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简短怎么写
- 2、请问体育教学模式与某个教师的体育教学风格有什么区别?
- 3、各课堂样态的教学主导形式是怎样的?
- 4、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哪几种
- 5、体育教学风格概念,特征。 类型。
- 6、体育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简短怎么写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简短的书写的时候,根据每个人的认识水平不同,以及说别的学校不同,他们的教育教学风格还是有不同之处的,但总体上都是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服务。
请问体育教学模式与某个教师的体育教学风格有什么区别?
[模式]: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似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
[风格①气度;作风:~高ㄧ发扬助人为乐的高尚~。 ②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艺术~ㄧ民族~。]
各课堂样态的教学主导形式是怎样的?
“悦动创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段和年龄特征的不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突出各自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引趣导练”课堂样态,教师主导应具有“引领式” 教师所具有的教学风格是“幽默活泼型”,其教学方式应该采用引领、激趣的方法,即以兴趣引路,游戏主打,建立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体育兴趣,培养锻炼习惯。 2.“疑试导练”课堂样态,教师主导方法应具有“导学式” 教师所具有的教学风格应该是“严与亲型”,也就是要以疑引趣、问题推进,循序引导。
“激智促练”课堂样态,教师主导应具有“激发式” 教师所具有的教学风格应该是“智慧启发型”,其教学方法应该多采用“启发式”。启发学生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寓智于体、寓智于练。积极思考,互动协同,合作创新,练之以智,练之以动。激发斗志,锤炼意志,强化规则,比拼挑战,更强更高。 4.“增量促练”课堂样态,教师的主导应具有“助学式” 教师所具有的教学风格应该是“知识魅力型”,其方法应根据学情、增加数量和强度,引导学生强化强健体魄的意识、提高提高技术能力,导之以行,追求实效,提高成绩。
“分层促练”课堂样态,教师的主导应具有“辅助式” 教师所具有的教学风格应该是“思导智慧型”,其方法应辅助学生根据实际,自主参考、自主分层、自我评价学会学习,提高技能,提高体能,强健体魄,促进体能和自我健身能力的发展。新课程下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肯定地说一定是离不开课程标准的。要评价一堂课,第一要看学生主体是否积极主动愉悦地学习,看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意表现;
第二要看学生身体活动情况和运动参与度情况;第三,要看知识获取和技能生成情况;第四要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心理健康、体育精神等方面是否得到培育和塑造。 一、评价的内容 根据“悦动创生型”体育课堂的特点和课堂四个关注点,我们分别从“悦”“动”“创”“生”四个维度按照一定的比例对体育课堂进行量化评价,每个维度都拟定出相应的评价点。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哪几种
一、能力综合:小学全科教师的专业属性特征
“小学全科教师”作为一个学理性概念的正式提出在中国,目前在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小学全科教师是由具备相应资质教师的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国家规定的小学阶段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按照这个定义,为区别于传统的分科教师,小学全科教师的特殊规定性往往被界定在胜任小学阶段多门课程的“全科教学”能力上。但是,“全科教学”是否足以成为小学全科教师质的规定性呢?
(一)认识误区:当前我国全科教师是农村小学教育应时之需下的“被全科”
与西方不同的是,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并非完全是社会经济与教育理念发展的产物,相反,其最早的政策设计与实施大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应时之需。2006年,湖南省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科计划”,首次提出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的“全科型”小学教师。由此肇始,江西、贵州、重庆、广西等省(自治区)相继把培养全科师范生作为解决农村教育现实困境的突破点,并逐渐将其学历层次提升至本科。
全科教师首先面向农村小学成规模定向培养,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居住分散,使农村小学点多面广,而且规模小,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庞大的农村人口流动使本地常住人口减少,学校生源也直线下降,许多学校不得不采取“小班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另一方面,农村小学师资缺乏、年龄老化,且学历层次、学科结构不合理,以至跨年级、跨年龄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目前很多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实际已经充当着‘全科教师’的角色,一个教师身兼多个学科教学任务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相关省市在定向培养全科教师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尤其是解决“音体美等小学科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全科教学”被视为小学全科教师岗位胜任力的主要特征,小学全科教师也往往被简单地描述为“语数外通吃、德音体美全扛”,或者“样样通、科科行”。
审视“全科教学”特征下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被全科”,其教育实践在本质上仍然是“分科教学”,因为它所依托的课程形态仍然是相互割裂的学科课程,所追求的价值存在仍然是各个学科逻辑知识体系的纵深传授,只是在任教科目上有数量的增长而已。这种“全科教学”定义下的全科,并没有在传统分科教学之外建立起对小学教育、小学教师角色的独特理解,也没有基于自身教育哲学而设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它只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应时之需的一种误读。
(二)理念溯源:“综合能力”是西方发达国家小学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
