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北体资料
北京体育大学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全国惟一的一所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和 “211工程”院校之一。是中国体育的最高学府。
学校原名中央体育学院,筹建于1952年7月,1953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53年11月3日学校在北京先农坛举行开学典礼,1954年迁入现址,1956年3月14日,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12月11日,学校改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校庆日为11月1日。
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毗邻圆明园遗址公园,学校现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
学校从筹备到发展,一直受到了党、国家和各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贺龙等同志的亲切关怀。建校之初,当时兼任中央体委主任的贺龙副总理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大力支持,经常来校亲临教学第一线指导工作。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公布的44所全国重点院校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被迫停止办学,1969年在周恩来总理做出“北京体育大学要办,还要办好”的指示,使已经停办的学校重逢生机,学校于1971年恢复办学。1978年,学校再次被国务院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院校之一。
学校现有7个学院3个系2个中等专业学校。即:研究生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管理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体育传媒系、外语系、体育艺术系;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还有国际交流中心承担留学生的培养工作。另外,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设在我校,主要为国家体育总局党校干部、全国体育局长、教练员、学术技术带头人和2008奥运会各类人才进行专门培训。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2个部委级重点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体育学”博士授予权单位,拥有全部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我国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应用心理学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新闻学(体育新闻)、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英语(国际体育)、表演(体育艺术)、运动康复与健康11个本科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离退休人员600余人;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2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0余名、硕士生导师100余名,国家队教练15人,国际级裁判40余人;近100人在国际、国内各级体育组织任职;在国家二级学会任常委以上职务的有50余人。学校现有36个教研室,15个研究中心, 26个教学、科研、训练实验室(其中运动机能评定和技术分析实验室和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研究中心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座现代化的教学大楼, 17个室内训练馆,21个室外运动场,一个藏书43万册的图书馆和一家全国高校中唯一的体育专业出版社。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1万多名。其中,研究生1100多名(其中博士生244名、硕士生659名,其他235名),本科生近4900名,成人教育本专科生近5000名,留学生200多名,竞技体校、中专和国家队运动员700多名。学校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高质量的体育师资、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各级各类体育专门人才3万余名。
50年多年来,学校始终保持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为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自1980年以来,学校培养了国际运动健将50余人,运动健将500余人;在世界大赛中获冠军50余人次,亚洲大赛中获冠军60余人次,刷新亚洲纪录10余人次,在全国正式比赛中获冠军600余人次。特别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校自己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分别取得了1金1银2铜和4金1银的优异成绩;在校学习的运动员学生也取得了7枚金牌的好成绩。在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学校师生、校友共有163人,占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的25.75%。
50年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多学科、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优势,学校科研工作直接面向“奥运争光行动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主战场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建校以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30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8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科普著作数千部。在雅典奥运会备战中,我校就有69名师生直接参加了科技攻关服务工作,为水上、射击、重竞技等项目获得金牌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多年来,学校始终立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潮头,创造了位居全国高等体育教育多个第一的业绩。即: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个体育博士,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全国体育博士生毕业生中有80%以上由北京体育大学培养,第一个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了高等体育教育函授站,第一个产生奥运冠军的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我国体育院校中的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运动机能评定与技术分析实验室被列为目前我国第一个省部级体育重点实验室,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具有氧气、二氧化碳自动控制系统、达到国际竞技体育科研和训练前沿水平的低氧实验室,体育科研成果位居全国第一;创办了我国体育院校中第一个体育专业出版社;体育文献和资源拥有量位居亚洲第一。
50年多年来,学校一直重视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先后与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日本体育大学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31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与诸多国际及民间体育组织开展了密切的交流活动。
50年多年来,学校先后有2人次获得国际奥委会奖章,5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2人获得全国体育工作荣誉奖章和运动荣誉奖章,366人获得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称号。学校还获得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奥运会特殊贡献奖等荣誉。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有时,在新的世纪里,北京体育大学将以党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乘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之东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加速综合性、高水平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向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发展目标迈进,努力为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体育学专业博士点有哪些
