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文学常识_列夫托尔斯泰文学常识

hacker|
119

文章目录:

求8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主要内容急啊啊啊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在本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刻画人物外貌、气质以及性格。其中有很多语句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对托尔斯泰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宵,它像金钢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

扩展资料:

课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在结构上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初中八年级下册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在结构上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文章没有背景的渲染,像是素描直接进入肖像描画,这一句勾画了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了他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下文就这两个特征展开描述: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脸膛;眉毛宽约一指,朝上倒竖;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分别描述之后,又用一句作结:“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总结之后再一次突现特点:托尔斯泰的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这一段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但不给人以嗦重复之感,反而一下子就让读者对托翁的面部特征产生深刻的不同寻常的印象。这就是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描绘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而浓墨重彩的描绘,又来自于夸张和比喻手法的大肆铺排:脸庞多毛,用“植被多于空地”喻之;黝黑脸膛“皱似树皮”;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灰白的鬈发,像堆在额头上的泡沫;须发覆盖,像热带森林般茂密;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这些句子中不仅有比喻,而且比喻中有夸张,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作者先用“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去除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并且凭借托尔斯泰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荡开一笔,仿佛要撩起托翁的胡须让读者进一步逼视他的面部“造型”。这一段作者同前一段一样,仍是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刻画托翁的面部特征:整个面部,就像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制滥造的小屋;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就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等等。总之,托翁的面部“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作者写道:“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阴影,滞留着愚钝压抑。”“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作者抓住托翁的面部特征,细致刻画,毫无避讳,展示出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写托尔斯泰相貌的普通平常。从穿戴方面看,“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从职业方面看,既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可能同一帮酒徒鬼混;既可能是面包商,也可能是大主教。事实上,托尔斯泰在真实的生活中与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作者进一步写道:做学生的时候,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与他的战友没有什么两样;在乡间生活,也雷同于乡绅角色;坐在马车上,谁是马车夫,会叫人猜错;与农民交谈,就俨然是位农民。作者从多种角度展示托尔斯泰普通的一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罗斯普通大众,“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详见参考资料)。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作者生动描述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通过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一段同时又是过渡段,自然过渡到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上来。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这一段作者又一次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写出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一块玻璃。”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而充分表达出来。“心情的变化引起了眼神的变化。”“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灿然笑意。”在这一段里,作者不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有时比喻中有夸张,而且连续运用两组排比句式描写托尔斯泰的“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情使之炽烈如火。”“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最后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力,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至此,我们对托尔斯泰粗鄙的外貌才豁然释怀,原来是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这便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作者进而写道:“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里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连最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一段都是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身后编成的全集多达90卷。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有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我们也就理解了课文作者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出如此的评价。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托尔斯泰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70年代末,俄国社会的阶级斗争日趋剧烈。1861年改革以后的农民,本来就遭到了一连串的掠夺,濒于破产,现在又遇上了连年歉收,成千上万地死于饥馑和瘟疫。天灾人祸迫使农民不得不奋起抗争,再一次形成革命形势,引起了托尔斯泰的关注。于是他加紧社会活动,遍访教堂、修道院,和主教、神甫谈话;出席法庭陪审;参观监狱和新兵收容所;调查贫民区等等。这一切加深了他对专制制度和剥削阶级罪恶的认识,促进他的世界观剧变,并给予他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他曾在《忏悔录》里自述道:“1881年这个时期,对我来说,乃是从内心上改变我的整个人生观的一段最为紧张炽热的时期”,“我弃绝了那个阶级的生活”。他在《忏悔录》(1879~1880)《我的信仰是什么?》(1882~1884)《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1886)等论文中都阐明了自己的转变以及转变后的观点。列宁指出这个转变的特点:“就出身和所受的教育来说,托尔斯泰是属于俄国上层地主贵族的,但是他抛弃了这个阶层的一切传统观点,转到宗法制农民的观点上来了。”列宁又说,托尔斯泰转变后的观点存在着显著的矛盾,一方面对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资本主义的剥削、政府机关的暴虐和官办教会的伪善都进行揭露和抨击,另一方面又宣扬“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不以暴力抗恶”、基督教的宽恕和博爱等一套托尔斯泰主义的说教。这些矛盾正反映了俄国宗法制农民的反抗情绪和软弱性。因此,可以说:“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因为他的全部观点,总的说来,恰恰表现了我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选集》第2卷,第369页)

