受、被社会大众吹捧的文化趋势。

二、特性:

1.娱乐性和休闲性

因为流行文化的娱乐性质能给各阶层带来轻松愉快和享乐的感觉,所以才能引起社会大众的追捧。娱乐和休闲是并存的,社会成员如果没有闲暇就不可能享受娱乐。现代社会的节奏加快、压力加重,人人都在争分夺秒地工作,为了释放生存和工作带来的压力,大家都需要在休息时间利用娱乐调剂生活。

2.大众性和通俗性

多数社会成员参与的文化活动才能被称作流行文化现象,要想得到多数人的参与,必然要冲破各种限制,因此只有非专业的、通俗文化的低门槛,才能使大多数人比较容易入门,才可能谈得上欣赏和消费文化产品,参与文化活动。

3.消费性、商业性和产业性

大多数人共同感兴趣的事物,就会产生消费需求,为了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自然就出现了打造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生产商。同时也出现了生产文化商品的企业,由此形成文化产业。

4.时效性

既然流行文化具有商业性质,就决定了文化产业具有营利的目的,要想持续地实现利润指标,就必须经常实行文化产品的更新换代,所以代表某段时期时尚潮流的流行文化必然会过时,而被新的时尚潮流所取代。

流行文化的娱乐性、休闲性、大众性、通俗性、消费性、商业性、产业性、时效性等性质决定了它是与严肃的、高雅的、精英的、专业的、经典的、传统的、乡土的、民族的、精致的、公益的等性质的文化相区别的文化。

大数据分析告诉你,什么样的文章能获得疯转

大数据分析告诉你,什么样的文章能获得疯转

社交媒体追踪服务分析工具BuzzSumo,2014年5月前后对社交媒体上超过1亿篇文章进行了分析,试图找出一个答案:

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让用户乐于分享,获得病毒式传播?

这个大问题又内含或细分为一些小问题:

◆那些获得疯转的文章,激起了用户哪种情绪?

◆清单?图表?哪类文章更有可能被用户分享?

◆读者更喜欢分享短文章还是长文章?社交媒体上的文章,最理想的长度是怎样的?

◆“信任”是不是驱动用户分享文章的一个主要因素?

◆文章有没有附上一张图片,会对分享转发带来哪些影响?

◆有大V分享你的文章,跟没有大V分享,带来的结果有多大差别?

◆一篇文章发表几天甚至几周后,怎样才能继续让用户转发分享?

◆星期几发布文章最容易获得分享转发?

此类问题的答案,有的只是从大数据角度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是:你得首先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内容),这一步无法省略和无法被取代。因此,你要坚信,好内容始终有价值。

下面的10个方法或结论,基于对1亿篇自媒体文章的大数据分析研究。它可能是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帮你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多、更有效的分享转发。

1)长文章比短文章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被分享。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阅读等是浅阅读,写短文章更易满足越来越失去耐心的读者?

大数据研究并不支持这种想法。根据对1亿篇社交媒体上发表的文章的分析,10%(前1000万篇)获得最多分享的文章,绝大多数是长文章。平均数字来看,长文章获得的分享转发量也高于短文章。

下表的大数据研究表明,3000-10000个单词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最多平均转发分享量(8859次)。

吊诡的是,社交媒体上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少于1000个单词的。

这说明了什么?生产优质的长文章,是一片蓝海市场!加油吧,去撰写有一定深度、经过细致研究、有洞察力的文章。这是你在社交媒体上脱颖而出的好机会。

需要指出的是,这项大数据研究结果跟《纽约时报》的数据不谋而合:《纽约时报》被email分享最多的文章,多数是长文章。

这背后的一个“原理”是:尽管用户喜欢看那些短平快的东东,但他们喜欢分享转发的,还是有调性、显智商的长文章。

2)文章插入至少一张照片可增加分享转发率。

视觉的重要性,在今天不言而喻。

社交媒体上的文章,插入和不插入照片,分享转发率差了不止一半(如下表)。

在文章里至少插入一张照片,平均分享转发率为64.9%,明显高于无图文章的平均分享转发率28%。

具体到社交网站Facebook上,加不加标签、照片(缩略图等功能)带来的差异还要大,转发率分别是56%和17.7%,相差三倍多(如下表)。

在Twitter上也是类似结论。

3)文章能勾起用户敬畏、大笑或乐趣,让用户产生自我陶醉。

分析了10000篇最多分享转发的文章后,发现这些文章能引起用户的情绪变化的类型依次是:敬畏(25%)、大笑(17%)、娱乐消遣(15%)、高兴(14%)、共鸣(6%)、愤怒(6%)、惊奇(2%)、悲伤(1%),其他情绪类型占15%(如下表)。【注:欢笑和娱乐消遣两项的边界是模糊的,这里采取的划分标准是,是否能让用户大声笑出来】