【学校简介】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高校之一,是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中国体育的最高学府,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学校原名中央体育学院,筹建于1952年7月,1953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53年11月3日学校在北京先农坛举行开学典礼,1954年迁入现址,1956年3月14日,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12月11日,学校改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校庆日为11月1日。 目前,北京体育大学已成为国内体育学科、专业齐全,体育硕士、博士点最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训练成绩显著,声誉远播的全国重点学府。 中国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195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基础上创建于北京,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改名为北京体育学院。90年代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开始办有两年制专科 , 1954 年设中专科 ,并开始招收研究生。1955 年设4年制本科。1956 年设干部训练班、教师进修班。1957年陆续设体育系、运动系和研究生班 。1960 年设田径、体操单科函授班。北京体育大学设有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武术系、体育生物科学系、体育管理系、研究生部和成人教育部,还附设竞技体育学校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发展】 50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形成了高层次、多规格、复合型人才培养格局。学校现有7个学院2个中等专业学校。即:研究生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管理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以及附属竞技体校、附属体育中专;共有24个教研室;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2个部委级重点学科;设有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一级学科\"体育学\"博士授予权单位,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新闻学(体育新闻)、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英语(国际体育)、表演(体育艺术)等10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近6000名,其中硕士、博士生650余名,本科生4000余名,留学生200余名,竞体和中专学生约1000余名,另有成人教育学生4000余名,全校在籍学生共9800余名;共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体育师资、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各级各类体育专门人才3万余名。 学校艰苦创业,加强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不断改进。近两年来,学校累记投资近两亿元进行校园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现拥有1座现代化的教学大楼;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26个教学、科研、训练实验室; 13个附属研究、培训中心;16个室内训练馆;68块室外运动场;一个藏书43万册的校图书馆,形成了以体育为特色的多科性藏书体系;一个我国大学出版社中唯一一家体育专业出版社,10余年来,累计出版新书1520余种。特别是今后几年,国家及国家体育总局将投资十多亿元在我校进行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学校基础建设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学校始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支个体素质强,群体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正副教授228名、讲师264名、博士生导师40余名、硕士生导师100余名、国际级裁判37名、国家级裁判210名。在国际、国内学术组织机构和体育单项协会担任重要职务的有36人,在国家二级学会任常委以上职务的有44人。在国家队担任主教练的有15人,有8位教师被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有4位教练员被确认为全国100名跨世纪优秀中青年教练员。 学校始终保持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为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自1980年以来,学校培养了国际运动健将50余人,运动健将500余人。1980年以来,在世界大赛中获冠军50余人次,亚洲大赛中获冠军60余人次,刷新亚洲纪录10余人次,在全国正式比赛中获冠军600余人次。尤其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校自己培养的17名在校运动员、7名教练员参加7个大项13个小项的比赛。取得4金、1银、1个团体第六名、1个第七的的优异成绩;在籍学生64名奥运健儿、毕业校友8名奥运健儿,总计72人参加了第28奥运会比赛;师生、校友共有163人参加了本届奥运会,占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的25.75%。 学校形成了多学科、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优势,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28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6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近十年间,共引入外源性科研经费2106万元,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科普著作近千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各类论文2000余篇。 学校一直重视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先后与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日本体育大学等16个国家的28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或友好合作关系;与国际上许多体育社会团体和人士长期开展了各类交流活动。 学校先后有4人次获得国际奥委会奖章,5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2人获得全国体育工作荣誉奖章和运动荣誉奖章,366人获得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称号。学校还获得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奥运会特殊贡献奖等荣誉。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有时,在新的世纪里,北京体育大学将以党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乘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之东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加速综合性、高水平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向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发展目标迈进,努力为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学院路高校教学共同体】位于北京城西北部的学院路,长不过两三公里,但在它的两侧和周边,却聚集了20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是北京乃至全国教育、科研资源最密集的地区。 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任务的提出,直接推动了学院路地区高校的合作。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大学一所挨着一所,只要在南北两个路口各挂一块校牌,整条学院路就是一所大学校;这里有学科优势:虽然工科学校居多,但文、法、医、农林、教育、艺术、体育等门类齐全;这里有资源优势:各校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各校的育人环境条件都各有特长。如果能统筹利用,一定能使学科优势互补,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共同体”决定,选修课面向共同体所有成员在校生;课程全部安排在双休日;学分各校均予承认,具体分值由学生所在学校确定;开课院校收取学费,承担所需教学资源。这些规则的制定,方便了学生,避开了因为各校管理体制差异可能出现的障碍,有效地保证了校际公共选修课的开设。 “共同体选课平台”投入使用。大学生只要轻点鼠标,进入共同体网站,就可以查询校际选修课信息、网上注册、在线选课,可以在网上接受课程辅导、网上答疑,可以了解“共同体”成员学校的有关情况。在这个网站上,还发布各校教育教学活动信息,包括师资、实验实习设备与场地、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方面的供求情况。 学院路在北京上千条街巷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因共和国建国初年在这里兴建一批高等学府而得名,也因科学的春天的到来而辉煌。它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的兴起,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涂抹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共同体”的成员发展到了16所院校。随着学院路改造工程的即将竣工,一条全新交通的主干道将贯通北京西北部。而学院路教学共同体,这所新时代里的新学校,也将拥有更辉煌的明天。 学院路高校教学共同体成员: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大应用文理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首都体育学院
