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清朝宫廷剧中最经常犯的常识错误有哪些?
说起清朝宫廷剧,我想很多喜欢看电视剧的朋友估计能说出一大堆,比如延禧攻略、如懿传等。然而,遗憾的是,在目前最常见的清宫剧中关于礼节规矩却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而且这些错误往往都是常识性的错误。由于错误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这里仅仅举一些清宫剧里比较常见和大家容易被“带着跑”的例子:
第一个是皇帝登基究竟该不该大吹大鼓。
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清朝新的皇帝登基时文武百官朝贺、当真是喧闹之极。然而实际上,新皇登基的时候,其实这些乐器尽管会被摆放出来,但是并不会真正发出声响。在古代,唯一的背景声音其实只有象征着清朝入关的根基,也就是骑兵的马蹄声和挥鞭声,而且不会很密集,而是零星响起罢了。
第二个这是见到一名官员都称呼为大人,比如大家看《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经常纪晓岚就叫和珅为和大人
实际上,按照当时清朝的称呼礼仪,一般的官员根本就没有被称呼为大人的资格。那么什么级别的官员才有这种资格呢?
一般需要达到二品大员左右,才能被称呼为大人。至于很多表现皇帝下基层的剧情中,地方上的县令知府等级别的官员这些为大人,其实不大对,一般是叫做老爷才对。
第三个是在皇帝召见大臣的时候,几位官员之间为了争权夺利反复在言语上争斗,甚至发生口角。
这个其实在古代几乎不存在。比如在清朝时,在这个召见的过程中,其实是相当僵化的,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单人面试,往往只能皇帝负责发问,然后官员们回答,大概就是皇帝向某位官员问一句,这位皇帝才能因此回答一句这样的问答模式。至于其他官员之间是不允许互相说话和交头接耳的。
毕竟在古代,结党营私虽然难以避免,但当着大权独揽的清朝皇帝结党营私,这莫非是嫌弃命太长了吗?
第四个清朝皇帝宴请中,作为清王朝最高统治者是否会请一群长袖善舞的美女出来助兴,以表达对文武百官的抚恤之情呢?
在很多电视剧中往往表现了皇帝与诸位官员同乐,于是一起欣赏美人跳舞。然而,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历史上,清朝年初因为主要承袭了明朝的行政体制,因此设置了教坊司,宫中还有数量颇多的女乐。不过后来大概是皇帝不感兴趣,又或者是为了立个牌坊,体现皇家庄严,就撤销了所谓的教司坊,至于女乐也被相应废除了。换句话说,当时宫中的娱乐活动几乎就没有女人参与其中了。
至于妃子出来给宴会助兴?那就更想多了,根本不可能发生。
哪些常见的历史错误,是在热播的古装剧里最容易出现的?
一,二斤牛肉,一壶好酒?
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桥段,人们去酒店吃饭时,一般都会说“二斤牛肉,一壶好酒”。
但是,在古代牛是重点保护对象,因为牛要耕地,所以杀牛是犯法的。宋朝时,就有包拯就审牛的案子。
话说有一户人家的牛被仇人割掉了舌头,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罪名。所以主人十分害怕,于是便去报了官。
接到报案后,包拯告诉这家主人,让他不要害怕,既然牛没了舌头,必定活不长久,干脆把牛杀了,把卖肉了,也能挽回一部分损失。包拯并向这家主人承诺,不会治他杀牛之罪。。
这家主人没办法,便照做了。结果第二天就有人跑去县衙告状,说这家主人杀死了自己的牛。
包拯听了以后,反问告状之人为何要将这家的牛舌头割掉,还诬陷别人杀牛!
原来告状的这个人正是这家的仇人,正是因为他割了人家牛舌头,所以见主人把牛杀了,正中下怀,于是便赶来告状。不料,他的这一举动却被包拯识破了。
所以,在古代,很多时候是吃不到牛肉的。
二,“皇阿玛”的叫法?
《还珠格格》不知道承包了多少年的寒暑假档期,小燕子那一声声“皇阿玛”至今都能在耳边回荡。但是,清朝的阿哥贝勒贝子和公主格格们真的是管皇上叫“皇阿玛”吗?