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这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内容概括

主要内容:写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在结构上由两个部分组成。

文章分段段意: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

第2段: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第5段: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扩展资料:

文章展现精神世界的句子:

1、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2、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3、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八年级下册文学常识(作者及出处)

八年级 下册

1 《藤野先生》——《朝花夕拾》——鲁迅

2 《我的母亲》——《胡适自传》——胡适——字适之——学者

3 《我的第一本书》——《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牛汉

4 《列夫·托尔斯泰》——《三作家》——茨威格

5 《再塑生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

6 《雪》——《野草》——鲁迅

7 《雷电颂》——《屈原》——郭沫若

8 《短文两篇》——《巴金选集》,原载散文随笔集《龙·虎·狗》中——巴金

9 《海燕》——《高尔基全集》,是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高尔基

10 《组歌(节选)》——《泪与笑》——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

11 《敬畏自然》——《大自然的智慧》——严春友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吴刚

13 《旅鼠之谜》——《科技日报》——位梦华

14 《大雁归来》——《沙乡年鉴》——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环境保护者

15 《喂——出来》——《不速之客——星新一短篇小说选》——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16《云南的歌会》——《沈从文散文选》——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7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全集》——汪曾祺——作家

18 《吆喝》——《北京城杂记》——萧乾——作家、记者、翻译家

19 《春酒》——《琦君散文》——琦君——台湾作家

20 《俗世奇人》——《俗世奇人》——冯骥才

21 《与朱元思书》——《艺文类聚》——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22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23 《马说》——《韩愈文选》——韩愈——唐代文学家

24 《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宋濂——明初文学家

25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外集》——刘禹锡——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赤壁》——《樊川诗集》——杜牧——晚唐杰出诗人

《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水调歌头》——《东坡乐府笺》——苏轼——宋代文学家

《山坡羊 潼关怀古》——《全元散曲》——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

26 《小石潭记》——《柳河东集》——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7 《岳阳楼记》——《范正公文集》——范仲淹——宋朝人

28 《醉翁亭记》——《欧阳修散文选集》——欧阳修——宋代文学家

29 《满井游记》——《袁中郎集笺校》——袁宏道——明代文学家

30 《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集》——陶渊明

《行路难》——《李太白全集》——李白——唐代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诗详注》——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集校笺》——岑参——唐代诗人

《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现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另一本教材的:

1.《海燕》散文诗,作者马克西姆·高尔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作品: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代表作《母亲》。本文出自《春天的旋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2.《白杨礼赞》优美的散文,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长篇小说《子夜》、《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 ——茅盾

3.《石榴》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郭沫若,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代表作: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那还成个什么世界。 ——郭沫若

4.《马说》文言文,作者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杂说》共四篇,分别为:《龙说》《医说》《崔山君传》《马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5.《紫藤萝瀑布》抒情散文,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现代女作家,

处女作《A.K.C》。主要作品有,《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1*.《鸽子》抒情散文,作者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父与子》,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罗亭》。

明天,明天,还有明天,人们都在这样安慰自己,殊不知这个明天,就足以把他们关进坟墓。 ——屠格涅夫

6.《纪念白求恩》议论文,作者毛泽东。于12月21日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

国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

还是算了吧,为了我们的事业,生命也是可以奉献的。 ——诺尔曼·白求恩

7.《敬业于乐业》议论文,作者梁启超,号任公,字卓如,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思

想家,戊戌维新运动。

《变法通议》共有14篇,其中,《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学

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学校余论》、《论译书》

《论金银涨落》等12篇。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果自由,少

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胜于地球。 ——梁启超

8.《多一些宽容》议论文,作者郭安凤,1993年7月28日在《光明日报》发表本文。

9.《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议论文,作者周国平,当代学者、散文家。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

《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周国平散文集》,《各自的朝圣路——周国平散

文二集》,《安静》。

在现实中,爱往往扮演受难者的角色,因为受难而备受赞美。 ——周国平

10.《陋室铭》文言文,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中唐“诗豪”之称,是

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二是杂文,词藻瑰丽,题旨隐微。有《刘

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传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

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明文,作者竺可桢,字藕舫。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参与领

