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的三个最重要的常识_对联的六大原则

hacker|
106

文章目录:

有关对联的资料和基本知识有哪些?

有关对联的资料和基本知识如下:

1、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对联的两边都要互相对应。

2、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3、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4、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相对的词要在相同的位置上面,相同位置上的词平仄尽量相对。

5、对联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亦称"楹联",对子","门联","门对",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亦称“楹联”,常称“对子”、“门联”、“门对”,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很高的文学艺术的应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一、对联的效用

对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从古到今,人们在新春佳节、婚丧嫁娶、乔迁住宅、庆贺祝寿等庆典活动中,都要张贴对联,宣柒气氛。对联,从它的应用价值来说,有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对联像号角,催人振奋;像清洗剂,净化人的心灵;像美妙的歌舞,创造吉祥的气氛;像诗歌图画,吸引人们欣赏;像情感的黏合剂,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增进友谊,启迪智慧;像警钟、利箭,抨击黑暗,抑恶扬善。例如,辛亥革命时期湖南的黄兴,在武昌起义一周年的纪念会上,奋笔直书:

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

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这是歌颂辛亥革命的佳联,至今还传为美谈。又如在教师节期间,有人写道:

做红烛为后代点燃智慧烈火,

化甘露浇桃李催放理想鲜花。

显然这是尊师重教,赞扬师德师风的对联。

2005年春联欢晚会,为喧柒盛世迎春的热闹气氛,安排了新春对联专题节目,以各个省市的特色为题,进行联对,如吉林与辽宁贯对:

吉林:车轮飞转 东西南北追风去

辽宁:钢水奔腾 春夏秋冬入眼来

河北:万里长城 山海关 龙头为首

河南:独门绝技 少林寺 天不无双

北京:三海九门 京华迎奥运

上海:一江两岸 世博靓申城

这些对联寓意深远,同时为当年的春晚添姿添色。

再如在抑恶扬善,扶正劫邪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北宋时期的奸臣秦桧墓前有这样一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奸臣

人从宋后羞为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些对联能使人们爱憎分明,伸张正义,贬斥邪恶,弘扬美德。

总之,对联这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其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喧柒气氛,传播智慧,陶冶心灵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二、对联的结构及张贴方法

(1)对联的结构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个部分构成。上联是出句;下联是对句,横批与上、下联紧密相连,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上、下联的思想。比如有两幅对联: 遍地牛羊六畜旺 自力更生创千秋伟业

满山花果四季香 励精图治开万代宏基

横幅是:春光明媚 横幅是:奋发图强

(2)对联的张贴。张贴对联的口诀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意指对联的出句(上联)贴在人的右手边,即门的左边;对联的对句(下联)贴在人的左手边,即门的右边。因为古代文体行文是竖排,是从右至左行文的。现代文体是横排,是从左至右行文,

1/4

对联是竖写,要遵循古代文体的规则,所以要右至左张贴。

三、对联的基本规则

对联的基本规则,或基本法则,基本要求,概括地说,是八个字:“对仗工整,平仄协 调。”

(1)对仗工整。对仗工整的要求是四点:一是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一幅对联出句字数的多少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是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六字、七字,甚至几十个字都可以,但两边的字数必须相等,决不能一多一少,否则就不叫对联。二是两边的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量词对量词、介词对介词、„„。三是两边的句式结构相同。如主谓桔构式、动宾结构式、复句结构式等,上下联的句式结构必须相同,不能更改。如有一对联:

人生不满君今满

世人难逢我竟逢

这是一位年逢百岁的老人写的一幅对联,从字数来讲,是七言句,两边都是7个字,字数相等;从词性来看,“人生”与“世上”、“君”与“我”都是名词,“不”与“难”是副词、“满”与“逢”是动词(满可作形容词,也可作动词,这里作动词用),可见两边的词性相同;再从句式结构来看,上下联都是用两个句子压缩而成的,用通俗的话来说:上联是:人生是不容易满百岁的,您今天却满百岁了;下联是:世上很碰到百岁人,我却碰到了。上下联都是将两个分句,运用转折关系组合成一个复句,是包含转折关系的复句相对,且两个分句的句型也是一致的。

(2)平仄协调。平仄协调是对联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即平声对仄音,仄声对平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对联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情形,例如七言句,

平起式为: 仄起式为:

上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 下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仍以(1)中的对联为例,

上联: 人生不满君今满

下联: 世人难逢我竟逢

从平仄来分析,这是一幅平起式对联,

上联的声韵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的声韵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

对联的平仄协调还有一条重要规则,那就是:不论是平起式还是仄起式,上联的句脚必须为仄音,下联的句脚务必为平音。

四、汉语音韵平仄区分

(1)何谓平仄? 要了解平仄,首先要从声调谈起。所谓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按传统的

关于对联的知识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按用途分类: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3、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4、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5、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扩展资料:

形式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对联

对联的常识

对联规则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摘自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怎样作对联》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对联基本常识

基本规则:

1、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包含三层意思: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

2、内容相关

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一件不相关的事物。

3、“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字、词的词性应属于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春来眼际,喜上眉梢”两句话共同表达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4、平仄相谐

“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

“平仄相谐”就是声调相互协调,以便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平仄相谐”是对联的声律要素。

扩展资料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对对联

对联的常识 与对联有关的文学常识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

一是形式对称,

二是内容相关,

三是文字精练,

四是节奏鲜明。

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5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11 上午 03:22:07

    关的文学常识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

  • avatar
    访客 2022-07-11 上午 05:49:14

    要在相同的位置上面,相同位置上的词平仄尽量相对。5、对联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亦称"楹联",对子","门联","门对",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对联

  • avatar
    访客 2022-07-11 上午 10:05:16

    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对联对联的常识对联规则 (一)上下联

  • avatar
    访客 2022-07-11 下午 12:37:41

    ? 要了解平仄,首先要从声调谈起。所谓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按传统的关于对联的知识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

  • avatar
    访客 2022-07-11 上午 03:41:55

    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