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问君能有几多愁?下一句
- 2、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啥意思?
- 3、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 4、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意思
-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什么意思?
问君能有几多愁?下一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下一句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话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全文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人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词作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方面达到这样高的成就。所以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来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他的勇气,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留有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啥意思?
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出自南唐后主李煜所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在被毒死前夕,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赏析: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作者简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唐代王维《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外哪里?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正有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
注释:
(1)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
(2)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3)归卧:隐居。
(4)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5)南山陲:终南山边。陲:边缘。
(6)但:只。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扩展资料
诗词赏析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
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作者简介
王维,出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名字出自于一位印度僧人“维摩诘”,是盛唐时期非常有名的诗人,与杜甫处于同一个年代。他曾经在朝廷担任尚书右丞,但是为官生活并不长久,被后人尊称为诗佛。
维摩诘指的是佛教中非常有名的一位菩萨,寓意是指那些纯洁没有污染的人。王维很早就与佛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很大原因受其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信仰者,从他的一些相关作品中看出来,王维与佛教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王维的才华在当时是很少有人能够与之匹敌的,诗书礼乐样样精通,并且都是巅峰水平。尤其在诗歌方面,王维的造诣颇深。在王维九岁的时候,他就能写诗,同时还写得一手的草书和隶书,这些惊人的才华,全部化成了他的优势,迷倒了万千少女。哪怕是才子诗人如云的唐朝,王维也能脱颖而出,与杜甫和李白形成了唐朝诗歌的铁三角。
在王维晚年的时候,他离开了官场,选择去过一个人的隐居生活。他居住在蓝田乡下,在这个时间内,自然给了他不少灵感,让他创作出了许多好诗,这一些诗歌,同时也为唐朝的山水田园派诗歌奠定了很深的基础。
王维在他年轻的时候,进京参加科举考中进士,为自己谋得了一个好官。后来因故被贬到了济州参军,不久之后又回到长安。
开元22年,王维再一次开启了自己的官场生活,他被升职为丞相张九龄的右拾遗,在辅佐张九龄的期间,张九龄花了大力气去制止宫中营私滥施的现象,于是王维创作了一首《献始兴公》,借此来表达他对张九龄的赞赏之情,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他当时想要同张九龄一样施展自己才华的美好愿望。
公元736年,张九龄被革职,这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张九龄被贬的事情对王维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他对朝廷前所未有的失望,但是为了生存,王维只能无奈继续留在官场。
开元25年,王维的事业发展越来越好,官职不断向上攀升。安史之乱的时候,王维已经成为了给事中,这个时候他一面叹息于官场的腐败,另一面又无法割舍自己的官场生涯。就这样,他一直怀着矛盾的心理,在官场里浮浮沉沉。
王维除了山水田园派诗歌,也很擅长其他题材的诗,他写的很多边塞诗、律诗以及绝句都成了千古流传的佳作。而且他对于写景有自己独特的天赋,许多壮丽的山川湖海或者平静淡雅的小桥人家,他都能抓住精髓,惟妙惟肖的描写出来,让读诗的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做到了意象和意境的完美融合,令人浮想联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意思
【简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询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觉。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什么意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
文章目录:1、问君能有几多愁?下一句2、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啥意思?3、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4、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意思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