《纽约时报》曾调查2500位读者,分析他们转发文章的动机,得出结论是:

●分享有价值或娱乐性内容给他人。

●定位和展示自我形象(通过分享转发,“告知”他人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

●维护关系(分享转发可跟他人保持联系)

●自我实现(分享转发会给人一种“更多关注和参与世界”的感觉)

●通过分享转发他人文章,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关注的议题。

最多被分享转发的是那种小测试,比如位居榜首的“你最应该做什么工作”?你觉得那些分享转发这些小测试的朋友,真的关心这种小测试吗?不一定,多数人只是通过参与这类时下热点话题,表明自己“与时俱进”在关注这个议题、对外传达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比如,前几天微博微信上火爆的“美国同性恋合法化”、“7月签”,都属于此类。

总之,好玩、有趣、有立场,没人希望分享转发打扰到自己的亲朋好友。

4)用户喜欢分享转发清单和图表

清单,图表,“怎么做”,“什么是”(开头的文章),“为什么”(开头的文章),视频。

以上六种类型的文章,哪类最容易获得分享转发?答案是清单和图表(如下表)。

像《10个写出阅读量10万+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方法》这类清单式文章,能给用户最简单直接明了的干货,便于阅读。图表式文章也有便于阅读和理解的优点。

总之,记住一点:长文章是很好,但你要通过清单、图表等方式吸引读者读下去,别开头到结尾全是黑压压文字把人吓跑。

《时代》周刊,很牛的杂志,年年搞“10大”系列文章年年火,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虽然这份杂志足够老牌和有影响力,但现在能被普通人记住的,可能也就是这些“10大”了)。

5)“10”是清单式文章的神奇数字。

说曹操,曹操就到。

刚提到《时代》的“十大”,大数据研究也表明,在清单式文章中,含有“10个”“10大”这类字眼的文章容易获得更多分享,平均分享转发数量是10621次,比排在第二位的数字“23”的平均分享转发量高出4倍。

所以,如果你打算弄篇清单式文章,记得试试用“10”这个神奇数字。

6)用户更倾向于分享那些看起来值得信任的作者的文章。

社交媒体上的文章,作者署名和不署名,身份公布不公布,也会影响文章的分享转发(如下表)。

表中可以看出,在Facebook上,作者署名和身份对文章分享量影响并不大,但在Twitter、Linkedin、Google+上有差别,用户更倾向于分享那些看起来值得信任的作者的文章。

不管是在哪种社交媒体上,署名(标注作者身份),都不会让分享转发量更低。所以,社交媒体上发文章,最好标注作者名字和身份。

7)大V分享转发你的文章会带来乘数效应。

说实话,“人人平等”只是理想,这个世界并不平等,影响力也是。如果有微博微信大V转发你的文章,那么他们给你带来的传播效应,绝非普通人分享转发所能媲美。

儿子出生的那个午夜,我高兴地在新浪微博发了条语无伦次、带有语病的微博,被杨锦麟老师转发后,收到数百条转发和评论,半夜里把我给吓倒了。

还有一次,这个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被微信公众号“三表龙门阵”(sanbiao1984)的主人三表兄弟转发朋友圈,后台粉丝涨了好几百。

我们在社交媒体发表文章时,可能很难遇到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大V分享转发,但对那些有影响力者(设定为TA分享转发后至少能带来新的两次分享转发的那种人),还是可以动些脑筋的。

下表是有1个-5个有影响力者,分享转发文章后带来的平均分享量,可见“有影响力者”推动分享转发还是有重要价值的。

怎么能让这些“有影响力者”分享转发你的文章,一个办法是提前动手,提前跟这些有影响力者产生一定联系。

举个例子,我想写一篇《如何才能写出让人乖乖掏腰包的广告文案》,那我可能先去看看微信微博上发表过、转发过此类主题文章的那些“有影响力”者,从高到低做一个排序,然后我会去联系这些人,告诉他们我在写一篇关于广告文案的文章,“有个小问题想咨询(请教)下您/您***所说的观点,会用在我的文章里”……