“阿玛”一词是满语音译过来的,汉译为父亲。而皇上的子女,则称呼皇上为“汗阿玛”。在清前中期的奏折或正式文档中所载,均称“汗阿玛”,或者是“皇父”。
清朝为了保持用语的统一,不可能出现这种满汉混用的叫法。“皇阿玛”是晚清被汉化后的叫法,在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就有这样的称呼。
三,“皇上吉祥”是大不敬
我们在清宫剧中会经常听到“皇上吉祥”,“娘娘吉祥”这样的问候语。
但是“吉祥”一词的问候却只在太监与太监之间使用,并非像电视剧中描述的那样,由臣子对皇上或太监对皇上等问候的方式。
所以给皇上,娘娘们请安,通常都会说“给皇上请安,皇上万福金安”,“给娘娘请安,娘娘万福金安”之类的问候语。
四,妃子被临幸不都是被翻牌子
我们在古装剧中会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到了晚上,皇上批完了奏折,敬事房的太监就会端出一盘牌子,让皇上通过翻牌子来决定晚上去哪个妃子住处过夜。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
周朝的时候,人们做事之前都喜欢夜观天象,以测吉凶。所以甚至连君王每天晚上去哪个妃子的房间,都要根据阴晴圆缺等天象来决定。
晋朝的时期,司马炎发明了羊车,让羊来替他决定去哪个妃子的住处。唐朝唐玄宗晚上去哪个妃子处过夜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其中还包括摇骰子。
明朝皇上的过夜权掌握在皇后手里。皇上要去哪个妃子处过夜,都要由皇后先写好文书,并盖章。
清朝时,每逢初一、十五,皇上都必须在皇后住处过夜,来彰显皇后的地位。
剩下的就通过翻牌子来决定,所以为了把自己的牌子摆在显眼处,容易让皇上翻到,清朝的妃子们反而要去贿赂敬事房的太监。
五,“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在古装电视剧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已经成为圣旨的标配开头,但真相确是如此吗?
其实圣旨并没有特定的格式,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用法。有时同一个皇帝,下圣旨开头也会不一样。
唐朝的圣旨一般都由门下省审核颁行, 所以圣旨的开头往往是“门下”两字。魏晋南北朝时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
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是所有的皇帝都喜欢在圣旨的开头表达自己的统治是遵从天意,受命于天的。
明朝时才第一次出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开头。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总是担心别人说自己的皇位不够顺天应命。所以为了阐明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他先后自封“奉天法祖”,“奉天承运皇帝”。
清朝的君主也想表明大清入主中原是天命所归,所以将本族发祥地盛京改名为“奉天府”。同时,在诏书中也采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一开头,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六,皇上上早朝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每天早上皇上都会和大臣们在早朝上商议政事。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
其实不然,每天上早朝这个制度,是明朝时朱元璋所制定的,但明朝后期,就慢慢减少了早朝的次数。到了万历朝,早朝更是形同虚设。
而且太和殿也并非是用来议事的,只有发生重大事件,文武官员才会聚集在此。如皇上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接受朝贺。
清宫剧《甄嬛传》中有哪七个历史常识是错误的?
提到清宫剧就绕不开《甄嬛传》,作为当年的剧王,即使很多朋友没有看过但也一定听过它的大名。凭借出色的剧本和演员精湛的演技以及良心的道具组,《甄嬛传》绝对称得上经典二字。而剧中涉及到清朝的历史常识也能体现出剧组的用心,比如上朝前太监的打鞭,比如妃子们的盆底鞋,比如后宫嫔妃吃饭的小圆桌,都可以发现剧组对于历史细节的追求。
可是由于是架空小说结合的清朝历史,剧中难免容易产生一些历史谬误,本期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甄嬛传》中出现的七个常见的历史错误。
一、太后和皇后自称哀家
不光是甄嬛传,也不止是清宫剧,很多古装剧的太后和皇后都喜欢自称哀家,大概是编剧认为这个称呼有一种独特的霸气。可实际上哀家是丈夫死后皇后的自称,因为古代女子讲究以夫为纲,自称哀家主要是为了显示对亡夫的怀念和尊重。更为重要的是,哀家一词乃是现代编剧所杜撰的,历史上真正的皇后即使失去了丈夫,也从来没有这样称呼过自己。
二、妃嫔自称臣妾
甄嬛传的热播使得剧中的一些台词变成网络流行语,其中以皇后的那句“臣妾做不到”最为出名,直到现在很多网友也经常使用此语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无奈。可是这句话同样也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皇帝的妃嫔不可能自称“臣妾”。“臣妾”最早是对奴隶的称谓,后来又引申为“臣的妻妾”,是低阶层对高阶层谈到自己妻妾时的代称。如果妃嫔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谦逊,可以自称为“妾”、“妾身”甚至是“贱妾”,就是没有自称“臣妾”的,只因这二字太过低贱,不是自谦而是侮辱。