如果“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并非“全科教学”,那么什么又是其区别于传统分科教师的质的规定性呢?溯源国际范围,发达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小学全科教师这一概念,但一般都是采用小学师资全科培养与实践的模式。如美国在“博雅教育”的传统下,十分注重小学教师通识能力的养成,并明确提出初等教育教师以承担多学科教学为原则;法国认为小学教师应该是多才多艺的,小学教师进行资格认定时要考查其多科教学的能力;英国小学教师是不分科的,要求能胜任全国统一课程中任一学科的教学;德国要求师范生必须掌握执教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能够从事小学综合理科或文科的教学工作;日本则要求小学教师在国语、数学、手工、体育、音乐等领域都要擅长。
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采用小学师资全科培养与实践的模式,是认为“小学教师是一种综合性职业”。作为综合职业的小学教师,他们需要胜任“包班制”的教学与管理。“包班制”是一种小班化的教育组织形式,每班学生数20人左右,由1~2个教师全面负责一个班级除音乐、美术等技能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西方早期“包班制”的雏形,是希望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优势的同时也能有效克服其局限性而开展研究的结果,主要孕育于19世纪末出现的选择法教学形式,如美国的巴达维教学法。到20世纪50年代,包班制已在美国小学占据主导地位,被认为是儿童中心教育思想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以激活学生主体性为基点,“包班制”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都较班级授课制发生了深刻变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乃至于教学空间都得以重组。在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小学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将分裂的学科知识与儿童丰富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以“导航者”的角色、用“全景视角”引导儿童探究真实存在的生活世界。同时,在增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亦能以综合而非割裂的评价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胜任“全科教学”——准确地说是“多科教学”只是小学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而教师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则是在一定宽度的知识上形成相关的“综合能力”。
(三)未来取向:“走向综合”是我国未来小学教师培养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小学全科教师要走出“全科教学”的误区,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特征,则应“走向综合”。实际上,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借鉴国际教育发展经验及反思国内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我国小学教育已提出了综合课程的改革走向,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就提出课程结构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课程内容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课程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纲要》同时明确规定“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而小学阶段则应“以综合课程为主”。适应综合课程的改革需要,《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小学教师“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和“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从实践层面来看,1989年杭州大学和卖鱼桥小学首先合作开展了“小学低年级包班教育实验”,实验以“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为目的,探讨通过支持型课堂氛围的形成,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课桌椅也改变了传统的固定行列,可以进行灵活的组合。实验结果认为“包班制”对学生个性的最优化发展和学习态度、兴趣、情感因素提高等长期效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面临着师资数量、质量以至教室布局等推广实施的现实制约因素。
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的广泛实践还主要是面向农村教育,但随着经济发展以及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小额包班制已逐渐成为可能,上海、杭州、南京、深圳等地于近年相继启动了“包班制”的教学探索。因此,小学全科教师不仅是解决农村教育的应急之策,也是未来我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之路。但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小学全科教师,已不能再简单地界定为胜任“全科教学”,它在价值诉求及能力特征上都被赋予了更为丰富和独特的内涵。
二、回归启蒙: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价值诉求
如果课程综合、能力综合是未来我国小学教育及小学教师的发展趋势,那么我们有必要对其存在价值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而这种论证应建立在对小学教育特征及小学教师角色的反思与再诠释基础之上。虽然研究者和实践者均认为教育应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并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但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依然缺乏对受教育者在不同学段身心发展特征及其发展任务的清晰分辨与定位。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都被纳入知识逻辑体系传授的轨道中,知识,更多的是文本知识获得被作为教育目的,而“人的发展”这一根本任务则被遮蔽了起来。小学全科教师的价值诉求就在于重新回归“人的发展”,理解和尊重小学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独特的启蒙地位与作用,立足于“整个孩子”的心智与德性开发,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全科教师的视野里,“小学教育是全面素质性、基础素质性、综合素质性的教育”。因此,小学要提供的教育,不只是割裂了的、碎片化的文本知识教育,而应是一种整体性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教育不仅是关于“生活世界”的知识启蒙,同时也是兴趣的启蒙与人性的启蒙。
(一)知识启蒙:立足生活世界
