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有哪些?
- 2、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整理和古代文化常识
- 3、初中文言文古文化常识摘抄整理
- 4、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常识
- 5、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识
- 6、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要怎么积累?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有哪些?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有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鼎。
文言文内容解释
赤县、神州 代称中国。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国”则是古代诸侯王的封域。
九州、九土、八荒、五服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国古代中原的行政区划,又可泛指中国。八荒即八方。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
山东、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西为山西。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三晋、三楚、三秦战国时晋分为三(赵魏韩),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秦汉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即三楚。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
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整理和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知识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
6.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
8.以
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
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9.食
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
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
五、古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①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②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②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
②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
③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
(三)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
六、特殊结构(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作小结)
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这跟……有什么不同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劝学》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 用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 跪 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 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 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
③ 以为妙绝 (《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断绝)
2. 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强健、强壮 )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强盛)
3. 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借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假装)
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如果)
4. 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远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声望 )
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 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听见)
②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见闻、见识)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上级听见 )
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 声望、声名 )
⑥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名、出名)
⑦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 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
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
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
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
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
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
二、古今异义
1.国家
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
2.爱人
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
3.以为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8.赢
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
9.以致
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内,对内;外,对外)
⑦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 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④ 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 将数百之众(将,带领)
⑥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
⑦ 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相斗)
②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⑤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⑥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崤函之固 (固,险固的地势)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四、一词多义
1.制
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制服
⑤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统率、指挥
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⑦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规模
2.亡
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丢失、失去
③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灭亡、消亡
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死亡
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⑥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巩固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④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⑤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既、已
⑦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快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⑥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利润
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 胜利
⑧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有利于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 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遗漏、忽略
④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给予,赠送
6.度
①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尺码、尺度
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③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规章、制度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
⑤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
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谱写、创制
⑦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⑧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量、计算
⑨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推测、猜测
⑩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通“渡”,过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余威震于殊俗
②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③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④ 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
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② 陈利兵而谁何
(三)被动句
①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四)省略句
① 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省主语)
② 以(之)为桂林、象郡(省介词宾语)
③ 聚之(于)咸阳(省介词)
④ 委命(于)下吏(省介词)
《师说》文言知识归纳整理
一.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 一词多义