北京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有什么区别
北京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没有区别,北京体育学院于1993年12改名为北京体育大学,两者指的是同一所学校。
截止到2019年6月9日,北京体育大学校史沿革如下:
1、校名变更
1952.7筹建-1956.3:中央体育学院;1956.3-1993.12:北京体育学院;1993.12-今:北京体育大学。
2、校址变更
1952.7筹建-1954.1:北京先农坛;1954.1-今:北京西郊圆明园北侧。
3、隶属关系沿革
1952年7月:中央体育学院筹备处成立,直属教育部领导,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业务指导;1952年下半年-1966年:学校归国家体委直接领导;
1966-1978年:学校由国家体委军管会领导,其机构撤消后,归国家体委和北京市双重领导;1979年-今: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领导,党的关系隶属中共北京市委。
扩展资料
北京体育大学现有27个本科专业,分别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新闻学、广告学、应用心理学;
英语、表演、舞蹈表演、运动康复、休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教育学、经济学、网络与新媒体、德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俄语、旅游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能训练。
学校学科布局涉及教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体育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在前3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档次。
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艺术和新闻与传播3个专业硕士学位以及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参考资料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校简介
参考资料来源:北京体育大学—校史沿革
上体博士和北体博士哪个就业好
如下:
北体是指北京体育大学,上体则是上海体育学院,这两所大学同属于中国十大体院(十大体院为: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其中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常年占据排行榜前两名,但对于谁是第一名,可谓是各有说法。
北京体育大学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全国唯一的一所体育大学。 是全国重点院校和 “211工程”院校之一。是中国体育的最高学府。 学校原名中央体育学院,筹建于1952年7月,1953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53年11月3日学校在北京先农坛举行开学典礼,1954年迁入现址,1956年3月14日,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12月11日,学校改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校庆日为11月1日。
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2个部委级重点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体育学”博士授予权单位,拥有全部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我国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应用心理学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新闻学(体育新闻)、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英语(国际体育)、表演(体育艺术)、运动康复与健康11个本科专业。
上海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建于 1952 年,原名华东体育学院,由原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等院校的体育系合并而成。学院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 2001 年 6 月划转地方,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
学院拥有包括研究生、本科、成人继续教育、留学生在内完整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体系。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武术学院、体育人文学院、运动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体育休闲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等 9个二级系(院)。开设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编导、运动人体科学、应用心理学、英语、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运动康复与健康、休闲体育和表演(武术方向) 15个本科专业。在十个省市设立了20个成人教育教学站点,开办各类国家级和市级职业教育培训。
当然两个学校的特色专业各有千秋,上体的播音主持、表演(武术演艺)、体育经济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舞蹈编导这几个专业是比较出色的。同样北体的汉语国际教育、广告学、体育产业管理、舞蹈表演、表演这几个专业略胜一筹。两所大学各有三个国际级特色,上体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北体有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苏州大学体育研究生有博士点吗
苏大体育学院现有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和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如果还有苏大考研的相关问题,可以多去问问学长和研友,去下个研途宝的手机应用,里面考生很多。
北京体育大学出来之后能做什么?
1本。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高校之一,是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中国体育的最高学府,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学校原名中央体育学院,筹建于1952年7月,1953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53年11月3日学校在北京先农坛举行开学典礼,1954年迁入现址,1956年3月14日,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12月11日,学校改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校庆日为11月1日。目前,北京体育大学已成为国内体育学科、专业齐全,体育硕士、博士点最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训练成绩显著,声誉远播的全国重点学府。中国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195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基础上创建于北京,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改名为北京体育学院。90年代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开始办有两年制专科,1951年设中专科,并开始招收研究生。1955年设4年制本科。1956年设干部训练班、教师进修班。1957年陆续设体育系、运动系和研究生班。1960年设田径、体操单科函授班。北京体育大学设有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武术系、体育生物科学系、体育管理系、研究生部和成人教育部,还附设竞技体育学校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发展】[编辑本段]50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形成了高层次、多规格、复合型人才培养格局。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管理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7所学院,体育传媒系、外语系、体育艺术系、运动康复系等4个系,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和北京体育大学附属体育中等专业学校2所附属学校。