人们都喜欢分享他们参与的事情,不管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参与——看看你的微信朋友圈,有时候你被一些朋友发的东西烦透了,那是他们公司鸡毛蒜皮跟你却完全无关的事情,但这些事是这些朋友参与的,他们无论出于真心还是出于职责,多数情况下都会分享转发。

因此,写文章时,不妨尽可能让更多“有影响力者”和亲朋好友参与进来,让他们成为文章内容的参与者和“生产者”。

退一步来说,如果你能把文章写的足够有料有趣,别说“有影响力者”,普通人分享转发又有什么好担心和犹豫的?比如,对一些朋友转发的有调性、长见识的广告营销类软文,相信大家都不会反感和排斥。

8)旧文章可适时重新推广。

大数据研究表明,文章在社交媒体发表三天后,分享转发率在接下来四天平均会下降96%。一周之后,第二三四周的分享转发量会比第一周的至少下降86%。

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结合新的热点事件/时节,适时通过各种方式重新推广旧文章是非常管用和必要的。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微信公众号会推出目录、关联阅读等的重要原因。

9)星期二是分享转发的最好日子。

尽管在不同社交媒体上,星期几的分享转发量并不同,但总体上看,星期二是一个最好的日子(如下表)。如果你有一篇重磅好文章要发布,不妨试试选择星期二发布。

10)10条让你文章在社交媒体疯转的法则。

这是一个小结,感谢你保持耐心,一直看到这里。

①让文章能激起用户的敬畏、欢笑或娱乐消遣情绪。

②满足用户的自我陶醉(比如小测试)

③尽量写有竞争力和有价值的长文章,中文至少2000字-3000字,这是一片未被充分开垦的蓝海。

④在文章里加入清单和图表等表现形式。

⑤文章记得署名,添加作者身份等背景信息,让文章看起来值得信赖。

⑥注意排版,不一定惊艳,但一定要悦读(没有写错字,是悦读,不是阅读)。

⑦尽可能采用社交媒体提供的一些功能,比如之前一度风靡的微博九宫格,视觉化很重要。

⑧在你写文章之前,研究和考虑一下“有影响力者”,让他们成为文章参与者。

⑨当你的文章发表了一段时间后,记得再次推广。

⑩“10”是神秘的幸运数字,星期二是神秘的好日子。如果没有别的办法了,那就不妨迷信一把,试试这些幸运数字和幸运日子。

最后切记:万变不离其宗,会被疯狂分享转发的“爆款”文章,一定是有好内容。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分析告诉你,什么样的文章能获得疯转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自律意识不强的表现

1、有的职场官员滥用职权、 以权谋私。 有的把廉政规定当小事, 放松要求, 心存侥幸。 有的利用职权低买高卖商品房, 以委托理财、 入干股、 借款、 借车、 借房为名收受贿赂, 谋取私利。

有的违反财经纪律, 私设小金库、 公款私存、 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白条报账, 资产发包不规范。

2、在校学生不好好学习,考试作弊。利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作弊这个行为是永远不可能被发现的,自以为自己很聪明,事实上,这是十分愚蠢的做法。

3、在路上乱扔垃圾,破坏公共环境。虽然这种行为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这种行为是一定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这是一种极为不道德的表现。

扩展资料:

增强自律意识的方法:

1、首先,加强自律意识,就是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对自己放松。加强自律意识,就是应该从内心里接受自律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加强我们的自律意识,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对自己加强规范。自律本身就是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到的,不要随波逐流,降低自我要求。

3、自律需要长期坚持,只有坚持住了,才能够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有更大的收获

为什么国家规定文物归国家所有?

一、您的这个问题,可以做深度分析就是“文物的价值所在”,文物具有独特的价值,所以国家规定国有并受到法律保护。

二、文物的具体价值在于:

1、文物价值的客观性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作为历史的产物,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这一点出发,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都具有历史价值,这是文物的首要价值。任何历史遗迹、遗物,都是由产生它的年代所具有的科学水平创制出来的,本身包含了或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所以,从整体来看,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三者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于物质文化遗存之中,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某处遗迹、某件遗物来讲,并不都具有三个价值,但一般都具有历史价值,同时具有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一处不可移动文物,若由若干个体组成,内容丰富,一般都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每件器物,并不都如此。

2、历史价值

地球上自有人类以来,所有的活动都是社会活动,任何历史遗迹和遗物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包含着当时社会的诸多内容。从时代特点中,可以看出它在其产生的时代所处的位置,所占的地位。商周青铜器充分反映出它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进而从其产生、发展变化中,了解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地位的变化,这种变化则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