真实的“生活世界”是立体而丰富的,它并不是任何一个学科,也无学科之分,不同学科只是诠释了世界的不同部分或者使用了不同的诠释方式;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有在诠释和改造“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身的价值。将人类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各类直接经验整理为间接经验,转化为知识并进行传承、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而将知识学科逻辑化则被认为是一种更有效的传承路径。
但这一传承过程所出现的问题是,学科知识渐行渐远,逐渐远离了真实的“生活世界”。在小学,我们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来设计课程与教材,“课程被‘剁碎’,一次让儿童学习一块,以为儿童得到所有的单独碎块以后,就会有了整体。这样,儿童的学习只是努力记住了别人对经验结果的叙述”。学生最终获得的只是“书本”和“文字”的知识。而知识从哪里来?为什么要学习知识?知识和生活有何关联?怎样才能用更多的知识理解和改造更丰富的世界……这些在启蒙阶段本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却统统被悬置了起来。其结果是,学校并没有将学生引至世界本源与发展的探寻之路,却造就了“脑力消耗,神经衰弱,独创力麻痹,对于周围事实之观察力迟钝,并在那种竞争名次的狂热中使理想的精神遭到衰灭的学生”。
因此,回归启蒙教育的小学,应用“有机的课程”代替各门学科堆积而成的课程,这些课程不是割裂、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关联,为儿童构建起一个关于世界的、丰富的立体图视;它们尊重儿童的身心特征与现有经验基础,能够与儿童真实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对儿童而言,这些知识不是不言自明的存在,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而是以问题为中心,能够整合起来并解决现实困惑,为他们打开通往“生活世界”背后秘密的一扇大门。
(二)兴趣启蒙:激发主体自觉
如果知识启蒙需要我们回答“教什么”,那么兴趣启蒙则需要我们回答“怎么教”。当我们为儿童打开认识“生活世界”的大门时,其本身的方法不应是枯燥、乏味的,而应足以激发其兴趣,使其对周围事物产生主体自觉的参与和探究意识。
笔者曾走进小学调研,很多一线校长都谈到小学作为人生启蒙的第一步,孩子们萌发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参与”的意识很重要,也即需要对世界、生活、新事物有“兴趣”。同时,纵观中外教育史,很多儿童教育家都十分关注儿童的“兴趣”培养,因此,兴趣启蒙应是小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兴趣是影响儿童知识学习深度与专注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持续的内生动力。“只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孩子的天赋素质便能得以发展,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禀赋就能得以确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使人厌倦就是教学的最大罪恶”。另一方面,小学也是个体兴趣的重要发展期,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究是人类早期适应环境的必然选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孩子精神生活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教育所要承担的责任,就是顺应儿童的这一天性,帮助儿童发现探究的乐趣,并发展其在某些领域所具备的特殊潜力,实现自我设计与自我超越。
因此,回归启蒙的小学教育,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教师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权威传授者和教学过程的单方控制者。教师所要做的是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参与问题提出与解决的全过程,体验成长的困惑与快乐,产生对所处世界广泛的好奇心,从而开启其积极的思维、智慧和潜能。
(三)人性启蒙:发展健全人格
“使人发展成为人”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人性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教育所关照的人,不是学科知识所割裂的、以学业成绩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单向度的人,而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全人”。在教育史上,无论人们对于人性本善、本恶还是非善非恶存在多少争议,但在教育应使人“向善”这一问题上始终是一致的,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就突出了人以及人的教育的伦理本性。
小学是个体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人性萌芽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性格开始养成、品格开始塑造,人性发展就“如同种子,不长成香花,就会成为毒草”。中国古人所言“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很形象地诠释了人性萌芽对于未来人生轨迹的隐含意义,而这种轨迹亦将会在长远的意义上影响到未来世界的形成方式。因此,“我们必须要知道如何去唤醒沉睡于儿童灵魂中的人性”。
关注儿童心灵、洞启其人性需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使“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下借助‘吸收性心智’来达到‘精神或心理胚胎’的不断完善”,换言之,“儿童利用他周围一切塑造了他自己”。这个“有准备的环境”需要为儿童提供爱、温暖、理解、关心、礼貌等良好的成长生态与营养源,这本身对教师的健全人格和专业情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就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而言,则要求教师不仅能进行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亦能关注儿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能突破学科本位,在跨学科领域里以人文关怀的方式促进儿童的德性与心智同步发展。回归启蒙的小学教育,任何学科都不应是孤立的知识存在,而应是关切人类安全与幸福、能以儿童理解的人性方式的存在,这是因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与人性离得有多远,他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三、“GSP”能力:胜任启蒙的全科教师素养愿景
综上所述,开端于我国中西部,为解决我国当前农村教育困境而定向培养的小学全科教师,在走向以启蒙教育为主旨的未来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时,其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并非只是追求教授科目上的“全”,更重要的是他们要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小学启蒙教育发展的需要,能以“全人理念”和“全景视角”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基于这样的素养愿景,我们可以尝试从通识能力、学科能力、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小学全科教师自身的“GSP”能力模型,以描述其岗位胜任力的基本特征。