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 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初中文言文古文化常识摘抄整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1.诣:到,去。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检举,揭发。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3.折:指斥,指责,驳斥。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7)太尉:军事首脑。(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13)太史:记史,管文收。(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2.表官职变化的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⑦表辞官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狷介。耿:光明。埂:正直。鲠:直爽,正直。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谲:欺诈,玩弄手段。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多:称赞。嘉:赞美。与:赞许。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夷:东部少数民族。戎:西部少数民族。狄:北部少数民族。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12.表主管的:知、典、主。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稔:庄稼成熟。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禀:给于各物。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荒:荒年,收成不好。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赡:富足,充足;供给。给:足,丰足。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秩:官吏的俸禄。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宇:屋檐。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忤:违反,抵触。牾:逆。24.表揭发的:劾、讦、揭、擿劾:揭发罪状。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25.表害怕的:畏、惧、惮、慑、骇、患。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诅:诅咒。27.表暗中的:阴、间、密。28.表诬陷的:中、谮、诬。谮:说坏话诬陷别人。29.表朝见的:朝、觐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祚:福;帝王。践祚:即位。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折:驳斥,使对方屈服。诘:责备,追问。诉:告状;诽谤。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让:责备,责怪尤:罪过,过错折:驳斥,使对方屈服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诟:①耻辱②骂忿:愤怒,怨恨。恚:恨、怒。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族:灭族。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械:桎梏,脚镣和手铐。39.表监狱的:囹圄、狱。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41.表告别的:辞、别、谢。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逸:马脱了缰绳,放纵。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3.用事:掌权,主管。4.视事:在任,在职;公。5.听事:公的地方。6.逆旅:旅馆。7.部曲:私家军队。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11.作色:发怒。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六、表示时间的词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常识
第一,学习文言文是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增强了解社会、认识事物的能力。
其次,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是“源”;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流”。两者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两种语言。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如清代文学家沈复《童趣》中的“明察秋毫”、“怡然自乐”、“庞然大物”等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在运用。所以,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提高语文水平。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但它来自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相同的地方是主要的,不同是次要的,所以不难学,我们应有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怎样学好文言文呢?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有“三要”:
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诵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语言简洁、典雅,是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许多大作家的语言功底深厚,就是得益于对古文的熟读背诵。如:巴金十二三岁能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吴晗十三岁以前背完了《三字经》。
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上面说过,文言文和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词语、语义是相通的。如“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中的“期”,是“约定”的意思,这与现代汉语中“不期而遇”的“期”的含义是一致的。再如“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的“名”字,与现代汉语中“莫名其妙”的“名”的意思也是相通的,都是“说出”的意思。用心领悟,就能做到见“言”知“意”,这对学习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三要主动积累词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如对通假字的理解,对“之”、“其”、“以”等虚词用法的了解,词语含义的古今变化等等。
边学习边总结,不断积累,就能掌握规律。掌握了规律,学好文言文就容易多了。
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是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文章来源:网友提供 点击数:441 更新时间:2008-7-6 16:14:29 一、 科举制度 乡试-----------会试---------------殿试 举人-----------贡士---------------进士 解元-----------会元---------------状元(榜眼、探花) 二、 地理 1、 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 2、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 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4、 南京:建康、金陵 5、 扬州:广陵 6、 苏州:姑苏 7、 成都:锦官城 三、 官职任免 拜:授给官职;除:免除旧职任新职;授:授给官职;擢:提拨;迁:调职,一般指升官;左迁:降职调动;罢:免职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并调动 四、 时间 旦:早晨(夙) 中午:(日中、亭午、晌午) 傍晚:暝 朔:农历初一 望:农历十五 既望:农历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 并称 1、 王孟: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2、 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3、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4、 韩柳:韩愈、柳宗元 5、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林、骆宾王 6、 苏辛:苏轼、辛弃疾 7、 孔孟:孔子、孟子 8、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9、 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亚 10、 三曹 :曹操、曹植、曹丕 11、 三苏:苏轼、苏辙、苏洵 12、 苏黄:苏轼、黄庭坚 13、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14、 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15、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16、 岁寒三友:松竹梅 17、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8、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9、 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0、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21、 三吏三别: 六、 代称 1、 学生:桃李 2、 妇女:巾帼 3、 弟兄:手足 4、 诗人:骚人 5、 菊花:黄花 6、 杜鹃:子规 7、 家乡:桑梓 8、 国家:社稷 9、 史册:汗青 10、 平民:布衣 11、 战争:烽烟 12、 音乐:丝竹 13、 文学才华:风骚 14、 自己的作品:拙作 七、 人物别称 李白:诗仙 青莲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苏轼:东坡居士 蒲松林: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 杜甫:诗圣 诗史 陶渊明:靖节先生 欧阳修:醉翁 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陆游:放翁 辛弃疾:稼轩 孟子:亚圣 名、字、号 古人幼年时取名,成年时取字。名字均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表礼貌和尊敬。号,又叫别号、表号,由自己取号,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八、 年龄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成年加冠 九、 计时 年号记年 天干地支纪年 十、 集本命名方式 籍贯:《柳河东集》 书室:《聊斋志异》 表字:《李太白全集》 别号:《稼轩长短句》 谥号:《欧阳文忠公文集》 官职:《杜工部集》 年号:《白氏长庆集》 十一、名著人物与事件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伏羲发明八卦、夸父追日 十二、专著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水经》: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书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论语》 《孟子》 《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水浒》: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儒林外史》: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三国演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要怎么积累?
文化常识对应的大方向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掌握。2017版新课标中也多次提及“传统文化”“文化常识”,要求“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对应在考试中,主要就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道3分选择题。文化常识的记忆功夫应当在平时,不建议拿文化常识清单去背诵,当然这也是一种办法。个人在教学中提倡的是在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积累,每题4个,碰到即列入应当掌握的范围,同时,每个文化常识都是可以辐射其他知识点的,这方面强烈推荐王力先生的一本书——《古代文化常识》,学习空余翻看,权威准确,内容涵盖广,可以积累很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来历本身也很有趣。
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
文的信心。 怎样学好文言文呢?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有“三要”: 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诵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语言简