导中国科学院和全国的科学研究工作,尤其是开辟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他始终从科学

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竺可桢日记》等。

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可桢

12.《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说明文,作者伽利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

物理学家、力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

挠的战士。

力学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

生命犹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 伽利略

13.《活板》文言文,作者沈括,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进士。 “博学善文,

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沈括的著作有《梦溪笔谈》这是一本有关历史、文艺、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文学体裁。

专心致意,毕力于其事而后可。 ——沈括

《核舟记》文言文,作者魏学洢,字子敬。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行文简明,层次清楚,生动地记述了核舟巧夺天工的状貌,赞美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很为后人推崇。

15.《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说明文,作者贾祖璋,生物学科普作家。

著作《夕餐秋菊之落英》、《白丝翎羽丹砂顶》、《一种似蟹非蟹的动物》、《兰和兰花》、《蝉》。

3*《山市》文言文,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不少诗、词、散文、俚曲,他的作品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以及《历家文》、《农桑经》、《药崇书》等关于历法、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著有《宋七律诗选》和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16.《孔乙己》小说,作者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鲁迅名言

17.《范进中举》小说,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清代小说家。

代表作是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使》。

目无王法。 ——清·吴敬梓

18.《口技》记叙散文,作者林嗣环,号起八,字铁崖,明末清初人。

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集》、《过渡诗集》、《回雁草》、《口技》等,《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

19.《变色龙》小说,作者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短篇小说《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苦恼》。

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契诃夫

20.《窗》小说,作者泰格特,澳大利亚作家。

4*.《水浒传》是描写古代农民起义的问答史诗。作者施耐庵,名子安,一说名耳,中国元末明初作家。

21.《错过》文艺性议论文,作者刘心武,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

短篇小说《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母校留念》等,小说《爱情的位置》。

22.《散步》散文,作者莫怀戚,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小说《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经典关系》等,散文《散步》。

23.《送东阳马生序》赠序文,作者宋濂,明初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

代表作《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桃花涧修禊诗序》、《环翠亭记》。

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 ——宋濂

24.《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诗歌,作者李瑛,著名诗人,有“部队诗人”之称。

代表作有长诗《一月的哀思》、《寄自海防前线的诗》、《献给火红的年代》、《站起来的人民》、《难忘的一九七六年》等。诗集有《野战诗集》、《静静的哨所》、《美国之旅》、《在燃烧的战场》等。

25.《有的人》短诗,作者臧克家,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等。

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

关于托尔斯泰的文学常识,就一题。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

的小绿棒的故事。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发。这在他后来完成的作品《哥萨克》中有清晰的反映。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曾在前线坚守一年。他为此写出了三篇总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的特写,以严酷的真实抨击了畏敌如虎的贵族军官,赞美了普通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

托尔斯泰退役回到家乡后,曾为农民子弟办学,后因沙皇政府干预,学校夭折。期间,他两次出国,并写下了《暴风雪》、《两个骠骑兵》、《卢塞恩》、《阿尔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里库士卡》(1863)等小说。60-70年代,托尔斯泰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世界观的激变。他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站到了宗法农民的一边。这时,他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他写了不少民间故事和“人民戏剧”,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和《活尸》,中篇小说《霍尔斯托麦尔》、《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克莱采奏鸣曲》等。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动了他,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聂赫留道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从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如果说与聂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颤了她麻木的灵魂的话,那么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玛丝洛娃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同时,《复活》也显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说对沙俄的法律、法庭、监狱,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会,都给予了无情的抨击。

4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11 上午 09:02:09

    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宵,它像金钢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扩展资料:课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在结构

  • avatar
    访客 2022-07-11 下午 12:37:53

    《马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5.《紫藤萝瀑布》抒情散文,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现代女作家,处女作《A.K.C》。主要作品有,《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

  • avatar
    访客 2022-07-11 上午 07:41:20

    《艺文类聚》——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22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23 《马说》——《韩愈文选》——韩愈——唐代文学家 24 《送东阳马生序》

  • avatar
    访客 2022-07-11 上午 09:02:16

    画,这一句勾画了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了他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下文就这两个特征展开描述: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脸膛;眉毛宽约一指,朝上倒竖;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分别描述之后,又用一句作结:“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