学校还设有国际交流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学实验中心、科学研究中心等二级教学单位。此外,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设在我校。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体委优秀重点学科、10个国家体委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设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学科门类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5个学科门类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高校师资学位授权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新闻学、体育产业管理、应用心理学、英语、表演、运动康复与健康等12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籍学生约13000名,其中本科生6500余名,硕士生950余名,博士生300余名。学校拥有现代化教学楼、科研楼,教学楼内全部为多媒体教室,共有座位8723个。学校还拥有室内训练馆25个、室外运动场39个,图书馆藏书83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958名,其中师资510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44名,博士生导师60人,硕士生导师142人,在国际国内各类体育组织任职人员100多人。学校始终保持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为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自1980年以来,学校培养了国际运动健将50余人,运动健将500余人。1980年以来,在世界大赛中获冠军50余人次,亚洲大赛中获冠军60余人次,刷新亚洲纪录10余人次,在全国正式比赛中获冠军6000余人次。尤其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校自己培养的17名在校运动员、7名教练员参加7个大项13个小项的比赛。取得4金、1银、1个团体第六名、1个第七的的优异成绩;在籍学生64名奥运健儿、毕业校友8名奥运健儿,总计72人参加了第28奥运会比赛;师生、校友共有163人参加了雅典奥运会,占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的25.75%。学校形成了多学科、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优势,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28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6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近十年间,共引入外源性科研经费2106万元,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科普著作近千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各类论文2000余篇。学校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43所大学和体育组织建立了校际关系和友好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师生交流、远程教学等合作;在全国21个省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韩国设立了31个成人教育教学站点;与北京学院路地区16所著名高校建立了教学共同体,使北体大的学生可以到这些重点高校学习,共享优越的教学资源。近三年学校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2%以上。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高级管理干部等优秀人才,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国际奥委会曾分别授予学校三任校长“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研究奖”和“运动教育奖”;国家体育总局曾分别授予学校“27届奥运会贡献奖”(获3金2银2铜)、“28届奥运会贡献奖”(获10金3银),授予366人“新中国体育开拓者”称号以及75人“全国体育运动(工作)荣誉奖章”等。学校有41人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及“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6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十一五”期间,北京体育大学将乘中国体育事业的东风,搞好“211工程”建设,加快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创建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目标,为中国体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的更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办学理念与使命:增强民族体质 弘扬体育精神 探索科学真理 引领文明进步北体精神与校风:爱国 拼搏 求实 创新北体校训:追求卓越【学院路高校教学共同体】[编辑本段]位于北京城西北部的学院路,长不过两三公里,但在它的两侧和周边,却聚集了20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是北京乃至全国教育、科研资源最密集的地区。 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任务的提出,直接推动了学院路地区高校的合作。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大学一所挨着一所,只要在南北两个路口各挂一块校牌,整条学院路就是一所大学校;这里有学科优势:虽然工科学校居多,但文、法、医、农林、教育、艺术、体育等门类齐全;这里有资源优势:各校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各校的育人环境条件都各有特长。如果能统筹利用,一定能使学科优势互补,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共同体”决定,选修课面向共同体所有成员在校生;课程全部安排在双休日;学分各校均予承认,具体分值由学生所在学校确定;开课院校收取学费,承担所需教学资源。这些规则的制定,方便了学生,避开了因为各校管理体制差异可能出现的障碍,有效地保证了校际公共选修课的开设。 “共同体选课平台”投入使用。大学生只要轻点鼠标,进入共同体网站,就可以查询校际选修课信息、网上注册、在线选课,可以在网上接受课程辅导、网上答疑,可以了解“共同体”成员学校的有关情况。在这个网站上,还发布各校教育教学活动信息,包括师资、实验实习设备与场地、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方面的供求情况。 学院路在北京上千条街巷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因共和国建国初年在这里兴建一批高等学府而得名,也因科学的春天的到来而辉煌。它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的兴起,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涂抹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共同体”的成员发展到了16所院校。随着学院路改造工程的即将竣工,一条全新交通的主干道将贯通北京西北部。而学院路教学共同体,这所新时代里的新学校,也将拥有更辉煌的明天。 学院路高校教学共同体成员: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首都体育学院【网址】[编辑本段]国家体育总局 北京体育大学 学院路共同体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八十六。
校现有各级各类在籍学生约13000名,其中本科生6500余名,硕士生950余名,博士生300余名。学校拥有现代化教学楼、科研楼,教学楼内全部为多媒体教室,共有座位8723个。学校还拥有室内训练馆25个、室外运动场
业大学(北京)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首都体育学院【网址】[编辑本段]国家体育总局 北京体育大学 学院路共同体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
学、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日本体育大学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31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与诸多国际及民间体育组织开展了密切的交流活动。50年多年来,学校先后有2人次获得国际奥委会奖章,5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2人获得全国体育工作荣誉奖章和运动荣誉奖章,
自己培养的17名在校运动员、7名教练员参加7个大项13个小项的比赛。取得4金、1银、1个团体第六名、1个第七的的优异成绩;在籍学生64名奥运健儿、毕业校友8名奥运健儿,总计72人参加了第28奥运会比赛;师生、校友共有163人参加了雅典奥运会,占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的25.75%。学校形成了多学科
育总局直属、全国唯一的一所体育大学。 是全国重点院校和 “211工程”院校之一。是中国体育的最高学府。 学校原名中央体育学院,筹建于1952年7月,1953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53年11月3日学校在北京先农坛举行开学典礼,1954年迁入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