三、随便称呼官员为“大人”
清宫剧中我们经常听到和官员打招呼,甄嬛在入宫以后就喊温实初为温大人,来代替之前的实初哥哥以示尊重和疏远。其实在清朝前期对官员的尊称是“大老爷”而不是“大人”;清朝中期时中央官四品以上以及地方官道员以上才能被称为大人;直到清朝末年地方官知府这一级别才有资格被称为大人。剧中温实初作为御医,在雍正时期应该是七品官,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官职上都当不得温大人一称。正确的法是直接叫官职。
四、“吉祥”的滥用
清宫剧中,XX吉祥大概是最为泛用的礼貌用语,似乎对着谁来一句这样的招呼语都是可行的。实际上吉祥这个词在清朝是太监之间独有的问候语,只用作太监与太监之间打招呼。太监对皇帝、嫔妃以及大臣;大臣对皇帝和嫔妃;妃子对皇帝和皇后,都不适用这个问候语。清朝正确的行礼方式是先叩首,然后说请XX的安,最后加一句祝福词就行了。
五、皇帝的妃子在众人面前跳舞
《甄嬛传》中有一集是甄嬛的对手为了羞辱甄嬛,用计让甄嬛在众人面前跳惊鸿舞,这一点应该是全局非常重大的一个错误。历史上早在顺治时期清朝就废除了女乐,因此雍正时期清宫中女子是不能公开跳舞的,而且甄嬛作为皇帝的妃嫔,按照清代礼制她也是不能在宫中起舞取悦皇帝,更不要说像剧中一样当着众人的面了。
六、宴会男女同席
《甄嬛传》中屡次出现皇帝带着嫔妃宴请皇亲国戚,众人在一起聊天聚会吃吃喝喝,这也是剧中一个大的错误。史书记载,清朝时无论民间还是官场,参加宴会时男女一定要分席而坐,即使是夫妻也不能出现在同一张桌子,更不会像剧中这样,皇帝的妃嫔和别的男人对坐。这点87版《红楼梦》表现的就非常出色。
七、清朝男子的辫子问题
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清朝古装剧都中枪了,清朝男子的发型叫做“阴阳头”,阴阳头的发量是随着清朝统治的时间而逐渐加厚的。清朝早中期的满族男子发型如下图所示,直到晚清才是我们在电视剧中常见的样式。因此清宫戏的大头“康雍乾”时期,剧中男子的发型都是错误的。
以上这些错误,有些可能是编剧没有注意,有些也有可能是编剧为了便于观众理解,就默认了大多数古装剧的用法,虽然没有严格尊重史实但也情有可原。小编写这些也不是为了挑刺,只是认为如果大家能够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常识,何乐而不为呢?
影视剧中有哪些常见的,实际上荒谬的常识?
一部好的影视剧能够带给我们一场美好的视觉体验,但是也有一些影视剧却是让人“三观尽毁”,剧中会出现一些出乎想象的事情。比如说,“我赌你的枪里没有子弹之子弹会拐弯”、“徒手撕鬼子”、“八年抗战到了最紧要的时刻”以及古装剧中出现一些现代化的镜头等。
接下来,编者就和大家一起细数影视剧中那些虽然常见,但是实际上却很荒谬的常识:
01、影视剧中产妇在医院保大保小问题
在古代当产妇难产的时候,的确会存在保大人还是保小孩的两难选择问题。但是在现代社会却不会也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场景,因为现在的医院是有基本规则要求的,如果遇到产妇因为生产出现生命危急的情况,一般都是保大人。
02、皇宫里女眷的着装问题
现在的许多古装电视剧中女眷都是身着华丽的服饰,打扮精致,盘着一头秀发。但是实际上在古代,这样的现象并不会出现。在古代的后宫中除了嫔妃以及贵族女性能够穿好看的衣服,所有的宫女都是相同的衣服装扮。
根据记载,女眷一般都是宫里赏衣服穿,一年四次,一次四套。而且衣服的颜色和款式都是有着一定限定的,必须符合宫里的规矩。之所以这么做并不仅仅是为了省下一笔钱,更多是避免宫女们招惹是非。
03、关于“皇上”的称谓
其实“皇上”这个称谓是在满清时期才用得比较多的,在此之前很少会使用。在明朝时期,正式场合下使用的都是“陛下”,而在宋朝则会称其为“官家”,每个朝代的称谓都会有一定的差别。
04、关于“臣妾”的称谓
《周礼》中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所以自称为“臣妾”的一般都是社会地位底下的人。而后宫的嫔妃们很少会在面对皇上的时候称呼自己为“臣妾”,因为那样不仅不能说明自己谦卑,而反而是自我贬低的一种表现。
05、关于“爹”、“娘”的称谓
在很多古代影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子女对父母的称谓都是“爹”、“娘”,但是实际上这样的称呼并不正确。根据《史记》中记载,刘邦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太公”和“翁”。其实在汉代以前,子女对于父母的称呼就已经有“考”、“妣”、“父”、“母”等。
编者认为这些常识性的错误并不应该出现在电视剧中,因为可能会误导观众形成错误的认知,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同时笔者也希望编剧在编写剧本的时候多用心,多下功夫去了解历史常识,不要出现基本认知错误。
同一张桌子,更不会像剧中这样,皇帝的妃嫔和别的男人对坐。这点87版《红楼梦》表现的就非常出色。七、清朝男子的辫子问题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清朝古装剧都中枪了,清朝男子的发型叫做“阴阳头”,阴阳头的发量是随着清朝统治的时间而逐渐加厚的。清朝早中期的
酒店吃饭时,一般都会说“二斤牛肉,一壶好酒”。但是,在古代牛是重点保护对象,因为牛要耕地,所以杀牛是犯法的。宋朝时,就有包拯就审牛的案子。话说有一户人家的牛被仇人割掉了舌头,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罪名。所以主人十分害怕,于是便去报了官。接到报案后,包
见的历史错误,是在热播的古装剧里最容易出现的?一,二斤牛肉,一壶好酒?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桥段,人们去酒店吃饭时,一般都会说“二斤牛肉,一壶好酒”。但是,在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