历史的遗迹和遗物是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一定人群,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需要,运用当时所能得到的材料和所掌握的技术创造出来的。它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情习俗等,从而构成文物时代特点的主要内容。

文物的时代特点即历史性,能帮助人们去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这是文物历史价值的重要反映。研究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只有依靠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和遗物。新石器时代社会面貌的研究与复原,除参考民族志材料外,最根本的还是依据这个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一部原始社会史,除了文献所载远古传说故事和民族志材料可供参考外,最根本的是根据这个时期的遗迹与遗物,综合研究后才能写成。

3、艺术价值

内涵极其丰富,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有审美、欣赏、愉悦 (消遣)、借鉴以及美术史料等价值。它们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

审美价值主要是从美学的深层次给人以艺术启迪和美的享受。欣赏价值主要是从观赏角度给人以精神作用,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价值主要是给人以娱乐、消遣。借鉴作用主要是从中吸取精华,在表现形式、手法技巧等方面学习借鉴以创新。至于美术史料价值,主要是作为研究美术史的实物资料。

文物中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遗迹和遗物,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实用的遗迹和遗物,即当时建造、制作的目的是为了人们实用,如建造一座皇宫是为了供统治者行使权力和生活起居之用,为了使其建筑与权力、生活要求相一致,必然从布局、形式、用材、装饰等方面加以处理,既要体现权力的威严,又要从艺术上加以表现,使二者寓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在这里建筑艺术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一些生活用品,如青铜器和陶瓷器等,其造型、纹饰等也都具有艺术价值。

第二类是作为美术品、工艺品等创作的艺术品,如书画、雕塑等就属于此类。它品种繁多,艺术价值内涵丰富。其中许多当时即为陈设品,留传至今,依然具有欣赏价值,并可资创作新的艺术品时借鉴。

第三类是专为死者随葬而制作的明器中的一些器物,有人、家畜、鸟兽形,有车船、建筑物等模型,有仿礼器、生活器皿的器物。前者本身就是雕塑艺术品,后者在造型、纹饰方面具有艺术价值。

4、科学价值

主要包括知识、科学、技术等内涵。历史遗迹和遗物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说明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军事、文化状况。按照唯物史观来看,劳动生产者所创造的一切,都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超越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产品是制造不出来的。

古代各种遗迹、遗物的本身,都蕴藏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信息,这一点应该首先确认。至于它说明的科学技术水平是新发明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是稳定发展阶段的技术水平,甚至是该种技术衰落阶段的水平,则是另一个问题。但均需通过实物比较研究才能确定。陶器的发明只能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制造,在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

找人分析一下“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性”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1)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7年02月07日

一、研究背景

“周瑜帅不帅,孔明会唱卡拉OK,关羽是爱神。”易中天用如此“嬉皮”的现代语言来论三国英雄,其鲜明的个性再加上大众传媒的特性,短时间内就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易中天热。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传媒的娱乐化功能与大众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创新的结果。

麦克唐纳曾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①对大众文化的生产者来说,逗乐是一个基本目标。而对普通大众来说,找乐则是文化消费行为的基本模式。

在大众传媒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娱乐功能是时弱时强的。但进入消费社会以来,传媒就逐渐步入了一个其娱乐功能中心化的时代。这种娱乐功能被中心化与消费社会的背景息息相关:在消费社会,大众不仅消费物质产品,而且文化也成为消费品,大众对于文化消费的欲望有时甚至超过了物质消费的欲望。这种文化消费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以个体性的欲望为内在基础,以吃喝玩、健康、旅游为外在表现形态的娱乐化倾向。这种文化消费的潮流中,娱乐文化应运而生,而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之所以能被中心化,也适应了消费社会里人们对于娱乐消费的需要。于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传媒开始出现了一种娱乐化浪潮。②伴随着这股浪潮,传媒娱乐化功能越来越凸现出来,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传媒对娱乐化的追求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代表着大众文化的那些学者,由于大众传媒因此也成为明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有人也许要问,20世纪80年代在电视上进行英语教学的胡文仲为什么没有成为电视明星呢,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的人追捧呢,其中的原因在于当年胡教授教授的是舶来文化,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而现在易教授教授的则是本土文化,是受众耳闻目睹的东西,是受众可以作为谈资的材料,所以大众传媒并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造就明星的。要认识易中天热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就得对于传媒娱乐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传媒娱乐化涵义