(一)通识能力:理解世界与他人的叙事想象力
“G”指通识能力,它是以“育人”而非“制器”为目的,培育儿童成为素质全面、人格完善的公民所应具有的能力。通识能力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源于生活世界的各种困惑与兴趣时,能以足够丰富的知识进行回应,这样的知识不必是精深的,但应该是广博的。
同时,仅仅是知识视域的扩展尚不足以形成通识能力,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就说过:“知道很多事情并不一定就能了解。”对全科教师而言,通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知识宽度上沉淀形成人类的“叙事想象力”,即具备足够的智慧以阅读别人的故事,能通过另一个人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叙事想象力”,我们才可能走出狭隘的自我视野,建立起对世界丰富性与复杂性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认知与同情。
培养“叙事想象力”是儿童发展、人性启蒙的重要任务,而小学生独特的向师性和依赖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成长中扮演着言传身教的关键角色,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形成以“叙事想象力”为内核的宽阔思维、气度以及人文情怀,在教育教学活动以及与儿童的日常交流中,能以自然润化的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引导儿童在整体世界——而非自我的视野中认识自我,正确理解自己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建立起参与社会、承担责任的意识以及正直、同情、仁爱等美好的品性,以濡染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成为具备完整人性的“人”。
(二)学科能力:多学科的跨界诠释与重构力
“S”指学科能力,是全科教师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学科知识以及相关能力。学科能力上的“全”,并不是要求全科教师均衡掌握小学各学科的精深知识。实际上,小学教师也很难在所有学科领域都达到精通,尤其是音、体、美等技能学科,即使是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实行包班教学的情况下,四年级以上的班级也往往配备有专门的单科教师。
因此,所谓学科能力上的“全”,更重要的是形成与启蒙教育相适切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这种综合性知识不只是简单的文理交叉,也不只是对知识总量做简单的加法,而是要形成一种多学科的跨界诠释与重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全科教师能以“全景视角”打破学科壁垒,以社会现实问题或技术实践问题来整合、诠释知识,以对小学生进行整体性的知识启蒙。目前我国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其职后专业发展政策支持环境(如职称评审)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其学科能力可预设为“1+1+N”,即系统发展“1”门语文或数学学科能力,并以此为核心分别形成较强的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能力;选择发展“1”门技能(音乐、体育或美术)学科能力,形成初步的技能特长和相关的鉴赏、应用能力;全面了解“N”门与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的各学科知识,能满足基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整体世界需要的综合教学设计。
(三)专业能力:胜任全人启蒙的教育创造力
“P”指专业能力,是全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其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主要特征,具体内容是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能力,即“TRM”能力。
无论是分科教师还是全科教师,“TRM”都是其作为教师的重要专业特征。作为全科教师,其同时还应以更为丰富的“全景视角”发展自己的教育创造力,为儿童的“全人”启蒙营造更为完整的成长生态。因为包班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师生、生生互动将更为密切,并产生更为深刻的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全科教师应具有更强的班级文化建设意识与能力,以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促进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在突破单一学科视野之后,全科教师应具有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以发现、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能力。同时,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如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胜于对内容本身的兴趣,全科教师应提升自己的教育亲和力、感染力和艺术性,发展自身在儿童教具、玩具制作和游戏创编等方面的创意能力,以胜任儿童兴趣启蒙的需要。
体育教学风格概念,特征。 类型。
体育教学风格,是体育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富有成效的教学思想、教学作风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和表现。
特征:具有独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风度、教学语言、教学行为。
类型:技能掌握式体育教学、快乐体育的目标学习、小群体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
体育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贯彻实施,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从教育观念,转变角色,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全面提升,在课堂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提升教学能力,提高课的实效性。 所谓的教学特色是教师个性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是一种教学技巧,是教学规律进行科学认识和合理运用的结果。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智慧,言谈举止,思维,想法各不相同,从而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形成了教学中的千姿百态,百花争艳的多种特色,对体育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堂常规的建立 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课堂常规的制定不单单是针对学生,也包括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如教师的衣着、形态、迟到早退等也得依法办事,做到师生平等,教师的权威应转化为集体纪律的权威。