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生活礼仪常识_老祖宗礼仪有哪些

hacker|
91

文章目录:

中国古代生活礼仪有哪些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清明节上坟磕头,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你可知道?

清明节上坟,这是我国千百年来留下的规矩,但凡是上坟必然是一种隆重的仪式。在小编的家乡,每年上坟,都得不远千里的回来进行这一隆重的仪式。对于中国人而言,清明节是为了祭祀先祖,对先祖有一种敬畏之心。既然是祭祀祖宗,那么就避免不了磕头。磕头在我国是非常崇高的礼仪,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磕头法。清明节上坟磕头,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你可知道?

磕头源于原始社会一种行为方式,可能是用来表示“屈服”。后来,磕头上升为一种文化需要,更是一种重要的礼仪。在封建社会,磕头可以上升到国君的尊重和认同。倘若在封建王朝,见君不拜,那是“欺君之罪”,可能是要砍头的。在庙堂磕头重要,在民间也是一样的重要。在中外交流历史中,因磕头而引发的外交争议,莫过于最出名的乾隆接见马噶尔尼。可见,我国对于这个磕头的礼仪还是非常重视的。

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不需要用磕头来表达。然而,在民间一些重要的场合,依旧要采用磕头的方式来表达对先祖的尊重。尤其是在清明节上坟这样的仪式中,磕头则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在清明节上坟中的磕头,不同于其他场合,不是江湖拜把子,随便一磕头玩事了。那样是对先祖的不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究竟清明节上坟怎么一个磕头法?老祖宗还是留下了不少规矩。

一般来说,这种场合下,老祖宗定下了3种规矩。第一种是重复3个“一跪一叩”,就是合掌而跪,然后后退半步,依次重复三次,称之为“三拜三叩”。第二种规矩,就是“三跪九叩”。这一种与“三拜三叩”一样,只不过一拜是三叩而已。第三种规矩比较繁琐,就是重复三次“三跪三叩”,中间不用起立。清明节上坟,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在清明节上坟都是比较的简单。人们对于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进行简化,使用“一拜三叩”,也就是跪一次磕三次头。其实,现在清明节上坟,大多都是这种模式,心意尽到了就行,并没有像以前那么繁琐。现在有不少地方,用鞠躬来代替磕头,看着西化了,却少了点传统文化的味道。所以,清明节上坟还是要按照传统文化的要求,恭恭敬敬的向先祖三跪九叩。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还是希望年轻人能够知道。要不然真到了清明节上坟的时候,不能茫然不知所措。

清明节上坟磕头,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你可知道?小编在上文中,已经有了详细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有所收获,可以感受一下清明节中的一些传统文化。磕头虽然简单,可也是有一定的规矩,这些真到了清明节上坟的时候,最好别到时不知所措。那样在长辈面前,就会显得没有修养。正所谓“入乡随俗”,不仅仅要求遵循习俗,还要尊重老祖宗留下的文化。

“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有何深意呢?

俗话说“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这是关于吃饭时候还有在招待客人时候的用餐礼仪,这都是老祖宗的多年积淀下来的生活经验,也是我们文化的精髓。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一直都是非常重要,不管是招待王公大臣们,还是招待亲朋好友们,都有着一定的礼仪和规范,而用餐礼仪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遵守的。上首的位置是长辈们坐的地方,吃饭的时候不可以敲碗筷,吃饭的时候不可以发声音,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餐桌礼仪,比如说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这每一个词都有它的说法。

先说一下“菜不摆三”。

意思就是说在请客吃饭的时候,就算是一两个客人,也不能摆三个菜,因为不管什么时候,都讲究好事成双,团团圆圆,而三是单数,三还有一个谐音是“散”,其意思就是解散的意思,所以在招待宾客的时候,如果上三个菜的话,会不太好。