李良荣指出,传媒的娱乐化“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③林晖认为,在消费逻辑引导下的传媒娱乐化倾向表现为:“最初是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最终则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④易中天现象是把严肃古典的历史,通过大众传媒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的一种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了另外一种娱乐的途径。

实际上娱乐本身几乎与人类一样古老,但来自大众传媒的娱乐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人类早期的娱乐活动多数为仪式、信仰服务,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渐进,为人类取得单纯的娱乐提供了闲暇。在第二个千年的后半期,文娱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和支持,并繁荣以至成熟。起初,阅读为个体提供了娱乐;而戏剧、音乐会等由于传播限制,还仅为部分人享用。当声音和图像记录传送技术发明之后,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看戏剧、音乐会、运动会……。受众现在可以享受到过去只有少数贵族才能享有的权利:坐在最好的位置上看一流的艺人演出。

因为传播媒介的作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多的可供享用的娱乐信息。赖特早已指出,传播在社会中的第四种功能即提供娱乐、消遣以及放松的途径,消除社会紧张感。在繁荣的工业社会,受众对快乐的追求似乎尤其要求媒体要足够“娱乐”,传媒内容的制作者由此面临严峻的挑战。市场分析师和传媒研究学者都倾向于认同“娱乐时代”已经降临,并且,“是娱乐,迅速地成为了推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车轮。”(5)传媒娱乐的商业动机也许的确推动了娱乐实践民主化,但也引起了娱乐的某种标准化。我们常说大众文化、大众娱乐,它们一旦形成便强制一种行为模式,几乎不给个人表态留有余地。不难发现,我们的媒体积极地定义着“娱乐”———各种传媒调查往往只热衷于找出受众作为传媒消费者对特定形式的兴趣而不考察娱乐的基本要素;各种以娱乐冠名的节目从他们自己对娱乐的臆想和对市场的觊觎出发,用大量满足受众低层次精神需求的内容,把一个“成型”的娱乐呈现在受众面前,建构他们所谓的“娱乐”框架。在受众心理、市场竞争、官方政策和道德标准的综合影响下,一段时间以后,一些参与竞争的框架被淘汰,直到剩下一个主导框架。尽管它会一直受到挑战和修改,然而主导框架一旦确定,一段时间以内,必然会作为后续传媒提供娱乐信息的一个价值评估的结构标准。

大众传媒使娱乐实践标准化、统一化,因而成为对个人娱乐选择的一种干涉,大众传媒组织将为每个人事先设想的娱乐预先消化,然后进行传媒内容生产。这与每个人的自由选择的表示有矛盾,也与娱乐的个性化精神相违背。

可以说,大众传媒存在一种操控、管理娱乐的倾向。这也许是我国多数学者对“传媒娱乐化”深感忧虑的根本原因———他们担心的不是我们的传媒真的“娱乐”化了,而是害怕当娱乐与文化工业相结合、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的时候,传媒娱乐很可能在市场机制的操纵下成为一种新的霸权———娱乐霸权。就像易中天在讲坛上一品三国,便品出粉丝无数,也让《品三国》的版权在拍卖声中得到140万的高价。它将平均化的文化趣味作为主流的甚至是唯一的文化趣味,迎合的是受众“最低层次的心理需求”,排斥包括精英文化、边缘文化等的所有其他非平均化的文化理想和文化需求,以娱乐名义施行一种一元化专制,其结果是我们可能“娱乐至死”。(6) (未完。续文见“相关稿件”)

3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02 上午 09:25:00

    外传达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比如,前几天微博微信上火爆的“美国同性恋合法化”、“7月签”,都属于此类。总之,好玩、有趣、有立场,没人希望分享转发打扰到自己的亲朋好友。4)用户

  • avatar
    访客 2022-07-02 上午 08:00:40

    够有料有趣,别说“有影响力者”,普通人分享转发又有什么好担心和犹豫的?比如,对一些朋友转发的有调性、长见识的广告营销类软文,相信大家都不会反感和排斥。8)旧文章可适时重新推广。大数据研究表明,文章在社交媒体发表三天后,分享转发率在接下来四天平均会下降96%。一周

  • avatar
    访客 2022-07-02 上午 02:39:03

    超过了物质消费的欲望。这种文化消费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以个体性的欲望为内在基础,以吃喝玩、健康、旅游为外在表现形态的娱乐化倾向。这种文化消费的潮流中,娱乐文化应运而生,而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之所以能被中心化,也适应了消费社会里人们对于娱乐消费的需要。于是,20世纪9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