集合,整队,报数,四面转法,解散等等的一系列常规,都要形成一套风格,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班集体。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钻研,拓宽知识面 作为教师首要条件就是爱岗敬业,有责任心,在此条件下才会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体育教师要一专多能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必须拥有合乎现代趋向的新观念、新思想,新观念、新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对各种信息的采纳,熟悉各种体育动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在教师引导下走在时代的前列,以获取学生的敬佩和尊敬。 (三)注重教态 体育教师的教态包括服饰、仪表、体态、示范等内容。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尤其不注重外表穿着。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当面或背后议论教师:教师怎么每天穿同样的衣服,甚至几年都是同一套运动服,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仪表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是无声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如果老师注意了仪表美,衣着典雅,美观大方会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同时学生愿意接近教师,产生学习的动机。教师一上课就精神饱满,仪表端正,目光亲切,使学生一上课就对你充满期盼。这是我常年来得到的一种较有效的教学手段。面带微笑,充满激情,幽默诙谐的教师是学生所向往的。也是提高教学效能的重要基础,教师优美的动作示范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完整示范,分解示范,快慢节奏示范,正误对比的模仿示范,掌握好不同教材的示范面,直观形象地体现,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注重语言 语言是一种艺术,它能使学生兴奋激动,跃跃欲试,也能使学生消沉、厌烦。 体育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它的专业性强,因此, 语言要准确、精练、生动、形象、易懂、幽默等, 以要于瞬息万变之中当机立断。 抓住教材的主要矛盾,在最短时间里把动作技术概念、要领,简明扼要的表述出来。把各种活动方法有层次有条理地交待清楚,同时,在关键时发现问题及时讲评,提出问题,解疑问题,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养成自己解决问题和自由表达思想的能力。 一个体育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导致学生不听使唤。 语言表达时,还应注意节奏的变化,抑扬顿挫、音调的高低变化,会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使学生情绪由消极转变为积极。 (五)组织能力 组织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业务能力,是教师能力素质的主要方面,教师组织能力的好与差,直接影响课的效果。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的又一大特点是开放式教学,学生处于一个比较广阔的活动空间,形成一个不停运作的组合体,有时呈松散分布;有时呈密集结构。教师在不同的场景环境中,运用简短的语言功能,调动学生完成各种不同的动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节体育课只有四十五分钟,如果教师组织能力较差,从而就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意课的结构和时间的合理安排,善于迅速运用队列、队形,正确使用口令调动队伍以及组织教法的合理运用,从而保证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提高课的质量。 在教学中,首先对新课程标准、教材通透理解、熟练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重新组织。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 准确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并具有艺术性、创造性。 (六)善于总结,不断实践,勇于创新 针对教材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备课策略和教学设计要引人入胜,教学形式方法,新颖独特,丰富多样,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欲望和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习惯,从而发展学生身心,提高教学质量。每节常态课后,及时小结每课的优缺点,不断去改进再改进。通过观摩、研究、运用别人的先进教学手段,积极向同行专家虚心请教,扬长避短。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设计好每个教学步骤,再在课堂上反复实践,做好课后反思。
力,实现自我设计与自我超越。因此,回归启蒙的小学教育,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教师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权威传授者和教学过程的单方控制者。教师所要做的是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参与问题提出与解决的全过程,体验
教师首要条件就是爱岗敬业,有责任心,在此条件下才会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体育教师要一专多能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必须拥有合乎现代
和表现。特征:具有独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风度、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类型:技能掌握式体育教学、快乐体育的目标学习、小群体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体育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随着新课程的全面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提升教学能力,提高课的实效性。所谓的教学特色是教师个性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是一种教学技巧,是教学规律进行科学认识和合理运用的结果。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智慧,言谈举止,思维,想法各不相同,从而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反思,再实践
;日本则要求小学教师在国语、数学、手工、体育、音乐等领域都要擅长。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采用小学师资全科培养与实践的模式,是认为“小学教师是一种综合性职业”。作为综合职业的小学教师,他们需要胜任“包班制”的教学与管理。“包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