再说下“筷不成五”。

意思是说筷子不能长短不一,也不能胡乱的摆放,要不然的话就会有三长两短的说法,这样也不太吉利,而且在放筷子的时候,不能竖着把筷子插在米饭上,这样的话就有烧香拜佛的意思。

“席不成六”

这个词非常的有意思,就是说在酒桌上,要尽量的避免不坐六个人,要不然的话就会呈现出一个“乌龟席”的形态,乌龟虽然有长寿之说,但是它还有一个别称是王八,这样也不太好,所以大部分时候都是坐八个人,寓意是“八仙过海”。

当然这只是餐桌礼仪的冰山一角,不同的地方,关于用餐礼仪也都是不一样的。包括平时上菜的顺序,还有吃饭时候的礼仪,这都是可以显示一个人素质的地方。

古人一辈子的生活礼仪都是什么样的?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

我国古代有“五礼”之说,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吉礼即祭祀之礼,古人认为祭祀是“国之大事”之一,故列为五礼之首。凶礼不单指丧葬,也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悼。宾礼,指天子对诸侯的接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军礼,主要是指战事和对各诸侯可以拥有的兵力的规定;此外,田猎、建造城邑、划定疆界等事也属军礼。嘉礼内容比较复杂,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等等。

一起来学习一些我国古代的具体的生活礼仪吧!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寿的主题。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领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为“弱冠”。

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以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六礼

中国古代的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简单来说,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方家择定婚期,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

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能够开怀畅饮。燕礼对我国饮食文明的酿成有悠久的影响。节日设宴在民间食俗上酿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在当今社会哪些规矩是老祖宗留下的?

1、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动,此为尊长。很多人都会说这些老规矩是“陈规陋习”,但是随着时间慢慢的流走,能留下的陈规能有多少,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具具没有限制的躯壳而已。

2、说话规矩跟人说话时嘴里不能嚼东西边嚼东西边跟说话,说话不清楚不说,关键还不尊重他人。

3、进门跟长辈挨个打招呼不管到谁家去,一进门从长辈开始要挨个叫一遍。

4、!敬酒杯沿要低于对方敬长辈必须要比对方低,如果对方是同辈或亲密朋友就无所谓了,如果自己敬别人酒就尽量低点。

5、上座"大有讲究主人与客人进餐时要客人或长辈坐上席小辈坐在次要的位置。这些规矩目前仍很讲究,尤其是在乡村宴席

6、不许拿筷子、勺子敲碗在镇江吃饭要是敲碗筷,是会被大人敲手的,因为敲碗是"要饭人"的专利。

7、过年规矩正月不剃头俗话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8、年夜饭不能全吃光大年三十的晚餐,是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吃完后必须剩余一碗米饭,留到明年吃,只有这样才能家事兴旺,连年有余。

9、守岁除夕夜里把家中所有灯火点明,一夜不能睡觉,灯火亮到天明,称之为“守岁”。

10、三十儿晚上吃的瓜子花生皮儿都要扔在地上,但不能扫,而且要人来来回回地踩,这叫"踩岁“,寓意把一切不好的东西全踩碎了,来年便能一切顺利。

3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7-08 上午 09:55:55

    说“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这是关于吃饭时候还有在招待客人时候的用餐礼仪,这都是老祖宗的多年积淀下来的生活经验,也是我们文化的精髓。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一直都是非常重要,不管是招待王公大臣们,还

  • avatar
    访客 2022-07-08 下午 06:07:59

    坟的时候,不能茫然不知所措。清明节上坟磕头,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你可知道?小编在上文中,已经有了详细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有所收获,可以感受一下清明节中的一些传统文化。磕头虽然简单,可也是有一定的规矩,这些真到了清明节上坟的时候,最好别到时不知所措。那样在长辈

  • avatar
    访客 2022-07-08 下午 12:19:25

    磕头而引发的外交争议,莫过于最出名的乾隆接见马噶尔尼。可见,我国对于这个磕头的礼仪还是非常重视的。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不需要用磕头来表达。然而,在民间一些重要的场合,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